1. 程式人生 > >Go語言的9大優勢和3大缺點, GO語言最初的定位就是互聯網時代的C語言, 我為什麽放棄Go語言

Go語言的9大優勢和3大缺點, GO語言最初的定位就是互聯網時代的C語言, 我為什麽放棄Go語言

常用 金錢 conn 解釋 exp 靜態類型 有符號 resp lec

Go語言的9大優勢和3大缺點

轉用一門新語言通常是一項大決策,尤其是當你的團隊成員中只有一個使用過它時。今年 Stream 團隊的主要編程語言從 Python 轉向了 Go。本文解釋了其背後的九大原因以及如何做好這一轉換。

Go的優勢

原因 1:性能

技術分享圖片

Go 極其地快。其性能與 Java 或 C++相似。在我們的使用中,Go 一般比 Python 要快 30 倍。以下是 Go 與 Java 之間的基準比較: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原因 2:語言性能很重要

對很多應用來說,編程語言只是簡單充當了其與數據集之間的膠水。語言本身的性能常常無關輕重。

但是 Stream 是一個 API 提供商,服務於世界 500 強以及超過 2 億的終端用戶。數年來我們已經優化了 Cassandra、PostgreSQL、Redis 等等,然而最終抵達了所使用語言的極限。

Python 非常棒,但是其在序列化/去序列化、排序和聚合中表現欠佳。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Cassandra 用時 1ms 檢索了數據,Python 卻需要 10ms 將其轉化成對象。

原因 3:開發者效率&不要過於創新

看一下絕佳的入門教程《開始學習 Go 語言》(http://howistart.org/posts/go/1/)中的一小段代碼:

  1. package main
  2. type openWeatherMap struct{}func (w openWeatherMap) temperature(city string) (float64, error) {
  3. resp, err := http.Get("http://api.openweathermap.org/data/2.5/weather?APPID=YOUR_API_KEY&q=" + city)
  4. if err != nil {
  5. return 0, err
  6. }
  7. defer resp.Body.Close()
  8. var d struct {
  9. Main struct {
  10. Kelvin float64 `json:"temp"`
  11. } `json:"main"`
  12. }
  13. if err := json.NewDecoder(resp.Body).Decode(&d); err != nil {
  14. return 0, err
  15. }
  16. log.Printf("openWeatherMap: %s: %.2f", city, d.Main.Kelvin)
  17. return d.Main.Kelvin, nil}

如果你是一個新手,看到這段代碼你並不會感到吃驚。它展示了多種賦值、數據結構、指針、格式化以及內置的 HTTP 庫。

當我第一次編程時,我很喜歡使用 Python 的高階功能。Python 允許你創造性地使用正在編寫的代碼,比如,你可以:

  • 在代碼初始化時,使用 MetaClasses 自行註冊類別
  • 置換真假
  • 添加函數到內置函數列表中
  • 通過奇妙的方法重載運算符

毋庸置疑這些代碼很有趣,但也使得在讀取其他人的工作時,代碼變得難以理解。

Go 強迫你堅持打牢基礎,這也就為讀取任意代碼帶來了便利,並能很快搞明白當下發生的事情。

註意:當然如何容易還是要取決於你的使用案例。如果你要創建一個基本的 CRUD API,我還是建議你使用 Django + DRF,或者 Rails。

原因 4:並發性&通道

Go 作為一門語言致力於使事情簡單化。它並未引入很多新概念,而是聚焦於打造一門簡單的語言,它使用起來異常快速並且簡單。其唯一的創新之處是 goroutines 和通道。Goroutines 是 Go 面向線程的輕量級方法,而通道是 goroutines 之間通信的優先方式。

創建 Goroutines 的成本很低,只需幾千個字節的額外內存,正由於此,才使得同時運行數百個甚至數千個 goroutines 成為可能。你可以借助通道實現 goroutines 之間的通信。Go 運行時間可以表示所有的復雜性。Goroutines 以及基於通道的並發性方法使其非常容易使用所有可用的 CPU 內核,並處理並發的 IO——所有不帶有復雜的開發。相較於 Python/Java,在一個 goroutine 上運行一個函數需要最小的樣板代碼。你只需使用關鍵詞「go」添加函數調用:

  1. package main
  2. import (
  3. "fmt"
  4. "time")func say(s string) {
  5. for i := 0; i < 5; i++ {
  6. time.Sleep(100 * time.Millisecond)
  7. fmt.Println(s)
  8. }}func main() {
  9. go say("world")
  10. say("hello")}

Go 的並發性方法非常容易上手,相較於 Node 也很有趣;在 Node 中,開發者必須密切關註異步代碼的處理。

並發性的另一個優質特性是競賽檢測器,這使其很容易弄清楚異步代碼中是否存在競態條件。下面是一些上手 Go 和通道的很好的資源:

  • https://gobyexample.com/channels
  • https://tour.golang.org/concurrency/2
  • http://guzalexander.com/2013/12/06/golang-channels-tutorial.html
  • https://www.golang-book.com/books/intro/10
  • https://www.goinggo.net/2014/02/the-nature-of-channels-in-go.html

原因 5:快速的編譯時間

當前我們使用 Go 編寫的最大微服務的編譯時間只需 6 秒。相較於 Java 和 C++呆滯的編譯速度,Go 的快速編譯時間是一個主要的效率優勢。我熱愛擊劍,但是當我依然記得代碼應該做什麽之時,事情已經完成就更好了。

技術分享圖片

Go 之前的代碼編譯

原因 6:打造團隊的能力

首先,最明顯的一點是:Go 的開發者遠沒有 C++和 Java 等舊語言多。據知,有 38% 的開發者了解 Java,19.3% 的開發者了解 C++,只有 4.6% 的開發者知道 Go。GitHub 數據表明了相似的趨勢:相較於 Erlang、Scala 和 Elixir,Go 更為流行,但是相較於 Java 和 C++ 就不是了。

幸運的是 Go 非常簡單,且易於學習。它只提供了基本功能而沒有多余。Go 引入的新概念是「defer」聲明,以及內置的帶有 goroutines 和通道的並發性管理。正是由於 Go 的簡單性,任何的 Python、Elixir、C++、Scala 或者 Java 開發者皆可在一月內組建成一個高效的 Go 團隊。

