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程序員思維的局限

程序員思維的局限

局限 思維 程序員

我相信大家都可能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記者看見農村的一個正在放羊的小孩

問他“你的理想是什麽?”
小孩回答說:“放羊!”
“羊兒餵大了幹什麽?”
“賣錢!”
“有了賣羊兒的錢幹什麽?”
“娶老婆!”
“娶老婆幹什麽?”
“生小孩!”
“生小孩來幹什麽?”
“放羊!”
......

這段流傳甚廣的段子,但是我們想想這個故事背後的原因是什麽。放羊的小孩對世界的理解也就是:放羊掙錢娶老婆生小孩再放羊。對外面世界的了解可能趨向於了零,在他的世界裏,這就是美好的一切,幸福的生活。對世界認識的局限性會導致思維的局限性,思維的局限性會導致目標的局限性,目標的局限性最終導致行為的局限性,從而影響你人生中的各種選擇。

關於貧窮

故事一

我在知乎看到的這個故事你在哪一刻體驗到了真正的貧富差距?,故事情節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13年的夏天,作者偶然遇到了一個小夥子,一副農民工的打扮,問去從這裏到xx城市應該怎麽走?作者有點詫異,因為這裏距離XX城市要有100百多公裏,給他指了指方向,告訴他往西大約一百多公裏。小夥子點點頭說了聲謝謝大哥就往前走了,以為會是個乞討者或者流浪漢,討點錢或要點吃的。可他只是問問路,而且看上去是要徒步過去的意思。小夥子走出去幾十米,在人行道邊坐下,拿出一瓶水喝了幾口,然後低著頭擺弄著地下的什麽玩意,像是在休息。

好奇心驅使作者去了解情況,才知道他是要去xx市找自己的老鄉,老鄉在xx市的一個廠裏面工作,工資比現在的高一些,老鄉給他拖了一個口信,他現在工作的地方老板不給他發工資並且扣了他的×××。於是他就準備徒步兩百多公裏去投靠老鄉。小夥子沒受過教育,家在雲南山區,沒有電話,打工是為了補貼家用,同村出來的幾個人如今都分散了,沒有朋友,沒有依靠。小夥子在講這些的時候,在他的眼睛裏沒看到趕去見同鄉的盼望,沒看到被工頭欺負後的憤怒,在他看來好像一切都很正常,像是在敘述別人的故事,低垂的眼裏空洞無意,就像個老人在等待明天。

故事二

有次看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節目,是采訪居住在交通閉塞的大山裏村民的生活。有一個畫面我記憶特別深刻,中央電視臺采訪一個小夥子,記者問他:你為什麽不出去打工來掙錢呢,那個小夥子說了一句,我聽不懂你說啥。這句話深深的震撼了我,那個小夥子和我應該是同齡吧,大概也是三十歲左右,幾十年沒有走出去過小山村,竟然都聽不懂普通話,更不敢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一刻我感覺這個世界在他的眼裏充滿了迷茫。

後來村長說,這個村子常年不通公路,村裏面的人要出去需要先坐牛車,再坐拖拉機兩天後才能到達小縣城,村裏面就一個小學,一個教室裏面坐了六個年級的學生,很多孩子上到一半就回家幹活了。這兩年有一些年輕人走出了村子去深圳、東莞打工,慢慢的也帶動了一些人,但還是有一些年輕人因為不會說普通話,不能直接和人交流,就一直都沒有出去,在村裏面種地生活。這是21世紀呀,非常有可能他們一輩子就走不去了。

技術分享圖片

貧窮在這個年代仍然是存在的,只是可能你不了解。但貧窮其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貧窮的人不知道貧窮的可怕,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對他們來講沒有走出去的動力和勇氣,只有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認識外面的世界,從思想上有了改變的動力和目標,才能真正的走出貧窮。

教育有時候就是開智,明事理 ,認識世界,可以有一個和外界交流的窗口。到現在為止,高考仍然是很多人走出老家,跨越階級的最公平,最重要的一條道路,雖然它仍然有很多的弊端。

思維誤區

我上初中的時候,大家都羨慕不上學去外面世界闖蕩的人們。去南方打工、當兵、學一門技術的都覺得挺時髦,可以不用上無用的學,勇敢的走出小縣城,自己賺錢自己花,再也沒有了上學的約束。我初中的五個好兄弟,兩個當了兵,一個去學了理發,一個去學了廚師,只有我一個考上高中,繼續求學,每年他們回來都會聊聊他們在外面的故事,一番啤酒下肚之後,我是既羨慕又被吸引,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憧憬,多年以後我才知道他們在外面受了多少的苦,但是回老家了,必須要搞的在外面很精彩。

其實上過大學的就比沒有上過大學的能力好很多嗎?有可能只是在開始的時候選擇對了而已。我們都處在一個大的洪流之中,不是說選擇了不讀書以後就混不好,選擇了讀書就肯定會有不錯的生活。但是整體的機遇來講,讀過大學的比沒有讀過大學的會更多一點,沒有讀過大學的人大多從事了體力勞動或者技能類的一些工作,讀過大學不管怎麽樣,大都是白領類的工作。

