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有效訓練你的結構化思維】4.怎樣提煉資訊結論

【有效訓練你的結構化思維】4.怎樣提煉資訊結論

在前面兩講,我們講了通過縱向拆分的方式去識別資訊中的核心要素,也講到了通過橫向分類的方式對資訊進行歸納整理。

這都是為了我們這一講的內容,如何將資訊進行概括,提煉結論這個結果做準備的。

這一講,我將教你怎樣高效得出結論。

前段時間,有一個課程機構做產品經理的朋友跟我打電話,希望我幫他改份年終述職報告的結構。

幫他改完後的第二天,他給了我這樣一個反饋:

這份報告他修改之前領導看過,給他的評價是:“ 你是一個踏踏實實完成工作任務的職業經理人 ”。

而修改後,領導的反饋是:“ 你是一個有思想的高階職業經理人 ”。

那麼,“有思想”和“沒思想”的差別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於結論的提煉。

他的述職報告原版的標題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上一年的培訓工作總結;第二部分是,下一年的培訓工作計劃。

這些都不是結論。

我們在資訊識別的那一講談過, 什麼是結論?結論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題句。 簡而言之,就是他沒有把工作的核心總結出來,概括得不夠徹底。

我是怎麼修改的呢?

就拿“上一年培訓工作總結”來舉例。我把標題修改成了“去年打造有生命力的營銷培訓專案”。

你可以對比一下,這兩種表達方式的差異。修改後的標題,是一個有核心思想的結論,而且也能讓受眾清楚地知道,他去年到底做了什麼。

那麼,我們如何根據已有的資訊素材去提煉概括結論呢?

我向你介紹兩種方法。 一種是歸納法,一種是演繹法

 

歸納法的應用


這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根據許多個別事物的特殊性來概括出同類事物的特徵。

簡單來說,就是我在前面兩講講到的,識別資訊、整理資訊的基礎上,找出各個資訊要素之間的共性。

舉個例子。

喜鵲是鳥,喜鵲會飛。烏鴉是鳥,烏鴉會飛。所以結論是凡是鳥都會飛。

這裡你要特別注意了。雖然歸納法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論證方式,但是,當你使用歸納概括結論時,一定要確保你所羅列的要點是窮盡的。否則,得出的結論就有可能不是正確的。

比如,上述例子中,其實鴕鳥也是鳥,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但鴕鳥就不會飛。所以,結論立刻就被推翻了。

那如何窮盡要點呢?我在上一講用MECE法則已經告訴你了,下面我來告訴你找共性的方法。

找共性一共有兩種方法,分別叫做描述性概括和行動性概括。

1、描述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還是用我朋友的述職報告來說明。

去年這一年,這位朋友一共做了三件事:

  • 第一類,是針對線下的散客的營銷課上,全年吸引了將近一萬名的受眾學習。
  • 第二類,是針對企業的營銷培訓,全年走進了100家企業,為企業高管培訓營銷理念。
  • 第三類,是針對自家公司的培訓,給公司的銷售人員培訓營銷技巧。

這三類工作的共性是什麼呢?都是培訓。

再進一步。無論是針對線下使用者、企業,還是自家公司,其實全年的核心工作都是營銷培訓。

2、行動性概括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事件結果的共性。

我們再拿這份述職報告來舉例,我的朋友寫的是“上一年培訓工作總結”,這顯然不是一個結論。

這三類工作的共同結果是什麼?提升了學員對營銷的熱情和參與度。

請注意這兩種提煉方式得出的差別:

  • 第一種概括的是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
  • 第二種則是往前更進了一步,導向最終的結果。

所以,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一個好的結論,可能是兩種找共性方法的結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過總結事物發展的結論,給出一個完整有意義的結論資訊。

比如,這裡的述職報告,你把兩種方法得出的共性放在一起看一下:

  • 工作本身的共性是,培訓;
  • 工作結果的共性是,提升了學員對營銷的熱情和參與度。

結合起來,是不是就和我為這位朋友總結的“打造有生命力的培訓專案”很接近了?

