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你真的很熟分布式和事務嗎?

你真的很熟分布式和事務嗎?

場景 發揮 基礎 failover 兩個 路徑 如何判斷 但是 原子操作

前言:

微吐槽
hello,world.

不想了,我等碼農,還是看看怎麽來處理分布式系統中的事務這個老大難吧!

本文略長,讀者需要有一定耐心,如果你是高級碼農或者架構師級別,你可以跳過。
本文註重實戰或者實現,不涉及CAP,略提ACID。
本文適合基礎分布式程序員:

本文會涉及集群中節點的failover和recover問題.
本文會涉及事務及不透明事務的問題.
本文會提到微博和tweeter,並引出一個大數據問題.
由於分布式這個話題太大,事務這個話題也太大,我們從一個集群的一個小小節點開始談起。

集群中存活的節點與同步

分布式系統中,如何判斷一個節點(node)是否存活?
kafka這樣認為:

此節點和zookeeper能喊話.(Keep sessions with zookeeper through heartbeats.)

此節點如果是個從節點,必須能夠盡可能忠實地反映主節點的數據變化。
也就是說,必須能夠在主節點寫了新數據後,及時復制這些變化的數據,所謂及時,不能拉下太多哦.
那麽,符合上面兩個條件的節點就可以認為是存活的,也可以認為是同步的(in-sync).

關於第1點,大家對心跳都很熟悉,那麽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某個節點不能和zookeeper喊話了:

zookeeper-node:
var timer =
new timer()
.setInterval(10sec)
.onTime(slave-nodes,function(slave-nodes){
slave-nodes.forEach( node -> {
boolean isAlive = node.heartbeatACK(15sec);

if(!isAlive) {
node.numNotAlive += 1;
if(node.numNotAlive >= 3) {
node.declareDeadOrFailed();
slave-nodes.remove(node);

            //回調也可 leader-node-app.notifyNodeDeadOrFailed(node)

        }
    }else
    node.numNotAlive = 0;
});

});

timer.run();

//你可以回調也可以像下面這樣簡單的計時判斷
leader-node-app:
var timer =
new timer()

.setInterval(10sec)
.onTime(slave-nodes,function(slave-nodes){
slave-nodes.forEach(node -> {
if(node.isDeadOrFailed) {

    //node不能和zookeeper喊話了

    }
});

});

timer.run();
關於第二點,要稍微復雜點了,怎麽搞呢?
來這麽分析:

數據 messages.
操作 op-log.
偏移 position/offset.

// 1. 先考慮messages
// 2. 再考慮log的postion或者offset
// 3. 考慮msg和off都記錄在同源數據庫或者存儲設備上.(database or storage-device.)
var timer =
new timer()
.setInterval(10sec)
.onTime(slave-nodes,function(nodes){
var core-of-cpu = 8;
//嫌慢就並發唄 mod hash go!
nodes.groupParallel(core-of-cpu)
.forEach(node -> {
boolean nodeSucked = false;

    if(node.ackTimeDiff > 30sec) {
        //30秒內沒有回復,node卡住了
        nodeSucked = true;
    }
    if(node.logOffsetDiff > 100) {
        //node復制跟不上了,差距超過100條數據
        nodeSucked = true;
    }

    if(nodeSucked) {
        //總之node“死”掉了,其實到底死沒死,誰知道呢?network-error在分布式系統中或者節點失敗這個事情是正常現象.
        node.declareDeadOrFailed();
        //不和你玩啦,集群不要你了
        nodes.remove(node);
        //該怎麽處理呢,拋個事件吧.
        fire-event-NodeDeadOrFailed(node);
    }
});

});

timer.run();
上面的節點的狀態管理一般由zookeeper來做,leader或者master節點也會維護那麽點狀態。

那麽應用中的leader或者master節點,只需要從zookeeper拉狀態就可以,同時,上面的實現是不是一定最佳呢?不是的,而且多數操作可以合起來,但為了描述節點是否存活這個事兒,咱們這麽寫沒啥問題。

節點死掉、失敗、不同步了,咋處理呢?

