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計算機網路物理層

計算機網路物理層

物理層的主要任務

確定與傳輸媒體的介面有關的一些特性:

  • 機械特性
  • 電氣特性
  • 功能特性
  • 過程特性

傳輸方式的轉換

  • 資料在計算機中多采用*** 並行傳輸 *** 方式
  • 資料在通訊線路上的傳輸方式一般是*** 序列傳輸 ***

資料通訊的基礎知識

資料通訊系統的模型

{% asset_img 資料通訊系統的模型.png 資料通訊系統的模型 %}

資料通訊基本概念

  • 模擬訊號(連續訊號) :一般是正弦或餘弦波形
  • 數字訊號(離散訊號):脈衝訊號

碼元:在使用時間域的波形表示數字訊號時,代表不同離散數值的基本波形

  • 模擬傳輸:模擬資料的傳輸,不關心傳輸訊號的內容,只關心減少訊號的衰減和噪聲,長距離傳輸,採用訊號放大器放大被衰減的訊號,同時放大了噪聲
  • 數字傳輸(適合長距離傳輸):數字資料0、1的傳輸,關心訊號的內容,可以數字訊號傳輸也可以模擬訊號傳輸,長距離傳輸時,採用轉發器,可以消除噪聲的累積

通道及其極限容量

  • 通道:資料傳輸的通道
    • 單向通訊:單工,單向傳輸
    • 雙向交替通訊:半雙工,一方發,一方收,不能同時
    • 雙向同時通訊:全雙工,同時傳送和接收資訊,需要兩條通道
  • 通道引數
    • 資料傳輸速率 = 頻寬
    • 載波頻率:通道對應的頻率
    • 取樣頻率:模擬訊號轉化為數字訊號時取樣的速率
    • 量化:對取樣訊號的數字化
    • 噪聲、信噪比:** 信噪比(dB)= 10log10(S/N)(dB)**

Nyquist定理——計算機通訊的基本定理 位元率 = log2

V波特率 在無噪通道中,當頻寬為H Hz,訊號電平為V級: ** 資料傳輸速率 = 2Hlog2V (b/s) ** V:訊號電平的級數,在二進位制中,僅為0、1兩級 取樣定理:以每秒高於2H次的速率對線路取樣是無意義的,因為高頻分量已被濾波器過濾無法恢復

在任何通道中,碼元傳輸的速率是有上限的,否則就會出現碼間串擾的問題 如果通道的頻帶越寬,也就是能通過的訊號高頻分量越多,那麼就可以使用更高的速率傳送碼元而不出現碼間串擾

夏農(Shannon)定理: 在噪聲通道中,當頻寬為H Hz,信噪比為 S/N : 最大資料傳輸速率(b/s)= Hlog2(1+S/N)

通道的頻寬或通道中的信噪比越大,資訊的極限傳輸速率就越高 只要資訊傳輸速率低於通道的極限資訊傳輸速率,就可以找到某種辦法實現無差錯的傳輸 對於頻頻寬度已確定的通道,如果信噪比不能再提高了,並且碼元傳輸速率也達到了上限值,那麼還有辦法提高資訊的傳輸速率。這就是用編碼的方法讓每一個碼元攜帶更多位元的資訊量

資料傳輸

基帶傳輸: ​ - 基帶訊號:訊號源產生的原始電訊號,也叫基本頻帶訊號 ​ - 基帶訊號往往包含有較多低頻成分,因此必須對基帶訊號進行調製 寬頻傳輸 ​ - 將基帶訊號進行調製後形成模擬訊號,經過載波調製,然後採用頻分複用技術實現寬頻傳輸 ​ - 帶通訊號(頻帶訊號):把基帶訊號經過載波調製,把訊號的頻率範圍搬移到較高的頻段 ​ - 寬頻傳輸:多個頻帶的帶通訊號在同一個物理媒體上傳輸 ​

  • 數字資料在模擬通道上傳輸:數字訊號——>模擬訊號

    • 將數字資料調製成模擬訊號進行傳輸,把0、1用波形表示
    • 通常有三種基本的調製方式
      • 調幅ASK:用載波的兩種不同的振幅來表示兩個二進位制
      • 調頻FSK:用載波附近的兩種不同的頻率來表示兩個二級制
      • 調相PSK:用載波的相位移動來表示兩個二進位制
    • 正交調相QPSK
    • 正交調幅QAM
  • 數字資料的數字訊號傳輸

    • 數字訊號的編碼:數字資料用離散訊號表示,存在傳送方和接收方的同步問題
    • 常用的數字訊號編碼方式:
      • 不歸零編碼NRZ
      • 曼切斯特編碼——自同步編碼方式
      • 差分曼切斯特編碼——自同步編碼方式,抗干擾性強於曼切斯特編碼,根據傳送一個位元開始時有無跳變表示0或1
    • 編碼方式的比較:
      • 不歸零制編碼的編碼密度最高,接收端一次取樣可得到一個bit ,即波特率等於位元率,但不能攜帶時鐘
      • 曼切斯特編碼的編碼密度最低,接收端二次取樣才可得到一個bit ,即波特率是位元率的兩倍,但每個bit中都有訊號跳變,即攜帶了時鐘
      • 差分曼切斯特編碼與曼切斯特編碼基本相同
  • 模擬資料在數字通道上傳輸

    • 模擬資料變成數字資料在數字通道上傳遞
    • 採用脈衝編碼調製(PCM–Pulse Code Modulation)技術
    • 關鍵點:在接收端還原成模擬資料
    • PCM以Nyquist取樣定理為基礎

