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快速乙太網.千兆乙太網和萬兆乙太網

快速乙太網.千兆乙太網和萬兆乙太網

快速乙太網

為了滿足網路應用對頻寬的需求,開發一種簡單,實用,能普遍應用於桌面系統的快速區域網技術,IEEE802.3委員會於1992年提出制定快速乙太網標準。在委員會內部有兩種不同的建議,建議之一就是在原有的乙太網的基礎上,應用IEEE802.3標準中的CSMA/CD共享介質訪問方法,只是將速率提高10倍。另一個建議就是不使用現有的CSMA/CD,而重現制定一套新的標準。經過多次討論過後,802.3委員會決定採納第一個建議,即在IEEE802.3的基礎上,把傳輸速率從10M/s提高到100Mb/s,並於1995年6月,正式把它定為快速乙太網標準IEEE802.3u。IEEE802.3u定義了一整套快速乙太網規範和介質標準,包括100Base-TX。

100Base-T4和100Base-FX。其中100Base-TX和100Base-FX統稱為100Base-X。而那些支援第二個建議的人們不甘心失敗,他們就自己組成了一個委員會,制定了一套能支援實時通訊的快速乙太網標準100VG-AnyLAN,IEEE802委員會把它納入IEEE802標準系列,成為又一個快速乙太網標準IEEE802.12.不幸的是,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

1.100Base-TX

100Base-TX使用5類非遮蔽(UTP)或1類遮蔽雙絞線(STP)作為傳輸介質,其中5類UTP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介質。100Base-TX規定5類UTP電纜採用RJ-45連線頭,而1類STP電纜採用9芯D型(DB-9)聯結器。

100Base-TX的100Mb/s傳輸速率是通過加快傳送訊號(提高10倍),使用高質雙絞線以及縮短電纜長度實現的。100Base-TX使用與乙太網完全相同的協議標準,但是物理層卻採用4B/5B編碼方案。它的處理速率高達125MHZ,而每5個時鐘週期為一組,每組傳送4bit,從而保證100Mb/s的傳輸速率。

2.100Base-T4

100Base-T4是3類非遮蔽雙絞線方案,該方案需使用4對3類非遮蔽雙絞線介質。它能夠在3類線上提供100Mb/s的傳輸速率。雙絞線的最大長度為100m。目前,這種技術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100Base-T4採用的訊號速度為25MHZ,比起標準乙太網(20MHZ)高25%。為了達到100M頻寬,100Base-T4使用4對雙絞線。一對雙絞線總是傳送,一對總是接收,其他兩對可根據當前的傳輸方向進行切換。100Base-T4使用實現快速傳輸的方法與100Base-TX不同,它將100Mb/s的資料流分為3個33Mb/s的資料流,分別在3對雙絞線上傳輸。第4對雙絞線作為保留通道,可用於檢測碰撞訊號,在第4對線上沒有資料傳送。100Base-T4採用的是8B/6T

編碼方案,即8bit被對映為6個三進位制位,它傳送的就是三元訊號。100Base-T4每秒鐘有25MHZ的時鐘週期,每個時鐘週期可傳送4bit,從而獲得100Mb/s的傳輸速率。100Base-T4的硬體系統和組網規則則與100Base-TX相同,但不支援全雙工的傳輸方式。

3.100Base-FX

100Base-FX是光纖介質快速乙太網,它通常使用光纖芯徑為62.5um,外徑為125um,波長為1310nm的多模光纜。100Base-FX用兩束光纖傳輸資料,一束用於傳送,另一束用於接收,它也是一個全雙工的系統,每個方向上都是100Mb/s的速率。而且,站和集線器之間的距離可以達到2km。在100Base-FX標準中,可以使用3種光纖介質聯結器,常用的標準聯結器有SC.ST和常在FDDI中使用的MIC

100Base-FX無論是資料鏈路層還是物理層都採用與100Base-TX相同的協議標準,它的訊號編碼也使用4B/5B編碼方案。100Base-FX常用於主幹網或噪聲干擾嚴重的場合。在主幹網應用中,由於其共享頻寬所帶來的問題,故很快被交換式100Base-FX代替。

 

 

千兆乙太網

千兆位乙太網是IEEE802.3標準的擴充套件,在保持與乙太網和快速乙太網裝置相容的同時,提供1000Mb/s的資料頻寬。千兆位乙太網的關鍵是利用交換式全雙工操作部件構建主幹網路連線超級伺服器和工作站。千兆位乙太網可工作於多種介質。目前,由於已在光纜傳輸介質上實現了1000Mb/s的傳輸速率,所有有人習慣上稱為1000Base-F,千兆位乙太網還支援半雙工轉發的區域網和銅芯電纜。

千兆位乙太網有多種網路拓撲結構。它基於乙太網結構,保留了IEEE802.3乙太網標準幀格式以及IEEE802.3的網路管理功能,且網路管理原理保持不變,現有的軟體(如協議)都可執行。現在,大多數網路是基於乙太網的,使用千兆位乙太網來升級或遷移原有網路是明智的選擇,它可以實現桌面到主幹網之間的無縫連線。

