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來論 | 金融戰就跟熬鷹一樣,誰先熬不住誰輸

來論 | 金融戰就跟熬鷹一樣,誰先熬不住誰輸

tps 成功 問題 計算機 時也 立場 處理 自己人 影響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Y4NjAwMQ==&mid=2650093688&idx=1&sn=da87cc142e9e3d1f459d5b7d6517fa63&chksm=bf3622668841ab705267abd653c00c7c442f74b11bc8202150df4b2375abf0167e8355aaeb3b&scene=0#rd

劉安民 6月20日

中美貿易大戰,看得大家心嘭嘭直跳。但是說實話,這場意料之中的貿易大戰,它還只是中美金融戰的冰山一角。

先說一下,中國為什麽會反擊得那麽徹底呢?因為特朗普的決絕。我們知道,中國文化講究留有余地,但這次打貿易戰,中國好像不再留有余地。你來我往。除了談判的門還開著,其他的門基本關閉了。

美國幹的這一切,目的還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沒別的,美國要縮表,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要從45000億美元負債下降到25000億美元左右,需要從外面流進20000億美元,而特朗普想推動美國再工業化,還要大搞基建,也需要兩三萬億美元回流美國。這麽簡單一算,美國需要四到五萬億美元回流美國。

需要知道的是,回流並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美國的戰法就是這樣,套路很深,也很系統,但是並不可怕。你別鉆進他們為你設好的陷阱中去就行了,各打各的,各按各的節奏開戰就行。鉆進去了,那就沒救了。簡單地說,沒個三年五載,分不出勝負。因此,我們要作好長期的準備。

1

第一戰,貿易大戰

金融戰的第一戰,是為貿易大戰。

美國打貿易戰的依據是什麽?就是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目前有美國、歐盟和日本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按照當初發達國家的承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滿15年後,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一旦這樣,中國所有的產品出口到各世貿組織成員國,其道路就暢通無阻,各國不能以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予以阻撓。

可是現在,以美國為首,歐盟和日本就公然違背當初的承諾了。他們就這樣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你奈他何?

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那麽中國所有出口美國、歐盟、日本的商品,都可以接受他們向世貿組織的申訴,甚至美國單一國家的相關調查、申訴和制裁。按照相關規則,在反傾銷調查中,如果涉案企業所在國為具有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反傾銷調查發起國在調查時,就必須根據該產品在生產國的實際成本和價格來計算其正常價格;如果企業所在國為“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則發起國將選擇與被調查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即替代國)的成本數據,以此計算產品的“正常價格”,確定傾銷幅度。就是現在他們一旦認為中國某產品是傾銷,就不用到中國來調查生產成本,而換個國家調查同類產品的生產成本就行。

根據以前的案例,他們經常找的是日本、韓國這樣一些遠比中國生產成本要高的國家或地區。一旦調查結果出來,他們就會對中國輸出產品征收高額關稅。這樣,那個類型的中國產品就很難出口到該國,或者即使出口出去了,其銷售量和銷售總額,都會大幅度下降。

換句話說,當美國、歐盟和日本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後,他們可以聯合起來針對中國所有的出口優勢產品發起一件件訴訟,直至把你整垮。如果這樣一件件搞下地,不用幾年,中國所有的優勢產品將會被他們全幹趴下。

那麽,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麽?目的不僅僅是中國出口。保護他們本國經濟,甚至擴大本國就業,那只是口實,而並非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打擊中國出口,再通過打擊出口,進一步打擊中國貿易順差的形成,再進一步打擊中國外匯儲備。當然,也打擊中國出口企業利潤和競爭力。

在此情況下,中國企業要麽放棄出口量,要麽換種辦法保證出口。如果要想保持市場份額不丟,就只得到美歐日或他們認可的其他國家投資,再向美歐日輸出產品;這樣從投資的角度,也打擊了中國外匯儲備,導致中國外儲外流。

