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區塊鏈為什麼這麼火熱?

區塊鏈為什麼這麼火熱?

       區塊鏈的概念最早源自比特幣,已經存在8年之久了。隨著區塊鏈近年來市場熱度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行業及企業甚至大眾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領域。為什麼區塊鏈這麼火熱?

1.區塊鏈是什麼?

(Blockchain)是結合了分散式資料儲存、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器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從通訊層面看,他還是如同HTTP協議一樣的一種網路協議。

相較於區塊鏈,大家更常聽到的是比特幣,它是運用區塊鏈技術最早、最成熟的應用。

◆ 在傳統情況下,不論大小系統背後都有個資料庫,資料庫就像一個大的賬本,例如某寶的這個賬本上面記錄了A使用者有多少錢,B又有多少錢,如果A支付了B一塊錢,某寶就在B使用者帳上加一元,而在A使用者帳上減一元,所以也可以把資料庫的變化看成是一種記賬行為

我們通常認為,誰維護系統誰就天經地義的管理資料庫,而其他使用者無權參與,就像某寶的使用者無法參與具體的記賬行為一樣,但是區塊鏈顛覆傳統,讓系統中每一個使用者參與其中

區塊鏈就像一個大的總賬本,系統中的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參與競爭記賬,在某個時間段內,系統會在競爭者中找出記賬最快、質量最好的使用者,該使用者把這段時間內的資料變化寫到一個區塊中,就像寫到一張帳頁上,並把這張帳頁複製給系統內所有其他使用者進行備份,完成整個動作,在下個時間段周而復始。於是系統中每個節點(編按:上述每個使用者都是一個節點)都有著完整賬本的副本

◆ 由於每個區塊資料是通過密碼學技術來連結在一起,所以我們稱它為區塊鏈,或者分散式總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 全民記賬更穩定:區塊鏈讓全民參與記賬,由於系統中沒有特定記賬人,系統中任意部分節點失聯或者被摧毀,都不會影響系統的執行

◆ 全民記賬更安全:系統規定相同數量的賬本是真賬本,少部分和其他使用者不一致的即為假賬本,這讓具有足夠多節點的區塊鏈很難被攻擊和篡改。這些節點分佈在網際網路的任意角落(編按:可以想象成是真實世界裡大家地理位置不同),除非能夠控制全世界大部份計算機,否則無法篡改。因此,區塊鏈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安全的資料管理方式。

◆ 全民記賬更高效:由於沒有中心化的中介機構存在,完全通過預先設定的程式自動執行,能夠極大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並且確保賬本記錄過程和內容公開透明。

◆ 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技術方案在支付領域的一個試驗性應用,區塊鏈還可以應用於更加廣闊的領域

:醫療、供應鏈、物聯網、安全認證、社交、人工智慧等。經濟學人稱區塊鏈為「信任的機器」,認為他對於全球金融甚至是社會結構都會產生巨大且深遠的影響。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區塊鏈技術是在多方無須互信的環境下,通過密碼學技術讓系統中所有參與方協作,來共同記錄維護一個可靠資料日誌的方式。

2.從比特幣到以太坊

區塊鏈技術的首次也是最著名的應用是比特幣,一個在2009年1月3日正式上線執行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應用,它的創始人叫中本聰,但目前大家並不知道此人的真實身份。

喬布斯曾說過:那些瘋狂到認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就是那些能改變世界的人。中本聰無疑就是這樣的人。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這一年的11月1日,中本聰在一個隱祕的密碼學郵件組列表中發表了一篇論文,陳述了他對數字貨幣的新設想,也就是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

不同於現代國家發行的貨幣,比特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它由分散式網路基於數學計算產生,總量恆定,所有交易由全網節點共同記賬確保其不可篡改,依靠密碼學保障網路安全,賬戶具有匿名性,軟體的程式碼開源,更新與發展依靠社群自治。

比特幣從一個倍受爭議的虛擬代幣,經過數年的發展逐漸從極客的小圈子,經歷為世界各國敵對、懷疑以及接受、認可的過程,這也是它的社群不斷壯大,生態不斷豐富的過程。

如今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已經遠遠超出了這種貨幣,其發展歷程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般奇妙。

先是有人發現用比特幣可以做小額跨境支付。只要用人民幣買比特幣,再賣出成美元,就完成了跨境支付。於是誕生了Circle這樣的公司,拿到了5000萬美元來自高盛的投資。

然後又有人說這還不夠直接。我可以另外做一個區塊鏈,在這個區塊鏈上可以記錄各種國家的貨幣間的轉賬和交易。於是就誕生了Ripple,要做SWFIT 2.0,成為未來銀行間的清算標準。

