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技術理想主義的應許之地:我們在京東AI全景圖背後看到了什麽

技術理想主義的應許之地:我們在京東AI全景圖背後看到了什麽

京東AI

假如說這兩天中國科技圈有什麽情緒的話,那大概就是:焦慮。

中興被美國制裁的消息一出,瞬間媒體們又回憶起了被基礎科研支配的恐懼。當我們看到一個個風口,一股股熱錢奔騰而過,或許會覺得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足以傲視全球,可是一旦風吹草動,我們就會發現在基礎的科技創造力和研發突破上,我們還與頂尖水準相差甚遠。

究竟如何改寫重風口、輕技術的市場悖論呢?《舊約》記載,以色列人祖先亞伯拉罕由於虔敬上帝,上帝與之立約:其後裔將擁有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技術分享圖片

或許亂象與資本橫生的中國互聯網市場中,缺少的就是一塊回到細節、尊重創新、遙望未來的,留給技術的應許之地。

我們來討論這件事,是因為幾天前的京東人工智能創新峰會上,京東AI帶頭人周伯文首次向外界展示了京東在AI領域的全景圖,並發布了全新的AI開放平臺NeuHub。

技術分享圖片

相比較於中國AI圈花樣繁多的發布會和平臺發布,京東這次傳達的信息背後,我們可以觀察到一種獨特的技術價值觀:更務實,更學術,更加正視技術理想的存在。

或者用通俗點的表示,我們看到了應該屬於AI的,被還給了AI。或許如果我們想要治療關鍵時刻萌發的技術焦慮癥,那麽,打造一片技術理想主義的應許之地,是一切可能的開始。

當我們重新聽到API經濟:NeuHub把AI交還給AI

在京東發布AI戰略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很久沒有在AI圈聽到的一個詞:API經濟。

在中國AI界,今天大家似乎更願意討論免費、生態、獨角獸這樣的字眼。而API這樣的平臺細節和開發基礎設施,似乎在各種宏大敘事中被遺忘了,更別說討論API可能帶來的平臺與企業間的經濟關系。

但周伯文認為,開發者與傳統行業想要接入AI,API是最基本的端口。而API本身就是一個產品,只要技術足夠好用,開發者對平臺API的使用率逐步上升,當然可以成長為經濟體。而同時平臺必須為API的易用性、升級能力負責,保證開發者得到價值。

在媒體聽慣了宏大敘事與美好商業暢想的今天,偶爾回到這麽簡單直接的套路裏還有點不適應。但靜下來想想,AI何曾是一件繞來繞去的事?它不過是一種改變了計算與感知方式的技術工具革新,通過IT與雲計算渠道賦能給行業,在一個個細小的場景中發生價值。而保證API經濟在AI時代繼續發生效力,其實也不需多麽復雜的邏輯支撐,只是需要平臺在技術上的絕對信心。

這個細節讓我們發現,NeuHub或許在嘗試另一條簡單但在今天少有人踏足的路:把應該屬於AI的,還給AI。

技術分享圖片

NeuHub作為普惠性的AI開發平臺,由模型定制化平臺和在線服務模塊構成,其中在線服務模塊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交互、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平臺可以支撐從學生到科研人員再到開發者的與傳統行業不同的AI開發與解決方案需求,並深耕電商、供應鏈、物流、金融、廣告等多個領域應用,探索試驗醫療、扶貧、政務、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的AI應用。

結合京東的智能商業體進化需求和京東AI實驗室的研發重點,NeuHub更加專註於AI的快速應用和場景滲透,從而賦能零售基礎設施。

相比於國內AI平臺更多強調生態與免費,京東AI似乎希望強調技術本身有價值、夠前沿、不斷升級,那麽開發者與垂直行業會自行做出選擇。其實對於AI來說,算法與解決方案的優劣基本是一目了然的,又何必大費周章呢?

務實與應用,重視技術而不是話術。有意思的是,這次AI全景的展示中,我們除了看見技術體系之外,還意外地發現京東開始觸達了某些企業如IBM等信奉的文化基因。

或許很遠,但應該抵達:誰來遙望廣義智能?

我們焦慮於技術開發和基礎科研能力不足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自審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真的給了技術足夠的尊重嗎?我們是否竭澤而漁,用技術的未來沖抵了眼前的實利?假如是的話,在我們呼喚必須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積累才能換來的技術能力時,豈不是有點可笑?

