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1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1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形成:

思考如果連線在網路上的計算機要互相傳送檔案,那首先肯定要有一條傳送資料的通路吧,其次,還得告訴網路如何識別接收資料的計算機,以及檔案格式是否相容,等等等。所以兩個互相通訊的計算機必須要高度協調才能工作,然而達到這種協調是很複雜的,為了設計這樣複雜的計算機網路,又提出了分層的方法。在1974年,美國IBM公司宣佈基於分層的思想指定的系統網路體系結構

協議與劃分層次:

1.在計算機網路中要做到有條不紊的交換資料,就必須事先約定好規則,這些規則規定資料交換的格式等問題,這些規則稱為網路協議

2.兩個主機進行檔案傳輸,但是如果只讓檔案傳輸模組完成所有工作,將會顯得雜亂無章,所以要對該工作進行層次劃分

舉個栗子:如果你想寄一封信給另外一個人,首先你自己得寫信,寫完以後總不能自己再送到那個地方吧,那幹嘛寫信吶,所以就要把工作劃分一下,你不用自己送,你可以把信件交給郵局,讓郵局幫你送,然而至於郵局怎麼送,具體細節你就不必關心了,你只是把你的工作劃分給郵局,依賴於郵局。其次郵局又怎麼把你的信件送到呢?送郵件肯定得需要交通工具吧,如果靠火車送的話,難道郵局要自己建設鐵路嗎?不必要,郵局可以使用已有的交通工具,所以這就把送信件的工作又劃分了一層,郵局依賴於火車等交通工具,至於火車如何開,走哪條路等具體細節也不需要郵局去操心。這樣一層一層的劃分下來,整個信件的傳送基本就完成了。網路層次的劃分也是如此。劃分後,每一層都依賴每一層自己的網路協議工作。

網路體系結構的定義:

我們把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稱為網路的體系結構。

OSI和tcp/ip的體系結構:

國際標註化組織ISO提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簡稱OSI。1983年,形成正式檔案,即七層協議的體系結構。OSI試圖讓全世界的計算機網路都遵循這個標註,但因特網已經搶先覆蓋了很大範圍,OSI失敗了。如今實際應用的就是TCP/IP的四層協議。具體功能如下圖:

這裡寫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