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們沒得拼爹,只能拼命,但拿什麼來拼命?

我們沒得拼爹,只能拼命,但拿什麼來拼命?

  在當前這個拼爹的社會,我們沒得拼爹,只能拼命。有不少人準備充分進入了好學校,大企業,而對於廣大的沒有這麼好條件的我們來說,拿什麼來拼呢?

  以前更多的工作是勞動密集型,可以靠身體花時間去拼。而現在進入資訊化時代,技術日新月異,沒有一定的知識,拿命去拼也不一定能拼得贏別人。當下的我們,只能靠學習知識來提升我們的技能,靠知識來改變我們的命運。

  記得在北京工作的時候和一位朋友有次聊天,聊起了選擇困難症,我們每個人都時刻會面對著選擇,比如去買東西時經常需要思考,到底是選擇哪種品質?哪個價位?哪種風格?......喜歡的太貴,不太喜歡的便宜,而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價格而放棄喜歡的。我記得當時我說:多數選擇困難症不是心理問題,而是錢包太瘦引起的。當你的收入比現在翻一倍,二倍,甚至五、六倍時,你還會有這些症狀嗎?衣服喜歡就買多幾件輪著穿,水果想吃就全部買回家慢慢吃,而再次出現選擇困難症只會出現在你進行更大消費時。曾經在我收入不高時,無論在買水果、買衣服、買家居用品、買書等等,都會反覆的比價,反覆的挑選想找個價效比最高的,每次選擇都很困難的樣子。而隨著自己的收入漸漸升高,需要選擇的事情好像慢慢變少了,當收入逐漸提升的過程中,很多當初困難的選擇不再是困難了,曾經為了買2.5元一斤的難看的所謂老樹果還更清甜可口的蘋果好而反覆思量,到後來可以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吃櫻桃可以天天吃到飽(北京的櫻桃很便宜,10到20塊一斤就可以買到不錯的)。唯一變化的是選擇困難向更高價格和品質物品變化而已。而能讓自己有這麼大變化,讓薪水大幅提升的密藉就是持續的學習,讓自己的能力成長起來,當自己能產生更高價值時,自己的價格才會水漲船高。

  實際上除了購物,我們在事業、健康、休閒、娛樂、健康......甚至情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因為自己能力與人事物不相匹配時,而選擇更低品質的配置來將就自己。有的人選擇了抱怨,有的人選擇了無視,也有的人選擇了改變,讓自己去嘗試,通過努力提自己的方方面面,讓自己以後能做到更多擁有更多。

  提升自己能力最快捷的辦法就是學習。百度百科上說: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觀察、理解、探索、實驗、思考、研究、實踐等方法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學習不僅限於看書,可以是聽課、與人交流、獨立思考、細心觀察、反覆實踐等方法。

  對於學習,我們從小到大在上學的過程中一直在學習,工作以後幾乎也沒有停止學習,在生活中也無時無刻都在接角新的知識。但我們卻會常常聽到有人說,不知學來有什麼用?有心學習,可心卻靜不下心,一拿起書就想打瞌睡,學習沒有動力?有太多東西要學,卻不知學什麼好?工作或家庭與小孩佔用自己太多時間,沒有時間學習怎麼辦?買了很多書或收藏了很多電子書和視訊,卻身處懶癌後期,該怎麼破?看了很多書也學了很多東西,卻發現對自己幫助不大,感到很困惑......

 

  學習能幫助我們提高收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卻萬萬不能。很多家庭因為經濟拮据,導致生活上很多瑣事產生矛盾。我們家曾經也是差不多,自從生活脫離溫飽狀態後,沒有太大的房貸車貸以及生活上的壓力,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家庭幸福感明顯增強了很多。