原因 7:強大的生態系統

對我們這麽大小的團隊(大約 20 人)而言,生態系統很重要。如果你需要重做每塊功能,那就無法為客戶創造收益了。Go 有著強大的工具支持,面向 Redis、RabbitMQ、PostgreSQL、Template parsing、Task scheduling、Expression parsing 和 RocksDB 的穩定的庫。

Go 的生態系統相比於 Rust、Elixir 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優勢。當然,它又略遜於 Java、Python 或 Node 這樣的語言,但它很穩定,而且你會發現在很多基礎需求上,已經有高質量的文件包可用了。

原因 8:GOFMT,強制代碼格式

Gofmt 是一種強大的命令行功能,內建在 Go 的編譯器中來規定代碼的格式。從功能上看,它類似於 Python 的 autopep8。格式一致很重要,但實際的格式標準並不總是非常重要。Gofmt 用一種官方的形式規格代碼,避免了不必要的討論。

原因 9:gRPC 和 Protocol Buffers

Go 語言對 protocol buffers 和 gRPC 有一流的支持。這兩個工具能一起友好地工作以構建需要通過 RPC 進行通信的微服務器(microservices)。我們只需要寫一個清單(manifest)就能定義 RPC 調用發生的情況和參數,然後從該清單將自動生成服務器和客戶端代碼。這樣產生代碼不僅快速,同時網絡占用也非常少。

從相同的清單,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語言生成客戶端代碼,例如 C++、Java、Python 和 Ruby。因此內部通信的 RESET 端點不會產生分歧,我們每次也就需要編寫幾乎相同的客戶端和服務器代碼。

使用 Go 語言的缺點

缺點 1:缺少框架

Go 語言沒有一個主要的框架,如 Ruby 的 Rails 框架、Python 的 Django 框架或 PHP 的 Laravel。這是 Go 語言社區激烈討論的問題,因為許多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從使用框架開始。在很多案例情況中確實如此,但如果只是希望構建一個簡單的 CRUD API,那麽使用 Django/DJRF、Rails Laravel 或 Phoenix 將簡單地多。

缺點 2:錯誤處理

Go 語言通過函數和預期的調用代碼簡單地返回錯誤(或返回調用堆棧)而幫助開發者處理編譯報錯。雖然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很容易丟失錯誤發生的範圍,因此我們也很難向用戶提供有意義的錯誤信息。錯誤包(errors package)可以允許我們添加返回錯誤的上下文和堆棧追蹤而解決該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可能會忘記處理報錯。諸如 errcheck 和 megacheck 等靜態分析工具可以避免出現這些失誤。雖然這些解決方案十分有效,但可能並不是那麽正確的方法。

缺點 3:軟件包管理

Go 語言的軟件包管理絕對不是完美的。默認情況下,它沒有辦法制定特定版本的依賴庫,也無法創建可復寫的 builds。相比之下 Python、Node 和 Ruby 都有更好的軟件包管理系統。然而通過正確的工具,Go 語言的軟件包管理也可以表現得不錯。

我們可以使用 Dep 來管理依賴項,它也能指定特定的軟件包版本。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使用一個名為 VirtualGo 的開源工具,它能輕松地管理 Go 語言編寫的多個項目。

這個“火”字看你怎麽理解了。
Go在國內更火只是感覺上的。比如推文,以及談論的相關話題較多而已(但能有nodejs多麽?),本身中國人口數量就多,按這個衡量的辦法去看的話,swift在國內也比在國外火;
實際上Go在國外更火(這裏的火是實際的使用情況),對比一下國內和國外使用Go的程度、數量,Go相關的技術大會舉辦的頻率和數量就一目了然了。

Go在國內真正上被全棧使用的就七牛一家,但國外除了docker,coreOS還有很多初創企業。
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就一個beego框架,你看看國外的有多少。

去github上搜一下active的Go的project數量,看看Go在國外是不是沒人用?我反正在github的trending裏面幾乎每天都能看到Go的project。hacker news上面有關Go的“xxx writen in Go”的炒作文也不要太多。
這個 dariubs/GoBooks · GitHub 是有人整理的Go相關的書籍,看看是不是國外的書籍比國內的少?8月份K&R中的K也要推出屬於Go的聖經了。

另外老有人喜歡說:Google喜歡關閉產品,這玩意兒遲早死掉。可惜golang是開源項目,關不掉的,CloudFlare那個crypto的patch(Gerrit Code Review)以後可能會進Go的標準庫,Godep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包管理標準,這些都是社區自己搞出來的,和google一毛線關系沒有。另外就是最近google自己一些主力產品或者平臺在優先支持語言上,Go總是和java,c/c++,python一起名列其中,grpc就是一個例子等等。所以,覺得Go只是google的一個玩具的人,你的觀點能不能站得住腳,自己掂量吧。

我的個人觀點是:
Go顯示已經站住了腳跟(如果是2013年,我還是不敢說這種話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空間,但是比起那些主流的甚至nodeJS來說,還是使用的不夠廣泛。這個語言人為炒作也罷,一些人認為的google光環也罷,實際使用也罷,總之:
這個語言已經站住腳跟了,能用於並且已經用於生產環境了,接下來幾年只會一直呈上升勢頭。

個人觀點:

1 一些真正使用go語言的公司:
這些公司在高速發展的同時,Golang也因此在國內逐漸傳播開來。在雲計算時代,從國內Go 語言發展和應用來看,七牛算是國內第一家選 Go 語言做服務端的公司。早在2011年,當Go語法還沒完全穩定下來的情況下,七牛就已經選擇將Go作為存儲服務端的主題語言。關於這點,七牛CEO許式偉談到:編程哲學的重塑是 Go 語言獨樹一幟的根本原因,其它語言仍難以擺脫 OOP 或函數式編程的烙印,只有 Go 完全放棄了這些,對編程範式重新思考,對熱門的面向對象編程提供極度簡約但卻完備的支持。Go 是互聯網時代的C語言,不僅會制霸雲計算,10 年內將會制霸整個 IT 領域。

2 在中國程序員眼中,谷歌出品必屬精品
確實,在互聯網世界,在開源世界,Google為我們貢獻了太多太多。

3 創業公司假裝高逼格,假裝geek範兒
The word geek is a slang term originally used to describe eccentric or non-mainstream people; in current use, the word typically connotes an expert or enthusiast or a person obsessed with a hobby or intellectual pursuit, with a general pejorative meaning of a “peculiar person, especially one who is perceived to be overly intellectual, unfashionable, or socially awkward”.