    取樣定理 :如果在規定的時間間隔內,以有效訊號最高頻率的二倍或二倍以上的速率對該訊號進行取樣,則這些取樣值中包含了全部原始訊號資訊

通道複用技術

頻分複用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前提:傳輸介質的可用頻寬必須超過各路給定訊號所需頻寬的總和 頻分複用的所有使用者再同樣的時間佔用不同的頻寬資源

時分複用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每個訊號按時間先後輪流交替地使用單一通道,多個數字訊號再巨集觀上可以認為是同時進行傳輸 ​ - 將時間劃分為一段段等長的時分複用幀。每一個時分複用的使用者在每一個TDM幀中佔用固定序號的時隙。 ​ - 每一個使用者所佔用的時隙是週期性地出現 ​ - TDM訊號也稱為等時訊號 ​ - 時分複用地所有使用者是在不同的時間佔用同樣的頻頻寬度

{% asset_img 時分複用.png 時分複用 %}

TDM的同步和非同步: ​ - 同步TDM: ​ - 時間片與輸入裝置一一對應,同步 ​ - 如果某個時間片對應的輸入裝置無資料傳送,則該時間片空閒 ​ - 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不能低於各個輸入訊號的資料速率之和 ​ - 同步TDM可能會造成線路資源的浪費 {% asset_img 同步TDM.png 同步TDM %} ​ - 非同步TDM ​ - 時間片是按需動態分配的 ​ - 時間片與輸入裝置之間沒有對應關係,任何一個時間片都可以用於傳輸任何一路輸入訊號 ​ - 在傳輸的資料單元中必須包含地址資訊,以便定址目的節點 ​ - 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只要不低於各個輸入訊號的平均速率即可 ​ - 非同步TDM又稱統計TDM(STDM)

{% asset_img 非同步TDM.png 非同步TDM %}

波分複用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光的頻分複用

碼分複用CDM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分碼多重進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每個使用者可以CDMA在同樣的時間使用同樣的頻帶進行通訊
  • 抗干擾強,頻譜類似白噪聲,不易被發現
  • 採用CDMA可提高通訊的話音質量和資料傳輸的可靠性,減少干擾對通訊的影響,增大通訊系統的容量,降低手機的平均發射功率等

碼片序列(chip sequence)

  • 每一個位元時間再劃分為 m 個短的間隔,稱為碼片(chip)。 通常m取值為64或128(在後面的原理性說明中,取為8)
  • 每個站被指派一個唯一的 m bit 碼片序列(chip sequence) 。 如傳送位元 1,則傳送自己的 m bit 碼片序列。 如傳送位元 0,則傳送該碼片序列的二進位制反碼。 例如,S 站的 8 bit 碼片序列是 00011011。 傳送位元 1 時,就傳送序列 00011011, 傳送位元 0 時,就傳送序列 11100100。 為了方便,將碼片0寫為–1 ,將1寫為+1 S 站的碼片序列:(–1 –1 –1 +1 +1 –1 +1 +1)
  • 每個站分配的碼片序列不僅必須各不相同,並且還必須互相正交(orthogonal)。 在實用的系統中是使用偽隨機碼序列。

碼片序列的正交關係

  • 令向量 S 表示站 S 的碼片向量,令 T 表示其他任何站的碼片向量
  • 兩個不同站的碼片序列正交,就是向量 S 和T 的規格化內積(inner product)都是 0 {% asset_img 碼片正交.png 碼片正交 %}

{% asset_img 碼片規格化.png 碼片規格化 %}

交換技術

物理媒體中間裝置傳遞資料的技術

電路交換

  • 在資料傳輸前,必須建立一條端到端的通路,稱為連線,該連線可能穿越多個交換局,而每個交換局都必須為之提供連線
  • 一旦建立連線,整個通路將被獨佔,除訊號傳播的延時之外,資料傳輸無額外延時,資料中毋需包含目的地址
    • 服務質量好
    • 線路的利用率較低
    • 建立連線時間長,因連線建立時衝突概率高

報文交換

  • 無論資料傳輸過程要跨越多少個交換結點(通常是路由器),只要下一站不忙,該資料即送至下一站
  • 資料的傳輸毋需建立連線,資料的傳輸是一站一站往下送,所以資料中必須包含目的地址,並採用儲存-轉發(store-forward)機制
    • 線路的利用率較高
    • 由於採用store-forward機制,所以在資料傳輸過程中,除了訊號傳播的延時之外,還有儲存和轉發的延時,而且可能延時較大,且不可估計--擁塞
    • 每個中間站點都必須有足夠大的快取,但由於報文大小不定,記憶體無法預留,所以快取通常設定在硬碟中(進一步延時)

分組交換

  • 與報文交換相似,只是將報文分為若干個定長的分組(≤最大分組長度),每個分組為一個子報文 可以為分組在記憶體預留空間
  • 每個分組中必須包含目的地址,並採用儲存-轉發機制
    • 線路的利用率較高
    • 由於採用store-forward機制,所以在資料傳輸過程中,除了訊號傳播的延時之外,還有儲存和轉發的延時,而且可能延時較大,且不可估計
    • 每個中間站點必須有快取,但由於報文大小固定,所以快取通常在記憶體中設定 儲存轉發的速度較報文交換高
    • 接收分組和傳送分組的順序可能不一致 ,因此在接收端需要快取並且可能還需要重組,進而還原出原始報文

虛電路交換

  • 將電路交換的概念引入到分組交換
    • 資訊傳遞依然採用分組(定義最大分組長度)
    • 引入電路交換的連線建立過程
    • 找到路徑(但非獨佔路徑上的鏈路),因而經過中間結點時的路由延時小,且保留了分組交換中線路利用率高的優點
    • 傳送端到接收端有一條確定的路徑,因而接收順序與傳送順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