  下面說說我身邊幾位通過學習改變的例子。

  在北京工作的時候,有位同事從事網管工作,工作五六年了收入才4K左右,在北京4K工資要吃住還要養家,挺不容易的。可職業與技能的限制,他也很難有更高的收入。後來我們熟悉以後,就建議他去報個培訓班,學習一下伺服器運維工作,一方面轉運維收入可以大幅度提升,發展空間也大,另一方面我們幾位技術還可以,有問題可以找我們請教,學起來也會快很多。因為學費是他收入的幾倍,他猶豫了好久,最後他咬咬牙報了培訓班,開啟了平時上班,週末上課的日子。在學習上他非常認真刻苦,平時下班後也在公司看資料學習,也會請教運維的同事,經過半年的學習終於完成課程。由於公司當時正在減員沒法將他轉運維,所以他重新找了一份linux運維的工作,入職工資8K比原來翻了一倍,當然接下來隨著他的經驗增長,收入肯定會越來越高。

  13年的時候我在佛山工作,有兩位同事剛進公司時都只有一年多工作經驗,兩個人的開發水平也差不多。其中一位是有什麼工作任務安排什麼他就做什麼。而另一位卻比較喜歡學習,在空餘時間會去學習各種新的技術。每當我們的專案有新的開發計劃時,他就會主動上來搶專案,會說這個任務能否讓他來試試,然後也會在任務中嘗試使用新的技巧來解決問題,所以短短的兩年時間他成長的特別快。到15年他入職廣州一家公司擔任技術主管的時候工資就翻了一番,16年已經成為一家公司技術部的負責人,月收入也已經超過20K以上了。而另一位同事到現在還是一位普通的程式設計師。

  有一次跟朋友小戴聊起學習這個話題,他很感慨的說:剛畢業時由於學校程式設計學的不怎麼樣,所以出來後收入不高,後來狠下心去參加了線下運維培訓,很努力的熬了三個月,學成出師後不久就得到一個高薪的機會。所以現在我對待買書、網上學習視訊甚至參加一些論壇、線下培訓等花費都很捨得,投入幾百幾千眼都不用眨一下,當能力提升了,只需要工資一點點就很快賺回來了,更不用說有時漲的不止一點點,而且薪酬漲上去後很少會跌下來的,長期下來學習的投入只賺不虧。

  當然也有個反面教材,我有位朋友是做java開發,有個舊同事他們公司高薪招java開發,我就介紹他過去。過了一段時間我問舊同事說,我朋友去了沒有,他告訴我說,我朋友雖然有十多年的經驗,但掌握的技能還是十年前那些東西,對新技術基本沒什麼概念,一直在吃老本,所以沒辦法合作。所以說當機會擺在面前時,你沒有準備好的話也無法把握住。

  類似的例子非常之多,好的壞的都有,而很多朋友都是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後隨著能力的提升改變著自己的生活。

 

  要學會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實現自我驅動

  見過不少朋友說:我也想學習,可一拿起書來就會打瞌睡,根本看不下去;心根本靜不下來,看書時經常就分神了在神遊,一頁內容看完後就忘了看了啥,一點效率都沒有......

  我只能說你現在的生活太舒適了,你的壓力不夠大,你沒有很強的危機感。又或者說你沒有正視你的壓力和所要面對的危機。當然也可能你已被壓力所壓跨了,不敢再去面對它。

  假如你的能力達不到,解決不了問題就可能馬上要面對失業,交不起房租,甚至可能溫飽都解決不了時,你就再也不會存在這些問題,這時你將精力非常充沛,然後開動百分之二百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即使一天睡幾個小時也是精力充沛的,同時你會覺得每天的時間過的好快不夠用,學習效率非常驚人。這時壓力會轉化為非常強有力的動力,驅動著你去提升自己。

  08年時我在深圳一家軟體開發公司,每天上下班要在路上要花4到5個小時,當時我只會用asp寫程式碼。在此之前也曾經買過ASP.NET的書來看,但看來看去也看不明白。有一次BOSS過來問我:你會不會ASP.NET,有個專案需要人進行維護。我聽了後愣了一下,然後趕忙說會。接下來一個禮拜時間,白天在公司熟悉.NET程式碼,每天8點半回到家後就一直上網看學習視訊到半夜,一週後學完.NET基礎開始嘗試修改程式碼進行二次開發。所以說當壓力足夠大時所爆發的潛力會是你意想不到的。

  除此之外,我也試過多次利用壓力來快速提升自己,都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我們如果想要非常快速的獲取學習的動力,主動給自己施加壓力,多去感受這些壓力,自然而然動力就十足了。

  當然也有朋友會說,我的壓力山大,各種各樣的壓力壓的我都快喘不過氣來了,怎麼能說我沒有壓力呢?