IEEE802.3工作組建立了802.3千兆位乙太網工作小組,其任務就是開發適應不同需求的千兆位乙太網工作標準。該標準支援全雙工和半雙工1000Mb/s,相應的操作採用IEEE802.3乙太網的幀格式和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千兆位乙太網還要與10Base-T和100Base-T向後相容。此外,IEEE標準將支援最大距離為500m的多模光纖,最大距離為3000m的單模光纖和最大距離為25m的同軸電纜。千兆位乙太網將填補802.3乙太網/快速乙太網標準的不足。

千兆位乙太網的優點

  1. 傳輸速率高
  2. 有較高的網路頻寬,能提供1Gb/s的獨享頻寬(交換式千兆乙太網)
  3. 仍然採用乙太網表標準,僅僅是速度快
  4. 仍然採用CSMA/CD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僅在載波時間和時間槽等方面有所改進
  5. 與乙太網完全相容,現有網路應用均能在千兆位乙太網上執行。
  6. 技術簡單,不必專門培訓技術人員就能管理好網路
  7. 依靠RSVP,IEEE802.1Q,IEEEE802.1P技術標準提供VLAN服務,提供服務保證,支援多媒體資訊傳輸。
  8. 有很好的網路擴充能力,容易升級,容易擴充套件。
  9. 對於資料傳輸(DATA)業務資訊有著極佳的效能。

萬兆乙太網

隨著Internet業務和其他資料業務的不斷的擴充套件,對頻寬的要求影響到網路的各個部分,包括骨幹網,都會網路,接入網。

為了充分利用骨幹網頻寬,人們目前採用了密集波分複用技術(DWDM),但是接入網的低頻寬使得網路中的瓶頸問題逐漸突出。網路服務提供商面臨頻寬嚴重不足的問題。為了滿足這一個需求,需要一種新的技術來提供更新的服務。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乙太網技術可以實現這種需求,能夠簡單的經濟的構建各種速率的網路。現階段最實際的做法就是繼承乙太網技術,同時IEEE802.3本身具有可升級性,可將MAC層的速率提高到10GB/s,10G萬兆乙太網技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自1999年3月IEEEE802.3ae工作組成立以來,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2002年6月12日802.3乙太網標準組織批准了10G乙太網標準的最後草案。

萬兆乙太網的特點:萬兆乙太網並非將千兆乙太網的速率提高到了10倍,其中有很多複雜的技術問題要解決。

  1. 萬兆乙太網的幀格式與10Mb/s。100Mb/s和1000Mb/s的幀格式完全相同。
  2. 萬兆乙太網仍然保留了802.3標準對乙太網最小幀和最大幀長的規定。這就使得使用者在將已有的乙太網升級時,仍便於與較低速率的乙太網進行通訊。
  3. 由於資料傳輸速率高達10GB/s,因此萬兆乙太網的傳輸介質不再使用銅質的雙絞線,而只使用光纖。他使用長距離的光收發器與單模光纖介面,以便於能夠在廣域網和都會網路的範圍內工作。也可以使用較便宜的多模光纖,但傳輸距離限制在65~300m。
  4. 萬兆乙太網只工作在全雙工方式,因此不存在爭用問題。由於不使用CSMA/CD協議,這就使得萬兆乙太網的傳輸距離不在受到衝突檢測的限制。
  5. 標準中採用了局域網和廣域網兩種物理層模型,從而使乙太網技術能方便地引入廣域網中,進而使LAN,MAN和WAN網路可採用同一種乙太網網路核心技術。這樣,也方便對各個網路進行統一管理和維護,並避免了繁瑣的協議轉換,實現了LAN,MAN和WAN網路的無縫連線。

 

萬兆乙太網的分層結構

(1)Reconciliation子層。簡稱RS子層,即協調子層,用於物理層和資料鏈路層之間的銜接。

(2)MAC層(介質訪問控制層)。MAC子層在MAC使用者之間提供了一條邏輯鏈路,主要負責初始化,控制和管理這條網路。

(3)XGMII(10G介質無關埠)。XGMII在MAC層和物理層之間提供了一個標準的介面,它將MAC層和物理層隔開,使MAC層能夠適應不同的物理層。

(4)PCS(物理編碼子層)。PCS子層主要負責對來自MAC層的資料進行編碼和解碼,現在標準中對預設的編碼方式並未確定,只是提出了幾種候選方案供討論。

(5)PMA(物質接入子層)。PMA子層負責把編碼序列化,變成適合物理層傳輸的位元流。同時資料解碼的同步也在這一層完成,PMA子層能夠接收位元流中分離出來的定時鬧鐘,用於對資料進行同步。

(6)PMD(物理介質相關子層)。PMD子層負責訊號的傳輸。它的功能包括訊號放大,調製,波的整形等。不同的PMD裝置支援不同的物理介質。

(7)MDI(介質相關介面)。MDI就是指聯結器,它定義對應於不同的物理介質和PMD裝置之間的所採用的聯結器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