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面試-候選人必知必看

面試-候選人必知必看

引言

                無論誰,處在什麼位置上,都會有作為候選人,去面試的經驗。但反觀下來,面試者、候選人在每一輪1個小時左右的交流中,都會有不同層面的感受。當然,這個感受,一半和具體的面試結果/順暢度有關,例如,面試中問答很流暢,結果符合雙方預期,那麼這個時候雙方都是相對比較愉悅的心態,當然這是人之常情了。但是,如果雙方聊下來發現不能達到互相滿意的程度,情況往往會讓雙方都比較失望: 面試官覺得沒有符合預期的候選人自然比較失落了,候選人由於“白跑”一趟,被無故“打發”走了,心裡徒增了傷感。

               這裡,不想就候選人所要具體的硬效能力(專業、溝通、合作...)做過過強調,而是想就如何儘量避免“雙方互相失望”(

通常是職位要求和自己預期不匹配)的情況出現做一些探討。

一、候選人的沉沒成本和收穫

              “雙方互相失望”的情況,從候選者角度看,通常會出現以下沉沒成本:

  • 時間成本
  • 金錢成本
  • 假期(本可以用作更有意義的事情)    
  • 心態調整(可能會失落一會)

              當然了,通常也會有一些收穫:

  • 面試公司的整體“面貌”
  • 面試官的氣質、談吐、專業度

二、給候選人的一些建議

       從以上基本可以看出,沉沒成本是大於收穫的。那麼,為了可能減少沉沒成本的付出,通常建議採用:

  • 正式面試之前,和HR商議,是否可優先進行一輪技術電話面試,做初步溝通。目的在於確定:

  1. 所投職位要求是否和自己專業方向一致。 相信很多候選人通常會有這樣的體會:花了一兩個小時跑到一家公司面試,結果面試不到5分鐘就被“送”了出去。當然,這種情況可以說公司本身篩選簡歷、甄別候選人方面可能存在疏漏,但這種情況如果先有一輪的溝通,勢必可以大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了。
  2. 所投職位資深程度是否和自己一致。這裡是說,職位描述通常包含1~10條不等的要求,雖然不特別強調主次,但也會非常有側重。
  3. 面試官是否與自己“品味”相投。技術崗位來說,通常一面面試官會是團隊中相對有經營者,或者可能是直屬leader,通過電話聊,可能比較直接瞭解到其對職位候選人的期望。比如,有的面試官可能相對比較開放和寬容,重視“舉一反三”,所以會根據你已有的經驗,推測未來的可能經驗; 但有的面試官可能相對來說比較重視直接的經驗,對接的業務是金融部門,如果候選人沒有過金融專案經驗,可能壓根就不太考慮了。
  • 如果技術電話面試不行,堅決要求去公司面試,可以進一步和HR做確定,不妨問以下問題: 

  1. 親自了解職位描述。看到職位描述中有XXX的要求,想問下,職位要求的方向是不是... 
  2. 瞭解職位要求側重點。可以先說明自己的職位/未來期望訴求,進一步詢問職位對候選人的要求
  3. 瞭解語言側重。可能有些團隊特別注重某種語言,比如一定會Python,會Java都不行,所以事先確認好
  4. 瞭解具體業務方向。職位描述通常不會對業務做過多描述,可以通過詢問業務方向、具體的模組來評估需要的候選人期望。比如,可能業務核心側重APP端,可能職位要求也會更側重端
  • 去面試前,三思而後行:如果該公司給你offer,你會接受嗎

  1. 對比自己的預期目標。考慮清楚自己對未來公司的期望,比如,更傾向大平臺,那麼遇到中型平臺的面試邀請,需要慎重
  2. 多來源查詢公司資訊。比如:公司流失率、薪資福利水平、氛圍、公司重點業務等等

三、總結

          無論如何,候選人都要時刻有一顆淡定的心態來應對面試過程、面試結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無論結果是否符合預期,不妨都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重新評估自己:

  • 專業度是否可以提升。自己已有的積累還有哪些方面可以提升、還有哪些需要具體的能力
  • 溝通能力是否可以提升。面對不同喜好、不同側重、不同要求的面試官,是否已經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風采,還有哪些可以改善。
  • 自己的未來氛圍期望。不同的公司、團隊通常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親切度”,重點要感受更傾向於哪種氛圍
  • 評估面試官認可程度。這個可能與未來自己的工作緊密相關了,一個對自己以往工作比較認可的團隊,在以後的合作中相對也會比較認同以後的工作,因為這可以基本判定大家對工作的質量認知是一致的。

            當然了,面試過程中難免都會遇到比較“揪心”的過程,但不妨從這個過程中汲取營養吧。在自己做面試官的時候,切記一定避免這種令人不爽的過程。爭取做到:最終面試結果沒有通過/候選人沒有繼續參加面試,但雙方已經經歷了愉快的暢聊,並都從中學到了某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