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Java進階篇設計模式之八 ----- 責任鏈模式和命令模式

Java進階篇設計模式之八 ----- 責任鏈模式和命令模式

如果能 clean branch pcm tle 開始 類型 mar www

前言

在上一篇中我們學習了結構型模式的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本篇則來學習下行為型模式的兩個模式, 責任鏈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和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責任鏈模式

簡介

責任鏈模式顧名思義,就是為請求創建了一個接收者對象的鏈。這種模式給予請求的類型,對請求的發送者和接收者進行解耦。這種類型的設計模式屬於行為型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通常每個接收者都包含對另一個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個對象不能處理該請求,那麽它會把相同的請求傳給下一個接收者,依此類推。

簡單的理解的話就是進行層級處理。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是請假、出差、加薪等申請等等,而工作中比較常見的就是攔截器和過濾器。如果請假申請是用以前的那種方式,發起者需要和每個負責人進行申請,會比較麻煩,但是現在一般是走OA流程,只需發起一個OA申請即可。這也是一種 這種就是典型的責任鏈模式,發起者只需將請求請求發送到職責鏈上即可,無需關心處理細節和請求的傳遞。

責任鏈模式主要由這三個角色組成,請求接收者接口(Handler)、請求實現者類(ConcreteHandler)和請求發送者(Client)。

  • 請求接收者接口:定義可以處理客戶端請求事項的接口,包含“可鏈接下一個同樣能處理請求”的對象引用。
  • 請求實現者類:實現請求處理接口,並判斷對象本身是否能夠處理本次請求,如果不能完成請求,則交由後繼者來處理。
  • 請求發送者:將請求發送給第一個接收者對象,並等待請求的回復。

這裏為了方便理解,我們使用一個簡單的示例來加以說明。
在某公司的某個部門中,為了活躍部門氣氛,主管便征求部門成員的意見,於是部門的成員踴躍提出建議,最終,主管采納了 xuwujing 提倡的建議,並將此建議進行上報,申請活動經費。

那麽我們便可以根據這裏例子來使用責任鏈模式進行開發,首先加速有三級的領導,他們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可以處理各自級別的事情,那麽我們便可以定義一個領導的抽象類,並定義一個抽象方法可以處理事情,並設置一個級別的參數,那麽這個抽象類的代碼如下:


abstract class Learder{

   protected Learder learder;
   
   protected void setLearder(Learder learder){
       this.learder=learder;
   }
   
   protected Learder getLearder(){
       return learder;
   }
   
   abstract void handler(int  level);
}

定義好該抽象類之後,我們需要設計不同的領導進行不同的處理,但是這些領導需要有個處理的能力,並且還要根據各自不同的權限進行處理,如果能夠處理,到此流程就結束了,否則無法處理則轉交給上級進行處理。
那麽代碼如下:

class Supervisor extends Learder{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something;
    public Supervisor(String name,String something) {
       this.name=name;
       this.something=something;
   }
   
   @Override
   void handler(int level) {
       //如果級別在自己的處理範圍之內
       if(level>1){
           System.out.println("主管同意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else{
           System.out.println("主管未能處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轉交給上級!");
           getLearder().handler(level);
       }
   }
}


class BranchManager extends Learder{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something;
    public BranchManager(String name,String something) {
       this.name=name;
       this.something=something;
   }
   
   @Override
   void handler(int level) {
       boolean flag=true;
       //如果級別在自己的處理範圍之內
       if(level>0){
           //這就就直接設置同意了
           if(flag){
               System.out.println("部門經理同意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else{
               System.out.println("部門經理不同意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
       }else{
           System.out.println("部門經理未能處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轉交給上級!");
           getLearder().handler(level);
       }
   }
}


class GeneralManager extends Learder{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something;
    public GeneralManager(String name,String something) {
       this.name=name;
       this.something=something;
   }
   
   @Override
   void handler(int level) {
       boolean flag=false;
       //如果級別在自己的處理範圍之內
       if(level>-1){
           //這就就直接設置不同意了
           if(flag){
               System.out.println("總經理同意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else{
               System.out.println("總經理不同意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
           
       }else{
           System.out.println("總經理未能處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轉交給上級!");
           getLearder().handler(level);
       }
   }
}

最後我們再來根據所需要走的流程來進行代碼測試。由於在編寫請求類時,我們並未指定誰是誰的上級,所以這裏我們需要指定上下級關系,讓流程能夠走下去。指定上級之後,我們再來設置處理該事件的級別,最後再來進行運行。
那麽測試代碼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name = "xuwujing";
       String something = "去聚餐";
       String something2 = "去旅遊";
       Learder learder1 =new Supervisor(name, something);
       Learder learder2 =new BranchManager(name, something);
       Learder learder3 =new GeneralManager(name, something);
       learder1.setLearder(learder2);
       learder2.setLearder(learder3);
       learder1.handler(1);
       
       Learder learder4 =new Supervisor(name, something2);
       Learder learder5 =new BranchManager(name, something2);
       Learder learder6 =new GeneralManager(name, something2);
       learder4.setLearder(learder5);
       learder5.setLearder(learder6);
       learder4.handler(0);

}

輸出結果:


        主管未能處理  xuwujing所述的<去聚餐>事情!轉交給上級!
        部門經理同意了  xuwujing所述的<去聚餐>事情!
        主管未能處理  xuwujing所述的<去旅遊>事情!轉交給上級!
        部門經理未能處理  xuwujing所述的<去旅遊>事情!轉交給上級!
        總經理不同意  xuwujing所述的<去旅遊>事情!

