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為什麼不喜歡用微信

我為什麼不喜歡用微信

微信在週五晚上進行更新,7.0.0來的轟轟烈烈。先是微博熱搜#微信更新#、張小龍的朋友圈、第二天則是熱搜#後悔更新微信嗎#引起又一輪討論。雖然不知道更新的資料怎麼樣,但我一看到訊息就進行更新、迫不及待地體驗新版微信。

開啟時,確實和QQ很像,音樂+圖片。圖片的配文“因你看見,所以存在”,則呼應張小龍朋友圈的王陽明的詩。“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典型的唯心主義的浪漫。

我為什麼不喜歡用微信

從發出的版本變化以及試用的效果來看,微信的變化還是很明顯的。

 

一、微信改版變化

1. 介面改版

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介面的改變,新版頁面淡化了綠色和黑色的使用,整個頁面由白色和淡灰色組成。視覺上來說,更清晰直觀,也易於操作。

我為什麼不喜歡用微信

 

2. 看一看

新版微信將公眾號文章的“點贊”改為“好看”,同事能在“看一看”中檢視好友認為好看的文章。

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這個功能。如果使用者覺得文章內容非常精彩,願意分享的話,可以朋友圈。但是點讚的話,有可能只是單純地想支援作者。如果每個人的點贊文章都能被朋友圈好友看到,那麼相信使用者在之後的點贊中會越來越謹慎。就像到最後越多,越少的人願意在朋友圈分享生活點滴。

我為什麼不喜歡用微信

而從“精選”的內容來看,作為一個閱讀資訊頁面,先不談大部分使用者已經習慣在特定App上閱讀資訊。微信的“精選”功能入口過深,以及內容的把控不當,都很難讓使用者使用它。

我為什麼不喜歡用微信

 

3. 強提醒

對特定好友設定強提醒後,當接收訊息後,會有聲音和震動提醒,開啟微信後,會顯示訊息強提醒頁面。點選檢視訊息後,強提醒會自動關閉。

我為什麼不喜歡用微信

這個功能,更多地是讓使用者不錯過重要的人的訊息,能夠及時看到及時回覆。當然我並不會去開啟這個功能,一個是強勢打擾會製造噪音,另一個是似乎並沒有太重要的訊息需要等待。

 

4. 時刻視訊

時刻視訊更像抖音視訊,錄好視訊後,好友能夠看到你的時刻視訊。這也是微信繼“微視推廣”後又一次引入視訊的推廣操作。騰訊似乎總給人一種錯過短視訊的風口,我要加倍補回來的感覺。從如今重金推廣微視,到使用QQ、微信等多渠道為微視引流,都給人一種對短視訊“意難平”的感覺。

今年以來,我發覺使用微信的時間越來越少,微信對我來說也沒有那麼重要。一開始是微信公眾號的閱讀改版後,閱讀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的興趣也降低下來。等到自己關閉了朋友圈後,微信的重要作用已經消失了。再加上自己朋友不多,日常微信上的交流更沒有那麼頻繁。

所以微信於我而言,我需要它,不會解除安裝它,但我開啟它的次數越來越少,對它的依賴也越來越小。

微信固然是一個偉大的產品。從外界的解讀中,它體現著張小龍的產品追求。儘管那些令人不便的功能,還是能有人解讀出一些內涵的深意。在我使用的過程中,遇到這些不便的時候,當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個有說服力的邏輯和場景的時候,我還是認為微信做的不夠好。

 

三、不好用的功能

1. 允許朋友檢視朋友圈的範圍

這個功能是一個全域性配置。一旦設定某個引數,那所有人的可檢視範圍都是這個引數,但這又是一個比較讓人詬病的配置。

我為什麼不喜歡用微信

比如說,我剛認識某個人,跟他不是很熟,對他關閉朋友圈的話又不是很禮貌,想對他設定“最近三天可看”,但是如果我進行了設定,那所有人也就只能看我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我還是想讓一些要好的朋友能夠看到我所有的朋友圈的。所以說:這個配置不夠靈活。尤其是當微信成為一個主流的社交工具,初中朋友、大學同學、親密好友、社交場合加的好友、工作同事、客戶等等所有人都彙集在這,這個時候對於朋友圈可見設定就需要更靈活的配置,這樣才能對陌生好友禮貌地保持分寸,而對親密好友分享生活。

 

2. 不可刪除他人的評論

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只能刪除自己的評論,沒有辦法刪除其他人的評論。記得剛開始玩微信的時候,覺得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如果評論的使用者兩人不是好友關係的話,是看不到互相的評論的。

