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什麽是生命?什麽是人工智能?

什麽是生命?什麽是人工智能?

審視 發生 block 探索 教育 margin 工業革命 關心 align

但我們今天不站隊,而是從另外一個“詭異”視角,去審視一下什麽是生命,什麽是人工智能

技術分享圖片


首先,“人工智能”這四個字本身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沒有我們“人”的工作,就沒有智能。因此,人工智能是我們人類的孩子。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呢?如果是壞孩子,我們能不能幹脆不生它呢?如果不得不生它,我怎麽管教它呢?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認你這個爸爸嗎?


對於人工智能來說,人是什麽?

早在21年前,不理不理還是一個小屁孩,還在時刻準備著做“21世紀的接班人”的時候,就已經有一枚飛行器從地球出發,開始了它探索星辰大海的旅程。

技術分享圖片

它叫卡西尼號,先後兩次繞過金星,繞過地球,繞過木星,利用引力彈弓效應,從這些行星的身上“偷取”速度(動量)。用20年的時間,飛行了超過60億公裏,代表人類造訪了土星,讓地球上的我們看到了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土星世界的豐富細節。

這裏的關鍵詞,是“代表”。

你是否註意到,過去這幾十年,美國宇航局對載人任務似乎不再熱心了。大量的任務使用的都是不載人的探測器,而且這些探測器對太陽系遙遠的天體進行了出色的探測。事實上,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載人任務取得的科學成果,都遠比比載人任務要多得多。

對太空探測來說,人,是個累贅。


人工智能,是“累贅”的升級版

過去,我們探討人工智能的利弊,本質都是把人工智能理解成人類新發明的一件工具。討論人工智能,和200年前討論蒸汽機,幾十年前討論互聯網的話題有些類似,視角、語氣都差不多。

技術分享圖片

我們關心它替代了誰的工作,有什麽幫助,進而才能引出它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然而,人工智能是一項普通的技術嗎?它僅僅是人類工具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嗎?有沒有可能,人工智能,是地球物種演化的一個新階段? 地球上的生命,一直在演化,這是常識。但是,大家演化的方式不太一樣。

生命1.0

技術分享圖片

從單細胞生物到哺乳動物,不管多簡單多復雜,它們作為個體的硬件和軟件,都得靠演化來叠代。環境變了,它們是不會主動適應的。只能這一代玩兒完,靠自然選擇,寄希望於下一代,軟件、硬件才能發生變化。

生命2.0

技術分享圖片

雖然硬件不能叠代,但是軟件在個體這一代就能升級和叠代,這指的就是人。人的知識、智慧,就是軟件部分,在個體生長的過程中,是可以升級、甚至自我設計的,自我教育的。

正因為人是“生命2.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己設計軟件系統,人才得以成為萬物靈長。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像那些1.0的生命一樣整天感慨遺傳基因好不好,給你那麽大的大腦是讓你升級軟件用的。

按照這個邏輯,你大概能推斷出生命3.0的特征了。

生命3.0

技術分享圖片

軟件可以自己設計和升級,硬件也可以自己設計和升級——這就是人工智能。


人類會認單細胞生物作爸爸嗎?

以上關於生命形式叠代的腦洞,源於得到上萬維鋼老師的精英日課給大家介紹的一本書——《生命3.0》。作者是 MIT 物理學教授、人工智能研究者、未來生命研究所創始人,大名鼎鼎的邁爾斯.泰格馬克。

泰格馬克在《生命3.0》中,從信息角度闡述了生命的定義:

生命,就是可以自我復制的信息處理系統。其中的“信息”包括個體硬件復制的藍圖,以及個體行為的模式。一個生命體包括“硬件”和“軟件”:硬件就是它的身體,軟件就是信息。

技術分享圖片

舉個栗子。一個微生物的結構非常簡單,無性繁殖,自己就能夠復制自己。它的 DNA,就是它硬件的復制藍圖。它的行為模式也很簡單,就好像一個計算機算法:如果當前環境中的營養物質多,它就停留一會兒;如果這個地方營養物質少,它就換個地方。DNA 和它的這種行為算法,就是它的軟件。

想想幾十億年前那些單細胞生物,如果它們有思想的話,沒準也會覺得多細胞生物怎麽可能是生命呢?一大群我們這樣的單細胞堆在一起,亂七八糟,奇形怪狀的。 所以生命沒有什麽固定的形態。

只要能對環境做反應,能自我復制,甚至還能自我進化,它就具備了生命的特質。這麽一對照,人工智能怎麽就不能是生命?

