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Oracle儲存過程例項分析總結(程式碼)

Oracle儲存過程例項分析總結(程式碼)

1.儲存過程結構

1.1 第一個儲存過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1 (      para1 varchar2,      para2 OUT varchar2,     
para3 IN OUT varchar2 ) AS      v_name varchar2(20); BEGIN      v_name := 'zhangsf'
;      para3 := v_name;      dbms_output.put_line( 'para3:' || para3); END ;

上面就是一個最簡單的儲存過程。一個儲存過程大體分為這麼幾個部分:

建立語句: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儲存過程名 如果沒有orreplace語句,則僅僅是新建一個儲存過程。如果系統存在該儲存過程,則會報錯。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如果系統中沒有此儲存過程就新建一個,如果系統中有此儲存過程則把原來刪除掉,重新建立一個儲存過程。

儲存過程名定義:包括儲存過程名和引數列表。引數名和引數型別。引數名不能重複, 引數傳遞方式:IN, OUT, IN OUT

IN表示輸入引數,按值傳遞方式。

OUT 表示輸出引數,可以理解為按引用傳遞方式。可以作為儲存過程的輸出結果,供外部呼叫者使用。

IN OUT 即可作輸入引數,也可作輸出引數。

引數的資料型別只需要指明型別名即可,不需要指定寬度。

引數的寬度由外部呼叫者決定。

過程可以有引數,也可以沒有引數

變數宣告塊:緊跟著的as (is )關鍵字,可以理解為pl/sql的declare關鍵字,用於宣告變數。

變數宣告塊用於宣告該儲存過程需要用到的變數,它的作用域為該儲存過程。另外這裡宣告的變數必須指定寬度。遵循PL/SQL的變數宣告規範。

過程語句塊:從begin 關鍵字開始為過程的語句塊。儲存過程的具體邏輯在這裡來實現。 異常處理塊:關鍵字為exception ,為處理語句產生的異常。該部分為可選 結束塊:由end關鍵字結果。

1.2 儲存過程的引數傳遞方式

儲存過程的引數傳遞有三種方式:IN,OUT,IN OUT .

IN 按值傳遞,並且它不允許在儲存過程中被重新賦值。如果儲存過程的引數沒有指定存引數傳遞型別,預設為IN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1 (      para1 varchar2,      para2 OUT varchar2,      para3 IN OUT varchar2 ) AS      v_name varchar2(20); BEGIN      para1 := 'aaa' ;      para2 := 'bbb' ;      v_name := 'zhangsf' ;      para3 := v_name      dbms_output.put_line( 'para3:' || para3);      NULL ; END ;

OUT 引數:作為輸出引數,需要注意,當一個引數被指定為OUT型別時,就算在呼叫儲存過程之前對該引數進行了賦值,在儲存過程中該引數的值仍然是null.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無法在儲存過程的定義中指定儲存引數的寬度,也就導致了我們無法在儲存過程中控制傳入變數的寬度。這個寬度是完全由外部傳入時決定的。

我們再來看看OUT型別的引數的寬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2 (      para1 varchar2,      para2 OUT varchar2,      para3 IN OUT varchar2 ) AS      v_name varchar2(2); BEGIN      para2 := 'aaaaaaaaaaaaaaaaaaaa' ; END ;   --呼叫proc2 var p1 varchar2(1); var p2 varchar2(1); var p3 varchar2(1); exec :p2 := 'a' ; exec proc2(:p1,:p2,:p3);

在該過程中,para2被賦予了20個字元a.

而在外部的呼叫過程中,para2這個引數僅僅被定義為varchar2(1).

