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在公司待了 6 年,清退我卻只花了 6 分鐘

我在公司待了 6 年,清退我卻只花了 6 分鐘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LinkedIn

微信ID:LinkedIn-China

在公司做了6年,沒想到讓她走只需要6分鐘。

 

從喊她到會議室,簽署離職協議,到HR很有“儀式感”地從她手裡收回員工卡,前後就好像只是一瞬。

 

就好像她在公司待的6年一樣,也就那一瞬。

 

她的言語中頗有傷感,一種被前男友傷害透了的感覺。

 

我理解這個姑娘,給她認真地回郵件,談起一件事。

 

幾個月前的某個週末,朋友的老闆帶著太太和孩子去公司轉。

 

他的孩子問:為什麼週六了叔叔阿姨還在加班?他們不回家嗎?

 

老闆笑了笑說:公司不是他們的家,是他們把公司當成了家。

 

你看,這就是老闆的思維。

 

這個世界所有的傷害都來源於不對等。

 

你把公司當成家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被這種思維綁架、凌遲、束縛。

 

任何一個公司,都是和你同路而行的旅者,是一所互相取予的學校。

 

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你唯一應該做的事情是:汲取精華、潛藏力量、開闊格局。而不是妄想它能成為照顧你大半生的老父母一樣,溫情脈脈,永遠寬容。

 

往透徹裡說,一個公司更大意義上,不是家,而是甲方。

 

甲方給你錢,給你資源,給你一個舞臺發揮自我。但是,收了錢之後,你得交得出讓它滿意的貨。否則,你們之間的緣分,就可以戛然而止。

 

 

01

公司從來都只是一艘大船

拎不清的那個是你

 

猶記得2004年聯想裁員的時候,有一個員工寫了一篇刷爆朋友圈的《聯想不是家》。

 

裡面的話,句句刺目,字字戳心:

 

被裁的員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

 

在面談之前,他們的一切手續公司都已經辦完,等他們被叫到會議室的同時,郵箱、人力地圖、IC卡全部被登出。

 

當他們知道訊息以後,兩個小時之內必須離開公司。

 

這篇文章當時看得所有人都很心酸。

 

無非就是,你把自己當做“聯想人”,但是轉眼功夫,聯想卻不想再跟你有任何聯絡。

 

這種事實不忍卒讀,但是卻真實得透著寒光。

 

《哈佛商業評論》有一個觀點我特別認同:公司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個家庭。

 

團隊的意義在於什麼?

 

  • 有特定的目標(贏比賽,拿獎金)

     

  • 所有人分工明確,共同努力,達成目標

 

這當中有新人進入,也會有老人離開,但是團隊的目標不會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團隊獲得勝利是個人獲得成功的最佳途徑。

 

冠軍的團隊成員,也會是所有其他隊伍追逐的香餑餑。

 

當然了,你最大的能力,就是要選擇一個能給你賦能的團隊。

 

我以前所在的公司,做了幾個S級的遊戲產品。招聘的時候特別好招人。

 

HR說,有的程式設計師,甚至都沒嚐到過什麼叫做“做成功一個產品”,知道來到這個公司能做成功產品,心情特別激動,甚至已經不再計較薪資。

 

所以說到底,公司雖然是個功利化的組織,隨時可能翻臉不認人,但只要它有本事帶你打勝仗,哪怕打一場,你的人生從此就不一樣。

 

那不已經夠了嗎?何苦一直抱著“受害者”的心態,或尖刻過火,或傷風悲月?

