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2013-2018卷積神經網路中十個最重要的概念與創新

2013-2018卷積神經網路中十個最重要的概念與創新

本文作者Professor ho,原文載於其知乎主頁

一、卷積只能在同一組進行嗎?– Group convolution 
Group convolution 分組卷積,最早在AlexNet中出現,由於當時的硬體資源有限,訓練AlexNet時卷積操作不能全部放在同一個GPU處理,因此作者把feature maps分給多個GPU分別進行處理,最後把多個GPU的結果進行融合。

這裡寫圖片描述

AlexNet

分組卷積的思想影響比較深遠,當前一些輕量級的SOTA(State Of The Art)網路,都用到了分組卷積的操作,以節省計算量。

二、卷積核一定越大越好?– 3×3卷積核 
AlexNet中用到了一些非常大的卷積核,比如11×11、5×5卷積核,之前人們的觀念是,卷積核越大,receptive field(感受野)越大,看到的圖片資訊越多,因此獲得的特徵越好。雖說如此,但是大的卷積核會導致計算量的暴增,不利於模型深度的增加,計算效能也會降低。於是在VGG(最早使用)、Inception網路中,利用2個3×3卷積核的組合比1個5×5卷積核的效果更佳,同時引數量(3×3×2+1 VS 5×5×1+1)被降低,因此後來3×3卷積核被廣泛應用在各種模型中。 
這裡寫圖片描述

三、每層卷積只能用一種尺寸的卷積核?– Inception結構 
傳統的層疊式網路,基本上都是一個個卷積層的堆疊,每層只用一個尺寸的卷積核,例如VGG結構中使用了大量的3×3卷積層。事實上,同一層feature map可以分別使用多個不同尺寸的卷積核,以獲得不同尺度的特徵,再把這些特徵結合起來,得到的特徵往往比使用單一卷積核的要好,谷歌的GoogLeNet,或者說Inception系列的網路,就使用了多個卷積核的結構: 
這裡寫圖片描述

最初版本的Inception結構

如上圖所示,一個輸入的feature map分別同時經過1×1、3×3、5×5的卷積核的處理,得出的特徵再組合起來,獲得更佳的特徵。但這個結構會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引數量比單個卷積核要多很多,如此龐大的計算量會使得模型效率低下。這就引出了一個新的結構:

四、怎樣才能減少卷積層引數量?– Bottleneck 
發明GoogleNet的團隊發現,如果僅僅引入多個尺寸的卷積核,會帶來大量的額外的引數,受到Network In Network中1×1卷積核的啟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往Inception結構中加入了一些1×1的卷積核,如圖所示: 
這裡寫圖片描述

加入1×1卷積核的Inception結構 
這裡寫圖片描述

根據上圖,我們來做個對比計算,假設輸入feature map的維度為256維,要求輸出維度也是256維。有以下兩種操作:

256維的輸入直接經過一個3×3×256的卷積層,輸出一個256維的feature map,那麼引數量為:256×3×3×256 = 589,824

256維的輸入先經過一個1×1×64的卷積層,再經過一個3×3×64的卷積層,最後經過一個1×1×256的卷積層,輸出256維,引數量為:256×1×1×64 + 64×3×3×64 + 64×1×1×256 = 69,632。足足把第一種操作的引數量降低到九分之一!

1×1卷積核也被認為是影響深遠的操作,往後大型的網路為了降低引數量都會應用上1×1卷積核。

五、越深的網路就越難訓練嗎?– Resnet殘差網路 
這裡寫圖片描述

ResNet skip connection

傳統的卷積層層疊網路會遇到一個問題,當層數加深時,網路的表現越來越差,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因為當層數加深時,梯度消散得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反向傳播很難訓練到淺層的網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何凱明大神想出了一個“殘差網路”,使得梯度更容易地流動到淺層的網路當中去,而且這種“skip connection”能帶來更多的好處,這裡可以參考一個PPT:極深網路(ResNet/DenseNet): Skip Connection為何有效及其它 (http://blog.csdn.net/malefactor/article/details/67637785),以及為什麼ResNet和DenseNet可以這麼深?一文詳解殘差塊為何能解決梯度彌散問題(https://zhuanlan.zhihu.com/p/28124810?group_id=883267168542789632)。 大家可以結合下面的評論進行思考。

六、卷積操作時必須同時考慮通道和區域嗎?– DepthWise操作

這裡寫圖片描述

標準的卷積過程可以看上圖,一個2×2的卷積核在卷積時,對應影象區域中的所有通道均被同時考慮,問題在於,為什麼一定要同時考慮影象區域和通道?我們為什麼不能把通道和空間區域分開考慮? 
這裡寫圖片描述

Xception網路就是基於以上的問題發明而來。我們首先對每一個通道進行各自的卷積操作,有多少個通道就有多少個過濾器。得到新的通道feature maps之後,這時再對這批新的通道feature maps進行標準的1×1跨通道卷積操作。這種操作被稱為 “DepthWise convolution” ,縮寫“DW”。

這種操作是相當有效的,在imagenet 1000類分類任務中已經超過了InceptionV3的表現,而且也同時減少了大量的引數,我們來算一算,假設輸入通道數為3,要求輸出通道數為256,兩種做法:

1.直接接一個3×3×256的卷積核,引數量為:3×3×3×256 = 6,912

2.DW操作,分兩步完成,引數量為:3×3×3 + 3×1×1×256 = 795,又把引數量降低到九分之一!