技術分享圖片

只要你接受了人工智能是下一代生命這個解釋框架,我們對它的感受、判斷和預期馬上就會發生變化了。 沒有單細胞生物,也不會演化出人類。如果人工智能是人類的孩子,人類就是單細胞生物的孩子。

如何正確地關心人類的命運

如果我們能夠從以上角度來重新建立對人工智能的認知,那麽下面幾個方面的認知也需要隨之調整:

1. 人和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

技術分享圖片

按照《生命3.0》這本書提出的這個理解框架,人類可能有點想多了。人工智能雖然頂著“人工”這個姓,是人創造出來的,但它不是人類的孩子。它只是地球生命系統內在邏輯展開的一個階段。我們願意不願意,喜歡不喜歡,歡迎不歡迎,它終將都會演化出來。

就像幾十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不管它看多細胞生物多不順眼,也不管多細胞生物是不是來源於單細胞,他們對這個進程都毫無發言權。

2. 人工智能到來的姿勢

技術分享圖片

超級人工智能什麽時候出現?有人說迫在眉睫,再有幾十年就到了;有人說胡扯,遠著呢。

這個問題可能本身就討論偏了。我們最應該知道的,不是生命3.0哪年會出現,而是它會以什麽樣的姿勢出現。這個姿勢,不是緩緩走來,而是破門而入——有一天,你意識到它突然降臨了,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

根據生命3.0的定義,從人工智能可以自己設計硬件和軟件,可以自我升級、叠代、演化開始,只要它在邏輯上踏上了第一步的臺階,後面的事情,就不是人類可以控制和想象的,而是以算法的速度在演化。也許一夜之間,甚至幾個小時,就能完成人類一輩子也完不成的創造。

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競賽不像跑步,你還能看得見對方漸漸地跑遠,而更像是Windows系統裏的那個掃雷小遊戲,只要觸發了爆炸,遊戲就結束了。

所以,它什麽時候實現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實現,它就是人類的最後一個發明。後面創造歷史的使命就全交給人工智能了。

3. 人工智能一旦實現之後,它的行事作風

技術分享圖片

人類動不動想的就是人工智能會不會搶走我們什麽飯碗啊,會取代什麽職業啊,會不會反過來屠殺人類啊?這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框架。但是,如果按照《生命3.0》這本書的視角,人工智能是一個全新的生命階段,那人類關切的那些事,對它來說根本就不是事。

人工智能會是一種什麽樣的行事作風呢?簡單說,就是尺度超級大。

比如說對於能源的利用,人類考慮的是現在能源使用的規模、地球上的儲量、開掘的技術等等。但是對於人工智能來說,這些都太小兒科了。

技術分享圖片

宇宙間最好用的能源當然就是太陽能,或者其他恒星能量。怎麽用呢?物理學家弗裏曼·戴森曾經設想了一個叫做“戴森球”的系統,簡單說就是在外層空間造一個巨大的球體,把太陽整個給包圍起來。然後我們人類文明就可以生活在這個球體上,面積絕對夠用怎麽折騰都可以。建設這麽一個球需要的資源從哪裏來呢?人工智能看來,解決方法很簡單,把木星拆了就可以了。

你聽著有點像胡扯。還是借用單細胞生物的例子,他們天天在一個小池塘裏面辛苦地尋找營養物質,它們怎麽能想象,人類居然能夠開采石油和煤炭呢?這就是生命1.0和2.0之間的差距。所以,人工智能這3.0生命將來會幹出什麽事,我們人類這些2.0生命也是很難設想的,甚至可能它們幹出來了,我們都感知不到。

未來,或許不是像視頻裏那樣少數人類為人工智能爭取“生存權”和“人工智能權”,而是人工智能中的“人(工智能)道主義者”為人類爭取“生存權”和“人權”。哦不對,未來就不叫“人工”智能了,誰知道它們會管自己叫什麽,可能是萬物靈長吧?

什麽是生命?什麽是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