那個時候覺得微信的私密性是遠優於QQ的。但隨著微信越來越主流,共同的好友圈也越來越擴大。這個時候如果有一些令人不悅的評論,是會有很多共同好友看到的。

所以刪除他人評論這個功能確實很重要,畢竟現在的微信好友,很多人都不是好友。萬一真有幾個令人不悅的評論,還是先刪為好。

 

3. 不能提醒誰刪除了我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過以下經歷。一開始興致勃勃地給一個久未聯絡的好友發訊息,卻看到提示“您還不是他的好友”。一開始的開心變成不敢相信、傷心,最後就是憤怒地互刪。

我為什麼不喜歡用微信

其實被對方刪除了好友後,對方還在我的好友列表裡真的沒有意義。與其等自己發現,還不如在對方刪除的時候進行提示,自己也能果斷瀟灑地刪除對方。

 

4. 缺少朋友圈內容搜尋

當你想要檢視或他人在某個時間段發的某條朋友圈,目前的一個方法是一直刷朋友圈去找,如果朋友圈內容數量較多的話,這是一項很大的工作量;另一個方法就是在搜尋裡通過關鍵字查詢,在“搜一搜”裡進行查詢。

這種方法只能通過關鍵字查詢,無法查詢某個時間段內的朋友圈內容。

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在朋友圈內,可以通過選擇時間段來查詢該時段的朋友圈內容。這樣的話,不管是檢視自己的朋友圈還是好友朋友圈,尤其是朋友圈內容較多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比較方便的搜尋。

 

5. 群發訊息不可按照“標籤”進行群發,只能單獨勾選

群發訊息這個問題是前兩天在為“年度專欄作家”拉票的時候發現的;當我想給某個標籤的人群發拉票訊息,我發現沒法直接選擇“標籤”群發。我只能一個一個好友去選擇。

更氣人的是:在選擇好友時,並不會展示好友的標籤,我還需要點開好友的個人資訊也去看他的標籤是什麼,再決定需不需要群發。我覺得這個功能真的很一言難盡。首先,如果想要便捷地群發訊息,那肯定是按型別進行全選群發,目前對好友分類只能通過標籤進行分類。但是目前需要我一個一個勾選群發的物件,那這個群發功能可以說是比較僵硬了。

比較靈活的應該是可以按照標籤進行群發,當然也可以單個單個選擇,這樣的話,如果你不想發給標籤裡的某個人,就可以不用發給他。這樣群發的操作會非常快捷。

 

6. 朋友圈內容無法更改可檢視朋友範圍

當釋出朋友圈內容的時候,選擇分類後,看似是按照標籤進行分類,但其實最終的檢視屬性是到定向到朋友。這意味著如果之後將某位成員從A標籤刪除,該成員還是能夠看到這條朋友圈。

以及如果之後有成員加入A標籤,他依然還是無法看到之前的朋友圈。這個隱藏屬性是在是太隱藏了,因為使用者選擇可見朋友的時候,是按照標籤進行選擇,會習慣性地以為可見設定是按照“標籤”這個屬性來設定的。但其實是按照定向成員來設定的。這很容易讓使用者誤解,而且標籤這個分類屬性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新增加的標籤下的成員是無法看到你之前進行了分類的朋友圈的。已發的朋友圈無法對可見朋友進行編輯,這也是一個比較僵硬的邏輯。舉個例子:一個使用者的微信好友比較多,比較雜,他發朋友圈的時候會進行分類來遮蔽那些在社交場合遇到出於禮貌地加好友的人。

但是當他進入一個新公司,他新建了一個表情,這樣的話,新公司的同事壓根就看不到他之前的朋友圈。他頁面沒辦法通過編輯讓新的好友可見。當新同事想點開你的朋友圈多瞭解瞭解你,卻發現自己能看到的內容少之又少,這其實違背了“朋友圈”的意義了。

 

7. 電腦版微信強制“掃一掃”登入

這個問題是常見的問題了。電腦版微信的登入只能通過掃一掃或者手機確認進行登入,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手機,就算手邊有電腦還是無法登入微信。

雖然有很多解讀,認為“微信的定位是移動端”或者說“是為了賬戶安全”。但是當你真正地遇到那種需要登入微信但是沒有帶手機的情況的時候,你只能望著面前的電腦想哭。

 

總結

微信並不完美,沒有一款產品是完美的。也沒有一款產品能夠完全的做到人性化以及使用者友好。或許很多不便的操作是產品設計者為了產品戰略故意而為之,但是對於我們使用者來說,這些確實是一些讓人不方便、也令人不悅的功能。但當一個產品成為主流,大家在無形中被強制地使用它的時候,使用者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個時候更應該著重考慮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