因此,一個depthwise操作比標準的卷積操作降低不少的引數量,同時論文中指出這個模型得到了更好的分類效果。

七、分組卷積能否對通道進行隨機分組?– ShuffleNet 
在AlexNet的Group Convolution當中,特徵的通道被平均分到不同組裡面,最後再通過兩個全連線層來融合特徵,這樣一來,就只能在最後時刻才融合不同組之間的特徵,對模型的泛化性是相當不利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huffleNet在每一次層疊這種Group conv層前,都進行一次channel shuffle,shuffle過的通道被分配到不同組當中。進行完一次group conv之後,再一次channel shuffle,然後分到下一層組卷積當中,以此迴圈。 
這裡寫圖片描述

來自ShuffleNet論文

經過channel shuffle之後,Group conv輸出的特徵能考慮到更多通道,輸出的特徵自然代表性就更高。另外,AlexNet的分組卷積,實際上是標準卷積操作,而在ShuffleNet裡面的分組卷積操作是depthwise卷積,因此結合了通道洗牌和分組depthwise卷積的ShuffleNet,能得到超少量的引數以及超越mobilenet、媲美AlexNet的準確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最近也有類似的工作,他們提出了一個IGC單元(Interleaved Group Convolution),即通用卷積神經網路交錯組卷積,形式上類似進行了兩次組卷積,Xception 模組可以看作交錯組卷積的一個特例,特別推薦看看這篇文章:王井東詳解ICCV 2017入選論文:通用卷積神經網路交錯組卷積(http://t.cn/RCEmI8e

要注意的是,Group conv是一種channel分組的方式,Depthwise +Pointwise是卷積的方式,只是ShuffleNet裡面把兩者應用起來了。因此Group conv和Depthwise +Pointwise並不能劃等號。

八、通道間的特徵都是平等的嗎? – SEnet 
無論是在Inception、DenseNet或者ShuffleNet裡面,我們對所有通道產生的特徵都是不分權重直接結合的,那為什麼要認為所有通道的特徵對模型的作用就是相等的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於是,ImageNet2017 冠軍SEnet就出來了。 
這裡寫圖片描述

SEnet 結構

一組特徵在上一層被輸出,這時候分兩條路線,第一條直接通過,第二條首先進行Squeeze操作(Global Average Pooling),把每個通道2維的特徵壓縮成一個1維,從而得到一個特徵通道向量(每個數字代表對應通道的特徵)。然後進行Excitation操作,把這一列特徵通道向量輸入兩個全連線層和sigmoid,建模出特徵通道間的相關性,得到的輸出其實就是每個通道對應的權重,把這些權重通過Scale乘法通道加權到原來的特徵上(第一條路),這樣就完成了特徵通道的權重分配。作者詳細解釋可以看這篇文章:專欄 | Momenta詳解ImageNet 2017奪冠架構SENet(http://t.cn/RCRuuaL

九、能否讓固定大小的卷積核看到更大範圍的區域?– Dilated convolution 
標準的3×3卷積核只能看到對應區域3×3的大小,但是為了能讓卷積核看到更大的範圍,dilated conv使其成為了可能。dilated conv原論文中的結構如圖所示: 
這裡寫圖片描述

上圖b可以理解為卷積核大小依然是3×3,但是每個卷積點之間有1個空洞,也就是在綠色7×7區域裡面,只有9個紅色點位置作了卷積處理,其餘點權重為0。這樣即使卷積核大小不變,但它看到的區域變得更大了。詳細解釋可以看這個回答:如何理解空洞卷積(dilated convolution)(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49221)?

dilated convolution動態效果如圖: 
這裡寫圖片描述

十、卷積核形狀一定是矩形嗎?– Deformable convolution 可變形卷積核 
這裡寫圖片描述

圖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公眾號

傳統的卷積核一般都是長方形或正方形,但MSRA提出了一個相當反直覺的見解,認為卷積核的形狀可以是變化的,變形的卷積核能讓它只看感興趣的影象區域 ,這樣識別出來的特徵更佳。 
這裡寫圖片描述

圖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公眾號。要做到這個操作,可以直接在原來的過濾器前面再加一層過濾器,這層過濾器學習的是下一層卷積核的位置偏移量(offset),這樣只是增加了一層過濾器,或者直接把原網路中的某一層過濾器當成學習offset的過濾器,這樣實際增加的計算量是相當少的,但能實現可變形卷積核,識別特徵的效果更好。詳細MSRA的解讀可以看這個連結:可變形卷積網路:計算機新“視”界(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16774126794221)。

啟發與思考 
現在越來越多的CNN模型從巨型網路到輕量化網路一步步演變,模型準確率也越來越高。現在工業界追求的重點已經不是準確率的提升(因為都已經很高了),都聚焦於速度與準確率的trade off,都希望模型又快又準。因此從原來AlexNet、VGGnet,到體積小一點的Inception、Resnet系列,到目前能移植到移動端的mobilenet、ShuffleNet(體積能降低到0.5mb!),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趨勢:

卷積核方面:

大卷積核用多個小卷積核代替;

單一尺寸卷積核用多尺寸卷積核代替;

固定形狀卷積核趨於使用可變形卷積核;

使用1×1卷積核(bottleneck結構)。

卷積層通道方面:

標準卷積用depthwise卷積代替;

使用分組卷積;

分組卷積前使用channel shuffle;

通道加權計算。

卷積層連線方面:

使用skip connection,讓模型更深;

densely connection,使每一層都融合上其它層的特徵輸出(DenseNet)

啟發

類比到通道加權操作,卷積層跨層連線能否也進行加權處理?bottleneck + Group conv + channel shuffle + depthwise的結合會不會成為以後降低引數量的標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