  怎麼說呢?雖然你有很大的壓力,但你的危機感不夠,或者說你不懂得將壓力進行轉換,去變現。壓力太大時,我們要學會去引導,不要老想著好累好累,而要反思一下,壓力這麼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不可逆的不能改變的原因,還是可以通過努力,通過學習以後,可以改變的?如果是不可抗力的,能否想辦法轉移一下呢?如果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後去改變它,那麼就去做吧。

  當然,很多說沒有壓力的人並不是完全沒有,只不過經過多年奮鬥或家庭環境比較優越,當前處於舒適地帶,壓力很小而已。但這並不表示未來也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經常居安思危,主動給自己加壓。

  比如說,現在的房價物價不停的在上漲,錢越來越小。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會面對買房、買車、結婚、育兒、子女教育費用、父母逐漸衰老生病、各種醫療費用、養老費用、娛樂休閒費用等等,一大堆開支等著我們,等碰上了再努力已經太遲了,所以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剛剛所說的這些都屬於外部壓力,嘗試過的朋友都會發現,這些壓力太大時,會逼的我們喘不過氣來,但它們一旦稍微減輕一點,或持續的時間有些長時,我們卻會非常快的又會恢復原狀,重新懶惰了下來。因為它們是外在動力,當推力消失或被我們思想所忽略時,就不再存在了。

  如果我們想獲得比較長期一些的動力,它更多來自於內部壓力的驅動,比如說我們的危機感、責任感和承諾。

  也就是說我們要讓自己處於一個高度緊張的狀態,比如說我自己經常就會擔心會不會隨時出現失業,失業後現有的技能,能不能找到與現在一樣或更好待遇的工作,如果不行家裡要供房、父母與小孩要贍養怎麼辦等等,所以逼迫自己去學習更多的技能。

  另外,我們的責任感也會經常驅動著自己向前奔跑著,比如說想要為家庭和小孩建立更好的生活環境,除了提升薪酬外,還需要學習各種親子教育、兒童心理學、家庭心理學、情緒管理、溝通技巧等等各種知識;比如說我們各自的工作,為了對得起所拿的薪酬,我們就必須認認真真的完成本分工作,而工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責任感也會自動驅動著我們去學習去提升去解決問題。

  除了這些外,我覺得完成承諾是最好的內部驅動方法。我一般想做某件事情或想學習某種技能時,都會在朋友圈、QQ群或部落格等各種公眾場合做出公眾承諾,為了讓自己在朋友們面前完成諾言,做個言而有信的人,自己就會很自覺的去學習並完成這些事情。比如說我曾經堅持按《30天學會繪畫》這本書的要求,每天畫一幅素描,提升繪畫能力;完成《從零開始編寫自己的C#框架》系列博文;完成《我的第一個python web開發框架》系列博文;今年組織了長達半年多的線上主題學習分享活動等等。

  當然,這種內在驅動力不可避免也會出現階段性的懶惰現象,當階段性目標完成後,也會讓自己鬆了一口氣,然後放縱自己。如果想長期保持動力十足的狀態,需要擁有強大的自我內在驅動力。想要擁有這種自推型動力,主要有三種方式:擁有強烈的自我成長意願、擁有明確的機會或機遇預期、擁有真心喜歡的興趣愛好等。

  對於自我成長,這個大家可以學習周老師敏捷個人,從中找到自己的成長目標,然後堅持下去;