講到這裡,我們再來看,我的這位朋友為什麼總結不出這樣的結論?我在開頭說了,是因為他概括得不徹底。

怎樣才能概括得徹底呢?我想請你再回想一下結構化思維的核心,那張金字塔結構圖。


圖為尋找最終結論的金字塔結構圖


歸納法概括總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由金字塔底部開始,把所有要素進行歸類,由下向上的推演過程。

而且,已經熟悉這張圖的你,應該瞭解,在推演到金字塔頂的總結論之前,要素間還存在很多子結論。

一個不好結論概括,最糟糕的情況,是隻是羅列了細節,沒有進行任何概括總結。

還有一種可能是比較難分辨的:你沒有將結論推演到金字塔頂,錯誤地將一個子結論誤認為是真結論。這就是所謂的“概括得不徹底”。

避免這種情況,有一個訣竅。 也很簡單,就是多問一句“所以呢”。 聽上去是不是耳熟?對,我們在第二講,識別資訊中的結論時提到了。

也就是我們追問金字塔結構圖中,最頂層結論的過程。

我建議你在做結論推演時,可以把金字塔結構圖畫出來,每向上推演一層,都可以問自己一句“所以呢”,直到這個結論再也不能問出“所以”是什麼。

我們前面根據描述性概括和行動性概括得出來的是,培訓課程提升了學員對營銷的熱情和參與度。

這句話是不是最終結論呢?

你可以嘗試問一句,所以呢?我的工作核心業績究竟是什麼?

是不是就可以總結為:這一年我打造了一個有生命力的營銷培訓專案。這才是這一年工作的最終總結。

給你留個作業,你可以試試用這一講的方法來修改一份你的工作報告,看看會不會得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也歡迎你在文字下方的留言區,把你嘗試的效果反饋給我。

 

演繹法的應用


另一種提煉結論的方法,是演繹推理。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演繹法,把思維的這個推演結構分為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通常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體事物,結論是具體事物的性質。

用三段論最著名的“蘇格拉底會死”來舉例。

  • 大前提,所有人都會死;
  •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 結論,蘇格拉底一定也會死。

這其實就是一種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將某一個事實與對應的某個規律聯絡起來,得出結論。

所以, 當你嘗試去說服別人的時候,使用演繹法提煉結論的方式會非常的適用

由於大前提,通常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常識,所以它推出的結果通常會讓人感到特別可信。這種方式,對於有拒絕心理的聽眾特別有效。

比如,你想跟領導去申請加薪或升職,就可以選擇演繹的方法。

  • 大前提,你可以羅列出公司最高階崗位的一些要求;
  • 小前提,依據大前提的幾個方面,去列舉自己符合了這個要求;
  • 結論,我滿足高階條件,可以勝任高階崗位。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大前提一定要滿足無可爭議這個條件,否則說服就無法達到效果。

因此,你在羅列公司對高階崗位要求的時候,一定要挑選公司內部,或者是大家都公認的規則。比如,能夠一個人完整地負責專案,完美地交付。這種要求也可以是一般常識,比如,勤奮、有責任心、自我驅動高等。

同時,小前提也不能馬虎。為了讓結論更有說服力,它最好是一個已經發生的事實。比如,你在小前提裡就可以說,“我曾經獨自負責過什麼什麼樣的專案,這個專案獲得了哪些收益和成果”。

當大小前提都符合了無可爭議的條件後,說服一定可以完成。

那麼,什麼是容易引起爭議的前提呢?有兩種。

第一種,大前提是主觀判斷。

舉個例子,如果你和一個女孩兒去示愛,給出的大前提是你適合嫁一個溫柔顧家的人;小前提,我就是溫柔顧家的人;結論是,你要嫁給我。

這個女孩子很有可能不答應你的求婚。為什麼?因為她喜歡的可能是霸道總裁。

第二種,在大前提當中,羅列特別冗長的資訊。

比如,你寫一個彙報,前面寫了10頁的大前提,10頁的小前提,最後一頁才出結論,這個時候對於資訊接收者來說負擔太大了,還沒等到結論呢,就放棄了。

為了避免這兩種爭議,你可以這樣做:

首先,大前提要儘量引用普適的真理或者是客觀事實,比如大家都認可的公理、定理或者是行業規律。

其次,在羅列大前提要素的時候,儘量不要超過3項。


圖為“歸納法”和“演繹法”的結構圖


本講小結


這一講,我們講了兩種結構化概括和總結資訊的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它們能讓你得出的結論更可信,也更出彩。

但是結論得出來以後,我們怎樣把這個結論清晰地對外輸出和表達呢?這就是我們下一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