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深度剖析 PaaS 平臺上的聯邦叢集_Kubernetes中文社群

深度剖析 PaaS 平臺上的聯邦叢集_Kubernetes中文社群

5月26日,時速雲企業級容器  PaaS 技術沙龍第9期在深圳成功舉辦,時速雲容器架構負責人魏魏就聯邦叢集社群現狀、聯邦叢集亟待解決的問題等做出了細緻的講解。

以下是本次分享實錄:

魏魏:根據現場的反饋,大家對聯邦叢集的認識可能還處在初級階段,因此後面介紹的時候會先介紹一些概念,介紹概念的過程當中再逐步深入。

今天主要講兩點,第一個聯邦叢集在社群裡面的現狀是什麼樣的。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個是聯邦叢集 V1,第一個版本,另外就是講聯邦叢集 V2。V2 是聯邦叢集現在社群裡面最新的進展,但是現在聯邦叢集V2的版本還處在早期的階段。

另外要講的一點就是聯邦叢集需要解決的問題,這裡主要講兩個方面。第一全域性性的負載均衡,第二跨叢集的分散式儲存。比如說,不同叢集之間儲存如何實現同步和複製,可能會有這種場景的需要。

聯邦叢集社群現狀

為什麼要做聯邦叢集?第一是要保證業務可以正常運營,要符合當地的法律法規,這就是業務的敏感性。第二,平臺大都不希望被特定的廠商鎖定,不希望所有的業務都布在  Kubernetes 之上。

Federation-V1

首先介紹一下 Federation-V1 相關的資源。上面圖表裡的資源是聯邦叢集支援的資源,也就是說這些資源是可以在聯邦叢集上創建出來的。除了這個列表以外的其它資源,你在聯邦叢集上是沒有辦法建立的,而這些資源和 Kubernetes 本身的資源是有差異性的。這是聯邦 V1 版本里面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你要想擴充套件相關的資源,你必須要自己擴建。

Federation-V2

FederationV2 相關的概念,第一個概念成員叢集,不管是聯邦叢集 V1 版還是 V2 版,它都有成員叢集的概念。第二個是 Template,Template 在 V1 裡面是沒有的。它更多是指資源的定義,而這種資源的定義在 V2 裡面可以通過模板,定義所有資源,任何的資源都需要通過以模板的方式定義出來。並且這些資源之所以稱之為模板關鍵性原因,就是模板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引數是可以被替換掉的。

第三個概念是 Overrides,這個在聯邦叢集V1版裡面也沒有。這個東西更多強調的是我前面講的兩種場景,比如說 VPN 這種業務場景。我部署了一個 Pod,它分佈在不同的叢集上,如果我不希望這個業務部署某個地區,就可以通過 Overrides 覆蓋掉原來的裡面的業務,這就是它典型的使用場景。

然後是 Placement,它主要是用來決定哪些資源排程到哪些叢集上,它更多是影響這些東西,但是 Placement 本身並不是排程過程,排程的過程最終是靠下面來完成的。

還有另外一個概念就是 Propagation,它和 Placement 不太一樣,它是一個過程,一個機制。在不同的叢集上,如何去真正的把這些資源創建出來。比如說你想創建出來一個  Pod,具體就是由它把資源在不同的叢集上創建出來的。通過這種機制把資源創建出來之後,我要知道資源是建立成功還是失敗了,可以根據這個狀態做下一步的處理。

聯邦叢集裡面 V2 和 V1 不太一樣的點,V1 的資源大致瞭解之後,我們再看 V2 版,V2 資源主要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基本的聯邦資源。另外一種是輔助性的聯邦資源。我們先看基本的聯邦資源。

聯邦叢集 V1 版裡面,一個聯邦叢集裡面就是一個,直接建立就可以了。但是在V2版裡面,聯邦叢集的資源就變了,變成 Federation existing group、ResourceNames,我們通常定義一種聯邦資源的時候,都會變成 Federation resource。任何一種聯邦資源都是這樣的。另外,任何一種聯邦資源的結構都是 Template 和 Overrides。這是它定義資源兩個關鍵性的東西。

剛才介紹的是聯邦 V2 版本里的基本資源,再介紹一些輔助資源,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個是 Placement Preferences,這種主要是用來定義使用者偏好,主要是用來影響排程的。使用者希望某一個特定的業務排程到某一個特定的叢集上,一般情況下是由系統管理員完成這件事情。