  而機會或機遇,很多時候它的出現都是有預期的有預兆的,這個需要我們多去觀察與留意,提前做好準備。就像公司裡要上新專案,不會說上就上,多數會提前一個月甚至幾個月進行預熱準備,做相關的調研,我們有去留意的話就可以提前學好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做好準備。比如說公司要從.NET轉向JAVA,這也不會一下子轉,我們知道資訊後就可以提前學習;比如我們前面所講的例子,你知道進行運維培訓,學完後可以進行轉崗,收入可以大幅提升。所以說當我們知道努力後可以擁有或把握住什麼樣的機會或機遇時,而我們又有強烈的想要擁有它的願望時,動力自然就會十足了。

  最好的學習動力,來自我們的興趣與愛好,如果你的工作或努力的方向和你喜歡的興趣愛好相匹配,它將會激發我們全部熱情,為此我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去努力學習。比如畫畫、學習樂曲、唱歌、跳舞、寫程式碼、開發遊戲、平面設計、小手工、寫作等等。我們從身邊很多喜歡藝術類的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到,他們十年如一日的都練習,最終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當然,除了這些辦法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其他更好的方法存在。每個人的經歷、文化、教育、專業、環境等方方面面都不一樣,所以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別人合適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想要動起來,首先肯定要從思想上進行改變,認可自己的行為,然後清楚它所在的價值,價值認可越高,產生的動力就越大,價值越低,動力可能就會不足。

 

  學習在於精,不在於多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裡,要獲取資訊學習新的知識太容易了,而資訊量過於龐大,也讓我們很容易在資訊海洋中迷失方向。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接收著各種各樣的資訊,卻沒有做好過濾,所得的資訊太過容易內容太多,也讓我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很多朋友都在刷微信朋友圈,看了大量的雞湯和各種資訊,當要使用時卻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學到什麼。我們只是為看而看,卻缺乏思考,我們只是觀看者而不是觀察者。

  我們也會經常聽到一些人說,誰誰誰什麼都會一些,但什麼都不精。什麼都不精就表示沒有太大的價值,能力並不出眾,可隨時替換,當然結果也就是價格上不去。我02年畢業出來,前8年時間什麼都學什麼都做。做過美工、開發、運維、技術管理,也幫過親戚做過銷售,開過餐飲,跑過運輸,雖然有一些工作體驗的時間很短,大部分還是搞技術,但結果是什麼都會一點,卻什麼都不精通。直到後來專心研究技術,才能有現在的能力與成績。

  那麼我們到底要學什麼?

  我覺得我們要學的是我們最需要的

  沒有目的的學習,那只是在打發時間(浪費時間)。只有我們真正需要的,我們才會用心,才會專注,才可能學好並用好。

  我們常常會對不需要的東西視而不見,而對那些對於我們自己來說非常重要的東西,會打起百分之二百的精神去關注,而學習效率與是非常驚人的。就好像前面我北京同事的那個例子一樣,因為他有這個需求,所以他會非常專注的投入他的所有時間與精力,去將它學好。我當初學習.NET時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要學習我們喜歡的(有興趣的)

   比如說我喜歡烘培的話,那麼就會不由自主的去關注這方面的資訊,去與別人討論學習這方面的技巧,去購買這方面的工具和材料,有時間就會嘗試一下,弄一些給家人和朋友嚐嚐,當然也可能會主動加入對應的群,購買相關的視訊或書籍教程來學習,進一步提升,甚至如果有機會,還會接一些小case回來製作等等。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烘培技巧再也不是枯燥無味的,它是充滿著樂趣的、動力十足的、很有成就感的。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挫折,但更多的是會主動的去尋找解決方案,去克服它。而每當解決一個難題有重大進步時,那種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喜悅的體驗,會讓你更加專注在這個愛好當中。

  這種發自內心的興趣愛好,它會自動驅使著我們主動的去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巧,且長年累月的堅持下去。懶癌與拖延症什麼的,不再是什麼問題。所以說,如果我們想要往那個領域深研下去,成為專家,我們最好能發自內心的喜歡上它。

 

