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或稱洛倫茨係數

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或稱洛倫茨係數

什麼是基尼係數

  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它是根據洛倫茨曲線找出了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如下圖)。

Image:基尼係數.jpg

  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並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係數或稱洛倫茨係數。如果A為零,基尼係數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零則係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該係數可在零和1之間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係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麼基尼係數也越大。如果個人所得稅

能使收入均等化,那麼,基尼係數即會變小。

  基尼係數的計算公式為:

  G=\sum_{i=1}^n {X_i}{Y_i}+2\sum_{i=1}^n {X_i}(1V_i}) -1

  其中,X代表各組的人口比重,Y代表各組的收入比重,V代表各組累計的收入比重,i=1,2,3,…,n,n代表分組的組數

基尼係數的區段劃分

  基尼係數,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

  • 若低於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
  • 0.2-0.3表示比較平均;
  • 0.3-0.4表示相對合理;
  •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經濟學家們通常用基尼指數來表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財富分配狀況。這個指數在零和一之間,數值越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越均勻;反之亦然。

  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美國偏高,為0.4。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基尼係數都超出0.4。

  此外洛倫茨曲線講的是市場總髮貨值的百分比與市場中由小到大廠商的累積百分比之間的關係。 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係數也越小。

[編輯]

基尼係數的作用

  首先,從基尼係數指標的性質看,它屬於一種相對指標。與其他相對指標一樣,基尼係數作為一種抽象的經濟指標,它抽象掉了各類經濟主體之問在收入分配方面具體的差異,概括性地反映出整體分配的差異程度,因而使一些本不可比的現象變為可比。這也是基尼係數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普遍採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必須看到正是由於基尼係數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畢竟只是一個單一的統計指標,因而使得它在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突出表現在它只能從總體上概括抽象地反映居民之間收入分配的差異程度,具體到每種收人階層之間的收入差異程度以及絕對數額等是無法通過基尼係數反映的。因此,我們要完整全面地瞭解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的收入分配狀況,僅僅依據基尼係數還不夠,必須結合收入分配的次數分佈數列以及收入分配各組內部的

平均數等指標來進行全面的比較和分析。

  其次,需要進一步明確計算和應用基尼係數的目的。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基尼係數的大小,向人們發出的資訊是該國或該地區的居民收入分配正處於怎樣一種格局。這只是基尼係數所能發揮的唯一作用。但是,作為政策和決策的制定者更要關注的是,這種基尼係數是否處於兩種合理的數量界限範圍內,以及導致基尼係數出現某種結果的深層原因。尤其當一個社會的收入分配出現向不合理的方向傾斜時,分析種種影響收入分配的種種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長期保持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使居民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種合理的範圍內,無論是學者還是政府官員除了關注基尼係數這一綜合指標外,更要對影響基尼係數的各種因素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以便為決策者制定收入分配政策,調控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依據。

[編輯]

基尼係數的特點[1]

  基尼係數是聯合國規定的用來衡量各個國家、地區、種族和行業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統計指標,也是許多國家乃至我國大多數學者評判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依據。它的優點是可以利用簡單的分組資料簡練地概括洛倫茲曲線所描述的居民收入分配狀況,以一個數值反映總體收入差距狀況。但也正因為這種概括又使得它丟掉了洛倫茲曲線所表示的一些資訊,在衡量和說明收入分配狀況時存在一些不足。

  基尼係數不能準確地反映洛倫茲曲線的形狀,從而它不能精確地反映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由基尼係數的計算公式可知:基尼係數的值完全取決於洛倫茲曲線與絕對平均線之間的面積的大小,從數值無法知道各個收入階層的收入結構,而對應不同的洛倫茲曲線,這塊面積可能是相同的,即有相同的基尼係數。