我們這裏不討論極個別厲害人的情況,研究一下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上大學讓你在那些方面有了提升,很多人大學四年幾乎沒有好好學習過,玩了四年照樣出來找了不錯的工作,所以說大學對人能力的提升不一定會比沒有上學的強,在外面對能力的提升反而是更快。我個人認為最本質的是認知的提升會不一樣,那怕你的四年什麽都沒有做,但是你至少看到很多人做的事情,別人做事情的經驗也會成為你的的經驗,畢業後大家都去找了工作,你肯定也會跟著找了工作,大不了差了一點。都是在認知上,對世界的認識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才最終影響了你未來的選擇和目標。

說到這裏想起了波仔的那條理論,你的生活水平就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五個人的平均值。我就不信你和奧巴馬是哥們,還和我一起在敲代碼。其實仔細觀察你身邊的高管,高層,起步就沒在一個層級裏面。

程序員呢,其實也是一樣。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剛畢業一年左右的時候是最自信的,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程序開發的基本規律,應付工作沒有問題,簡歷上寫的各種精通,精通前端,精通數據庫,精通core java等等。反而工作多年以後越發覺得,研究不夠深入涉獵不夠廣泛,很多的新老技術還都停留在使用階段。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畫了兩個圖。

技術分享圖片

把整個的IT知識領域用一個圓圈來表示,黑色實體部分就是我們剛開始認知的區域,因為我們剛開始知道的少,了解的少,裏面的圓的周長就會小很多,我們感覺到自己需要了解的東西也相對小。

技術分享圖片

當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擴寬自己知識的邊界,就像裏面的小圓不斷的長大一些,我們感受到的未知也越來越多,認識到自己了解的內容占整個體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很多人,不是不想學習,是不知道如何去學習,很多時候遇到問題,不知道外界有很多解決方案。另外,不進步不學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比我們厲害的人比我們更努力。

如何打破

1、要跳出你的圈子,我從西安到北京,IT行業工作氛圍,技術特征完全沒有在一個水平線上。要時常的跳出自己的圈子,站到外面去看原來的自己。

2、讀書,不斷的讀書,不斷的讀好書,其實讀書是了解作者怎麽看這個世界,讀好書更是了解很多大師人物對世界的理解。通過讀書打開自己對世界認識的另一扇窗,技術人除了看技術書籍,更應該看一些其它領域的書,來擴寬自己的視野。

3、對於技術,多逛逛技術性網站,了解一下最新的前沿知識,比如vue活躍的時候,博客園就出了很多關於vue的教程,微服務火的時候,博客園首頁經常有關於微服務的文章,時常關註讓你了解有這麽個東西,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或者定方案的時候知道會有這麽一個選項。

4、多走出自己的視角,做為程序員總是以程序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比如遇到了問題,這個問題對產品、客戶意味著什麽,領導是如何考慮的,當領導讓你幹某件事的時候他關心的什麽。剛好我這裏有一個職場真實的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某一線互聯網電商平臺,空降了一名技術高管,要求緊急上線一個項目,必須三個月上線,安排下去,技術總監認真的分析了需求和現有公司的資源,告知這個項目最少需要四個月加班才能完成,高管說實在沒有辦法嗎,總監說,已經是極限了。高管直接就把這位總監給開了,然後問下一個總監周期需要多久,這位總監考慮了一下說:2個月,高管說,項目你來負責,最後這個項目整整做了六個月,但是大家也都相安無事。

5、培養一個行業之外的愛好,最好是運動類的,只有身體好了,精神才更好,才能體會揮汗之後的暢快之感。具體的,比如堅持每周去戶外,在北京的話像綠野這種就可以,參加幾次就可以融入組織。程序員的話,建議打羽毛球,感覺這類運動對程序員是最有益處,避免各種頸椎病,遊泳也是很好的一個選擇。經常保持運動的人,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是不一樣的,我們大多數辦公室工作者都處於亞健康狀態,鍛煉真的很重要。

6、github對程序員來講真是一個寶庫,提交分享代碼都是最基礎的,建博客、建網站、建工具github都可以免費讓你搞定,可以作為你創意或者實踐的一個絕佳場所,也可以好好看看其他牛人的傑作,也有很多github第三方的網站可以幫你找到優秀的開源項目。

最後

很多時候的改變,不是我們不想改變,不願意改變,是不知道如何改變,不知道什麽才是好的選擇,或者在深刻一點,很多人到現在都不知道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
所以說很多時候的改變,最先是思維的改變,思維的改變轉換成行動,然後達到真正的改變。

我們是不是這個版本

“你做程序員幹什麽?”
“找個體面又高薪的工作。”
“找到理想的工作後呢?”
“再尋覓一個溫柔漂亮的好老婆。”
“找到好老婆後呢?”
“生一個聰明智慧的孩子!”
“生了孩子後呢?”
“從小就好好教育孩子努力學習,考個好大學,最好再做一名程序員!”
......


作者:純潔的微笑
出處:http://www.ityouknow.com/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程序員思維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