貿易戰除了要打擊中國經濟外,更為重要的是打擊中國外匯儲備流進的量和速度。大家一定要註意,在研究這些問題時,我們尤其重視速度。

2

第二戰,知識產權之戰

知識產權之戰,是通過特別301條款實現的。

特別301條款專門針對那些美國認為對知識產權沒有提供充分有效保護的國家和地區。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每年發布“特別301評估報告”,全面評價與美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情況,並視其存在問題的程度,分別列入“重點國家”、“重點觀察國家”、“一般觀察國家”,以及“301條款監督國家”。那些被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列入“重點國家”的,美國於公告後30天內對其展開6-9個月的調查並進行談判,迫使該國采取相應措施檢討和修正其政策,否則美國將采取貿易報復措施予以制裁;一旦被列入“301條款監督國家”,美國可不經過調查自行發動貿易報復;而被列入“重點觀察國家”、“一般觀察國家”則不會立即面臨報復措施或要求磋商。

美國以此保護它的重點行業,特別是那些高科技行業。

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國家,在不少行業,在相當多的領域內是自主研發的,但同樣也有相當一部分行業是跟在發達國家後面學習人家的。凡是涉及到專利技術、著作權、計算機程序、軟件著作權、音頻視頻等文化傳媒信息、商標等等方面,特別是在專利保護期的技術,知識產權是國外很多企業的護城河。中國企業如果在這方面處理不當,就有可能侵權或涉嫌侵權。

美國人現在拿起這個大棒,手中就多了一個武器。它就是要延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對美國的競爭、追趕和超越,保持甚至擴大他們在諸多產業領域對中國的競爭優勢。因此,未來我們可以經常見到,美國將會在一些高科技領域運用特別301條款對中國進行打擊報復。

3

第三戰,資本爭奪大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勤扒苦做,積累了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如果算上中國的美元投資,總計達5萬多億美元。

人民幣從1994年起,就處於一個長期的上漲周期,只是2014年初到2017年初才有所貶值。在此期間,中國成為最大的外資吸引國,外國制造業資本、金融資本和熱錢不斷湧入中國,並且在中國國內留下了諸多的利潤沒有回流;還有中國本土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也在這幾十年間有巨大的發展,積累了相當多的社會財富。

現在美國推出的減稅政策,其中有兩項涉及到資本競爭:

第一項是減企業所得稅。所得稅率從35%降到20%,降了3/7。它可以增加美國國內企業凈利潤,吸引美元回流。這一者可以提振美國企業競爭力,二者對美國資產價格(特別是股市和樓市)形成極大的支持;三者可以促進美國企業投資,促進美元回流,進而促進美國經濟發展。因為中國一般企業所得稅現在是25%,相對於減稅後的美國,高出5%。如果考慮合理避稅,差別更大。

第二項是對回流美國投資的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減稅,支持他們大規模回流,擴大美國投資。大規模吸引外資流入是美國減稅的最大目的。因此,我們看到美國將資本回流投資的稅率最低降到驚人的5%。對美國企業在海外獲利,最低征稅10%,並將企業獲利回流美國現金等價物的稅率設定為12%(註意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回流時稅率要高一些),將非流動性投資的稅率設定為5%(即鼓勵固定資產投資包括股權投資,稅率低出7個百分點),同時阻止企業就業、總部、研發流向海外。這將大幅度促使美國海外資本回國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和股權投資(稅率只有5%)。它是美國吸引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金融資本特別是產業資本回流美國的殺手鐧。

美國這是擺明了要跟中國爭奪全球資本,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特別是產業資本,不僅僅是美國的資本,還包括中國自己的資本。

美國爭奪全球資本,其最大的方向就是中國。這是為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所決定的。他們習慣於統計和數據分析。美國要縮表,把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一排名,中國外儲最多,於是自自然然地就成為他們重點針對的目標。

爭資本背後,瞄準的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因為國有資本中國政府可以控制,民營資本也相對要好說一些(比如萬達被迫賣資產還債),可是外國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包括海外熱錢一旦要逃離,中國是沒有足夠理由阻攔的。一旦外國資本和本國資本一走,中國的外匯儲備就得下降。走得越多,降幅越大。

4

第四戰,資源價格大戰

全球資源定價權在哪裏,在美國金融資本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的核心就是原油。除原油外,還有有色、煤炭、農產品及一些化工產品。