好嘛,終於說到failover和recover了,那failover比較簡單,因為還有其它的slave節點在,不影響數據讀取。

同時多個slave節點失敗了?
沒有100%的可用性.數據中心和機房癱瘓、網絡電纜切斷、hacker***刪了你的根,總之你rp爆表了.
如果主節點失敗了,那master-master不行嘛?
keep-alived或者LVS或者你自己寫failover吧.
高可用架構(HA)又是個大件兒了,此文不展開了。
我們來關註下recover方面的東西,這裏把視野打開點,不僅關註slave節點重啟後追log來同步數據,我們看下在實際應用中,數據請求(包括讀、寫、更新)失敗怎麽辦?

大家可能都會說,重試(retry)唄、重放(replay)唄或者幹脆不管了唄!
行,都行,這些都是策略,但具體怎麽個搞法,你真的清楚了?

一個bigdata問題

我們先擺個探討的背景:

問題:消息流,比如微博的微博(真繞),源源不斷地流進我們的應用中,要處理這些消息,有個需求是這樣的:

Reach is the number of unique people exposed to a URL on Twitter.

那麽,統計一下3小時內的本條微博(url)的reach總數。

怎麽解決呢?

把某時間段內轉發過某條微博(url)的人拉出來,把這些人的粉絲拉出來,去掉重復的人,然後求總數,就是要求的reach.

為了簡單,我們忽略掉日期,先看看這個方法行不行:

/** ---------------------------------

    1. 求出轉發微博(url)的大V.
  • __*/

方法 :getUrlToTweetersMap(String url_id)

SQL : / 數據庫A,表url_user存儲了轉發某url的user /
SELECT url_user.user_id as tweeter_id
FROM url_user
WHERE url_user.url_id = ${url_id}

返回 :[user_1,...,user_m]

/** ---------------------------------

    1. 求出大V的粉絲
  • __*/

方法 : getFollowers(String tweeter_id);

SQL : / 數據庫B /
SELECT users.id as user_id
FROM users
WHERE users.followee_id = ${tweeter_id}

返回:tweeter的粉絲

/** ---------------------------------

    1. 求出Reach
  • __*/

var url = queryArgs.getUrl();
var tweeters = getUrlToTweetersMap();
var result = new HashMap<String,Integer>();
tweeters.forEach(t -> {
// 你可以批量in + 並發讀來優化下面方法的性能
var followers = getFollowers(t.tweeter_id);

followers.forEach(f -> {
    //hash去重
    result.put(f.user_id,1);
});

});

//Reach
return result.size();
其實這又引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很多大談框架、設計、模式卻往往忽視的問題:性能和數據庫建模的關系。

數據量有多大?
不知道讀者有木有對這個問題的數據庫I/O有點想法,或者虎軀一震呢?
Computing reach is too intense for a single machine – it can require thousands of database calls and tens of millions of tuples.
在上面的數據庫設計中避免了JOIN,為了提高求大V粉絲的性能,可以將一批大V作為batch/bulk,然後多個batch並發讀,誓死搞死數據庫。
這裏將微博到轉發者表所在的庫,與粉絲庫分離,如果數據更大怎麽辦?
庫再分表…
OK,假設你已經非常熟悉傳統關系型數據庫的分庫分表及數據路由(讀路徑的聚合、寫路徑的分發)、或者你對於sharding技術也很熟悉、或者你良好的結合了HBase的橫向擴展能力並有一致性策略來解決其二級索引問題.
總之,存儲和讀取的問題假設你已經解決了,那麽分布式計算呢?
微博這種應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圖狀(網),你怎麽建模存儲?而不僅僅對應這個問題,比如:
某人的好友的好友可能和某人有幾分相熟?
看看用storm怎麽來解決分布式計算,並提供流式計算的能力:

// url到大V -> 數據庫1
TridentState urlToTweeters =
topology.newStaticState(getUrlToTweetersState());
// 大V到粉絲 -> 數據庫2
TridentState tweetersToFollowers =
topology.newStaticState(getTweeterToFollowersState());

topology.newDRPCStream("reach")
.stateQuery(urlToTweeters, new Fields("args"), new MapGet(), new Fields("tweeters"))
.each(new Fields("tweeters"), new ExpandList(), new Fields("tweeter"))
.shuffle() / 大V的粉絲很多,所以需要分布式處理/
.stateQuery(tweetersToFollowers, new Fields("tweeter"), new MapGet(), new Fields("followers"))
.parallelismHint(200) / 粉絲很多,所以需要高並發 /
.each(new Fields("followers"), new ExpandList(), new Fields("follower"))
.groupBy(new Fields("follower"))
.aggregate(new One(), new Fields("one")) / 去重 /
.parallelismHint(20)
.aggregate(new Count(), new Fields("reach")); / 計算reach數 /