另外一個概念就是 Template Substitution Preferences,它主要用來影響模板替換過程當中的偏好和設定。另外一個概念,就是模板的 Template Substitution Outputs,這個就是經過模板替換出來的結果。這個對應到 K8S 裡面,V1 版本里面各種資源。這些資源都會由  Outputs 作為輸出,它又重新作為了 Propagation 輸入,然後經過 Propagation 具體把這些資源創建出來以後,然後返回一個 Propagation Status。

既然講聯邦叢集 V2,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它的歷史,它最早是 2017 年下半年的時候,工程師最早搞了一個稱之為 “fnord” 的一個專案,這個專案整體的結構就是這樣,它裡面涉及一些東西,像已有的聯邦叢集的 API,還有聯邦叢集的註冊列表,以及相關生成的聯邦叢集資源的一些型別。這些最早是這個專案相關的資源,以及資源相互之間的作用。

上面這張圖裡最關鍵的東西就是這個,Push Reconciler,這個就是一種協調器。它主要協調這些資源通過 Kube 的 AP I建立到不同叢集上去,它現在還處在雛形階段。

聯邦叢集的輔助資源的主要影響有兩個,一個是排程,二是模板替換的過程。而使用者的資源都是通過模板的方式建立,以模板的方式創建出來之後,通過 Kubernetes 或者是排程,由它決定這些工作負載去哪裡。

但是因為它是一個模板,模板當中可能有 Overrides,也可能沒有 Overrides。如果說有  Overrides 就需要經過替換的過程,它最終會把模板化資源替換成最終具體的資源。替換成的最終資源就被稱之為 outputs。它出來的這些資源最終交給了 Propagation,Propagation 再對應不同的開發叢集上建立這些資源。建立這些資源以後就會有一個返回,返回的稱之為 Propagation status。Propagation status 會排程這一塊相應的結果,再把排程的狀態反映給最終的過程。

以上主要講聯邦叢集 V2 他們資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工作原理。這些資源已經有了,但剛才講的這個迴圈,事實上在社群裡面還沒有真正的執行起來,只是一個雛形。

聯邦叢集面臨的一些問題

以上主要介紹了聯邦叢集相關的 V1 和 V2 社群裡面現狀和進展,接下來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介紹一下聯邦叢集面臨的一些問題。

剛才介紹聯邦叢集的時候,大家也注意到,聯邦主要解決了資源的建立和資源的排程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們第一段說聯邦叢集有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目前社群裡也沒有成熟的方案去解決這些跨叢集相關的問題。

今天講的點主要分兩個,第一個是全域性性的 LB(Load balancing)。這裡的全域性性的LB可能需要跨雲,比如說我們這裡的一個場景,你可以把你的工作負載分散在不同的雲上。但是你的工作負載或者你的程式部署在雲上之後,你怎麼向你的終端使用者提供服務呢?現在實際的情況是,比如說 AWS 這種,他們都沒有跨雲的負載能力。以 GCE 為例,因為它對   K8S 的親和力相對高一些,但是它本身提供的東西也根本沒有辦法實現跨雲的 LB。它只能實現你所有開發的叢集都部署在我的 GCE 上。但如果你想實現某些開發叢集部署在 AWS 上,某些部署在 GCE 上的,它根本就實現不了。

第二個問題是有了負載之後,如果讓某一個 EBS 上的服務掛掉了,你怎麼在他們雲之間做遷移,跨雲的遷移怎麼做呢? EBS 掛了,我的業務需要遷移,但是業務遷移的過程中,我希望外部使用者對這個最好是無感知的。如果是對業務的連續性要求比較高的業務場景,肯定不希望使用者感知到。這個應該怎麼做,跨雲的遷移,在實際的使用場景下,也是很令人頭疼的問題。

基於地理位置的全域性負載均衡

全域性性的負載均衡,首先要考慮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做全域性性的服務發現,比如說我的負載均衡器上這些後端的業務一個是跨雲的,第二是它服務的例項是動態的,有增加或者是減少,會有一個伸縮的過程。這個伸縮的過程,我 LB 如何去動態感知,如何去做跨叢集的動態負載均衡。

另外一個問題,某一個雲上的業務因為請求使用者多和少,你可能需要對某些資源進行釋放或者是對某些資源進行重新申請,當用戶量大的時候,我需要申請一些高配的資源,使用者量小的時候,我需要申請一些低配置的資源,需要釋放一些資源,這種問題又如何通過跨雲的 LB 實現呢?