中國進口產品中,第一大類是芯片,第二大類是原油。但二者的地位可以交替,關鍵不看別的,看價格。當原油每桶147美元時,中國進口的第一大類自然就是原油,當原油價格26美元時,中國進口的第一大類自然就是芯片。

原油價格掌握在美國手中。

在原油從107美元跌到26美元過程中,世界上最難受的國家不是別國,正是俄羅斯,這意味著俄羅斯被美國政府通過金融資本之手修理了。歷史上前蘇聯和時俄羅斯多次被修理。當時的大背景,正是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將克裏米亞並入俄國版圖。普通老百姓總是孤立而善良地看問題,這可以理解。可我不想多問什麽,只想問一個問題,為什麽俄國吞並克裏米亞,然後國際原油就從100多美元跌到最低26美元?這個居然就這麽巧合?為什麽現在美國要攻擊中國的外匯儲備,然後原油就漲?從26美元漲到了59美元?可見原油的價格不取決於別的,而取決於美元的國家戰略。這之間的那些節點,與美國國家戰略相關,它服從於美國國家戰略需要,而不僅僅只是巧合。

國際原油是龍頭,但上遊資源可不只是原油。比如銅、鋁、鋅、鎳、橡膠、瀝青、鈷、鐵礦石、焦炭、焦煤、紙漿、各類農產品等等,中國從海外進口的上遊資源何止是這些。但石油一漲,這些全都跟著上漲。中國是產品出口大國,資源弱國,上遊主要靠進口。上遊一大漲,中國有兩個結果必然出現:第一,多消耗中國的外匯儲備;第二,擡高中國出口企業成本,打擊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

因此,從2018年開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進口在高速增長之後,還會再度高速增長。這個會加大中國外匯儲備流出。

上述四戰,前兩戰打擊的是中國外匯儲備的形成,通過打擊中國出口進而打擊中國外匯儲備;這是減少美元流入。後兩戰打擊的是中國外匯儲備的流出,是要擴大水管向外流,要從外流變成向外噴湧。它們背後的指向,都是外匯儲備的總量。美國想最終扭轉中國外儲向上的勢頭,徹底攻破中國的外匯長城。

5

第五戰,通脹之戰

拉高石油,除了針對外匯儲備外,是為美國另一項進攻做準備。其目的,就是直指輸入性通脹。

石油一拉,有色一拉,能源一漲,輸入性通脹就會來。如果疊加某些其他的漲價因素(如豬周期),那麽通脹就擋不住。中國CPI的控制線是3%,超過這個目標,央行就容易加息。

目前,中國債務處於高位,這兩年中國一直在處理降杠桿的問題,但有些杠桿有下降,有些杠桿甚至還有上升。從債務周期來講,中國目前並不希望采取過激的貨幣緊縮政策,因為債務太高,緩慢收縮是可以的,一旦快速收縮,就容易出現金融風險。

而美國恰恰就是快速收縮,他們也特別需要快速收縮。因為快速收縮對中國不利,對他們有利。

他們的手段除了減稅,還有快速加息,再疊加縮表。

前面我們說了,減稅主要是為了中國的外匯儲備,吸引在中國的海外金融資本和實業資本回流美國,同時也吸引中國實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流向美國。快速加息一方面是增加美元的吸引力,吸引中國資本流向美國,另一個則是針對中國較慢的貨幣政策,以快打慢,希望把中國貨幣政策拖向連續加息的軌道。

也即一旦CPI超出3%,中國的加息節奏就得跟隨美國,也即美國就間接控制了中國的貨幣政策和加息節奏,這其中的抓手就是原油。原油一動,其他上遊產品就大幅度跟隨。它們這麽使勁頂的,就是中國和世界的CPI;而在CPI的背後,則是央行加息的發令槍,也有世界各大國家加息的發令槍。

央行緩慢加息不怕,怕就怕連續加息。

美國加息到一定程度,如果中國央行不跟,那麽威脅到的是中國的外儲。原因就在於利差,中美利差縮小或者倒掛,資金外流。中國跟,威脅的是中國債務。這兩項都是對美國有利的。

