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料結構----線性表的使用(c)

資料結構----線性表的使用(c)

PS:在學習資料結構之前,我相信很多博友也都學習過一些語言,比如說java,c語言,c++,web等,我們之前用的一些方法大都是封裝好的,就java而言,裡面使用了大量的封裝好的方法,一些演算法也大都寫好了,java還有三個特性,封裝、繼承、多型。當然這裡不是講Java,這裡主要是說內部結構,大家都知道資料結構有些東西是分為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的,物理結構有分為順序結構和鏈式結構,有不懂得可以百度百科,這裡主要是分享線性表的順序結構。那麼什麼是線性表呢,線性表是最基本、最簡單、也是最常用的一種資料結構。線性表(linear list)是資料結構的一種,一個線性表是n個具有相同特性的資料元素的有限序列。

線性表

  • 順序表
  • 鏈式表

1:順序表分析

  •   結構體建立
  •   初始化順序表
  •   插入操作
  •   刪除操作
  •   查詢操作
  •   修改操作

由於順序表比較簡單,這裡解釋都在程式碼中,在外就不在贅述。

1-1:結構體的建立

#define ElemType int
#define MAXSIZE 100     //定義變數不需要分號。
//建立線性表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elem[MAXSIZE];
    int length;        //長度
} SqList;

1-2:初始化順序表

int InitList(SqList &L) {
    
// 初始化表,一個空表。 L.length = 0; return 0; }

1-3:操作方法

/**
 * @descibe 插入元素
 * @param L 線性表
 * @param pos 所在位置(並非角標)
 * @param data 插入元素
 * */
int ListInsert(SqList &L, int pos, ElemType data) {
    if (pos < 1 || pos > L.length + 1) {
        printf("插入的不合法");
        return -1;
    }
    int
i; //在插入的同時,i要保證在pos以及pos後方,入1,2,3,4,5當在第3個插入時,須把原有的第三個資料以及以後資料後移一位,空出第三個位置。 for (i = L.length; i >= pos; i--) { L.elem[i] = L.elem[i - 1]; } L.elem[pos - 1] = data; L.length++; return 0;// } /** * 線性表中刪除操作 * @param L 線性表 * @param pos 所在位置(並非角標) * @param data 插入元素 * */ int ListDelete(SqList &L, int pos, int data) { if (pos < 1 || pos > L.length) { printf("刪除角標不合法"); return -1; } if (!(L.elem[pos - 1] == data)) { printf("沒有這個數字"); return -1; } int i; //在插入的同時,i要保證在pos以及pos後方,入1,2,3,4,5當在第3個插入時,須把原有的第三個資料以及以後資料後移一位,空出第三個位置。 for (i = pos; i <= L.length; i++) { L.elem[i - 1] = L.elem[i]; } L.length--; return 0;//返回0表示成功; } //查詢資料 int queryList(SqList L, int e) { //如果小於1證明沒有資料,則直接返回。 if (L.length < 1) { printf("表中沒有資料"); return -1; } for (int i = 0; i < L.length; i++) { if (L.elem[i] == e) { printf("找到該資料:%d角標為:%d \n", L.elem[i], i); } } return 0; } //修改資料 int xiugai(SqList &L, int pos, int e) { if (pos < 1 || pos > L.length) { printf("修改角標不合法"); return -1; } L.elem[pos - 1] = e; return 0; } //列印全部資料 void PrintF(SqList L) { printf("打印表中所有元素\n"); int i; for (i = 0; i < L.length; i++) { printf("%d\n", L.elem[i]); } }

綜上所述:線性表和之前的陣列類似,很容易理解。在使用的過程記得宣告一下方法(函式);

2:連結串列分析

  •   結構體建立
  •   初始化順序表
  •   插入操作
  •   刪除操作
  •   查詢操作
  •   修改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結構體需要一個指標,前一個結點的指標指向下一個結點,依次類推,最後一個指標指向NULL;

