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本人禿頂程式設計師】五年成為阿里技術專家,架構師需要懂那些技術?

【本人禿頂程式設計師】五年成為阿里技術專家,架構師需要懂那些技術?

很早很早之前,我對於架構的概念一點都不理解,依稀記得,架構( architecture)這個詞,來自於建築領域。

這對於我這個沒寫過幾行程式碼的人來說,瞬間就有了一種“不明覺厲”的崇拜感。

架構,感覺好厲害的樣子,從名稱上來說,好像是設計根骨,設計底層,設計最核心的東西的人。

架構師,一定很NB,我什麼時候能成為架構師呢?

後來懂了一點點程式碼,去寫增刪改查,更是體會不出來架構的概念,不就是Sql語句嗎?明明DBA更厲害啊,做各種的慢Sql優化,所有的Sql都要讓DBA稽核,DBA對於Mysql,或者是Oracle的各種效能調憂很厲害,而熟悉業務的開發人員又常常能寫出幾萬行的SQL語句。

我看到這些頭都要炸了好麼?

所以,倒底什麼是架構?整個系統只有一個WEB,Spring MVC+Spring+Hibernate搞定一切,開始做需求分析,實際上就是設計表結構而已,剩下的就是查查查,改改改,刪刪刪。

直到某天,我知道一個詞,快取。

快取這玩意兒,在很早之前學習各種基礎課程的時候,瞭解過一些,一級快取,二級快取什麼的,LRU我好像也懂一點點,但是,在系統裡,快取算是什麼?

在公司裡,那個架構師,畫了一張圖,告訴我們,這臺機器上,放了一個Memcache,然而我們都不懂,他只解釋了一句,這個Memcache是快取。

我的第一個困惑就是,所有的請求都要再次轉發到另一臺機器上,把資料取出來,單個請求可能不算什麼,每天有幾十萬次請求,這中間的損耗不大麼,為什麼不把Memcache放到本地機器上呢?

他沒解釋,只告訴我說,不大,Memcache就是要放在另一臺機器。

在當時,我不清楚內網和外網的差別,也不清楚訪問Memcache的請求倒底是需要多少MS,更不理解,把Memcache放在和業務層一臺機器,或者是分開放的差別倒底是什麼。

但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簡單來說,這其實算是一點點架構師要做的事情的萌芽,一個系統中,如果拆解出來了很多模組,倒底應該部署在哪些機器上?架構師會解決這些問題。

後來,到了搜狐之後,我突然間發現了我之前學到的東西,在搜狐的技術大神面前,直接被轟成渣。

負載均衡是什麼?熱備又是什麼?

穿透DB是什麼意思?怎麼我取資料庫裡取一個值,資料庫裡沒有,這種空資料的請求會把DB打跨?我還要把這些為Null的請求單獨快取起來?

本地快取做為一級快取,Memcache做二級快取?

“對快取來說,最關鍵的設計就在於失效策略是什麼。”大神鎮定的看著我。

我很惶恐,感覺能把失效策略設計出來,很不容易。

不同的應用場景,對於快取的要求不一樣,對實時性的要求也不一樣。榜單這種一天更新一次的,每天晚上定時生成一次就好了。後臺更新,但是要注意,一定要直接生成,直接切換,不能讓前端使用者訪問的時候,再去生成。

對於名字這種東西,使用者改完之後,必須立刻更新快取,包括本地快取和遠端快取。

這算不算架構中的一部分,根據不同的應用需要,去設計不同的策略,同時把這些場景規範化,成為一整個團隊都要去遵循的標準?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能Hold住團隊裡所有人的那個人,技術一定非常NB,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會質疑,如果你Hold不住全場,怎麼能推行下去?

當時近30的技術團隊裡,每一個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啊,誰能Hold住30多個神。

而且,原來不應該把所有的程式碼放到一個WEB裡,原來分散式是這麼回事兒,原來一個系統,是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原來還要分層,原來封裝和抽象是這麼個意思。

WEB層是一層,通常可以通過LVS部署兩臺到三臺,或者是更多的,Service一層用來處理業務邏輯,快取層用來扛併發,一定要藏在Service裡面,Controller呼叫Service的時候,並不需要知道,資料倒底從哪來的,每一個Service使用什麼樣的快取策略,完全不需要Controller層知道,持久化,對,對於大型應用來講,Mysql只能用做是持久化,Mysql的單條訪問速度並不查,只是在併發能力太差,扛不住。但是,有可能資料量過億啊?

過億怎麼辦?是用分庫,還是分表?讀寫分離要不要做?一臺服務掛一臺資料庫,哪些資料庫應該放在一個例項裡,哪些應該單獨拆出去?每臺伺服器的配置是什麼?