  學習在於分享,學習在於應用
  有不少朋友都喜歡看書,但好多都反映說看了很多書,卻感覺並沒有真正學到什麼能應用的技能。很多書看過後就忘了,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想要與別人深度溝通或寫文章或想要演講時,發現自己好像沉澱的遠遠不夠。所學習的知識好像一個個孤島,它們之間並沒有聯絡起來。所學到的知識它只是知識,它與我們自己的生活並沒有產生什麼連線。這些問題有好幾方面的原因。

  1. 沒有清晰的目標

  學習只是為了學而學,為了看書而看書,並沒有非常清楚的想要達成的目標,這種學習方式造成的結果就是學了很多東西,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不知道要用來做什麼,也就不會有更深層次的應用。

  比如同樣兩個人在看小說,一位只是為了打發時間,那他看了一堆書籍只是知道看了什麼故事而已。而另一位卻是為了學習作者的文筆、寫作風格等技巧,看到優美的文字描述還會記到筆記本里,時間長了以後結果可想而知。這也是我小時候跟一位小夥伴最明顯的區別,他考上華師中文,而我卻文筆平平。所以說我們需要知道我們要學的是什麼,學來用到那裡,怎麼來使用它。

  2. 不懂得將學到的東西與實踐相結合

  書分很多種類,有的書是增長見識的,可以快速瀏覽。有的可以指定工作或生活實踐,需要深入思考,反覆閱讀,甚至聯絡生活,嘗試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上或生活中,只有這樣書中的知識才有可能轉化為我們的技能。

  我在讀一些我覺得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籍時,會讀的非常慢,每看完一小節都會認真思考,將它和自己的生活連線起來,想想能應用到哪裡?要怎麼來使用它?比如在看NLP方面書籍時,就會想像自己一家人出去旅行,自己如何做為教練,來引導孩子參與進來,馬上購買一批計劃中目的地的介紹與旅行書籍,讓大家去查閱這些資料,制訂計劃,然後實施計劃。通過這個過程,將書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比如學習了企業架構(TOGAF),我就會拿一個專案出來,嘗試去編寫對應的文件,設計相關模型,將知識轉為自己的技能。

  書中的理論如果沒有與實踐相結合,它將永遠只是知識,我們也無法應用,只有一步一個腳印,通過學習並加於實踐,才可能成為我們擁有的技能。

  3. 只有廣度卻沒有深度

  想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就必須長時間的堅持並深入研究,《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與《刻意練習》這兩本書很清晰的告訴我們如果做到。《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這本書暢銷書的作者特立獨行的貓,堅持了七年每天下班後寫作,最終成就了她自己的夢想。每一位IT大牛的背後,也都在各自領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4. 只有輸入卻很少輸出

  酒香也怕巷子深,學了很多知識卻分享不出來,應用到實際工作或生活當中,再多的知識也只是擺設。而在學習中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分享。分享的過程中,是對知識最好的練習方法。另外,它也是對知識的重新梳理,那些地方掌握的不夠深入,自己很容易發現並找機會彌補。而重複的分享,可以加固自己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深度。思想需要碰撞才會產生火花,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很多想法會快速的產生,我們所學到的各種知識與很容易通過這種交流連線起來,形成新的思想和知識。而分享的過程中,也是自己知識品牌建立的過程,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機會。

 

  學習不僅限於工作,在家庭、健康、休閒、娛樂、夫妻關係、人際溝通、親子教育等等各個領域都充滿著學問。特別是子女教育上,身為父母的我們不以身作則,如何讓孩子可以愛上看書,愛上學習?在親子教育、夫妻關係、家庭關係處理上,也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才能處理好各種關係,才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幸福。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停的學習加實踐,才能讓我們不被社會所淘汰,才能達成設定的目標,實現自己的夢想。

 

 

版權宣告:本文原創發表於 部落格園,作者為 AllEmpty 本文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宣告,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線,否則視為侵權。

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與寶貝共同成長(gongtongchenzhang),主要是分享個人成長、情緒管理、親子教育、人生思考的各種話題,身為父母的我們願意好好學習,與寶貝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