還有人說我可以用區塊鏈記錄各種股票,於是誕生了納斯達克的Linq專案,和小蟻最初的構想類似,做非上市公司的股權登記和交易。

又有人說我可以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寫入資料進行公證,於是有了Factom專案,幫助宏都拉斯政府用區塊鏈登記房屋產權

然後又有一個19歲的加拿大神童說,你們都用區塊鏈記錄資料,我建立一個記錄程式程式碼的區塊鏈,於是有了以太坊專案,試圖將人類語言書寫的商業合同變成計算機語言編寫的可以自動執行的智慧合約

我們發現這和網際網路很像,最開始的網際網路只是用來發電子郵件的。但是因為網際網路的開放和自由,逐步演化出了BBS、Web、部落格、微博、移動網際網路、O2O等各種形態的創新。區塊鏈正在經歷著類似的發展路徑。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卻總是那樣似曾相識。

請輸入圖片描述

3.區塊鏈專案的有什麼區別?

2017年區塊鏈正在風口上。各種區塊鏈的專案頻繁上馬,一時間好像只要是網路專案不和區塊鏈掛鉤上就OUT了,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並沒有分清楚它們有什麼區別。

區塊鏈從型別上分為三類,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主要區別是訪問和管理許可權不同比特幣、以太坊、NEO都是公有鏈。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以及山寨幣是區塊鏈1.0的應用,後來出現了一些如強匿名DASH、ZEC的創新幣種。

區塊鏈2.0的典型代表是以太坊(Ethereum)和超級賬本(hyperledger),分別代表了區塊鏈的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應用於公眾的公有鏈和應用於企業的聯盟鏈

以以太坊為例,在這個底層技術平臺上大家開發出了一系列的應用,比如預測市場平臺Augur、電競平臺Firstblood、雲端計算平臺Golem等等,還有一些強大應用也是以公有鏈的形式存在,比如審計公證系統公證通、防偽溯源商用平臺印鏈,特點是技術和應用場景深入結合。

與以太坊類似的區塊鏈2.0應用還有哪些?比如去中心應用平臺量子鏈、智慧資產系統元界等等,另外還有多區塊鏈瀏覽器IPFS 和區塊鏈網際網路絡Cosmos,最終都是擴充套件區塊鏈技術與應用邊界,構建一個價值傳輸協議實現價值網際網路的變革。

以上應用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區塊鏈專案,要麼是核心區塊鏈基礎層,要麼是應用服務業務層。

4.生態包括了什麼?

第三章講的是區塊鏈生態和區塊鏈的發展趨勢,我屢次提到了生態這兩個字,因為它和社群是分不開的,一個成熟的社群離不開生態的支撐。

猶如網路社群之於現實社群,社群的生態系統好比自然的生態系統,地球家園由億萬物種構成的鬆散網路編結起來,成為不可拆分的共同進化體系,其組成部分會自發提升至某種不可捉摸的群集狀態。

回到區塊鏈社群,就是一個個開發者、投資者、創業者等等包括個人或者機構,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組成一個社群,在社群裡提供完備的開發工具、完善的孵化培訓機制、周到的第三方服務、新穎的應用產品。

生態是開源社群專案的生命力所在。想像一下,在NEO上面有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數字資產,包括第三方對這些數字資產的認證、交易、服務,包括第三方一些增值的流程,完整構造了一個智慧經濟分散式網路——比如我就可以通過實名認證、電子簽名證明是我,我就可以釋出自己的股權資產,可能還有其他機構、其他人為我的股權資產背書,社會資產的建立、交易、流轉這樣的事情完全在自動化運作。

前面說的是生態的構成,那麼它的治理機制是怎麼的?網路社群有自己的組織治理機制,區塊鏈社群也不例外,並且區塊鏈社群的治理方式更加與眾不同,它具有兩種治理方式,鏈上治理與鏈下治理

鏈上治理即代幣的持有人是系統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通過在系統上構造投票交易來實現管理。如同蜂群自己票選出各種決定和分工,是上萬個群氓合併成的整體,湧現出一種大眾智慧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那些去中心化的、相互連線起來的大眾事物將會變得比我們預想更為聰明。

鏈下治理一般由理事會或基金會來處理,進行戰略決策和協調社群各方面的資源。理事會向社群負責,以推廣和發展生態為首要工作目標。

一個生態社群發展到後期最好的狀態就是,區塊鏈專案本身的運營完全取決並依賴於社群自治,理事會只作為社群內一名普通成員,對專案的治理提出建議和方案,但不享有超然的或高出其他成員的權力或權威。

