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一課經濟學》一、破窗謬誤與“戰禍之福”

《一課經濟學》一、破窗謬誤與“戰禍之福”

    經濟學所研究的並非是單純的錢,它是研究陌生人之間協作規律的一門學問。     我們所有人現在都是生存在一個由陌生人組成的大規模協作的現代社會中,但是我們人類從遠古蠻荒時期所帶來的思維模式,卻是一直在依靠自己的直覺去理解眼前世界。那麼當用直覺面對如此複雜的現代社會的時候,我們正處在無知而不自知的狀態當中。     所以說,經濟學,雖然不需要學到很精深的地步,但是必須要去了解一些,就算我們不以經濟學為職業,但是我們也應該去了解一些經濟學的理性思維方式,學習經濟學的智慧。這可以讓我們眼中的世界立即煥然一新,在現代社會中做一個明白人,擺脫被自己直覺的控制,瞭解經濟社會執行的規律,對這個由海量陌生人緊密連線的社會,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應和更理智的決定。
    僅僅憑藉自己的直覺思維,是無法正確的理解如此複雜的現代社會的。如果您不相信我剛才說的話,那我說幾個觀點給您,您判斷一下看看。
  • 新的機器會搶走就業。
  • 擡高關稅能保護本國的民族產業。
  • 鼓勵出口,抑制進口,國家會變得更加富裕。
  • 制定最低工資標準能夠保護窮人的利益。
  • 房價管制是政府應該去做的事情。
    