最多處理一次(At most once)

回到主題,引出上面的例子,一是為了引出一個有關分布式(存儲+計算)的問題,二是透漏這麽點意思:
碼農,就應該關註設計和實現的東西,比如Jay Kreps是如何發明Kafka這個輪子的 : ]

如果你還是碼農級別,咱來務點實吧,前面我們說到recover,節點恢復的問題,那麽我們恢復幾個東西?

基本的:

節點狀態
節點數據
本篇從數據上來討論下這個問題,為使問題再簡單點,我們考慮寫數據的場景,如果我們用write-ahead-log的方式來保證數據復制和一致性,那麽我們會怎麽處理一致性問題呢?

主節點有新數據寫入.
從節點追log,準備復制這批新數據。從節點做兩件事:
(1). 把數據的id偏移寫入log;
(2). 正要處理數據本身,從節點掛了。
那麽根據上文的節點存活條件,這個從節點掛了這件事被探測到了,從節點由維護人員手動或者其自己恢復了,那麽在加入集群和小夥伴們繼續玩耍之前,它要同步自己的狀態和數據。
問題來了:

如果根據log內的數據偏移來同步數據,那麽,因為這個節點在處理數據之前就把偏移寫好了,可是那批數據lost-datas沒有得到處理,如果追log之後的數據來同步,那麽那批數據lost-datas就丟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叫作數據最多處理一次,也就是說數據會丟失。

最少處理一次(At least once)

好吧,丟失數據不能容忍,那麽我們換種方式來處理:

主節點有新數據寫入.
從節點追log,準備復制這批新數據。從節點做兩件事:
(1). 先處理數據;
(2). 正要把數據的id偏移寫入log,從節點掛了。
問題又來了:

如果從節點追log來同步數據,那麽因為那批數據duplicated-datas被處理過了,而數據偏移沒有反映到log中,如果這樣追,會導致這批數據重復。

這種場景,從語義上來講,就是數據最少處理一次,意味著數據處理會重復。

僅處理一次(Exactly once)

Transaction
好吧,數據重復也不能容忍?要求挺高啊。
大家都追求的強一致性保證(這裏是最終一致性),怎麽來搞呢?
換句話說,在更新數據的時候,事務能力如何保障呢?
假設一批數據如下:

// 新到數據
{
transactionId:4
urlId:99
reach:5
}
現在要更新這批數據到庫裏或者log裏,那麽原來的情況是:

// 老數據
{
transactionId:3
urlId:99
reach:3
}
如果說可以保證如下三點:

事務ID的生成是強有序的.(隔離性,串行)
同一個事務ID對應的一批數據相同.(冪等性,多次操作一個結果)
單條數據會且僅會出現在某批數據中.(一致性,無遺漏無重復)
那麽,放心大膽的更新好了:

// 更新後數據
{
transactionId:4
urlId:99
//3 + 5 = 8
reach:8
}
註意到這個更新是ID偏移和數據一起更新的,那麽這個操作靠什麽來保證:原子性。
你的數據庫不提供原子性?後文略有提及。

這裏是更新成功了。如果更新的時候,節點掛了,那麽庫裏或者log裏的id偏移不寫,數據也不處理,等節點恢復,就可以放心去同步,然後加入集群玩耍了。

所以說,要保證數據僅處理一次,還是挺困難的吧?

上面的保障“僅處理一次”這個語義的實現有什麽問題呢?

性能問題。

這裏已經使用了batch策略來減少到庫或磁盤的Round-Trip Time,那麽這裏的性能問題是什麽呢?