4 docker異常火爆,帶動了對go語言的關註
Docker是PaaS供應商dotCloud開源的一個基於LXC 的高級容器引擎,源代碼托管在 GitHub 上, 基於Go語言開發並遵從Apache 2.0協議開源。

5 go語言本身的一些特性
部署簡單
並發性好
性能好
。。。

6《go語言從入門到放棄》一書的火爆

GO語言最初的定位就是互聯網時代的C語言,所以,它的基礎哲學也來源於C語言,而C語言的成功正是因為它的簡單。而簡潔的表達方式也會提升程序員的開發效率。

並發性好

幾年前,要實現並發編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要想完成並發編程要同時了解線程、鎖、Semaphore、CPU緩存方式等等,而多核處理器的普及,讓編程語言更為註重並發性,而Go語言,可以在一個進程中執行有數以十萬計的協程,依舊保持高性能。

應用場景符合未來需求

有人猜測,今年10月GO語言增長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是:Docker的普及。如果真是如此,那麽GO語言將持續如此高的增長率。除此之外,GO語言適用於服務器編程、 分布式系統、網絡編程、內存數據庫和雲平臺,而這些領域正是IT技術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技術分享圖片

“我為什麽選擇使用Go語言?”

“Go語言可以說是開發效率和運行效率二者的完美融合,天生的並發編程支持。”,蘋果核心系統高級工程師、EGO會員、GopherChina組織者、《Go Web編程》作者謝孟軍說。

當被問到自己為什麽如此鐘情於使用Go語言,謝孟軍談到了以下幾個原因:

學習曲線

它包含了類C語法、GC內置和工程工具。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Go語言容易學習,所以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花一個星期就能寫出來可以上手的、高性能的應用。在國內大家都追求快,這也是為什麽國內Go流行的原因之一。

效率

Go擁有接近C的運行效率和接近PHP的開發效率,這就很有利的支撐了上面大家追求快速的需求。

出身名門、血統純正

之所以說Go出身名門,是因為我們知道Go語言出自Google公司,這個公司在業界的知名度和實力自然不用多說。Google公司聚集了一批牛人,在各種編程語言稱雄爭霸的局面下推出新的編程語言,自然有它的戰略考慮。而且從Go語言的發展態勢來看,Google對它這個新的寵兒還是很看重的,Go自然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途。我們看看Go語言的主要創造者,血統純正這點就可見端倪了。

自由高效:組合的思想、無侵入式的接口

Go語言可以說是開發效率和運行效率二者的完美融合,天生的並發編程支持。Go語言支持當前所有的編程範式,包括過程式編程、面向對象編程以及函數式編程。程序員們可以各取所需、自由組合、想怎麽玩就怎麽玩。

強大的標準庫

這包括互聯網應用、系統編程和網絡編程。Go裏面的標準庫基本上已經是非常穩定了,特別是我這裏提到的三個,網絡層、系統層的庫非常實用。

部署方便:二進制文件、Copy部署

我相信這一點是很多人選擇Go的最大理由,因為部署太方便了,所以現在也有很多人用Go開發運維程序。

簡單的並發

它包含了降低心智的並發和簡易的數據同步,我覺得這是Go最大的特色。之所以寫正確的並發、容錯和可擴展的程序如此之難,是因為我們用了錯誤的工具和錯誤的抽象,Go可以說這一塊做的相當簡單。

穩定性

Go擁有強大的編譯檢查、嚴格的編碼規範和完整的軟件生命周期工具,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穩定壓倒一切。那麽為什麽Go相比於其他程序會更穩定呢?這是因為Go提供了軟件生命周期(開發、測試、部署、維護等等)的各個環節的工具,如go tool、gofmt、go test。

這裏引用知乎裏一個同學對Go評論的話:最開始準備上線的時候其實心裏挺忐忑,畢竟一旦出現故障,不僅黑鍋得自己背,面子也上過不去啊。還好結果蠻漂亮,自上線後沒出現過一次突發性BUG,降低運維難度的同時還減少了機器的負載。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用了Go之後的感言。

那麽目前Go還存在哪些缺點呢?以下是我自己在項目開發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Go的Import包不支持版本,有時候升級容易導致項目不可運行,所以需要自己控制相應的版本信息。比較好的現象是從Go 1.5開始Go對此就有重視了並支持Vendor。

Go的goroutine一旦啟動後,不同的goroutine之間切換不是受程序控制,runtime調度的時候需要嚴謹的邏輯,不然goroutine休眠,過一段時間邏輯結束了卻突然冒出來又執行了,這會導致邏輯出錯等情況。這個目前無解,應該屬於調度器的優化。

GC延遲有點大,我開發的日誌系統傷過一次,同時在並發很大的情況下,處理很大的日誌,GC沒有那麽快,內存回收不給力,後來經過Profile程序改進之後得到了改善。目前來看,GC已經優化的非常好了,給大家看一下Go1.5、Go1.6的GC前後對比圖。

技術分享圖片

圖3

圖3是Go1.4升級到Go1.5之後的效果,從300ms到了50ms左右。

技術分享圖片

圖4

圖4是從Go1.5升級到Go1.6,從40ms到了2ms左右,可以說目前GC基本上不是Go的問題了。

pkg下面的圖片處理庫很多bug,還是使用成熟產品好,調用這些成熟庫imagemagick的接口比較靠譜。總而言之,從工程的角度上來看,對於大多數後臺應用場景,選擇Golang是極為明智的選擇。 這樣可以很輕松的兼顧運行性能、開發效率及維護難度這三大讓諸多程序猿欲仙欲死的點。

哪些領域在用Go語言?