6

第六戰,利率和緊縮之戰

經濟泡沫越大,越怕加息,越怕貨幣緊縮。因為不緊縮不行,不緊縮今後貨幣政策失去騰挪空間;但是緊縮快了,泡沫被刺破了也不行,那時就是金融大動蕩。如果我們看看日本失去的20多年,就知道泡沫被刺破了的滋味。那可是整整一代人呀。

美國的加息節奏是明的,2018年加3次,2019年加2次,2020年1次。縮表也是明的。

因此,目前的關鍵是CPI。CPI不起來,央行可以不跟;CPI起來了,央行可能不得不跟。

一旦連續跟了,就直指中國經濟的四個弱點。

中國經濟目前有4個方面是心頭之患。

第一是地方債。這是美國標普等評級機構下調中國國債評級的原因。地方債的準確數量到底多少,這個還不是特別清楚,它們的風險到底有多大,也不是特別清楚。但是,一旦連續加息,就有可能引爆地方債務違約。

但我認為,這方面問題可能並不是特別大。因為中國政府處理地方債已經好長時間了。

第二,銀行理財。120萬億的規模,過去是國家兜底,剛性兌付,銀行簽保本抽屜協議,現在不保本了,需要時間一點點清理。這麽巨大的資金到底去了哪裏,房地產是大頭,其他不清楚,怎麽保證收益,不清楚,有多大的風險,一樣不清楚。這個數據並不透明,一旦央行連續加息,風險有多大,恐怕只有銀行和信托自己人心裏才知道一些。

第三,房地產。房地產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泡沫,因為它本身在制造信用擴張;在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裏,它同樣會制造信用收縮。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銀行貸款的抵押機制所致。企業或個人向銀行申請貸款,往往需要抵押,而土地和房產是很好的抵押品,一般按評估值的70%抵押。一套住房,原本500萬,可以抵押貸款350萬,如果漲價到1000萬,就可以抵押貸款700萬(有多少是人為高填價格多套貸款的),這就多出了350萬貸款,是為信用擴張。而在信用收縮的逆周期裏,如果收縮過猛,導致房價下跌。比如下跌30%,同樣那套住房,市場價跌至350萬元時,只能貸245萬,信用收縮了105萬。同樣的道理,1000萬的房產,跌到700萬時,信用收縮到490萬,憑空少了210萬的信貸能力。

房價下跌,打擊的是信用;但如果房價大跌,最終打擊的不是貸款者,而是貸款背後的銀行。作為全球金融戰的鼻祖,美國自然把這個看得十分清楚。

加息會打擊房地產需求,連續加息是房地產的緊箍咒。當然,需求不足會打擊房價。至於房價會不會崩潰,我們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土地在政府手中,還是壟斷。

第四,企業債。企業債主要以三種方式存在,一是貸款,二是債券,三是信托。另有創新的如資產證券化。還有一種是無息債務,不在我們討論範疇。

中國非金融企業有198.57萬億有息負債,目前平均利率大致為6個點。美國還要加息6次,1.5個百分點,中國跟不跟?前面說了,不跟,中美貨幣利差不斷縮小甚至倒掛,外匯儲備可能加速外流;如果跟,企業負債是個問題。

198.57萬億,1.5個百分點,需要支付利息2.97855萬億;現在銀行貸款,優質企業才能融到6%利息的資金,6%+1.5%是7.5個百分點。這已經比GDP增速高了。

2017年GDP為80萬億有余,2018年按6.7%算,增量為53600億;貸款需要支付利息14.89275萬億;GDP增量不夠支付利息;缺口達到9.53275萬億。這麽大的缺口,加息一快,會讓一些企業倒掉的。小規模的倒掉倒不怕,怕就怕大規模的。

要深入理解這個,我們只需要將公式換個形式表述一下就行。

資產=凈資產+負債;負債=有息負債+無息負債。

因此,資產=凈資產+有息負債+無息負債;

如果我們把中國當做一家大集團公司來看待的話,那麽很清楚的是:

外資出逃也好,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也好,他們走掉的是凈資產,而負債則留在國內。這樣,除非企業破產,否則債務是逃不掉的。因此,當外資轉移以後,還有當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走掉以後,結果就是:

資產(減少了轉移的外資和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凈資產-轉移的外資-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有息負債+無息負債;