您對以上的觀點如何看呢?如果您認同我說的這幾個觀點的話,那麼恭喜您。現代社會的複雜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你的理解範圍,您應該學習一點經濟學了。剛才我說的這些,其實就是保護窮人、維護公平、人人都有工作和多掙外國人的錢,但是這些直覺上無比正確的起點,卻最終導向了錯誤的結局。
    以上的這些觀點,都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這本《一課經濟學》當中所駁斥的謬誤。這是一本暢銷了70年的經濟學入門書籍,作者是美國經濟學家亨利.黑茲利特。這本書從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的時候問世,一直到現在70多年的時間中被再版了41次。那些讚譽並推薦過他的經濟學大師,哈耶克、弗裡德曼早已離世。但是這本書卻依然生命力勃發。
    甚至有人說, 如果你這一輩子只讀的一本經濟學著作的話,那麼就是這本《一課經濟學》。這本書和以往的經濟學著作完全不同,他拋棄了經濟學課堂上那些複雜的概念、定義和公式,把經濟學中的思考方式,經濟學中的智慧給提煉出來。
破窗謬誤
    第一個話題,破窗謬誤。這裡的破窗謬誤可不是心理學所說的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的意思是一棟建築有一些窗子被打破了,如果不及時修繕的話,就會有更多的窗戶遭到破壞。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面牆上出現了一些塗鴉沒有及時的清洗,那麼很快牆上就會佈滿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街道地上丟了些垃圾,如果沒有清掃,垃圾越積越多,那麼最終人們經過這裡的時候,會視若理所應當的就把垃圾順手丟在地上。     這個現象呢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之所以我要單獨解釋一下,是因為之前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很多同學把這個概念和我接下來要說的話題混為一談。     那我們今天的經濟學故事,就從一扇被打破的櫥窗說起。     話說你是有一個店鋪的老闆,你的鋪面有很漂亮的玻璃櫥窗。有一天跑來一個小孩拿一個石頭“咣”把你的櫥窗給砸了,孩子跑了沒抓到,現在那怎麼辦?你只有重新買一塊玻璃裝上,花了1000塊錢,真是貴,損失慘重。     這個時候,街坊四鄰就過來安慰你了,就有人說,你看啊,你現在表面上是損失了1000塊錢,但是這1000塊錢是用來買了玻璃,錢給了玻璃店老闆,你就等於是推動了玻璃業的發展,玻璃店老闆有錢了又會把錢花到別的店鋪這樣你就間接推動了所有行業的發展。最終整個社會都發展起來了,帶來了各個行業的發展機會。你不是因此也是受益了嗎?     如果你的玻璃一直不壞的話,那麼玻璃店就會倒閉啊,而玻璃店倒閉了玻璃店老闆也就沒有錢再去買其他行業的東西,那麼所有的行業都會不景氣,整個社會都不好了,你也就跟著吃虧了。所以你的玻璃被砸了也是一件好事,就不用難過了。怎麼樣?是不是很有道理? 但是,這是黑茲利特給我們上的第一課,這就是破窗謬誤。     為什麼?如果這套說法成立的話那麼這個該被打屁股的小孩,不就成了推動整個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的大恩人了嗎?那我們不應該等到這個小屁孩來砸我們的玻璃,而是應該自己動手把自己的玻璃砸了來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嘍?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謬論,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只看到玻璃被砸了之後付給玻璃店老闆的1000元錢,的確是推動了玻璃業的發展。而我們看不見的是本來這1000元錢你可能是要拿來買食品、買衣服、買新手機的。 你本來現在是可以擁有明亮櫥窗的同時還是買一件新衣服的,你只有不買衣服,拿錢來買玻璃了。 所以我們只看到了玻璃業的得到,而忽略了其他行業的損失。我們只看到了這1000塊錢對玻璃業的經濟促進作用而忽略了其他行業受到的損害。這一加一減總的來說,砸玻璃這一件事情並不能起到促進經濟的作用,最多最多算是一種對於財富的轉移。     當我們腦補出了那些看不見的損失之後,這就是一個很容易想明白的道理,但是很多的經濟學者都常常犯這種低階的錯誤。你別不信我們來看破窗謬論換上一件馬甲之後,您是否還認得他。
戰禍之福
    太多的人都不屑於談論砸玻璃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是卻醉心於說“巨大的破壞行為能讓人受益無窮”的理論,這裡的巨大的破壞指的就是戰爭。     我們先來聽聽戰爭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觀點,他們是怎麼說的:     首先,是所謂的需求堵塞理論,說戰爭過後存在這巨大的社會需求。人們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衣物,這些生活必需品都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大量的房屋、公路、橋樑遭到破壞,城市需要重建。在這樣巨大的需求面前,供給方就不存在產品滯銷的問題,意思就是你無論生產出什麼都可以賣出去,都可以直接轉變成為財富的增長。這樣不就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嗎?     其次呢,在被戰火洗禮之後,人們吃的也沒有、穿的也沒有、住的地方也沒有,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激發出了人們的生產力,人們由於想盡快過上正常的生活使的他們努力的工作。所以從人的工作效率以提高,不就能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了嗎?     最後,他們找到了戰爭促進經濟發展的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德國和日本。說之所以在二戰之後的德國和日本能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就是因為相比於其他國家,他們擁有更多的“戰後優勢”,因為他們的老舊工廠在戰爭時被完全摧毀,得以更換更現代化的廠房和裝置,生產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同時成本也得以降低。所以在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飛速。     一般來說關於戰爭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說法都基於以上三點,聽起來也是相當的有道理。但是仔細的想一想你就發現不對了。我們只要動用下自己的常識,就可以一一的破除這三點謬誤。     首先,所謂的“需求阻塞”理論。戰爭後的巨大生活需求是否能促進經濟發展。我們想啊,如果說巨大需求就能促進經濟發展的話,那麼現在全世界哪裡的需求最多?非洲啊,那裡很多地方的人民缺少食物、缺少衣服、缺少醫療藥品、缺少安全住房,人們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被病痛肆意折磨的生活。     那裡明顯是擁有巨大的需求,但是那裡的經濟發達嗎?並沒有啊,那這是為什麼?這裡引入一個概念,我們要分清楚什麼是需求,什麼是需要。     戰火所摧毀的東西越多,當地就變得越貧困,那麼當地的需要就會越多。但是這叫做需要,有效的經濟需求光靠需要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相當的購買力才行。     所以,非洲對產品的實際需要是遠遠高於我們中國的,但是它的購買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創造商機的能力卻是遠遠低於中國的。意思就是說炸雞、可樂、iphone、跑車和豪宅這些都是好東西啊,我都想要,我都有需求啊,但是我沒有錢買!     當你有錢買的時候這些才叫需求,沒有錢買的時候只能是需要。而需要是不能推動經濟發展的。     其次呢,所謂的戰後激發人們的工作效率一說,就更加的不值一駁了。因為動用我們的常識,想想作為一個家庭來說,如果你希望你和你的家人更加努力的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你會採取燒掉自己的房子方法來激勵自己嗎?這怎麼可能呢?     所以說,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是傷害、是災難的東西,那麼對於由無數個人和家庭所組成的國家來說也同樣是傷害和災難。     最後一點,是所謂的戰後優勢。說舊的工廠被摧毀後得以引進了新的廠房、新的裝置、新的技術使得生產成降低本和生產效率提高,從而快速推進經濟發展的說法。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戰後優勢”的話,那麼,美國大可以立即、馬上拆除全國所有工廠,就可以一舉消除日本和德國的戰後領先優勢。那麼在順著這個道理往下說,我是一個廠主,今年新建了一個工廠,第二年就成舊的了。那麼為了推動經濟發展我應該在第二年就果斷把我去年建裡工廠炸了再建。這樣一說是不是馬上就違背了我們的常識?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廠房和裝置都是有折舊的嘛,比如說我有一個廠房,價值100萬,10年折舊。第二年的時候我的廠房資產90萬,第三年資產80萬。一直到第十年的時候我的廠房資產才為0。如果第十年這個時候來一個炸彈“咣”給我炸了,那謝謝你啊,我不用自己拆了,省了拆除費直接蓋新的了。但是剛蓋好第一年的時候來一個炸彈“咣”給我炸了,那我是100萬全賠啊,我還會謝謝你給我帶來了什麼“戰後優勢”嗎?     所以,通過上述的三點剖析,我們也清晰的認識到“戰禍之福”也是一個謬誤罷了。在這期節目當中,我們引入了一個概念: 需求和供給其實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是從兩個角度觀察到的同一樣東西。供給會創造需求,因為歸根結底供給就是需求。當戰爭摧毀了多少生產力的時候,它同時也摧毀相同的實際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