“在美國市值前20的企業有超過一半正在使用Go”。不僅市值前20的企業,國外很多初創企業,都在使用Go語言。 近年來,Go語言在中國的關註,也異常火爆。幾乎每一天,都聽到許多人談論到 Go語言。國外甚至有人,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分析為什麽go在中國如此火:Why is Golang popular in China?: http://herman.asia/why-is-go-popular-in-china

目前,Go語言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

軟件開發工具

幾乎所有這幾年出現的 軟件開發 工具都已經被用 Go語言 語言改寫了。我覺得這恐怕預示著什麽。通常,相對於一般的開發小組,小公司的運維小組收到的監管很少。只要是能工作的工具,他們一般就會去用,而不需要獲 得誰的批準。對他們來說 Go語言 語言工作的非常棒,這是一門靜態類型和編譯型的語言(無需安裝需要上千個依賴的運行庫),而且 Go語言 的運行庫也不大,也不用動不動就需要 100-300M的磁盤空間(看看 ruby、jvm 吧)。

比特幣

許多DeferPanic 上的用戶都與比特幣/虛擬貨幣有關。這並非巧合,整個生態系統的共同點是使用Go語言。

不管你聽到過什麽,比特幣都還沒有死掉。很多用例傳統上沒想到過的,但是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功。我們的這些用戶需要有高性能和更好的數據安全性的保證,Go語言在這方面顯然是很好的選擇。

容器技術

有趣的是和那些科技人士交談後發現他們居然不知道今天所有容器技術都是 Go語言 寫的,不是 99%,也不是 95%-100%。

所有今天在使用的容器軟件都是 Go語言 寫的。

市場營銷人員應該開始用 Go語言 原生來替換雲原生。

我們可以強調這是有多大(的市場)?即使你不相信容器的炒作,認為這是一個龐式騙局。當你考慮到所有公司使用 Go語言 的人數,並且未來幾年大公司使用 Go語言 人數巨大。問你從世界財富五百強的首席信息官那聽說他們將要檢修他們系統,你不得不意識到這訂單很大。這不是他們看輕這件事,相反,他們也不會輕易的從中 走開,因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對時間,金錢以及過程的投資。

微服務

微服務在過去的幾年風靡一時,不少分析師忽略了它們的價值,因為他們並不是搞技術的。當你用maven下載了半個互聯網,同時啟動要占用 800M 虛擬內存,或者當你運行一個 RoR 的應用的時候占用了 200M,這和 Go語言 平均 5-20M 的運行時想比真是相差巨大。這種差距可以立刻轉換到賬單上,當你公司每個月少給 25-30 美金在 AWS 上就顯而易見了。隨著這種激烈的趨勢下去,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司因為上述理由采用這種模式,並且你可以打賭即將迎來 Go語言 的時代。

商業應用

當談及到一些知道 Docker 的人很有趣,他們甚至會去投資它在他們並不知道這個是由一個他們從未聽過的 Go語言 編寫而成的之前。

從來自 Battery 的 Adrian (也是來自 Netflix)今年在他與公司的交流中曾經數次說到 Go語言:

“大概四分之三的新東西是用 Go語言 寫的 @golang” – 十二月十四號

L 接著他又提到 “幾乎所有新的、有趣的東西都是用 Go語言 寫的”.

在他的行業裏面他可能有更好的眼光,因為他參加過很多會議,並如此的接地氣。來自 Mayfield 的 Robin Vasan 甚至在今年的 goper 大會上進行了一次演講在 VC 工作,並且精通 Go語言 的 Jerry Chen 曾經出席大會並有良好表現。

今年2月,Go 團隊發布了 Go 1.8 ,編譯時間比 Go 1.7 提高了約 15%。

技術發展進行時,技術大會怎麽能落下?

Gopher2017大會,StuQ獨家直播!

這個4月 ,中國最權威和最實力幹貨的 Go 大會——Gopher China 大會來啦!!!致力於為中國廣大的 Gopher 提供最好的技術大會,Gopher China 每年都會聚集一批大規模應用 Go 的示範企業分享經驗。

4.15 - 4.16,國內最大最專業的Go大會—GopherChina大會,將在魔都上海舉行。本次大會邀請了空前強大的導師陣容,呈現 Go 在微服務、大數據、金融、Go 內核等多個最前沿主題的技術演講。

他們分別是Google Cloud 工程師Francesc Campoy、嗶哩嗶哩的技術總監毛劍、華為開源技術專家馬全一、阿裏雲工程師聰心、360 工程師郭軍、有贊科技技術專家李文、VMWare中國研發中心雲原生應用首席架構師張海寧、七牛大數據開發高級工程師孫建波……

想知道在這次GopherChina大會上,技術大咖們會有哪些精彩觀點?想知道微服務、大數據、金融、Go 內核的最前沿趨勢?

我為什麽放棄Go語言

作者:莊曉立(Liigo)

日期:2014年3月

原創鏈接:http://blog.csdn.net/liigo/article/details/23699459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blog.csdn.net/liigo

有好幾次,當我想起來的時候,總是會問自己:我為什麽要放棄Go語言?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嗎?是明智和理性的嗎?其實我一直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開門見山地說,我當初放棄Go語言(golang),就是因為兩個“不爽”:第一,對Go語言本身不爽;第二,對Go語言社區裏的某些人不爽。毫無疑問,這是非常主觀的結論。但是我有足夠詳實的客觀的論據,用以支撐這個看似主觀的結論。

文末附有本文更新日誌。

第0節:我的Go語言經歷

先說說我的經歷吧,以避免被無緣無故地當作Go語言的低級黑。

2009年底,Go語言(golang)第一個公開版本發布,籠罩著“Google公司制造”的光環,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嘗鮮者,我(Liigo)也身居其中,籠統的看了一些Go語言的資料,學習了基礎的教程,因對其語法中的分號和花括號不滿,很快就遺忘掉了,沒拿它當一回事。