此時跟上一個公式相比,新的凈資產變小,有息負債卻沒有減少,資產負債率再度上升,社會再度加杠桿;於是,所需要支付的利息不減少(在加息背景下甚至會增加),但更少的凈資產需要承擔更多的利息。這相當於每股凈資產需要支付的利息增加,公司的財務費用就此上漲,費用率也大漲。那麽在此情況下,逃得越多,後面資產付息的壓力越大;違約的壓力和可能性也就越大;一旦越過臨界點,不能還本付息的違約潮就此來臨。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一家企業50億凈資產,欠銀行100億債務,每年需要還6億利息。加息到7.5後,它需要還7.5億利息;當它為50億凈資產時,利息與凈資產之比為7.5億/50億=15%;如果這家企業到海外投資20億,資產流出了20億,此時國內凈資產為30億,需要還利息7.5億,利息與凈資產之比為25%。我們做投資的都知道,這個比例比巴菲特的收益還高。銀行貸款對這家企業來說,就是一根套在脖子上的繩子。

可能有人會說,它在海外有投資,有利潤呀,風險不大呀。可如果我們把整個中國當成一家企業來看,問題就來了。逃出去的資金是不會回來,比如賈下周,他拿走了20億美元的內保外貸資金,不會回來了,但中國的總的負債並沒有減少。這相當於凈資產少了,但總負債並沒有減少。特別是當GDP增量不夠付利息的時候,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的。

而且在債務鏈條中,A企業的應收賬款,往往是B企業的應付賬款或其他應付款;B企業的應收賬款,往往是C企業的應付賬款或其他應付款;依此類推。如果C企業倒閉,B企業的問題就來了,它的錢往往收不回;特別是當欠賬足夠巨大時,B企業就容易被拖下水,甚至倒閉,並進一步把A企業拖下水。前兩年我們處理這些僵屍企業,處理的人自然明白,那是何等的艱辛。因為金融危機的暴發,往往就是源於此,大企業或大批企業資不抵債,導致一連串多米諾骨牌效應一再出現。

利率戰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全球緊縮,加息不只是美國,而且還有歐洲和日本,以及其他國家;收縮也不僅只是美國,一樣還有歐洲和日本,以及其他國家。這種全球緊縮,將導致全球需求下滑,並進一步導致中國出口受阻,國內供求過剩。全球同時快速緊縮,極容易導致弱國先倒掉,也容易導致泡沫過大的國家出現債務坍塌。

7

第七戰,生死匯率大戰

匯率戰與中國外匯儲備數量緊密相關。2014年以來的人民幣貶值,其間伴隨著中國外儲在2014年5月見頂,然後到2017年元月外逃近2萬億美元。在此過程中,人民幣匯率由1:6.04,跌到1:6.96,接近7的整數關口。中央政策立即轉向,中國先後在民企海外投資、比特幣、打擊地下錢莊等方面及時跟進調整,外儲從2017年2月起恢復緩慢上升;人民幣匯率也在今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反彈。

但這些只是量變。

在此期間,海外做空人民幣匯率的金融資本,不少都是虧損離場。我們看到人民幣很堅挺,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那是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做後盾。

匯率戰如果沒有打好,就會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那一天。我的觀點是,人民幣匯率需要在7以下穩定2到4年,目的就是為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爭取足夠的時間。未來3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金融安全的關鍵時期,匯率動蕩是不允許的。小規模的、緩速的上下波動是可以的,急烈的、大幅的上下波動,都是有風險的。特別是大幅度的貶值,是絕對不允許的。

因此,未來一旦見到人民幣匯率大幅度波動,都得當心。

特別地,當外儲在2萬億美元以上時,國際金融資本如果攻擊人民幣匯率,失敗的可能性遠大於成功的可能性。但如果中國的外儲掉到2萬億美元以下,特別是掉到15000億美元以下時,估計那時國際金融資本就會是鯊魚聞到了血腥,他們一準會攻擊人民幣匯率,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往往會比較大。匯率的大堤一旦被攻破,中國金融危機就會暴發。因為屆時央行只有拼命拉利率穩外儲,可拉利率也沒有用,反倒會讓實體經濟債務、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和理財問題暴發,狠狠地挨一悶棍。