 

公司從來都是一艘載著眾人駛向使命的大船,如果有什麼誤會,那隻不過,是你拎不清。

 

 

02

職場不相信理想主義

但是你依然可以有理想

 

很多人在一個企業待久了,很容易把個人的理想和公司的理想混淆。

 

就像眾所周知的傅盛和周鴻禕的矛盾,無非是在做360安全衛士的時候,傅盛過於認真了。

 

流傳甚廣的故事裡,傅盛公開發郵件否掉周所肯定的程式設計師的入職,也反對在360“裝機必備”裡拿掉暴風影音。

 

最終,被認為“不聽話”、“叫不動”、“一人小王國”。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重大誤會:

 

員工會認為,越賣力、越盡責、越在他的角度上維護公司的利益,得到的欣賞、感激和回報越多。

 

然而,那往往並不一定是公司老闆所需要的東西。

 

理想主義在職場中顯得有點矯情,是因為理想中,投入和回報總是線性向上。

 

而實際上,你看看中國的A股市場就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多麼的偏頗和幼稚。一條現實中的收入曲線,更多的是寫滿了意外、崎嶇和不確定。

 

公司的理想(目標)總是在變化,更多時候和現在速生速朽的行業更替有關,也和老闆權力至上的心理需求有關。

 

不管是什麼原因,你的個人理想,不可能永遠和公司的重合。

 

你必須清醒地卸下,曾經讓你熱血沸騰的某個揹負。雖然,這個揹負裡面,曾經殷切寫滿了你對未來十年的期待。

 

在漸漸認清事實的蛻變裡,你也許很痛很痛:

 

因為某一天突然讓你受盡委屈、用盡一切齷齪手段把你趕走的人;

 

曾經是你一起通宵工作、深夜同吃一盤小龍蝦、為某個bug順利解決而擁抱歡呼的兄弟。

 

而在某個轉角,他已經走遠。他有他的理想,你依然還能有你的熱血。

 

看看今天上市了的獵豹移動,和依然發展蓬勃的360就知道,沒有誰和誰有永遠的依賴。

 

職場不相信理想主義,但是每一個人都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理想。

 

 

03

把公司當甲方

是迷失到清醒的開始

 

很有趣的一個事實是,甲方和乙方的關係,像極了公司和員工之間。比如說:

 

甲方給錢,乙方幹活;

 

甲方愛挑剔,乙方愛抱怨;

 

甲方愛朝令夕改,乙方總不想聽話。

 

差異最大估計就是:

 

甲方可能不太愛畫餅,收貨付款,下次再見;

 

乙方不傾注感情,合作伙伴,不抱期待。

 

這當中最大的落差,就是在於期望值。

 

公司有時候為了吸引人才,為了發展新業務,為了開拓新市場,常常給了負責人太多的承諾和期許。

 

又或者,因為對外公關的需求,企業文化的建設,營造了很多“老闆員工一家親”的假象。

 

也許,那一刻,彼此都是真的喜歡,事業都是真的巨集大,報酬都是真的允諾。

 

然而,到最後,磨合久了,人和人之間總有一些不得已的期望值偏差。

 

久而久之,天平失衡了,情感也失效了。

 

我之前任職的公司,我曾親眼看著老闆收回了一個跟了他8年的兄弟的股份。

 

那位產品經理,8年期間創造了兩個S級別、月流水上億的遊戲產品。到最後,一無所獲。

 

隨後,其他的一些拿到了股權激勵的同事,結局也差不多。

 

而朋友圈中,時不時就有《就算老公一毛錢股份都沒拿到,在我心裡,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創業者》、《老闆騙了我七年,說要給我5%的股權》之類的文章在刷屏。

 

但是我可以很殘忍地告訴你:出爾反爾的老闆們,良心真的不會痛。

 

因為他們心中的價值天平,只會為明天的巨集圖傾斜;他們手中的鈔票,只想為未來業績埋單。

 

所以,從一開始就把公司當做一個甲方,不要寄予過高的情感寄望,可以說是避免委屈和傷害最簡單的自我保護。

 

誰都希望有一個安定、美好、完滿的職場結局,然而這樣的結局有一點柏拉圖。

 

不要說現在35歲以上的員工都自認為沒有安全感,即使是20多歲的助理崗,也隨時會因為公司的業務調整一夜成為失業青年。

 

十四年前聯想的員工就已經痛徹心扉地寫過:

 

不管你如何為公司賣命,當公司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曾經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義。

 

我們唯一能做的,無非是認清方向、選準賽道、持續努力積聚自己的勢能。

 

讓公司這個甲方,給我們賦能格局、氣量、眼界和悟性。

 

從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比任何天真熱血的設想,都來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