我大概知道一點點,架構師要做哪些事情,他就是要把這些大的骨架定好,然後我們去填充裡面的內容。如果骨架定歪了,其餘團隊必然跟著歪。

這時候有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一個,Controller和Service之間,Service和Service之間,應該通過什麼呼叫?

RMI,這是惟一的選擇。用thrift,或者是ProtocolBuffer,或者是Rest實現的RPC?

這是架構師要考慮的事情,如果是用RMI,我們是要自己實現,還是要找找是否有好用的開源的框架,在其他的系統裡被證明了是有用的?

大神們花了兩週的時間,對當時流行的開源框架過了一遍,最終選定了Tuscany,到現在我都覺得設計精美,完暴Dubbo的東西,真的是一點都不想切到Dubbo上去,畢竟“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直到最近幾年微服務興起的時候,我還是同樣的目瞪口呆,這跟2009年搜狐當時做白社會的架構比起來,優勢倒底在哪裡?差別好像沒有那麼大啊,而且Tuscany實現的更完美,只是使用的時候要有更強的約束,因為Tuscany太強大了~強大到有一點點重,必須要做簡化,而且,Tuscany的開發團隊不怎麼維護了,白社會當時做的東西,還是大神花了兩週的業餘時間寫了一個Scallop,增加了Tuscany的負載均衡的功能。

但是,倒底用什麼,不用什麼呢?除了Tuscany,還討論過要不要用Hadoop,要不要用ActiveMQ,要不要用Erlang。

每一個技術框架的選擇,都經過討論,驗證,測試,最終在全團隊裡推行。

這是否也是架構師的職責?這個架構師太厲害了,他需要從前到後都要懂,他需要制定關鍵的技術細節,他需要給出最佳實踐,他需要了解業界所有流行的解決方案,他需要去猜測Facebook怎麼解決問題的,Twitter怎麼解決問題的,Google怎麼解決問題的,這些解決方案可不可以拿過來,也同樣適用於我們自己的場景。

他需要精通分散式,Nginx或者是F5,微服務,快取,持久化,訊息佇列,他需要熟悉所有這些技術細節裡的最常用的解決方案,不能有遺漏,也不可以過度設計,他決定的不是他一個人喜歡的風格,他決定的就是整個團隊,在專案死亡之前都必須遵循的規範,現在的團隊成員,和未來的團隊成員,都必須遵循的體系,而且,如果在未來,這些架構體系有不合理的地方,那就麻煩大了。

這樣的架構師,還要肩負著一個重大的使命,修復開源軟體的Bug。

在很早之前,我一直誤以為開源軟體是很厲害的很NB的東西,我一直以為這是完美的,很久很久之後,才明白,所謂的完美,都是用血和淚塑造而來的。

不經過各種各樣的驗證,環境,使用的測試,很難達到一個上線標準的穩定,即便是上線了,也有可能會出現之前完全預料不到的問題。

可是,如果你選擇了這個框架,出了問題,誰去解決?

架構師,他要開原始碼,理解這些開源框架的思路,然後去找有可能產生問題的地方,再去修復他。

我一直都覺得,能看懂別人寫的程式碼的人,都是神。

某段時間我去看一個heritrix,看的我神清氣爽,各種層出不窮的繼承,各種抽象類,連著三天我欲仙欲死,更加堅定了我死也不要,也不允許其他人在專案裡使用繼承的決心。

但是Heritrix從外表看起來特別牛,他的抓取策略也很NB,用的分散式抓取的解決方案非常輕巧。可是我我實在是不想再去讀一次了,在當時不讀不行,資料太少。

那麼,一個架構師,要對這些原始碼都瞭解麼?又或者是,他必須具備,需要他去讀原始碼,他就必須讀原始碼,而且去優化的能力?這大概比提前懂原始碼,更神奇。

因為是有時間要求的啊,簡單來講,他需要在一個有效的時間內,去弄懂所有的底層的東西,說句實在話,當有同事嘲笑我都沒有完整的看過TCP/IP協議詳解的時候,我真的是無話可說的。

對於特別底層的東西,我確實瞭解的不夠多,可是架構師們不一樣。

有了這些,就可以稱之為架構師了麼?

架構師需要懂業務麼?是不是就可以每天看技術,寫底層框架(比如我們原來在搜狐用到的DAL,資料訪問層,用起來簡直是神器的東西)。

沒有不懂業務的架構師,所有的架構,都依賴於業務。所有的架構師,也必須要去寫業務程式碼,不把自己設計的東西,用在真正的專案裡,恐怕他們自己都不會知道,這種架構設計的合理性在哪裡。

在某團購公司上市之前,他們的CTO拿出來了他們的架構圖給我看,在給我看之前,所有的技術術語都一樣,但是當我認真看了架構圖之後,我的困惑。。。。

為什麼Memcache要放在Controller層被呼叫? 不應該是放到Service層嗎?