  現舉例說明,見下表。此例中,情況1、情況2的洛倫茲曲線分別見下圖中曲線L1、L2。如下圖所示,L1與L2所表示的收入分配結構顯然不同,情況2的洛倫茲曲線比情況1的洛倫茲曲線偏向上,L1中的低收入群體相對貧困程度要遠遠高於L2所對應的分配結構,如果從擴大內需和保證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對於L1所描述的情形採取調整收入結構的政策措施,從而增加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更為迫切。但根據基尼係數的定義,由這兩條曲線所計算出來的基尼係數是相等的,如果僅依據基尼係數,政策制定者就無法作出最為合理的決策。對此問題,Wilson(1987)曾經作過比較深入的研究。他通過對美國有關資料研究後發現,由於在黑人與白人間收入差異進一步擴大的同時,黑人家庭之間收入水平出現了趨同,實際計算的基尼係數卻是縮小的,此時的基尼係數可能低估了美國居民的貧富差異程度。他進一步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正是由於與基尼係數所對應的洛倫茲曲線的非唯一性,因而,用基尼係數反映貧富差距不夠準確,至少是不夠全面的。社會分配的不均等程度是由兩種收入分配間的差距造成的,一種是由收入低於整個社會的平均收入而形成的差距;另一種是由收入高於整個社會的平均收入而形成的差距。基尼係數計算的是這兩種差距的總和,但不能反映出這兩種差距各自的大小程度。

兩種情況下的洛倫茲曲線

兩種不同情況中的基尼係數

組號 1 2 3 基尼係數
情況1 收入I 1/6 3/6 2/6 13/36
人口P 3/6 2/6 1/6
情況2 收入I 1/6 2/6 3/6 13/36
人口P 2/6 3/6 1/6

基尼係數的案例[2]

  【案例9—3】我國的基尼係數與收入分配調節

  案例適用:基尼係數與收入分配

  案例來源:自編

  案例內容:

  基尼係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它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於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係數最大為“l”,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最小為“0”,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基尼係數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係數越小,則表示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

  由於基尼係數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採用。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基尼係數在o.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絕對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0.3~0.4之間表示比較合理。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基尼係數在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一旦基尼係數超過0.6,表明該國社會處於可能發生動亂的“危險”狀態。

  目前,我國共計算三種基尼係數,即農村居民基尼係數、城鎮居民基尼係數、全國居民基尼係數。中國的全國居民基尼係數2000年為0.458,2004年0.4725,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並以每年0.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提升,中國貧富差距未來lO年還將繼續拉大。

  2007年8月8日,亞洲開發銀行發表了《減少不平等,中國需要具有包容性的增長》的新聞稿並公佈了《亞洲的分配不均》的研究報告,在22個納入亞行研究範圍的國家中,中國勇奪貧富差距之冠,在衡量分配不平等的兩個常見指標中,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與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的比率,中國是11倍,高出其他國家一大截;基尼係數,2004年中國的數值是0.4725,僅比尼泊爾的0.4730低微小,遠遠高於印度、韓國、臺灣。亞行指出,從1993年到2004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從0.407擴大到0.473,已達到拉丁美洲的平均水平,不得不讓人懷念“公平的增長”的典範:韓國和中國臺灣。

國家 最高20%人口收入/最低20%人口收入 基尼係數
中國 11.37倍 0.4725
尼泊爾 9.47倍 0.4730
菲律賓 9.11倍 0.4397
土庫曼 8.33倍 0.4302
泰國 7.72倍 0.4196
馬來西亞 7.7倍 0.4033
柬埔寨 7.04倍 0.3805
斯里蘭卡 6.83倍 0.4018
越南 6.24倍 0.3708
中國臺灣 6.05倍 0.3385
亞塞拜然 5.95倍 0.3650
哈薩克 5.61倍 0.3383
印度 5.52倍 0.3622
印度尼西亞 5.52倍 0.3430
韓國 5.47倍 0.3155
蒙古 5.44倍 0.3284
寮國 5.4倍 0.3463
塔吉克 5.14倍 0.3263
亞美尼亞 5.08倍 0.338
汶萊 5.03倍 0.3408
巴基斯坦 4.46倍 0.3118
吉爾吉斯 4.43倍 0.303

  案例評析:

  我國基尼係數已超過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收入分配現狀已極不合理,貧困差距越來越大。那麼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是初次分配存在不公平現象,按勞分配中行業差異過大,按要素分配比重偏高;二是再分配不足,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的覆蓋面與力度均不充分;三是非分配因素膨脹,大量國民財富通過非規範與非法的途徑流入少數人手中。