考慮一下,采用master-master架構來保證主節點的可用性,但是一個主節點失敗了,到另一個主節點主持工作,是需要時間的。
假設從節點正在同步,啪!主節點掛了!因為要保證僅處理一次的語義,所以原子性發揮作用,失敗,回滾,然後從主節點拉失敗的數據(你不能就近更新,因為這批數據可能已經變化了,或者你根本沒緩存本批數據),結果是什麽呢?

老主節點掛了, 新的主節點還沒啟動,所以這次事務就卡在這裏,直到數據同步的源——主節點可以響應請求。

如果不考慮性能,就此作罷,這也不是什麽大事。

你似乎意猶未盡?來吧,看看“銀彈”是什麽?

Opaque-Transaction
現在,我們來追求這樣一種效果:

某條數據在一批數據中(這批數據對應著一個事務),很可能會失敗,但是它會在另一批數據中成功。
換句話說,一批數據的事務ID一定相同。

來看看例子吧,老數據不變,只是多了個字段:prevReach。

// 老數據
{
transactionId:3
urlId:99
//註意這裏多了個字段,表示之前的reach的值
prevReach:2
reach:3
}

// 新到數據
{
transactionId:4
urlId:99
reach:5
}
這種情況,新事務的ID更大、更靠後,表明新事務可以執行,還等什麽,直接更新,更新後數據如下:

// 新到數據
{
transactionId:4
urlId:99
//註意這裏更新為之前的值
prevReach:3
//3 + 5 = 8
reach:8
}
現在來看下另外的情況:
// 老數據
{
transactionId:3
urlId:99
prevReach:2
reach:3
}

// 新到數據
{
//註意事務ID為3,和老數據中的事務ID相同
transactionId:3
urlId:99
reach:5
}
這種情況怎麽處理?是跳過嗎?因為新數據的事務ID和庫裏或者log裏的事務ID相同,按事務要求這次數據應該已經處理過了,跳過?
不,這種事不能靠猜的,想想我們有的幾個性質,其中關鍵一點就是:

給定一批數據,它們所屬的事務ID相同。

仔細體會下,上面那句話和下面這句話的差別:
給定一個事務ID,任何時候,其所關聯的那批數據相同。

我們應該這麽做,考慮到新到數據的事務ID和存儲中的事務ID一致,所以這批數據可能被分別或者異步處理了,但是,這批數據對應的事務ID永遠是同一個,那麽,即使這批數據中的A部分先處理了,由於大家都是一個事務ID,那麽A部分的前值是可靠的。

所以,我們將依靠prevReach而不是Reach的值來更新:

// 更新後數據
{
transactionId:3
urlId:99
//這個值不變
prevReach:2
//2 + 5 = 7
reach:7
}
你發現了什麽呢?
不同的事務ID,導致了不同的值:

當事務ID為4,大於存儲中的事務ID3,Reach更新為3+5 = 8.
當事務ID為3,等於存儲中的事務ID3,Reach更新為2+5 = 7.
這就是Opaque Transaction.

這種事務能力是最強的了,可以保證事務異步提交。所以不用擔心被卡住了,如果說集群中:

Transaction:

數據是分批處理的,每個事務ID對應一批確定、相同的數據.
保證事務ID的產生是強有序的.
保證分批的數據不重復、不遺漏.
如果事務失敗,數據源丟失,那麽後續事務就卡住直到數據源恢復.
Opaque-Transaction:

數據是分批處理的,每批數據有確定而唯一的事務ID.
保證事務ID的產生是強有序的.
保證分批的數據不重復、不遺漏.
如果事務失敗,數據源丟失,不影響後續事務,除非後續事務的數據源也丟了.
其實這個全局ID的設計也是門藝術:

冗余關聯表的ID,以減少join,做到O(1)取ID.
冗余日期(long型)字段,以避免order by.
冗余過濾字段,以避免無二級索引(HBase)的尷尬.
存儲mod-hash的值,以方便分庫、分表後,應用層的數據路由書寫.
這個內容也太多,話題也太大,就不在此展開了。

你現在知道twitter的snowflake生成全局唯一且有序的ID的重要性了。

總結:

兩階段提交
現在用zookeeper來做兩階段提交已經是入門級技術,所以也不展開了。

如果你的數據庫不支持原子操作,那麽考慮兩階段提交吧。

結語
To be continued.

你真的很熟分布式和事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