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創新、成就、應用OpenStack轉變就從現在開始

創新、成就、應用OpenStack轉變就從現在開始

2018年11月13日,柏林陰雨的天氣並沒有影響這些熱情的開發者們參與OpenStack峰會(OpenStack Summit)的熱情,上千人的會場座無虛席,而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開發者們圍繞OpenStack產業鏈上下游的成員開始全方位地開展技術交流。

技術的推動 時代的轉型

實際上,伴隨著雲端計算、雲端儲存、大資料、移動計算引爆市場,開源也衍生了新的應用,從Linux開始,到KVM、OpenStack,再到Kubernetes、Ansible、開放容器倡議、CRI-O(面向聯網的ODL),今天,OpenStack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怎樣才能讓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特別是被雲服務提供商和正在建造私有云的企業所採用。於是,如何把所有這些技術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然後把需要的核心開放基礎設施聚集在一起,是OpenStack的一個巨大的機會。

因此,雖然一如既往,OpenStack Summit的大主角依然是主辦方、使用者代表,在這期間包括華為、紅帽、德國電信、大眾汽車在內的巨頭講了講他們在OpenStack方面的努力, 

會上,OpenStack軟體供應商排名的報告顯示為:“EasyStack(易捷行雲)與華為和紅帽一起成為本次使用者調查報告的前三甲OpenStack軟體供應商,排名第二;華為蟬聯2017年和2018年兩次全球使用者調查第一名,紅帽排名第三。”作為中國雲創業企業和專業的私有云,EasyStack首次進入前三甲,反應了軟體和服務正在成為中國私有云市場的主要推動力量,軟體定於計算、儲存、網路決定了私有云平臺的整體架構,從而影響硬體和服務的選擇。

而這些排名靠前的企業,成長的關鍵也集中在應對市場和客戶需求過程中的轉型,AI、雲,讓滿足客戶對易用性的渴望成為企業追求重點。“而OpenStack可以讓Appdev、Devops和系統管理員在其企業基礎架構中更容易使用它。”某位演講人如是說。Redhat作為openstack峰會的元老,也表現出了對技術應用的追逐,先是強調了一下OpenStack以及取得的巨大成果,以及介紹了Redhat的OpenStack使用者,和幫助這些使用者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innovation evolution”和“openstack+containers”已經成為今後的技術方向。

實際上在中國,OpenStack技術越來越被使用者接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其中,不可否認OpenStack技術正在走向成熟。包括沃爾瑪、CERN、eBay、中國移動和Verzion在內的很多大客戶都在他們的雲中使用了OpenStack軟體,中小企業也在使用它,而華為、聯想等大型企業也通過專案同OpenStack進行合作。

總之,“OpenStack在廣泛採用方面取得了進展,尤其是在美國、歐盟和亞洲的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以及科學研究和大學中的應用。”OpenStack基金會執行董事Jonathan Bryce如是說。

OpenStack基金會的成長

在筆者看來,伴隨著時代的變化,成立8年的OpenStack基金會今天,已經不是單純的連線和組成各個企業的“聯合組織者”,而是在重新審視其品牌、開源的演變以及非營利組織在開放式基礎設施中的作用。

OpenStack基金會正在進行變革,社群從開源雲平臺分支出“開放基礎設施”領域。這一點從其技術演變中就可看出,最初,OpenStack來自Rackspace和NASA之間的聯合專案,經歷了各種各樣的開發模型,例如“大帳篷”方法,宣稱任何廠商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是OpenStack。

應該說OpenStack是一系列開源雲基礎設施元件術語的集合,從裸金屬(Ironic)到網路(Neutron)和計算(Nova),等等。在發展過程中,供應商的貢獻起起伏伏,而現在核心軟體已經達到了成熟的水平,這顯然給了基金會足夠的信心去分支,並嘗試促進所有開源專案之間的整合,而不僅僅是與OpenStack相關的。

“當OpenStack第一次釋出時,開源社群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很多供應商都對其非常歡迎,他們都熱衷於合作,他們還可以像以前一樣進行掌控。從成立之初起,在基金會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會議上反覆討論的問題便是它是否成熟到足以形成產品。”在回答OpenStack基金會的任務時,發言人這樣回覆。

在筆者看來,今天雲時代下,OpenStack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怎樣才能讓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特別是被雲服務提供商和正在建造私有云的企業所採用。OpenStack在廣泛採用方面取得了進展,尤其是在美國、歐盟和亞洲的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以及科學研究和大學中的應用。