前面介紹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負載均衡,如何動態的負載均衡,伸縮的時候又怎麼做。對於全域性性負載均衡,現在社群裡無外乎就是這幾種做法。首先,你可以使用第三方廠商全域性性的負載均衡器,比如你可以直接用谷歌的全域性性負載均衡器,但前提是你全部的部署都在谷歌的 GCE 上。

第三種情況就是這種 Geo DNS,你可以藉助 DNS 的方式來實現全域性性的負載均衡,使用這種技術方案或者是這種思路去實現,當然你要考慮 DNS 本身的問題。DNS 本身會有快取,如果你的服務出現故障之後,DNS 快取的時間、故障的容錯時間是否可以接受,業務場景是否可以接受,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另外一種就是基於 CDN,現在社群裡關於全域性性負載均衡主要的思路就是這四種方式。你可以在技術方面做一些嘗試,但是社群裡目前沒有比較好的推薦。現在真正能夠把聯邦叢集用在生產環境的,應該是少之又少,或者是根本沒有。哪怕谷歌本身,它也沒有把聯邦叢集直接用於生產環境,在國內就更少,基本上都用聯邦叢集做開發環境和測試環境。

基於地理位置跨叢集的儲存複製

剛才在前面介紹了全域性性的負載均衡,後面主要介紹一下儲存問題,全域性性的分散式儲存。對於跨叢集來說,不同叢集之間,他們的工作負載都在 slave 上,它們之間是否會有資料同步呢。它們之間資料同步又應該怎麼做,我們必須得有相應的分散式儲存。比如說你的工作負載跑在 GCE 上,它可以直接跟 AWS 進行同步嗎?顯然是不行的,如果想要同步必須自己去做,必須要藉助其它的辦法和手段去做,因為谷歌本身並不做這種事情。谷歌更加希望你所有的業務都在我谷歌上,但是對於很多使用者,都極力避免被廠商鎖定,這就是他們的出發點。

上面這個圖主要是以 ceph 為例。這張圖裡面主要介紹了在跨叢集上如何去做這種 rbd mirroring,我這裡的同步不是指跨機房,而是跨地域如何去做。比如說我某一個 ceph 叢集部署在 AWS 上,另外一個叢集部署在我們公司內部的 IDC 機房裡,他們之間如何做這種同步。

當然 ceph 本身通過一些其它的技術手段可以支援 NFS、ISCSI 等等這些方式,這些方式其實也是可以通過底層下面的塊或者是池的方式同步。

在跨叢集上,假設已經解決分散式儲存,是不是意味著任何業務都可以跨叢集的部署了呢?顯然不是,儲存通常是和儲存相關的業務場景是相聯絡的。可以是全域性性分散式資料庫,這些儲存系統本身就具有資料全球化同步的能力。比如說它可以做全球性的部署,比如說在同一個叢集裡面某些節點是在紐約部署的,另外一些節點可能是在中國部署的,它可以跨地域。

但是有一些業務場景,就沒有辦法進行跨地域的部署。你想實現把它一個節點部署在香港,一個部署在北京,這是能接受的事情,因為延時實在太高了,延時無法把這兩個或者三個節點組成一個叢集。因為它們對延時或者是對資料同步的一致性要求特別高,但是上面的業務系統就可以做到。

所以通常部署這些儲存性程式的時候,一般考慮的不是把他們做跨叢集或者是跨機房的資料同步,而是把它放在同一個資料中心裡面去,這樣延時就會低很多。

前面介紹了很多聯邦叢集的好處,但聯邦叢集不是無所不能,聯邦叢集也有很多問題。聯邦叢集 V1 版從 1.9 之後,開始把聯邦叢集 V1 相關的程式碼從主倉庫裡獨立出來了。獨立出來以後,它能夠獨立的發展。但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社群裡面很多開發者在新倉庫裡的貢獻相對來說沒那麼積極了。

第二個問題,前面介紹了很多聯邦叢集的功能,事實上有很多功能是處在不可用的狀態,或者僅僅只有一個雛形,甚至連程式碼都沒有,都是在等待社群開發人員積極的加入,做一些相應的開發。

另外一個問題,聯邦叢集 controlplane只有一個,一旦 controlplane 出了問題,整個聯邦叢集都會掛掉,它在架構設計上存在這種問題。

前面提到跨叢集請求的訪問,不管是跨叢集的 LB,還是跨叢集的資料同步,都要受到這樣的限制,而在公有云上,最大的問題就是頻寬的成本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