5.我們和區塊鏈的關係

說了這麼多,區塊鏈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是網際網路的深度使用者,那麼一切盡在不言中。

前些天有這樣一篇熱點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內容是中國最大的科技巨頭華為和最大的網際網路巨頭之一騰訊就使用者資料使用一事起了爭執。騰訊指控華為榮耀Magic手機侵犯了騰訊微信資料和使用者資料,而華為則堅持認為所有的資料都屬於使用者,並且已經獲得了使用者的授權同意。對於使用者資料歸屬於誰,雙方各不讓步。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回資料引發的爭奪戰。

這些年興起的網際網路產品裡面,每一個都是試圖讓使用者儘可能久的留在自己服務內,不要去其他地方。他們佔用了使用者越來越多的使用時長,反客為主地開始吞噬網際網路。除了流量和時間的集中,資本層面的投資、併購也從來沒停止過,所有變化,都是朝著更集中的方向發展。

網際網路中心化之後,使用者的利益就不斷被侵犯。過去內容分佈在網際網路各個角落,想找到他們需要花點時間,但是想幹掉它們也不太容易。今天,你往朋友圈轉一篇王五四的文章就知道了,不出10分鐘,就會有無數好友告訴“已經看不到了”。

企業控制的不僅僅是一個帖子,他們控制的是資料,並且是使用者創造出來的,本來不屬於他們的資料。如果不加以約束,網際網路巨頭很可能變為“資料寡頭”,那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其危害性遠超技術層面的壟斷。

有人認為區塊鏈會改變網際網路的格局,會為社會節省巨大的成本,但是它不會改變人們的生活。對普通人而言,比如用區塊鏈錢包支付還是用微信支付,並沒有兩樣,不過可能節省了2毛錢的手續費。

上面顯然沒有認識到區塊鏈真正的價值,就像移動網際網路比網際網路多了餓了麼、滴滴打車這些O2O產品,是決定了你能不能便利地訂到外賣、快捷出行的區別,區塊鏈升級的價值網際網路可以使你掌控自己的資料、資產,不被大中心、大機構任意剝奪,保護你在網際網路上的生產價值。

不僅如此,區塊鏈還可以彌補網際網路技術的天然缺陷。區塊鏈用資料區塊取代了目前網際網路對中心伺服器的依賴,使得所有資料變更或者交易專案都記錄在一個雲系統之上,資料可以在傳輸中自我證明。這種辦法安全性更高,能避免黑客攻擊。黑客也許能修改一臺或幾臺電腦的區塊資料,但絕不可能修改成千上萬臺電腦的區塊資料。

在當今的數字化社會,最清晰、也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不會使用不信任的終端、不會使用不信任的雲端計算、不會使用不信任的技術。毫無疑問,區塊鏈通過新一代的資料技術方式,降低了“信用”的建立成本,將帶來整個網際網路乃至社會的深刻改變。

6.區塊鏈將走向何方?

國外近幾年比較火的一個概念叫做FinTech,即金融科技的縮寫。FinTech包含線上支付、P2P、眾籌以及其他科技性質的金融方案,它在國內對應的概念就是網際網路金融。

第一財經在2013年底就把當時的比特幣包含在網際網路金融概念裡,由此產生了一種錯覺,區塊鏈總被作為FinTech和網際網路金融的一個重要分支。

顯然,區塊鏈的發展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預期。如果區塊鏈技術本身只是單純的技術創新,也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區塊鏈的本質還在於理念的變革,組織形態的重構,社會協作機制的變革,彙集到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理念。

這種理念是普通人很難一下子認識清楚,即使認識清楚,也是很難接受的。如果你告訴大家,未來30年,也許所有的公司都會消失,所有人都會說你是騙子,但是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公司”這種組織架構,在人類幾十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才存在了300年。

區塊鏈產生的大背景是由資訊科技推動的人類社會數字化程序。在資訊化或者人類社會的數字化遷徙,越來越緊密,程度越來越深的時候,原有的網路技術架構不足以承擔這麼高的頻率、這麼巨大的資料的傳輸、儲存和使用,於是分散式技術區塊鏈就出現了。

基於區塊鏈技術,數字資產的創設和轉移,智慧合約的釋出和執行,促使數字網路進入前未有過的價值大連網,成為一個串聯個人電腦、移動終端、虛擬現實裝置等多種裝置的無縫對接的價值互聯世界。

區塊鏈的發展,可以使人類快速地建立起一種新型的 “組織架構”,這種自治的組織架構存在於區塊鏈的網路中,協議中,人類的腦海中。我們可以把這類似社群組織的去中心自治組織定義為協議共同體。

區塊鏈最終將會成為一個商業模式、社會結構或者組織模式的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