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java 23種開發模式總結

java 23種開發模式總結

五種建立形

1工廠模式
    工廠模式關注的是建立單個產品
多個工廠
靜態工廠
2抽象工廠模式
    實現倆個介面的方式實現

3單例模式
    synchronized4建造者模式
    建造者模式則關注建立符合物件,多個部分

建造者模式(Builder)

         工廠類模式提供的是建立單個類的模式,而建造者模式則是將各種產品集中起來進行管理,用來建立複合物件,所謂複合物件就是指某個類具有不同的屬性,其實建造者模式就是前面抽象工廠模式和最後的Test結合起來得到的

5原型模式(Prototype)
    該模式的思想就是將一個物件作為原型,對其進行復制、克隆,產生一個和原物件類似的新物件


7種結構型模式:

介面卡模式、裝飾模式、代理模式、外觀模式、橋接模式、組合模式、享元模式。其中物件的介面卡模式是各種模式的起源


1介面卡模式:
類的介面卡模式:當希望將一個類轉換成滿足另一個新介面的類時,可以使用類的介面卡模式,建立一個新類,繼承原有的類,實現新的介面即可。
物件的介面卡模式:當希望將一個物件轉換成滿足另一個新介面的物件時,可以建立一個Wrapper類,持有原類的一個例項,在Wrapper類的方法中,呼叫例項的方法就行。
介面的介面卡模式:當不希望實現一個介面中所有的方法時,可以建立一個抽象類Wrapper,實現所有方法,我們寫別的類的時候,繼承抽象類即可。


2裝飾模式(Decorator)
1、需要擴充套件一個類的功能。
2、動態的為一個物件增加功能,而且還能動態撤銷。(繼承不能做到這一點,繼承的功能是靜態的,不能動態增刪。)
缺點:產生過多相似的物件,不易排錯!


3代理模式
如果已有的方法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對原有的方法進行改進,此時有兩種辦法:
1、修改原有的方法來適應。這樣違反了“對擴充套件開放,對修改關閉”的原則。
2、就是採用一個代理類呼叫原有的方法,且對產生的結果進行控制。這種方法就是代理模式。
使用代理模式,可以將功能劃分的更加清晰,有助於後期維護!


4外觀模式(Facade)
    如果我們沒有Computer類,那麼,CPU、Memory、Disk他們之間將會相互持有例項,產生關係,這樣會造成嚴重的依賴,修改一個類,可能會帶來其他類的修改,這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有了Computer類,他們之間的關係被放在了Computer類裡,這樣就起到了解耦的作用,這,就是外觀模式!

    
5橋接模式(Bridge)
    想jdbc 實現多個數據庫一樣
    
    
6組合模式(Composite)
    使用場景:將多個物件組合在一起進行操作,常用於表示樹形結構中,例如二叉樹,數等。


7享元模式(Flyweight)
    通過連線池的管理,實現了資料庫連線的共享,不需要每一次都重新建立連線,節省了資料庫重新建立的開銷,提升了系統的效能!


行為型模式11 


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觀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責任鏈模式、命令模式、備忘錄模式、狀態模式、訪問者模式、中介者模式、直譯器模式。


1.策略模式(strategy)
    策略模式定義了一系列演算法,並將每個演算法封裝起來,使他們可以相互替換,且演算法的變化不會影響到使用演算法的客戶。需要設計一個介面,為一系列實現類提供統一的方法,多個實現類實現該介面,設計一個抽象類(可有可無,屬於輔助類),提供輔助函式
    策略模式的決定權在使用者,系統本身提供不同演算法的實現,新增或者刪除演算法,對各種演算法做封裝。因此,策略模式多用在演算法決策系統中,外部使用者只需要決定用哪個演算法即可

2.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解釋一下模板方法模式,就是指:一個抽象類中,有一個主方法,再定義1...n個方法,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實際的方法,定義一個類,繼承該抽象類,重寫抽象方法,通過呼叫抽象類,實現對子類的呼叫


3.觀察者模式(Observer)
    觀察者模式很好理解,類似於郵件訂閱和RSS訂閱,當我們瀏覽一些部落格或wiki時,經常會看到RSS圖示,就這的意思是,當你訂閱了該文章,如果後續有更新,會及時通知你。其實,簡單來講就一句話:當一個物件變化時,其它依賴該物件的物件都會收到通知,並且隨著變化!物件之間是一種一對多的關係

4.迭代子模式(Iterator)
    顧名思義,迭代器模式就是順序訪問聚集中的物件,一般來說,集合中非常常見,如果對集合類比較熟悉的話,理解本模式會十分輕鬆。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需要遍歷的物件,即聚集物件,二是迭代器物件,用於對聚集物件進行遍歷訪問。

5.責任鏈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連結上的請求可以是一條鏈,可以是一個樹,還可以是一個環,模式本身不約束這個,需要我們自己去實現,同時,在一個時刻,命令只允許由一個物件傳給另一個物件,而不允許傳給多個物件。
    責任鏈模式,有多個物件,每個物件持有對下一個物件的引用,這樣就會形成一條鏈,請求在這條鏈上傳遞,直到某一物件決定處理該請求。但是發出者並不清楚到底最終那個物件會處理該請求,所以,責任鏈模式可以實現,在隱瞞客戶端的情況下,對系統進行動態的調整。

    
6.命令模式(Command)
    命令模式很好理解,舉個例子,司令員下令讓士兵去幹件事情,從整個事情的角度來考慮,司令員的作用是,發出口令,口令經過傳遞,傳到了士兵耳朵裡,士兵去執行。這個過程好在,三者相互解耦,任何一方都不用去依賴其他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兒就行,司令員要的是結果,不會去關注到底士兵是怎麼實現的。

7.備忘錄模式(Memento)
    主要目的是儲存一個物件的某個狀態,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恢復物件,個人覺得叫備份模式更形象些,通俗的講下:假設有原始類A,A中有各種屬性,A可以決定需要備份的屬性,備忘錄類B是用來儲存A的一些內部狀態,類C呢,就是一個用來儲存備忘錄的,且只能儲存,不能修改等操作。

8.狀態模式(State)
    核心思想就是:當物件的狀態改變時,同時改變其行為,很好理解!就拿QQ來說,有幾種狀態,線上、隱身、忙碌等,每個狀態對應不同的操作,而且你的好友也能看到你的狀態,所以,狀態模式就兩點:1、可以通過改變狀態來獲得不同的行為。2、你的好友能同時看到你的變化。

9.訪問者模式(Visitor)
    訪問者模式就是一種分離物件資料結構與行為的方法,通過這種分離,可達到為一個被訪問者動態新增新的操作而無需做其它的修改的效果。

10.中介者模式(Mediator)
    中介者模式也是用來降低類類之間的耦合的,因為如果類類之間有依賴關係的話,不利於功能的拓展和維護,因為只要修改一個物件,其它關聯的物件都得進行修改。如果使用中介者模式,只需關心和Mediator類的關係,具體類類之間的關係及排程交給Mediator就行,這有點像spring容器的作用。
11.直譯器模式(Interpreter)
    一個用來操作上下文的類另外一些操作類,做些具體的任務,來實現直譯器模式用來做各種各樣的直譯器,如正則表示式

詳細訪問: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749765/article/details/8484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