兩年之後,2011年底,Go語言發布1.0的計劃被提上日程,相關的報道又多起來,我再次關註它,[重新評估][1]之後決定深入參與Go語言。我訂閱了其users、nuts、dev、commits等官方郵件組,堅持每天閱讀其中的電子郵件,以及開發者提交的每一次源代碼更新,給Go提交了許多改進意見,甚至包括[修改Go語言編譯器源代碼][2]直接參與開發任務。如此持續了數月時間。

到2012年初,Go 1.0發布,語言和標準庫都已經基本定型,不可能再有大幅改進,我對Go語言未能在1.0定型之前更上一個臺階、實現自我突破,甚至帶著諸多明顯缺陷走向1.0,感到非常失望,因而逐漸疏遠了它(所以Go 1.0之後的事情我很少關心)。後來看到即將發布的Go 1.1的Release Note,發現語言層面沒有太大改變,只是在庫和工具層面有所修補和改進,感到它尚在幼年就失去成長的動力,越發失望。外加Go語言社區裏的某些人,其中也包括Google公司負責開發Go語言的某些人,其態度、言行,讓我極度厭惡,促使我決絕地離棄Go語言。

在上一個10年,我(Liigo)在我所屬的公司裏,深度參與了兩個編程語言項目的開發。我想,對於如何判斷某個編程語言的優劣,或者說至少對於如何判斷某個編程語言是否適合於我自己,我應該還是有一點發言權的。

[1]: https://plus.google.com/+LiigoZhuang/posts/CpRNPeDXUDW

[2]: http://blog.csdn.net/liigo/article/details/7467309

第1節:我為什麽對Go語言不爽?

Go語言有很多讓我不爽之處,這裏列出我現在還能記起的其中一部分,排名基本上不分先後。讀者們耐心地看完之後,還能淡定地說一句“我不在乎”嗎?

1.1 不允許左花括號另起一行

關於對花括號的擺放,在C語言、C++、Java、C#等社區中,十余年來存在持續爭議,從未形成一致意見。在我看來,這本來就是主觀傾向很重的抉擇,不違反原則不涉及是非的情況下,不應該搞一刀切,讓程序員或團隊自己選擇就足夠了。編程語言本身強行限制,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別人,得不償失。無論傾向於其中任意一種,必然得罪與其對立的一群人。雖然我現在已經習慣了把左花括號放在行尾,但一想到被禁止其他選擇,就感到十分不爽。Go語言這這個問題上,沒有做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說,還有意給自己樹敵,太失敗了。

1.2 編譯器莫名其妙地給行尾加上分號

對Go語言本身而言,行尾的分號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在其編譯器(gc)的實現中,為了方便編譯器開發者,卻在詞法分析階段強行添加了行尾的分號,反過來又影響到語言規範,對“怎樣添加分號”做出特殊規定。這種變態做法前無古人。在左花括號被意外放到下一行行首的情況下,它自動在上一行行尾添加的分號,會導致莫名其妙的編譯錯誤(Go 1.0之前),連它自己都解釋不明白。如果實在處理不好分號,幹脆不要省略分號得了;或者,Scala和JavaScript的編譯器是開源的,跟它們學學怎麽處理省略行尾分號可以嗎?

1.3 極度強調編譯速度,不惜放棄本應提供的功能

程序員是人不是神,編碼過程中免不了因為大意或疏忽犯一些錯。其中有一些,是大家集體性的很容易就中招的錯誤(Go語言裏的例子我暫時想不起來,C++裏的例子有“基類析構函數不是虛函數”)。這時候編譯器應該站出來,多做一些檢查、約束、核對性工作,盡量阻止常規錯誤的發生,盡量不讓有潛在錯誤的代碼編譯通過,必要時給出一些警告或提示,讓程序員留意。編譯器不就是機器麽,不就是應該多做臟活累活雜活、減少人的心智負擔麽?編譯器多做一項檢查,可能會避免數十萬程序員今後多年內無數次犯同樣的錯誤,節省的時間不計其數,這是功德無量的好事。但是Go編譯器的作者們可不這麽想,他們不願意自己多花幾個小時給編譯器增加新功能,覺得那是虧本,反而減慢了編譯速度。他們以影響編譯速度為由,拒絕了很多對編譯器改進的要求。典型的因噎廢食。強調編譯速度固然值得贊賞,但如果因此放棄應有的功能,我不贊成。

1.4 錯誤處理機制太原始

在Go語言中處理錯誤的基本模式是:函數通常返回多個值,其中最後一個值是error類型,用於表示錯誤類型極其描述;調用者每次調用完一個函數,都需要檢查這個error並進行相應的錯誤處理:if err != nil { /*這種代碼寫多了不想吐麽*/ }。此模式跟C語言那種很原始的錯誤處理相比如出一轍,並無實質性改進。實際應用中很容易形成多層嵌套的if else語句,可以想一想這個編碼場景:先判斷文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打開文件,如果打開成功則讀取文件,如果讀取成功再寫入一段數據,最後關閉文件,別忘了還要處理每一步驟中出現錯誤的情況,這代碼寫出來得有多變態、多醜陋?實踐中普遍的做法是,判斷操作出錯後提前return,以避免多層花括號嵌套,但這麽做的後果是,許多錯誤處理代碼被放在前面突出的位置,常規的處理邏輯反而被掩埋到後面去了,代碼可讀性極差。而且,error對象的標準接口只能返回一個錯誤文本,有時候調用者為了區分不同的錯誤類型,甚至需要解析該文本。除此之外,你只能手工強制轉換error類型到特定子類型(靜態類型的優勢沒了)。至於panic - recover機制,致命的缺陷是不能跨越庫的邊界使用,註定是一個半成品,最多只能在自己的pkg裏面玩一玩。Java的異常處理雖然也有自身的問題(比如Checked Exceptions),但總體上還是比Go的錯誤處理高明很多。