2-1:結構體建立

/**
 * @describe 建立一個結構體
 *  SLink *next指標;
 * *SLinkListL 建立一個結構體指標
 * */
typedef struct SLink {
    int data;
    struct SLink *next;
} SLink, *SLinkListL;

2-2:初始化連結串列

/**
 * @describe 初始化連結串列
 * */
SLinkListL initLinkL() {
    //1:分配一個空間
    SLinkListL sLinkListL = (SLinkListL) malloc(sizeof(SLink));
    //2:判斷是否建立成功
    if (!sLinkListL) {
        exit(-1);
    }
    sLinkListL->next = NULL;
    printf("初始化單鏈表成功\n");
    return sLinkListL;
}

2-3:操作--增刪該查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修改這個操作,找p的時候要找到要修改的p,而不是前一個結點,比如說,咱們在第二個位置插入的時候要找到第一個位置作為p,二修改的時候就要找到第二個位置,也就是說pos傳值的時候不用減一。

/**
 * @describe 插入操作
 *
 * @param L 連結串列型別
 * @param pos 插入位置
 * @param e 插入元素
 * */
int insertLinkL(SLinkListL &L, int pos, int e) {
    SLinkListL p = L;
    //判斷是否符合連結串列的長度;
    int i = 0;
    //判斷長度,尋找要插入的位置(前一位);
    while (p && i < pos-1) {
        p = p->next;
        i++;
    }
    //判斷長度是否超過pos
    if (!p || i > pos-1) {
        return 0;
    }
    //為新元素建立結點(分配空間)
    SLinkListL s = (SLinkListL) malloc(sizeof(SLink));
    s->data = e;
    s->next = p->next;
    p->next = s;
    return 1;
}

/**
 * @describe 刪除操作
 * @param L 連結串列型別
 * @param pos 刪除位置
 * @param e 刪除存放元素
 * */
int deleteLinkL(SLinkListL &L, int pos, int *e) {
    SLinkListL p = L;
    //1:判斷位置
    int i = 0;
    while (p && i < pos-1) {
        p = p->next;
        i++;
    }
    if (!p || i > pos-1) {
        printf("刪除位置不合法\n");
        return -1;
    }
    //定義一個空的變數,用於存放p的指標,入a1,a2,a3,如果要刪除a2,則p指向a1,此時,把a1的next先交給s(暫存,此時代表a2(因為a1的指標是指向a2)),然後用s去取下一個指標(next)就是a3,
    SLinkListL s;//s為了釋放掉刪除元素的空間
    s = p->next;
    p->next = s->next;
    *e = s->data;//暫存
    free(s);
    printf("刪除成功\n");
    return 0;
}

/**
 * @describe 查詢操作
 * @param L:連結串列型別
 * @param e:e查詢元素
 * */
int queryLinkL(SLinkListL L, int e) {
    printf("查詢元素為:%d",e);
    SLinkListL p = L;
    int i = 1;
    while (p) {
        p = p->next;
        if (p->data == e) {
            printf("找到元素%d\n", i);
            return 0;
        }
        i++;
    }
    printf("下標不合法/沒有找到該資料");
    return -1;
}

/**
 * @describe 修改操作
 * @param L:連結串列型別
 * @param i:修改元素的位置
 * @param e:修改元素值
 * */
int updataLinkL(SLinkListL &L, int pos, int e) {
    printf("修改資料為第:%d 個,值為:%d\n",pos,e);
    SLinkListL p = L;
    int i = 0;
    while (p && i < pos) {
        p = p->next;
        i++;
    }
    if (!p || i > pos) {
        printf("修改失敗--原因:修改的下標越界\n");
        return -1;
    }
    p->data = e;
    printf("修改成功\n");
    return 0;
}

void printLL(SLinkListL L) {
    printf("列印全部資料\n");
    SLinkListL p = L->next;
    while (p) {
        printf("%d ", p->data);
        p = p->next;
    }
    printf("\n");
}

綜上所述:只多了一個指標,一開始看估計還有有看不懂的地方,按照順序把程式碼貼上到你編輯器上,執行起來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