而把p2作為引數呼叫這個過程,卻並沒有報錯。而且它的真實值就是20個a

執行這個過程,仍然正確執行。

可見,對於IN引數,其寬度是由外部決定。

對於OUT 和IN OUT 引數,其寬度是由儲存過程內部決定。

因此,在寫儲存過程時,對引數的寬度進行說明是非常有必要的,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引數的資料型別使用%type。這樣雙方就達成了一致。

1.3 引數的預設值

儲存過程的引數可以設定預設值

?
1 2 3 4 5 6 7 8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default (      p1 varchar2,      p2 varchar2 := 'mark' ) IS BEGIN      dbms_output.put_line(p2); END ;

mark 可以通過default 關鍵字為儲存過程的引數指定預設值。在對儲存過程呼叫時,就可以省略預設值。

需要注意的是:預設值僅僅支援IN傳輸型別的引數。OUT 和 IN OUT不能指定預設值

對於有預設值的引數不是排在最後的情況。

?
1 2 3 4 5 6 7 8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default2 (      p1 varchar2 := 'remark' ,      p2 varchar2 ) IS BEGIN      dbms_output.put_line(p1); END ;

第一個引數有預設值,第二個引數沒有。如果我們想使用第一個引數的預設值時 exec procdefault2('aa'); 這樣是會報錯的。

那怎麼變呢?可以指定引數的值。

?
1 SQL> exec procdefault2(p2 => 'aa' );

remark 這樣就OK了,指定aa傳給引數p2

2. 儲存過程內部塊

2.1 內部塊

我們知道了儲存過程的結構,語句塊由begin開始,以end結束。這些塊是可以巢狀。在語句塊中可以巢狀任何以下的塊。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eclare .. beign ... exception ... end;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innerBlock(    p1 varchar2 ) as    o1 varchar2(10) := 'out1' ; begin    dbms_output.put_line(o1);    declare      inner1 varchar2(20);    begin      inner1 := 'inner1' ;      dbms_output.put_line(inner1);        declare        inner2 varchar2(20);      begin        inner2 := 'inner2' ;        dbms_output.put_line(inner2);      end ;      exception        when others then          null ;    end ; end ;

需要注意變數的作用域。

3.儲存過程的常用技巧

3.1 哪種集合?

我們在使用儲存過程的時候經常需要處理記錄集,也就是多條資料記錄。分為單列多行多列多行,這些型別都可以稱為集合型別。我們在這裡進行比較這些集合型別,以便於在程式設計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索引表,也稱為pl/sql表,不能儲存於資料庫中,元素的個數沒有限制,下標可以為負值。

3.2 選用何種遊標?

顯示遊標分為:普通遊標,引數化遊標和遊標變數三種。

下面以一個過程來進行說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cursor(    p varchar2 ) as    v_rownum number(10) := 1;    cursor c_postype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 = 1;    cursor c_postype1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 = v_rownum;    cursor c_postype2(p_rownum number)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 = p_rownum;    type t_postype is ref cursor ;    c_postype3 t_postype;    v_postype varchar2(20);   begin    open c_postype;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    open c_postype1;      fetch c_postype1 into v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1;    open c_postype2(1);      fetch c_postype2 into v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2;      open c_postype3 for select post_type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1;    fetch c_postype3 into v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v_postype);    close c_postype3 end ;

cursor c_postype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l where rownum =1

這一句是定義了一個最普通的遊標,把整個查詢已經寫死,呼叫時不可以作任何改變。

cursor c_postype1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l where rownum = v_rownum;

這一句並沒有寫死,查詢引數由變數v_rownum來決定。需要注意的是v_rownum必須在這個遊標定義之前宣告。

cursor c_postype2(p_rownum number) is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l where rownum = p_rownum;

這一條語句與第二條作用相似,都是可以為遊標實現動態的查詢。但是它進一步的縮小了引數的作用域範圍。但是可讀性降低了不少。

type t_postype is ref cursor ;

c_postype3 t_postype;

先定義了一個引用遊標型別,然後再聲明瞭一個遊標變數。

open c_postype3 for select pos_type from pos_type_tbl where rownum =1;