匯率一被攻破,外儲會一溜煙兒地逃掉。

金融危機一暴發,中國就會進入快速通脹之中,中國資產就會被血洗。這即是通常所說的剪羊毛。中國就將進入日本和東南亞前面的那個軌道。

8

金融戰是綜合的經濟戰爭,並不一定有時間順序

前面講的金融七戰,它們只是金融戰的不同分支戰爭形式,除了外匯戰有特定的時間外,其他金融戰爭形式,它們只是手段,其間並不一定有先後順序;並不是先打貿易戰再打特別301條款的知識產權戰,後打通脹之戰(通脹和利率有先後順序),不是這樣。很多時候,後面的戰爭可能前面就開打了,而且很多時候,不同的戰爭形式,可能同時開打。因此,它是一種綜合的經濟戰爭。只是匯率之戰不一樣,它是需要在特定的時候才能發動的,那就是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到某一個量的臨界點。這是我們需要強調的第一點。

第二點,關於中美金融戰的結果,應該有幾種不同的結果。

一是美國勝,中國輸。以打下中國利率和匯率為標誌,即通常意義上的中國被剪羊毛。一旦出現這種局面,中國將面臨日本90年代的局面,日本是失去25年,中國至少會失去10年。

二是中國完勝,美國完敗。即中國扛住了美國吸引中國資本的攻擊,同時在利率和匯率上抗住了美國的攻擊,國家金融和經濟較少受到影響,中國崛起的節奏和周期,完全不受美國幹擾,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復興。

三是中國不勝,美國不敗。即中國不暴發大的金融動蕩,且美國也從其他國家吸引到較多的資本回流,美國經濟開始增長,但不能短期甩開中國,中美兩國都能獲得較好的經濟增長。

這三種結果只能有一種最後為真。其中只有第一種是對中國不利的,第二種和第三種,都對中國有利,中國政府都可以接受。在這兩種結果之下,中國都能實現和平崛起,只是超越美國的時間會有先後的差別;但正常情況下,相差也就幾年時間。

從這三種結果反推上去,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中美之間的競爭,從更高的層面來看,有暴發金融危機的競爭和不暴發金融危機的競爭兩種。前者是非正常競爭,是一種劇烈動蕩情況下的競爭,是一種質的變化。它是美國政府和美國金融資本戮力圍剿的結果,是他們所特別需要的,也是美國所擅長的。後者是一種正常的競爭,即只要不暴發金融危機,中美的競爭,就又會回到大家習以為常的尋常的狀態,產業競爭的狀態,沒有殺手鐧的狀態。這是中國所需要的競爭。

中美兩國之間,對這種競爭狀態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這主要取決於兩國的歷史,特別是未來的前景。

第一種結果是,美國大贏。美國大贏是什麽結果呢?就是中國暴發金融危機,人民幣匯率短期內大跌,長期下跌,房價跳水,債市大面積違約,所涉金融機構紛紛倒閉,國內通脹嚴重,國際支付出現問題,向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求助,就跟其他歷次金融危機期間的國家一樣。這一結果,是中國不能接受的。它的標誌就是三個:一是房價崩潰;二是中國國際支付出現問題,匯率跳水;三是債市大面積違約或所涉金融機構紛紛倒閉。出現這三個中的任何一個,即表明中國出現金融風暴。

第二種是美國小贏,中國可以接受。即不暴發金融危機,但是中國外匯儲備有較大量的流出,只是不影響中國對外支付;房價有波動但跌幅沒有超過30%;債市有個別違約但沒有大面積違約,有個別小的非代表性的金融企業倒閉,但沒有大影響;匯率漲跌都比較平緩,沒有大的動蕩。出現這種結果,美國達到吸引中國外匯儲備以縮表的目的,美國經濟因此得到資金支持,但中國沒有暴發金融危機。

第三種,中國贏,美國輸。中國房價沒有20%以上的大跌,債市基本沒有違約,也基本沒有金融機構倒閉,匯率在7以下穩定三五年,外匯儲備始終穩定在3萬億美元左右,進出口基本不受多大的影響,國際支付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出現這個結果,美國金融戰失敗。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來論 | 金融戰就跟熬鷹一樣,誰先熬不住誰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