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人人都應該學點理財

人人都應該學點理財

一直以來,我們都高估了自己賺錢的意願,而低估了賺錢的巨大意義。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到現在還不自知。

有錢才能歲月靜好

以前,我總想著成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人。現在,它們中的一些仍然存在於我的夢想清單裡,但卻多了一個定語,一定是有錢的這樣或者那樣的人。

有人說,我不想賺那麼多錢,我就想歲月靜好,過簡單、穩定、安逸的生活。然而,你想可能也只是你想而已,生活可不會讓你那麼容易就歲月靜好。

還記得年初刷屏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嗎?一場疾病就可以摧毀一個看似體面的北京中產階級家庭,更不用說摧毀那些想歲月靜好的人有多容易了。

現階段你是覺得不用花太多錢,但父母總會老去,未來下一代的教育更是無底洞,你想要你的子女再重走一遍和你一樣的流程,再面對和你一樣的困境嗎?

特朗普總統都 72 歲了還在天天琢磨著怎麼讓美國再次偉大,87 歲高齡的巴菲特還依舊主持股東大會奮戰在投資一線,年紀輕輕的你就想著歲月靜好了,你覺得合適嗎?

人生從來就不是一場輕鬆的旅行,沒有經受過生活的折磨,或者是有人替你扛了,或者是還沒輪到你,彆著急。中年危機你以為只是一個笑話嗎,你要知道,總有一天你也會變成中年人,承擔你該承擔的責任。

有錢可能買不來幸福,但有錢卻可以避免大部分的不幸,你想讓《我不是藥神》裡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嗎?沒錢還想歲月靜好,不存在的。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看著誰炒房賺了錢,看著誰誰炒股賺了錢,看著誰誰誰炒幣又賺了錢……你發出一聲羨慕,抱怨一句他們真幸運。可是,賺錢的人為什麼不能是你呢,你有想過去研究他們究竟是怎麼賺錢的嗎?

你可知道把錢存在銀行裡,在高速的通貨膨脹速率下,它們貶值得有多快。你甘心讓自己辛辛苦苦賺錢的速度,到頭來卻趕不上自己喜歡東西的漲幅嗎?

還好,除了銀行,除了餘額寶,你還有大把的選擇——股票、基金、債券、期貨、黃金、保險、外匯、可轉債、逆回購、打新股、P2P,就怕你只埋頭前行而不仰望星空。

看那些年收入上億的明星,還想著開工作室少繳點稅,甚至還搞出陰陽合同來暗地裡避稅。看美國那些富人,還設立各種慈善基金,表面說是慈善,其實只是為了避稅,順便將財富更好地傳承給下一代。

你可能說人家分毫必爭,但動動手指就能合法拿到的錢,為什麼不要呢?越是有錢的人越懂得理財,對理財愛答不理的你,財富自然也只會讓你高攀不起。

早就是優勢

在任何領域,早進場天然就是一種優勢,理財亦然。早點學會理財,不僅會讓你及時抓住機會,把握週期,而且能讓你充分享受時間的複利作用,更快地積累財富。

你可能說你現在沒錢,但沒錢正是學習理財知識的最佳時機啊。大部分人學了十幾年的英語依然學不明白,理財更不是短期內就能學會的,甚至需要你終身學習,持續成長,越早開始也就越早受益。

而且,現在很多理財產品的門檻都已經低到了幾元錢。倘若你肯去親身體驗一番,真切感受熊市時千股跌停的恐懼和牛市時一飛沖天的貪婪,理財的真諦自然就會在你面前徐徐展開。大道至簡,理財也就是理生活。

更何況,年輕,就意味著有機會去試錯。就算輸得一塌糊塗,你的損失也可以忽略不計,反而是從中學到的經驗教訓會成為你以後終身的財富。

上學要交學費,而且我們沒有機會選擇交多少、什麼時候交,但理財可以,你可以在一無所有的時候交,也可以在小有積蓄的時候交。至於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一萬個人都想成為有錢人,只有一半的人決定實際去研究怎麼成為一個有錢人,再有一半的人找到了方法,再有一半的人真的去實踐這些方法,再有一半的人堅持一半就放棄了……

你說說,該怎麼成為那萬分之一?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seniu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