  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相當部分是引入市場機制調節收入分配的必然結果。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正朝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方向邁出了重要步伐,市場機制在收入分配領域日益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通過分配製度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義分配管理體制,引入了市場經濟的激勵和競爭機制。鄧小平的“先富後富”政策,在鼓勵個人先富方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一政策正是為了通過有效的激勵,提高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的效率,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就必然會出現合理的收入差距。由於每個居民的勞動能力有大小,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不同居民個人在佔有生產要素和財富存在數量與質量上的差異經營能力有強有弱,文化程度有高有低等,因而每個居民獲得的勞動收入或非勞動收入就不均衡。這種獲取收入條件的差異性,造成收入的多寡不一,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這是按市場效率要求進行收入分配的結果。同時,收入分配製度和價格體制改革、區域經濟政策的調整、城鄉分割戶籍政策及城市傾斜政策的實施、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勞動者素質的差異和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差異也加劇了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化。

  以上從經濟發展的合理性因素分析了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但導致收入差距擴大也存在著一些不合理、不合法因素,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非正常、非法的因素。這主要是由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策資源上的差異、制度“真空”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受到權力等因素的干擾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公平而導致的。如,行業間的不公平競爭、偷稅漏稅、貪汙腐敗、走私詐騙、公款消費、製售假冒偽劣產品、進行非法交易等現象成為各種黑色收入的主要來源。貌似合法但有悖於道德規範的非正常非法收入,既不是按勞分配,也不是按生產要素分配所獲收入。實質上,它們是社會總收入中被一部分人以非正常非法手段佔有的屬於不合理收入。由於這部分收入的隱蔽性很強,很難在官方的資料中得到統計,所以在考慮非正常非法收入後,我國基尼係數大大提高。

  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在中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其中,對收入分配領域的要求是:“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從中長期的、綜合的、戰略的高度著手,建立起一整套理順收入分配關係的長效機制。最為迫切的是,要建立效率與公平相互協調的機制。

  第一,重新設定中國的巨集觀經濟調控目標體系。中國作為一個內部異質性巨大並且面臨多重經濟結構轉型的大國,不能放任收入分配問題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自然”解決,而必須把收入分配的轉型納入國家的巨集觀經濟調控目標。其實,目前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已經明顯影響了巨集觀經濟其他目標的實現,大多數的低收入階層的收入遠遠滯後於經濟增長速度的結果。因此,在新確立的中國巨集觀經濟目標體系中,還應該加上“收入分配協調”這一目標。

  第二,實行“兼顧兩頭、帶動中間”的收入分配政策。隨著法律體系和依法治國社會機制的逐步完善,人們收入獲得渠道的灰色地帶正在快速消失,高收入中的勞動和非勞動收入的合法性和非法性的界限日益清晰。另一方面,對於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現在可以通過積極的扶持政策,讓這些人群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特別是在知識、資訊、技術、市場進入、信貸、稅費等方面給予他們在創業上的扶持,儘快擴大他們的創收能力。對於中間收入階層,應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增強競爭力,以能夠充當經濟發展、收入增長和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

  第三,建立以創業促進就業的新型教育和社會機制。目前,人們收入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人就業的困難。現行的中國教育和社會執行機制,偏重於鼓勵人們去因循和被動接受現實的工作安排,而不是去尋找和創造工作機會。從經濟的角度看,中國教育的動手能力和素質教育差的缺陷,其實就是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差的缺陷。如果中國不打破舊的教育格局而建立新型教育機制,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就很可能適應不了市場經濟,也就找不到足夠的就業機會。

  第四,建立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調查顯示,貧困人口其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而長期患病造成的。這就需要建立醫療上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上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必須進一步的建立和健全。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的失業人口日益增多,也需要失業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以便失業者渡過沒有工資收入的艱難時期,早日回到就業大軍之中。

  第五,加大經濟社會城市化步伐,儘早實現中國經濟的基本城市化。由於城市化具有為人們提供新型的就業機會以及全面改善人們的收入狀況和生活質量的綜合效應,城市化成為所有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通過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差別、推動農村勞動力流動、實行農業產業化、土地入股、城鎮建設和移民安置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中國城市化的實施,爭取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實現基本的城市化,是改善中國收入分配狀況的又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