然後再用open for 來開啟一個查詢。需要注意的是它可以多次使用,用來開啟不同的查詢。

從動態性來說,遊標變數是最好用的,但是閱讀性也是最差的。

注意,遊標的定義只能用使關鍵字IS,它與AS不通用。

3.3 遊標迴圈最佳策略

我們在進行PL/SQL程式設計時,經常需要迴圈讀取結果集的資料。進行逐行處理,這個過程就需要對遊標進行迴圈。對遊標進行迴圈的方法有多種,我們在此一一分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cycle(    p varchar2 ) as cursor c_postype is select pos_type,description from pos_type_tb1 where rownum < 6; v_postype varchar2(20); v_description varchar2(50); begin open c_postype; if c_postype%found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 'found true' ); elseif c_postype%found = false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 'found false' ); else    dbms_output.put_line( 'found null' ); end if;   loop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exit when c_postype%notfound;    dbms_output.put_line( 'postype:' ||v_postype|| ',description:' ||v_description); end loop; close c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 '---loop end---' );   open c_postype;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while c_postype%found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 'postype:' ||v_postype|| ',description:' ||v_description);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end loop; close c_postype; dbms_output.put_line( '---while end---' );   for v_pos in c_postype loop    v_postype := v_pos.pos_type;    v_description := v_pos.description;    dbms_output.put_line( 'postype:' ||v_postype|| ',description:' ||v_description); end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 '---for end---' ); end ;

使用遊標之前需要開打遊標,open cursor,迴圈完後再關閉遊標close cursor.

這是使用遊標應該慎記於心的法則。

上面的過程演示了遊標迴圈的三種方法。

在討論迴圈方法之前,我們先看看%found和%notfound這些遊標的屬性。

?
1 2 3 4 5 6 7 8 open c_postype; if c_postype%found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 'found true' ); elseif c_postype%found = false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 'found false' ); else    dbms_output.put_line( 'found null' ); end if;

在開啟一個遊標之後,馬上檢查它的%found或%notfound屬性,它得到的結果即不是true也不是false.而是null.必須執行一條fetch語句後,這些屬性才有值。

第一種使用loop 迴圈

?
1 2 3 4 5 loop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exit when c_postype%notfound;    ... end loop;

這裡需要注意,exit when語句一定要緊跟在fetch之後。必避免多餘的資料處理。

處理邏輯需要跟在exit when之後。這一點需要多加小心。

迴圈結束後要記得關閉遊標

第二種使用while迴圈。

?
1 2 3 4 5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while c_postype%found loop ...     fetch c_postype into v_postype,v_description; end loo;

我們知道了一個遊標開啟後,必須執行一次fetch語句,遊標的屬性才會起作用。所以使用while 迴圈時,就需要在迴圈之前進行一次fetch動作。

而且資料處理動作必須放在迴圈體內的fetch方法之前。迴圈體內的fetch方法要放在最後。否則就會多處理一次。這一點也要非常的小心。

總之,使用while來迴圈處理遊標是最複雜的方法。

第三種 for迴圈

?
1 2 3 4 5 for v_pos in c_postype loop    v_postype := v_pos.pos_type;    v_description := v_pos.description;    ... end loop;

可見for迴圈是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

首先,它會自動open和close遊標。解決了你忘記開啟或關閉遊標的煩惱。

其它,自動定義了一個記錄型別及宣告該型別的變數,並自動fetch資料到這個變數中。

我們需要注意v_pos 這個變數無需要在迴圈外進行宣告,無需要為其指定資料型別。

它應該是一個記錄型別,具體的結構是由遊標決定的。

這個變數的作用域僅僅是在迴圈體內。

把v_pos看作一個記錄變數就可以了,如果要獲得某一個值就像呼叫記錄一樣就可以了。

如v_pos.pos_type

由此可見,for迴圈是用來循環遊標的最好方法。高效,簡潔,安全。

但遺憾的是,常常見到的卻是第一種方法。所以從今之後得改變這個習慣了。

3.4 select into不可乎視的問題

我們知道在pl/sql中要想從資料表中向變數賦值,需要使用select into 子句。

但是它會帶動來一些問題,如果查詢沒有記錄時,會丟擲no_data_found異常。

如果有多條記錄時,會丟擲too_many_rows異常。

這個是比較糟糕的。一旦丟擲了異常,就會讓過程中斷。特別是no_data_found這種異常,沒有嚴重到要讓程式中斷的地步,可以完全交給由程式進行處理。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