怎麼會出現你說的,一個Serivce負責維護的資料,也有可能被另外的Service去更改的情況?每一個Service對資料的操作,必須是獨立的啊,除了這個Service,其他的任何服務都決不允許直接更改DB啊。

而且,怎麼Service拆分了,DB不拆分呢?這樣的話,壓力大的DB會把全站拖跨的啊。

那張架構圖我看到之後,感覺自己的認知被突破了,原來可以這麼做,原來同樣的,類似的技術選型,可以做出來如此艱難的東西?

就在我以為這其實就差不多是架構師的全部的時候。

在最近一段時間,我突然間發現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的人程式碼寫的這麼爛,很多寫死的程式碼,一點兒靈活性都沒有,更沒有規範,完全就是堆壓。

為什麼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去抽象,並不清楚怎麼樣積累成公共元件,為什麼他們改一個問題,通常會引出更多的問題?

為什麼他們的程式碼裡的實現方案,讓人看完之後恨的牙癢癢,想改又完全不能改,畢竟,正常工作的程式碼才是好程式碼?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很多程式設計師,不懂的程式碼的擴充套件性,不會面向未來程式設計。

怎麼叫做面向未來程式設計?

一個好的工程師,在聽到需求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能力,判斷出來這些需求中,哪些是有可能變化的,哪些是不太可能變化的。

針對這些變化的內容,在編寫的過程中,不會寫死,而反覆確認不可能會變化的需求,會寫的簡單一些,防止過度設計引起的複雜度。

簡單說,當他拿到需求時,並不單純是考慮這個需求怎麼實現,還會考慮,自己設計的架構體系,擴充套件性在哪裡,在他的眼裡,看到的需求會被分解,折分,然後自己的技術方案,會挨個分解,分配。

在完成設計之後,他會很清楚的知道 ,自己設計的系統裡,哪些變化是支援的,隨便你改,我只需要改動一個很簡單的內容,哪些是你絕對不能改的,你要改,我就必須花很大的代價,特別是在已經有線上資料的時候。

而且會拿著自己的架構體系跟PM溝通,講清楚。

什麼樣的變化是支援的?簡訊通道是有可能變化的,而呼叫簡訊通道的地方可能會有點多,所以我必須把簡訊通道抽象,並封裝在一個公共介面,如果需要更換簡訊通道,我可能只需要更改一個配置檔案就好了。

那麼什麼樣的變化是不支援的?我不需要不停機就更換簡訊通道的功能,除非你在後臺系統中提前配置好,或者是有明確的需要,我做出這麼一個東西出來。往往在前期,不會用到。

為什麼?

在創業初期,簡訊通道往往用於使用者註冊,一旦出問題,就是生死問題,必須要有一個備份,運營商一怒封掉你的通道,很常見。

而重啟一次服務,在創業前期,往往沒有那麼嚴重。

所以,這些技能,是不是也應該歸納到架構師的職責裡去?

架構師從開始就要考慮選型,從語言開始,從業務開始,要對這個領域裡的開源框架熟悉,瞭解,要能解決疑難問題,要懂安全,要會備份,要學會面向未來程式設計,還需要什麼?

還需要DevOPS.

在持續整合的年代,在伺服器規模越來越大,在雲伺服器的年代,在異地儲存,冗災,在全球化越來越快的年代。

運維的重要性已經到了一個很核心的程度了。彈性伸縮,自動擴容,灰度釋出等等等概念,要求,都在衝擊著架構師這個概念的定義。

如果說之前的架構師,更多的是在系統開發前,現在越來越偏於系統上線後。

還包括資料分析,日誌分析,等等等等,對了,還沒有提到Nosql DB,實時搜尋,知識庫,演算法這一系列的東西。

每一個領域都在細分,每一個概念都在深化。

簡單說,架構師確實和語言無關,但是又絕對和語言有關係。

你可以說,架構師就是在做選型,但是隻會做選型,肯定做不出架構師。

Java更需要架構師,因為他本身就是各種開源框架,不對這些框架了解的清清楚楚,你很難做出一個好的選擇,而一旦架構被固定,實際業務人員的開發,又會變的簡單很多。

說到了現在,我有沒有講清楚架構師是什麼?

而你,還想要做架構師嗎。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如果你剛好是程式設計師,如果你剛好又是Java程式設計師,如果剛好你的技術又遇到了瓶頸但是你又拒絕平庸,期待蛻變,想進入一線網際網路公司或者給自己漲薪

我這裡剛好有一套自己儲存的Java進階學習資料。包含了Spring框架、Mybatis框架SpringBoot框架、SpringMVC框架、SpringCloud微服務、Dubbo框架、Redis快取、RabbitMq訊息、JVM調優、Tomcat容器、MySQL資料庫

之前的兩千人群滿了 這個是新群Java高階進階群:963944895,免費傳送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