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不堪阿里雲騎在頭上 IBM雲怒更名

不堪阿里雲騎在頭上 IBM雲怒更名

IBM雲不僅更名了還換標了,如果不是這次更名,可能很多人都忘了IBM還有一朵雲存在,但是這樣的頻繁換名並不能讓IBM爬出泥沼,相反IBM更名動機暴露出來的是焦慮和業績持續下滑的無奈。

現在IBM的雲我們已經不能再叫Bluemix而應該叫cloud,這次更名距離上一次從“SoftLayer”更名僅僅一年的時間,IBM這樣頻繁的更名到底受了什麼刺激呢?

除了品牌外 換湯不換藥

自2013年IBM收購SoftLayer後就對其賦予重任,希望藉助IBM的威名和技術整合能夠讓其成為AWS、Azure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可是在2016年IBM內部開始動盪不斷。

持續下滑的營收壓力讓IBM不得不做調整,為實現雲端和資料分析上轉型需要僅2016年一年就裁員近2萬人。

同時,為了提振投資市場對於IBM的信心,IBM將SoftLayer品牌更名為Bluemix。此次改名有點莫名其妙,因為什麼都沒有變。

IBM表示“SoftLayer仍然原封不動,仍是基本的構建模組,只不過更廣泛的Bluemix產品系列將搭建在其基礎之上,而後將漸漸棄用SoftLayer的品牌。IBM希望通過這樣方式讓市場上能夠看到他們在雲端戰略轉型上的決心與努力。

可是Bluemix剛剛年滿一週歲就被IBM Cloud取代,這種一年“殺死”一個“名字或服務”並試著讓使用者相信他們正在銷售一些新的革命性產品的做法,實質上依然換湯不換藥。

有人認為IBM為什麼不一步到位取名IBMCloud而是在這一年中多次變名的原因是因為Cloud這個名字過於俗氣和普通,IBM希望突出自已的與眾不同,並像他們提出的“智慧地球”一樣能夠引領整個雲端計算市場,可是今天的藍色巨人已今非昔比,理想終究敵不過現實,畢竟連續22個季營收下滑的壓力可想而知。

同時,這個新名字也被IBM賦予了一個新的標識(logo)。新標識的意義很明顯:太陽在雲的後面冉冉升起,這寓示著新的開始和無限可能。

Gartner魔力象限排名調整 IBM受重創

另外,IBM雲更名的原因恐還有受到來自於Gartner魔力象限調整的壓力,在2017年最新的IaaS魔力象限中Gartner把IBM由特定領域者(小眾玩家)調整到了有遠見者象限中,但是市場排名竟在阿里雲和Oracle之後,顯然已跟AWS和Azure不在同一水平線,這樣的打擊顯然是IBM無法接受的,因為他的目標是坐三望一。

 IBM

針對這次魔力象限的排名,Gartner給出的解釋是自2015年收購SoftLayer以來,IBM就一直沒有改進SoftLayer的基礎設施。Gartner說:“IBM雲體驗目前很不連貫。”但Gartner把IBM由特定領域者(小眾玩家)調整到了有遠見者象限中,是因為IBM下半年要將會有大的動作發生,對於IBM,不知道除了這次改名還有哪些利好訊息呢?

為此,IBM雲端計算部門高階副總裁Robert LeBlanc也對Gartner的這次排名表達不滿並稱“Gartner錯的離譜,我們在實現這些功能方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比如現在我們在雲上獨家提供資料塊鏈,物聯網, Watson,分析及其它平臺服務——這些並未沒有出現在Gartner的報告裡。

市場上也有不同的聲音,在Gartner 2017年IaaS魔力象限公佈不久,Synergy也釋出了雲端計算市場報告,從營收和市場份額上來看,IBM因其所佔8%市場份額名列第三,榜首為亞馬遜(31%),第二是微軟(11%),第四是谷歌(5%)。

而Synergy的報告不僅包括了基礎設施還有平臺服務,比如Watson大資料分析,其中還包括了被稱為託管私有云的產品。

Gartner在統計的時候限定了雲端計算基礎設施服務範疇,排除了平臺和軟體服務等其它雲端計算市場領域,僅包括所謂的公有云服務,也就是說,它排除了對特殊客戶的私有云專有服務。而這些加在一起構成了IBM雲營收的90%。

那麼在IBM宣佈放棄其Bluemix品牌的同時,也將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以及IBM在雲端開發的所有產品統統歸入到這個新品牌旗下,如Watson、PaaS、SaaS以及諸如此類的產品或服務等。

IBM表示,其目標是提供易於使用的雲,跨多個部署統一,並在支援關鍵任務工作負載方面成為世界領先者。

如果從這次劃分你可能不難看出,IBM為了保住自已雲端計算前三的位置,不惜以改名合併業務線作為代價,更不能容許阿里雲騎到他的頭上。高貴的IBM仍然在前行中顯示他的高貴,只是這抹“高貴的藍色”還會在市場存在多久?

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稱T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