2018年,OpenStack是否成熟已經不再是使用者、企業所關心的問題:因為世界上一些大企業已經開始大規模部署——從電信網路到研究大專案以及技術供應商本身。批評還是集中在降低複雜性上,因為執行OpenStack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術專長,這對於缺乏學習資源的企業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在中國,筆者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將OpenStack技術和應用結合,並開始拓展並深挖多個縱向市場。電信、金融、公共部門、媒體和科技領域是OpenStack深入的重點市場,目前,這些應用也在不斷拓展到更多的縱深方向,有調研顯示,就客戶構成而言,目前,OpenStack得電信行業客戶其佔比約為39%。

下一站中國

OpenStack基金會執行董事Jonathan Bryce表示:明年起,OpenStack Summit將更名為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他解釋到,當前,全球約有81%企業認為Open source 會成為公司的重要核心。目前世界上有75個公有云資料中心使用OpenStack。當一個企業願意接納開源,會為該企業帶來更多創新的機會。也帶來更快進入市場的管道。自從有計算,儲存,網路,就有了Infrastructure,隨著諸如5G、AI等創新技術的逐漸成熟,雲架構就有了更多的需求與改變。

 而明年,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大會,將會在中國舉行。這對於中國的OpenStack市場無疑是一個開心的事情。

新聞連結:演講內容全播報

邊緣計算協助大型工廠達成超細微光纖生產

在此次峰會上,邊緣計算也是熱門話題之一。來自Oerlikon的代表登臺,講述了工廠的大資料需求,分析需求,甚至整合AI需求。邊緣計算技術對工廠工作的革新,以及自控雲可以為工廠帶來整合需求的好處。

Point3:新的佈署模式演變成虛機與裸機並存

作為全球著名的開源企業之一,RedHat剛剛被IBM收購。在本次峰會的演講中,RedHat代表演講時表示,此前,雲的使用者案例由建立虛機開始,然後在上面跑各種工作流程。但是現在,在雲上已經演化出新的工作流程。因此 虛機不再只唯一,透過新的社群技術(OpenStack multi-tenancy, Ansible, OpenStack Kuryr, Ironic)。

新的佈署模式演變成虛機與裸機並存,而新的雲架構方案,更是OpenStack 與Kubernetes的交集處。透過今天的keynote 紅帽正式釋出RHOSP 14版本。整合,利用醫院系統客戶為案例與剛剛的雲架構方案(OpenStack+K8s),介紹Openshift 產品,也是紅帽重點推的產品。

社群開發整合,已經是紅帽認證的趨勢。因此開發速度重點不再在於公司本身能多快開發,而是能夠多快整合社群與產品。紅帽透過這段敘述介紹他們目前的開發模式跟社群有極好的整合。也是他們能夠提供好的產品服務關鍵。

Point4:Kubernetes整合在OpenStack經驗分享

來自T-mobile的演講者表示,他們目前正在研究的方向是Kubernetes整合在OpenStack上。切確技術來自使用Magnum,Zun, Kuryr。

T-mobile認為,就像今天各場Keynote都在講的,雲不斷的在進化,T-mobile也努力在不斷的重新思考他們既有的雲架構。新的目標是混合雲。它同時佔有公有云的優勢,以及私有云的安全性。這是他們協助德國電信商匯入雲架構的武器。

T-mobile引入了"Hyperscale" 一名詞。認為OpenStack 不該被隱藏在架構後,而是新世代雲的重要元件。

Point5:生產環境中使用OpenStack

來自Volkswagen(大眾汽車)的演講人分享了公司採用OpenStack的經驗。

是的!大眾汽內部已經大量的在生產環境中使用OpenStack,而選擇OpenStack 的主要原因之一j是為整體預算考量。

透過OpenStack服務,使用者可以使用手機直接登入汽車內部電腦。全自動是大眾汽車對雲的需求,也因此認為使用OpenStack是最好的選擇。

 大眾目前有兩個雲,一個Newton, 一個Mitaka雲,因此upgrade是他們接下來的最大挑戰。但是他對此非常有信心。

在整合目標上,大眾汽車未來準備規劃與整合Kubernetes作為資料庫平臺選擇。Hybrid Cloud也在大眾汽車接下來的興趣清單之內。

Point6:OpenStack基礎上新的雲技術

來自華為的演講人介紹了OpenStack基礎上新的雲技術(IOT, AI, Edge等等)。

華為表示,AI 協助企業快速分析,分析上則需要大資料,大資料則需要良好的儲存(像是Hadoop)。華為用這樣的流程介紹這些需求是如何迭代來創造商業與軟體價值。

接下來,華為對智慧整合Edge達成全方面雲服務進行了分享。也分享瞭如何將OpenStack,Azure還有其他雲服務做整合,為客戶提供良好的雲服務使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