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V、UV、IP、TPS、QPS、RPS、兩天、吞吐量、 併發使用者數 術語

PV、UV、IP、TPS、QPS、RPS、兩天、吞吐量、 併發使用者數 術語

跟網站打交道,經常可以聽到資料分析之類的專有名詞,如pv多少、ip多少、tps多少之類的問題。下面就這些常見的資料給出其釋義。

PV   即 page view,頁面瀏覽量         使用者每一次對網站中的每個頁面訪問均被記錄1次。使用者對同一頁面的多次重新整理,訪問量累計。

UV  即 Unique visitor,獨立訪客    通過客戶端的cookies實現。即同一頁面,客戶端多次點選只計算一次,訪問量不累計。

IP   即 Internet Protocol,本意本是指網路協議,在資料統計這塊指通過ip的訪問量。    即同一頁面,客戶端使用同一個IP訪問多次只計算一次,訪問量不累計。

UV、IP的區別

      1. 比如你是ADSL撥號上網,撥一次號自動分配一個IP,進入了網站,就算一個IP;斷線了而沒清理Cookies,又撥號一次自動分配一個IP,又進入了同一個網站,又統計到一個IP,這時統計資料裡IP就顯示統計了2次。UV沒有變,是1次。

      2. 同一個區域網內2個人,在2臺電腦上訪問同一個網站,他們的公網IP是相同的。IP就是1,但UV是2。

TPS  即Transactions Per Second的縮寫,每秒處理的事務數目。一個事務是指一個客戶機向伺服器傳送請求然後伺服器做出反應的過程。客戶機在傳送請求時開始計時,收到伺服器響應後結束計時,以此來計算使用的時間和完成的事務個數,最終利用這些資訊作出的評估分。

QPS  即Queries Per Second的縮寫,每秒能處理查詢數目。是一臺伺服器每秒能夠相應的查詢次數,是對一個特定的查詢伺服器在規定時間內所處理流量多少的衡量標準。

RPS   即Requests Per Second的縮寫,每秒能處理的請求數目。等效於QPS

開發的原因,需要對吞吐量(TPS)、QPS、併發數、響應時間(RT)幾個概念做下了解

1. 響應時間(RT)   響應時間是指系統對請求作出響應的時間。直觀上看,這個指標與人對軟體效能的主觀感受是非常一致的,因為它完整地記錄了整個計算機系統處理請求的時間。由於一個系統通常會提供許多功能,而不同功能的處理邏輯也千差萬別,因而不同功能的響應時間也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功能在不同輸入資料的情況下響應時間也不相同。所以,在討論一個系統的響應時間時,人們通常是指該系統所有功能的平均時間或者所有功能的最大響應時間。當然,往往也需要對每個或每組功能討論其平均響應時間和最大響應時間。   對於單機的沒有併發操作的應用系統而言,人們普遍認為響應時間是一個合理且準確的效能指標。需要指出的是,響應時間的絕對值並不能直接反映軟體的效能的高低,軟體效能的高低實際上取決於使用者對該響應時間的接受程度。對於一個遊戲軟體來說,響應時間小於100毫秒應該是不錯的,響應時間在1秒左右可能屬於勉強可以接受,如果響應時間達到3秒就完全難以接受了。而對於編譯系統來說,完整編譯一個較大規模軟體的原始碼可能需要幾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但這些響應時間對於使用者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 2. 吞吐量(Throughput)      吞吐量是指系統在單位時間內處理請求的數量。對於無併發的應用系統而言,吞吐量與響應時間成嚴格的反比關係,實際上此時吞吐量就是響應時間的倒數。前面已經說過,對於單使用者的系統,響應時間(或者系統響應時間和應用延遲時間)可以很好地度量系統的效能,但對於併發系統,通常需要用吞吐量作為效能指標。   對於一個多使用者的系統,如果只有一個使用者使用時系統的平均響應時間是t,當有你n個使用者使用時,每個使用者看到的響應時間通常並不是n×t,而往往比n×t小很多(當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比n×t大,甚至大很多)。這是因為處理每個請求需要用到很多資源,由於每個請求的處理過程中有許多不走難以併發執行,這導致在具體的一個時間點,所佔資源往往並不多。也就是說在處理單個請求時,在每個時間點都可能有許多資源被閒置,當處理多個請求時,如果資源配置合理,每個使用者看到的平均響應時間並不隨使用者數的增加而線性增加。實際上,不同系統的平均響應時間隨使用者數增加而增長的速度也不大相同,這也是採用吞吐量來度量併發系統的效能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吞吐量是一個比較通用的指標,兩個具有不同使用者數和使用者使用模式的系統,如果其最大吞吐量基本一致,則可以判斷兩個系統的處理能力基本一致。 3. 併發使用者數   併發使用者數是指系統可以同時承載的正常使用系統功能的使用者的數量。與吞吐量相比,併發使用者數是一個更直觀但也更籠統的效能指標。實際上,併發使用者數是一個非常不準確的指標,因為使用者不同的使用模式會導致不同使用者在單位時間發出不同數量的請求。一網站系統為例,假設使用者只有註冊後才能使用,但註冊使用者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使用該網站,因此具體一個時刻只有部分註冊使用者同時線上,線上使用者就在瀏覽網站時會花很多時間閱讀網站上的資訊,因而具體一個時刻只有部分線上使用者同時向系統發出請求。這樣,對於網站系統我們會有三個關於使用者數的統計數字:註冊使用者數、線上使用者數和同時發請求使用者數。由於註冊使用者可能長時間不登陸網站,使用註冊使用者數作為效能指標會造成很大的誤差。而線上使用者數和同事發請求使用者數都可以作為效能指標。相比而言,以線上使用者作為效能指標更直觀些,而以同時發請求使用者數作為效能指標更準確些。 

4. QPS每秒查詢率(Query Per Second)   每秒查詢率QPS是對一個特定的查詢伺服器在規定時間內所處理流量多少的衡量標準,在因特網上,作為域名系統伺服器的機器的效能經常用每秒查詢率來衡量。對應fetches/sec,即每秒的響應請求數,也即是最大吞吐能力。 (看來是類似於TPS,只是應用於特定場景的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