1.5 垃圾回收器(GC)不完善、有重大缺陷

在Go 1.0前夕,其垃圾回收器在32位環境下有內存泄漏,一直拖著不肯改進,這且不說。Go語言垃圾回收器真正致命的缺陷是,會導致整個進程不可預知的間歇性停頓(Stop the World)。像某些大型後臺服務程序,如遊戲服務器、APP容器等,由於占用內存巨大,其內存對象數量極多,GC完成一次回收周期,可能需要數秒甚至更長時間,這段時間內,整個服務進程是阻塞的、停頓的,在外界看來就是服務中斷、無響應,再牛逼的並發機制到了這裏統統失效。垃圾回收器定期啟動,每次啟動就導致短暫的服務中斷,這樣下去,還有人敢用嗎?這可是後臺服務器進程,是Go語言的重點應用領域。以上現象可不是我假設出來的,而是事實存在的現實問題,受其嚴重困擾的也不是一家兩家了(2013年底ECUG Con 2013,京東的劉奇提到了Go語言的GC、defer、標準庫實現是性能殺手,最大的痛苦是GC;美團的沈鋒也提到Go語言的GC導致後臺服務間隔性停頓是最大的問題。更早的網絡遊戲仙俠道開發團隊也曾受Go垃圾回收的沈重打擊)。在實踐中,你必須努力減少進程中的對象數量,以便把GC導致的間歇性停頓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除此之外你別無選擇(難道你還想自己更換GC算法、甚至砍掉GC?那還是Go語言嗎?)。跳出圈外,我近期一直在思考,一定需要垃圾回收器嗎?沒有垃圾回收器就一定是歷史的倒退嗎?(可能會新寫一篇博客文章專題探討。)

2016年3月3日Liigo補記:直到2015年底,Go 1.5新GC發布後數月,仍獲知有大陸圈內知名團隊因為GC的原因考慮換掉Go語言,頗有感觸。當軟件系統逐步發展到更龐大更復雜的時候,Go語言的垃圾回收器(GC)就變成了指不定啥時候會出現的攔路虎,讓人進退兩難。進,暫時沒有確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付響應延遲和內存暴漲;退,多年開發付出的心血付之東流損失慘重。語言選型之前多做調查分析,如果一定要用Go語言開發,控制系統規模和復雜度,避開底層的核心業務,可能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1.6 禁止未使用變量和多余import

Go編譯器不允許存在被未被使用的變量和多余的import,如果存在,必然導致編譯錯誤。但是現實情況是,在代碼編寫、重構、調試過程中,例如,臨時性的註釋掉一行代碼,很容易就會導致同時出現未使用的變量和多余的import,直接編譯錯誤了,你必須相應的把變量定義註釋掉,再翻頁回到文件首部把多余的import也註釋掉,……等事情辦完了,想把剛才註釋的代碼找回來,又要好幾個麻煩的步驟。還有一個讓人蛋疼的問題,編寫數據庫相關的代碼時,如果你import某數據庫驅動的pkg,它編譯給你報錯,說不需要import這個未被使用的pkg;但如果你聽信編譯器的話刪掉該import,編譯是通過了,運行時必然報錯,說找不到數據庫驅動;你看看程序員被折騰的兩邊不是人,最後不得不請出大神:`import _`。對待這種問題,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是,視其為編譯警告而非編譯錯誤。但是Go語言開發者很固執,不容許這種折中方案。

1.7 創建對象的方式太多令人糾結

創建對象的方式,調用new函數、調用make函數、調用New方法、使用花括號語法直接初始化結構體,你選哪一種?不好選擇,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從實踐中看,如果要創建一個語言內置類型(如channel、map)的對象,通常用make函數創建;如果要創建標準庫或第三方庫定義的類型的對象,首先要去文檔裏找一下有沒有New方法,如果有就最好調用New方法創建對象,如果沒有New方法,則退而求其次,用初始化結構體的方式創建其對象。這個過程頗為周折,不像C++、Java、C#那樣直接new就行了。

1.8 對象沒有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

沒有構造函數還好說,畢竟還有自定義的New方法,大致也算是構造函數了。沒有析構函數就比較難受了,沒法實現RAII。額外的人工處理資源清理工作,無疑加重了程序員的心智負擔。沒人性啊,還嫌我們程序員加班還少嗎?C++裏有析構函數,Java裏雖然沒有析構函數但是有人家finally語句啊,Go呢,什麽都沒有。沒錯,你有個defer,可是那個defer問題更大,詳見下文吧。

1.9 defer語句的語義設定不甚合理

Go語言設計defer語句的出發點是好的,把釋放資源的“代碼”放在靠近創建資源的地方,但把釋放資源的“動作”推遲(defer)到函數返回前執行。遺憾的是其執行時機的設置似乎有些不甚合理。設想有一個需要長期運行的函數,其中有無限循環語句,在循環體內不斷的創建資源(或分配內存),並用defer語句確保釋放。由於函數一直運行沒有返回,所有defer語句都得不到執行,循環過程中創建的大量短暫性資源一直積累著,得不到回收。而且,系統為了存儲defer列表還要額外占用資源,也是持續增加的。這樣下去,過不了多久,整個系統就要因為資源耗盡而崩潰。像這類長期運行的函數,http.ListenAndServe()就是典型的例子。在Go語言重點應用領域,可以說幾乎每一個後臺服務程序都必然有這麽一類函數,往往還都是程序的核心部分。如果程序員不小心在這些函數中使用了defer語句,可以說後患無窮。如果語言設計者把defer的語義設定為在所屬代碼塊結束時(而非函數返回時)執行,是不是更好一點呢?可是Go 1.0早已發布定型,為了保持向後兼容性,已經不可能改變了。小心使用defer語句!一不小心就中招。

1.10 許多語言內置設施不支持用戶定義的類型

for in、make、range、channel、map等都僅支持語言內置類型,不支持用戶定義的類型(?)。用戶定義的類型沒法支持for in循環,用戶不能編寫像make、range那樣“參數類型和個數”甚至“返回值類型和個數”都可變的函數,不能編寫像channel、map那樣類似泛型的數據類型。語言內置的那些東西,處處充斥著斧鑿的痕跡。這體現了語言設計的局限性、封閉性、不完善,可擴展性差,像是新手作品——且不論其設計者和實現者如何權威。延伸閱讀:Go語言是30年前的陳舊設計思想,用戶定義的東西幾乎都是二等公民(Tikhon Jelvis)。