技術的應許之地,是應該帶有一絲理想主義的。當然眼前的應用與商業是不可置疑的核心,但遙望群山後的未來,也是一件必須做的事。

好在京東確實始終有這樣的習慣:自建物流、押註無人化,都讓我們看到過超乎零售行業的遠見。在這次的京東AI亮相中,我們又聽到了一個中國AI產業中並不怎麽說到的詞:廣義人工智能。

技術分享圖片

事實上,這個概念最近經常出現在周伯文的演講中。今天的AI世界,差不多是我們在幹著從0到1的事,但滿腦子都在擔心從N到無窮的人工智能會不會造反。那麽在應用和科幻之間,那個從1到N的階段哪裏去了?

在京東AI平臺與研究部的眼裏,從狹義人工智能ANI,到通用人工智能AGI之間,是存在廣義人工智能ABI的。其中涉及AI的終身學習、彈性學習、黑箱可解釋性等七大問題的核心突破。

當然,熟悉AI的朋友對這些問題絕對不陌生,但我們通常看到他們是在頂尖學府和實驗室裏,而不是在一家以零售立足的企業。

在我們思考如何普及狹義人工智能的時候,京東AI已經開始將軸心圍繞於突破七大AI元問題,換取深度、差異化賦能行業也提上了計劃。

這在今天看起來還是一件很遙遠的事。但假如無人嘗試,誰又能保證我們若幹年後擔憂的不是芯片,而是AI?

產學研一體:AI的側面真相

今天的中國AI產業裏,還有一個真相是大家都知道,但都不願意承認的。那就是,其實今天的AI看似問題很多,但核心問題就一個:缺人。

事實上,今天我們並不缺算力,也不缺數據,真正缺少的是有研發能力、執行能力和配套服務能力的AI人才。京東在去年開始發力AI的時候,一度被媒體稱為“一切以搶人為目標”。事實上,這並非沒有道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英國政府去年發布的《英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認為,解決人才匱乏問題的核心出路,在於產學研的高度一體化和有效組織能力。

我們總是聽到產學研一體,但在AI時代,這並非是一個口號。以機器學習為基本模塊的AI,更多時候可以作為滲透式、搭載式技術工具,直接由實驗室沈浸到產業和企業當中解決問題。

因此在AI的話語世界中,學校裏的研究可以極速抵達企業,企業中的供求關系也必須第一時間回到學校。更真實的問題,是傳統意義上人工智能專業領域出的學生與企業有斷層,畢業後需要長時間才能融入產業,於是學校和企業的高度組織關系,就成為解鎖眾多困境的鑰匙。

在這次京東發布AI全景戰略的同時,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計算機系主任周誌華教授也現身站臺。采訪中周教授透露,未來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將與京東展開系列重磅合作,加速AI產學研一體在中國的嘗試探索。

技術分享圖片

除了與南京大學的合作之外,京東的全球產學研合作還有更多,比如京東已經與斯坦福大學建立聯合實驗室,同時與MIT實驗室的合作也在進行中。

從搶人才到產學一體實驗室,再到與學院的全面結合。京東AI挖掘出了一個AI的側面真相:產學一體可以作為,甚至必須作為AI產業原動力之一。可能相較於很多快速擴張方式,這個辦法並不快,但卻是夯實創新基礎、培養長效科技研發能力的必經之路。

尊重技術本身的價值、尊重技術的理想主義、尊重技術人才,假如AI有應許之地,那麽這幾件事顯然是先決條件。而京東的AI,確實把這幾件事都納入了最初的考量因素當中。

如果我們把京東近期發布的AI開放平臺,與京東AI實驗室、京東大學、產學研合作體系看做一個整體。那麽可以看到,京東其實是在以一種足夠包容的心態,搭建一個必定需要長期投入、賦予技術人員和科學家足夠自由、徹底信任技術未來的AI圖景。

在討論這樣一個AI產業實體的價值之前,我們應該承認,中國的AI世界應該擁有這樣一個地方,否則很多未來會無從談起:一個留給技術理想主義棲息的應許之地。


技術理想主義的應許之地:我們在京東AI全景圖背後看到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