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在這家公司得到了些什麼經驗

在這家公司得到了些什麼經驗

今天正式向公司提了離職,這是我待過的第一家創業公司,也是目前為止離老闆最『近』的崗位。認真的回想了在這裡的四年多,總結一下自己到底得到了什麼。

1. 只有對等的地位才能有合作,上下級之間沒有合作

剛進公司的時候,老闆對我工作各種肯定和支援,感覺自己也有點膨脹了。會把自己放到公司所有者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老闆是什麼樣的做事風格,是什麼樣的性格,他需要什麼樣的人跟他互補,這樣才能讓公司更好的往前走。

但實際上,我搞錯了,這種想法如果放在兩個合夥人之間,大家坦誠以對,是很合適的。但老闆就是老闆,員工就是員工,我們不在一個等級上,就不是平等的,他不會把你看做夥伴,不會想著讓你來做他的互補,他要的是讓你來實現他的想法,他需要的互補只會從和他一個等級的人身上去找。

2. 不是自己的領域就不要輕易下結論

現在覺得和老闆的分歧,應該就在他會用他的經驗來告訴我應該怎麼做,可他根本就沒有技術的經驗,只是從他自認為的邏輯去推導,然後得出一個有點荒唐的方法讓我去實行,所以總會有爭論。

讓老闆能產生指導我做事的想法,也說明了他對我缺乏信心,可能是因為之前一些事情沒有做到他認為好的程度,這裡面應該有溝通不到位的原因。按道理是應該下屬主動去和上級去溝通去澄清的。這是我沒有做好的。

3. 即使是自己的領域也不要批判

在這裡見識了公司入職離職的員工,新來的同事總是會對手上的系統『指點江山』,這程式碼寫的太爛了,這表設計的太不合理了,這系統設計的太複雜了等等,我也這樣做過,時間一長,有些情況才能慢慢理解當初開發者或者設計者背後的苦心,想想如果當時是自己,也不見得比這種做的更好吧。

我覺得更好的一種處理方式是,先去了解覺得不好的地方,去了解當初設計的歷史背景,真正明白了當時是基於什麼條件下做出的設計,處於什麼考慮做出的決策,這裡面當然有可能是當事人能力所限導致,這種情況下也能作為自己的成長經驗,沒必要為了凸現自己的能力,來貶低別人的勞動成果。因為很有可能你的後來者也會這麼對你。

4. 近似的正確要好過絕對的錯誤

從老闆身上我學到了『預估』,用數字來說明問題,哪怕只是一個推測,一個近似模糊的資料,也只是為了說明事物發展的一個趨勢,雖然不是絕對正確,但可以為接下來的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如果不這麼做,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得不到正確的資料,就無法決策,很多事情就會這麼擱置。

5. 企業文化決定長期發展

決定短期的是技巧,決定中期的是戰略,決定長期的是文化。

公司號稱有企業文化,其實只是一句口號,和實際完全不搭邊的口號,辦公室牆上的標語,也是老闆為了給來公司的客戶看的。老闆年會上說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正直,但好像並不是那麼回事,起碼不是我理解的那種正直。

公司的企業文化,能夠從深層次的影響員工的行為方式和做事方法。羅胖說,希望做一家沒有祕密的公司,所以有周會都是直播的形式。

現在的我經常會遇到在老闆不在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決策,或者猜不透老闆什麼意思。我猜想,他有自己的學習渠道,瞭解到了主流的被業界認可的東西,然後就會傳遞給員工,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主流的思想也有很多分支,很多道理都是講的通的,可能從他心裡也是覺得對的,但是深入想一想可能並不適用在當下的公司。這就導致他自己都沒有一個準則。

其實企業文化就像一個人的信仰,當他迷茫或者遇到無法決策的時候,會想想那麼做更符合自己的信仰,那就必然會有所取捨,所謂的信仰應該都是偏激的,不可能做到兼顧。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個信仰,就總會想著放棄這個不合適,放棄那個也不捨得,自己都想不清楚,讓下屬何去何從呢?

以前覺得公司的企業文化受創始人性格的影響,現在覺得,其實應該是創始人想做成一傢什麼樣的公司。一旦確定這個目標,也就有了企業文化,有了企業的行為準則。

企業文化是會變的,每個階段有公司要做的事情,事情不同方法就不同,這個行為準則也就不同,我覺得是正常的,就算要變,也要讓大家知道不是?

企業文化沒有對錯,只有合適不合適。

6. 不能總是踮起腳尖做事

回想起來以前老闆比較滿意的時候,大多情況下其實都是付出了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和之前團隊的效率相比,是進步了不少。但一直這樣下去,誰都會累,可老闆已經習慣了,就會覺得你開始懈怠了,效率下降了,滿意度就沒有以前那麼高了。

不要總想著『或許我加加班就搞定了』,一直加班就決定了你的效率不會高。

對於緊急重要的事情,可以踮起腳尖做事,但不能無節制的這麼做下去,適當的時候要說no,對更多的工作,完全超出自己能力、時間和精力的事情,更要說no,這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是一種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