責任鏈模式優點:

耦合度低,請求者和執行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靈活度高,可以通過內部成員來進行更改它們執行的次序;
擴展性好,Handler的子類擴展非常方便。

責任鏈模式缺點:

會在某程度上降低程序的性能,設置不當的話可能會出現循環調用。
在鏈過長時,會降低代碼的閱讀性以及增加代碼的復雜度。

使用場景:

需要動態指定處理某一組請求時,在不確定接受者的的情況下,向多個對象發送請求時。

註意事項:

雖然責任鏈模式很靈活,但是犧牲的是一定的性能,因為責任鏈模式是層級處理,在處理數據的有一定的延遲,所所以需要低延遲的情況下,不推薦使用責任鏈模式。

命令模式

簡介

命令模式顧名思義,是一種數據驅動的設計模式,它屬於行為型模式。請求以命令的形式包裹在對象中,並傳給調用對象。調用對象尋找可以處理該命令的合適的對象,並把該命令傳給相應的對象,該對象執行命令。
也就是將一個請求封裝成一個對象,從而可以用不同的請求對客戶進行參數化。

命令模式主要由這三個角色組成,命令對象(command)、命令執行對象(received)和命令請求對象(invoker)。

  • 命令對象:通過接口或抽象類聲明實現的方法。
  • 命令執行對象:實現命令對象的方法,並將一個接收者和動作進行綁定,調用接收者相應的操作。
  • 命令請求對象:用於執行這個請求,可以動態的對命令進行控制。

這裏我們依舊用一個簡單的示例來進行說明。
在某個學校中,學生需要聽從老師的命令,比如老師可以讓學生去打掃教室衛生,去完成未做完的作業等等命令,但是學生的時間有限,只能在某個時間範圍內完成某一件事情,此時剛好有兩個老師對學生 xuwujing 說出了命令,李老師先讓 xuwujing 在放學後打掃教室,王老師讓 xuwujing 在回家前把未做完的作業做完並交給他,但是學校的門禁的時間有限,於是 xuwujing 就只 打掃了教室,然後開溜了。。。
那麽根據這個示例,我們可以使用命令模式來完成。
首先,先定義一個學生類,並指定該學生可以做的事情。
代碼如下:


class Student{
    void cleanClassRoom(String name){
        System.out.println(name+" 開始打掃教室...");
    }
    void doHomeWork(String name){
        System.out.println(name+" 開始做作業...");
    }
}

然後定義一個 命令抽象類,並設置執行的方法。


abstract class Command{
    protected Student student;
    public Command(Student student){
        this.student = student;
    }
    abstract void execute(String name);
}

繼而再定義兩個命令執行對象,分別設置所需執行的命令。


class LiTeacher extends Command{
    public LiTeacher(Student student) {
        super(student);
    }
    @Override
    void execute(String name) {
        student.cleanClassRoom(name);
    }
}

class WangTeacher extends Command{
    public WangTeacher(Student student) {
        super(student);
    }
    @Override
    void execute(String name) {
        student.doHomeWork(name);
    }
}

最後再來定義一個命令請求對象,用於執行該請求,並對命令進行控制,比如新增命令、撤銷命令和執行命令等等。
那麽代碼如下:


class Invoker {
    private List<Command> commands = new ArrayList<Command>();
    
    public void setCommand(Command command) {
        if(commands.size()>0) {
            System.out.println("不執行 WangTeacher 的命令!");
        }else {
            commands.add(command);
        }
    }
    
    public void executeCommand(String name) {
        commands.forEach(command->{
            command.execute(name);
        });
    }
    
    public void undoCommand(Command command) {
        commands.remove(command);
        System.out.println("撤銷該命令!");
    }   
}

最後再來進行代碼的測試。
測試代碼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name = "xuwujing";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
        Command command1 = new LiTeacher(student);
        Command command2 = new WangTeacher(student);
        Invoker invoker =new Invoker();
        invoker.setCommand(command1);
        invoker.setCommand(command2);
        invoker.executeCommand(name);
    }

輸出結果:

不執行 WangTeacher 的命令!
xuwujing 開始打掃教室...

命令模式優點:

耦合度低,請求者和執行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擴展性好,Command的子類可以非常容易地擴展。

命令模式缺點:

如果命令過多的話,會增加系統的復雜度 。

使用場景:

如果在有類似命令需要指定的,就可以用命令模式,比如記錄日誌、撤銷操作命令等。

其它

音樂推薦

分享一首很輕快的輕音樂!

項目的代碼

java-study是本人在學習Java過程中記錄的一些代碼,也包括之前博文中使用的代碼。如果感覺不錯,希望順手給個start,當然如果有不足,也希望提出。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xuwujing/java-study

原創不易,如果感覺不錯,希望給個推薦!您的支持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版權聲明:
作者:虛無境
博客園出處:http://www.cnblogs.com/xuwujing
CSDN出處:http://blog.csdn.net/qazwsxpcm 
個人博客出處:http://www.panchengming.com

Java進階篇設計模式之八 ----- 責任鏈模式和命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