1.11 沒有泛型支持,常見數據類型接口醜陋

沒有泛型的話,List、Set、Tree這些常見的基礎性數據類型的接口就只能很醜陋:放進去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類型,取出來之後成了無類型的interface{}(可以視為所有類型的基礎類型),還得強制類型轉換之後才能繼續使用,令人無語。Go語言缺少min、max這類函數,求數值絕對值的函數abs只接收/返回雙精度小數類型,排序接口只能借助sort.Interface無奈的回避了被比較對象的類型,等等等等,都是沒有泛型導致的結果。沒有泛型,接口很難優雅起來。Go開發者沒有明確拒絕泛型,只是說還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實現泛型(能不能學學已經開源的語言呀)。現實是,Go 1.0已經定型,泛型還沒有,那些醜陋的接口為了保持向後兼容必須長期存在著。延伸閱讀:HN網友抱怨Go沒有泛型。

1.12 實現接口不需要明確聲明

這一條通常是被當作Go語言的優點來宣傳的。但是也有人不贊同,比如我。如果一個類型用Go語言的方式默默的實現了某個接口,使用者和代碼維護者都很難發現這一點(除非仔細核對該類型的每一個方法的函數簽名,並跟所有可能的接口定義相互對照),自然也想不到與該接口有關的應用,顯得十分隱晦,不直觀。支持者可能會辯解說,我可以在文檔中註明它實現了哪些接口。問題是,寫在文檔中,還不如直接寫到類型定義上呢,至少還能得到編譯器的靜態類型檢查。缺少了編譯器的支持,當接口類型的函數簽名被改變時,當實現該接口的類型方法被無意中改變時,實現者可能很難意識到,該類型實現該接口的隱含約束事實上已經被打破了。又有人辯解說,我可以通過單元測試確保類型正確實現了接口呀。我想說的是,明明可以通過明確聲明實現接口,享受編譯器提供的類型檢查,你卻要自己找麻煩,去寫原本多余的單元測試,找虐很爽嗎?Go語言的這種做法,除了減少一些對接口所在庫的依賴之外,沒有其他好處,得不償失。延伸閱讀:為什麽我不喜歡Go語言式的接口(老趙)。

1.13 省掉小括號卻省不掉花括號

Go語言裏面的if語句,其條件表達式不需要用小括號擴起來,這被作為“代碼比較簡潔”的證據來宣傳。可是,你省掉了小括號,卻不能省掉大括號啊,一條完整的if語句至少還得三行吧,人家C、C++、Java都可以在一行之內搞定的(可以省掉花括號)。人家還有x?a:b表達式呢,也是一行搞定,你Go語言用if else寫至少得五行吧?哪裏簡潔了?

1.14 編譯生成的可執行文件尺寸非常大

記得當年我寫了一個很簡單的程序,把所有系統環境變量的名稱和值輸出到控制臺,核心代碼也就那麽三五行,結果編譯出來把我嚇壞了:EXE文件的大小超過4MB。如果是C語言寫的同樣功能的程序,0.04MB都是多的。我把這個信息反饋到官方社區,結果人家不在乎。是,我知道現在的硬盤容量都數百GB、上TB了……可您這種優化程度……怎麽讓我相信您在其他地方也能做到不錯呢。(再次強調一遍,我所有的經驗和數據都來自Go 1.0發布前夕。)

1.15 不支持動態加載類庫

靜態編譯的程序當然是很好的,沒有額外的運行時依賴,部署時很方便。但是之前我們說了,靜態編譯的文件尺寸很大。如果一個軟件系統由多個可執行程序構成,累加起來就很可觀。如果用動態編譯,發布時帶同一套動態庫,可以節省很多容量。更關鍵的是,動態庫可以運行時加載和卸載,這是靜態庫做不到的。還有那些LGPL等協議的第三方C庫受版權限制是不允許靜態編譯的。至於動態庫的版本管理難題,可以通過給動態庫內的所有符號添加版本號解決。無論如何,應該給予程序員選擇權,讓他們自己決定使用靜態庫還是動態庫。一刀切的拒絕動態編譯是不合適的。

1.16 其他

  • 不支持方法和函數重載(overload)
  • 導入pkg的import語句後邊部分竟然是文本(import ”fmt”)
  • 沒有enum類型,全局性常量難以分類,iota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 定義對象方法時,receiver類型應該選用指針還是非指針讓人糾結
  • 定義結構體和接口的語法稍繁,interface XXX{} struct YYY{} 不是更簡潔嗎?前面加上type關鍵字顯得羅嗦。
  • 測試類庫testing裏面沒有AssertEqual函數,標準庫的單元測試代碼中充斥著if a != b { t.Fatal(...) }
  • 語言太簡單,以至於不得不放棄很多有用的特性,“保持語言簡單”往往成為拒絕改進的理由。
  • 標準庫的實現總體來說不甚理想,其代碼質量大概處於“基本可用”的程度,真正到企業級應用領域,往往就會暴露出諸多不足之處。
  • 版本都發展到1.2了,goroutine調度器依舊默認僅使用一個系統線程。GOMAXPROCS的長期存在似乎暗示著官方從來沒有足夠的信心,讓調度器正確安全地運行在多核環境中。這跟Go語言自身以並發為核心的定位有致命的矛盾。(直到2015年下半年1.5發布後才有改觀)
  • 官方發行版中包含了一個叫oracle的輔助程序,與Oracle數據庫毫無關系,卻完全無視兩者之間的名稱混淆。

上面列出的是我目前還能想到的對Go語言的不爽之處,畢竟時間過去兩年多,還有一些早就遺忘了。其中一部分固然是小不爽,可能忍一忍就過去了,但是很多不爽積累起來,總會時不時地讓人難受,時間久了有自虐的感覺。程序員的工作生活本來就夠枯燥的,何必呢。

必須要說的是,對於其中大多數不爽之處,我(Liigo)都曾經試圖改變過它們:在Go 1.0版本發布之前,我在其官方郵件組提過很多意見和建議(甚至包括提交代碼CL),極力據理力爭,可以說付出很大努力,目的就是希望定型後的Go語言是一個相對完善的、沒有明顯缺陷的編程語言。結果是令人失望的,我人微言輕、勢單力薄,不可能影響整個語言的發展走向。1.0之前,最佳的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就這麽遺憾地錯過了。我最終發現,很多時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技術人員的問題。

第2節:我為什麽對Go語言的某些人不爽?

這裏提到的“某些人”主要是兩類:一、負責專職開發Go語言的Google公司員工;二、Go語言的推崇者和腦殘粉絲。我跟這兩類人打過很多交道,不勝其煩。再次強調一遍,我指的是“某些”人,而不是所有人,請不要對號入座。

Google公司內部負責專職開發Go語言的核心開發組某些成員,他們傾向於閉門造車,固執己見,對第三方提出的建議不重視。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現有的做法很好、不需要那個功能、我們開發Go語言是給Google自己用的、Google不需要那個功能、如果你一定要改請fork之後自己改、別幹提意見請提交代碼。很多言行都是“反開源”的。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還能更形象的看清這一層。就留下作為課後作業吧。

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他們對1.0版本的散漫處理。那時候Go還沒到1.0,初出茅廬的小學生,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是全面翻新的最佳時機,彼時不改更待何時?1.0是打地基的版本,基礎不牢靠,等1.0定型之後,處處受到向後兼容性的牽制,束手縛腳,每前進一步都阻力重重。急於發布1.0,過早定型,留下諸多遺憾,彰顯了開發者的功利性強,在技術上不追求盡善盡美。

Go語言的核心開發成員,他們日常的開發工作是使用C語言——Go語言的編譯器和運行時庫,包括語言核心數據結構和算法map、channel、scheduler,都是C開發的——真正用自己開發的Go語言進行實際的大型應用開發的機會並不多。雖然標準庫是用Go語言自己寫的,但他們卻沒有大範圍使用標準庫的經歷。實際上,他們缺少使用Go語言的實戰開發經驗,往往不知道處於開發第一線的用戶真正需要什麽,無法做到設身處地為程序員著想。缺少使用Go語言的親身經歷,也意味著他們不能在日常開發中,及時發現和改進Go語言的不足。這也是他們往往自我感覺良好的原因。(2016年5月15日補記:2015年8月Go 1.5版本之後不再使用C語言開發。)

Go語言社區裏,有一大批Go語言的推崇者和腦殘粉絲,他們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處處維護心中的“神”,容不得批評意見,不支持對語言的改進要求。當年我對Go語言的很多批評和改進意見,極少得到他們的支持,他們不但不支持還給予打擊,我就納悶了,他們難道不希望Go語言更完善、更優秀嗎?我後來才意識到,他們跟喬幫主的蘋果腦殘粉絲們,言行一脈相承,具有極端宗教傾向,神化主子、打擊異己真是不遺余力呀。簡簡單單的技術問題,就能被他們上升到意識形態之爭。現實的例子是蠻多的,有興趣的到網上去找吧。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導致更多理智、清醒的Go語言用戶無法真正融入整個社區。

如果一個項目、團隊、社區,到處充斥著贊美、孤芳自賞、自我滿足、不思進取,排斥不同意見,拒絕接納新方案,我想不到它還有什麽前進的動力。逆水行舟,是不進反退的。

2016年5月15日補記:@netroby:“Golang社區的神經病和固執,我深有體會。我曾經發過Issue,請求Golang官方,能為doc加上高亮,這樣瀏覽器閱讀文檔的時候,能快速閱讀代碼參考。但是被各種拒絕. 他們的理由是很多開發者不喜歡高亮。” https://github.com/golang/go/issues/13178

2016年5月15日補記:C++天才人物、D語言聯合創始人Andrei Alexandrescu:“Go所走的路線在一些問題上持有極其強硬和死板態度,這些問題有大有小。在比較大的方面,泛型編程被嚴格控制,甚至貶低到只有"N"個字;有關泛型編程的討論都是試圖去勸阻任何有意義的嘗試,這已經足夠讓人覺得恥辱。從長遠來看,技術問題的政治化是一種極其有害的模式,所以希望Go社區能夠找到修正它的方法。”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5-12-20/2826517

第3節:還有比Go語言更好的選擇嗎?

我始終堅持一個頗有辯證法意味的哲學觀點:在更好的替代品出現之前,現有的就是最好的。失望是沒有用的,抱怨是沒有用的,要麽接受,要麽逃離。我曾經努力嘗試過接受Go語言,失敗之後,註定要逃離。發現更好的替代品之後,無疑加速了逃離過程。還有比Go語言更好的替代品嗎?當然有。作為一個屌絲程序員,我應該告訴你它是什麽,但是我不說。現在還不是時候。我現在不想把這兩門編程語言對立起來,引發另一場潛在的語言戰爭。這不是此文的本意。如果你非要從現有信息中推測它是什麽,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原意等,它或許很快會浮出水面,也未可知。

第4節:寫在最後

我不原意被別人代表,也不願意代表別人。這篇文章寫的是我,一個叫Liigo的80後屌絲程序員,自己的觀點。你完全可以主觀地認為它是主觀的,也完全可以客觀地以為它是客觀的,無論如何,那是你的觀點。

這篇文字是從記憶裏收拾出來的。有些細節雖可考,而不值得考。——我早已逃離,不願再回到當年的場景。文中涉及的某些細節,可能會因為些許偏差,影響其準確性;也可能會因為缺少出處,影響其客觀性。如果有人較真,非要去核實,我相信那些東西應該還在那裏。

Go語言也非上文所述一無是處,它當然有它的優勢和特色。讀者們判斷一件事物,應該是優劣並陳,做綜合分析,不能單聽我一家負面之言。但是它的那些不爽之處,始終讓我不爽,且不能從其優秀處得以完全中和,這是我不得不放棄它的原因。


go教程:

https://www.yiibai.com/go/golang-sha1-hashes.html

Go語言的9大優勢和3大缺點, GO語言最初的定位就是互聯網時代的C語言, 我為什麽放棄Go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