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2017年4月13日,網際網路之父羅伯特-泰勒(Robert W. Taylor)去世

2017年4月13日,網際網路之父羅伯特-泰勒(Robert W. Taylor)去世

據《紐約時報》報道,網際網路發明者之一羅伯特-泰勒(Robert W. Taylor)週四在加州伍德賽的家中離世,享年85歲。

羅伯特-泰勒

跟其他許多創造發明一樣,網際網路的誕生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不過,發明這項改變世界的技術的最大功勞也許應當歸屬羅伯特·W·泰勒(Robert W. Taylor)。

他的開創性工作始於1966年。當時他剛剛在五角大樓擔任新職務,成為資訊處理技術辦公室主任。該辦公室屬於著名的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DARPA)。在他上任第一天,他立刻知道辦公室缺少什麼,還需要什麼。

當時,DARPA正在給三個獨立的計算機研究專案提供資金,並使用三個獨立的計算機終端跟這三個專案進行溝通。 泰勒先生決定,DARPA需要一個單一的計算機網路將這些專案連線起來。

泰勒先生在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回憶說:“我去見了DARPA局長查理-赫茲費爾德(Charlie Herzfeld),把我的想法告訴他。他很喜歡這個想法,立馬當場從彈道導彈防禦預算中拿出100萬美元給我。”

他的想法促成了網際網路前身阿帕網(Arpanet)的誕生。

五年之後,在施樂的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英文簡稱PARC,中文簡稱帕克研究中心),泰勒又成為了另一個技術突破的核心人物。他為Alto計算機的設計出資。這臺計算機被廣泛視作個人計算機的前身。

泰勒甚至在計算機滑鼠的發明中起到了關鍵作用。1961年,在太空時代到來前夕,他在美國宇航局(NASA)擔任了一年的專案經理。他聽說斯坦福研究院的一名叫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年輕電腦科學家在研究如何讓人與計算機直接進行互動。他決定為這項研究提供更多資金。這筆資金直接促成了滑鼠的誕生。滑鼠後來又促成了蘋果Macintosh計算機和微軟windows計算機的誕生。

斯坦福大學矽谷檔案專案的歷史學家萊斯利-柏林(Leslie Berlin)說:“從促成網際網路的誕生,到發起個人計算機革命,不管你從哪個角度看,鮑勃-泰勒(編者注:鮑勃是羅伯特的暱稱)都是我們這個現代世界的關鍵締造者。”

在NASA工作期間,在剛當選的肯尼迪總統準備登月之時,泰勒遇到了心理學家和電腦科學家J. C. R.利克萊德(J·C·R·Licklider),併成為後者的朋友和門徒。利克萊德此前寫了一篇題為“人機共生”的開創性論文。

這篇論文成為了網際網路和個人計算機發展的路線圖。它甚至引導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取得驚人的發展。在這方面,任何一篇文件都無法與之相比。

羅伯特-威廉-泰勒1932年2月10日出生在達拉斯。在出生28天之後,他被聖安東尼奧的一對夫妻雷蒙德-泰勒和奧德麗-泰勒收養。他的養父是一名衛理公會派牧師。在成長過程中,他跟隨父親四處搬家,因為他的父親經常被分派到不同的教區。

在達拉斯南衛理公會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他繼續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攻讀碩士研究生。他在撰寫有關實驗心理學的論文期間,他對人機互動的新形式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的論文研究的是耳朵和大腦如何給聲音定位。為了分析他的資料,他不得不把資料送到學校的計算中心。在那裡,一名工作人員在防護玻璃牆後面幫他操作該中心身軀龐大的計算機。這名工作人員向他展示了把他的資料和專案輸入打孔卡片的繁瑣過程。這是那個時代的標準做法。

泰勒數年後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說:“我感到很震驚。在思考了一會兒之後,又覺得很生氣。資料錄入過程實在荒唐。”

“我認為這簡直是侮辱人。”他補充說。

他離開計算中心,回到他的實驗室,用起了一臺臺式計算器。

他說,他知道計算器“可以操控符號——它使用低電壓代表1,高低壓代表0,這些1和0可以結合起來代表字母,字母可以結合起來代表文字,文字可以結合起來代表知識。”

“為什麼計算機不能做到這些?”

兩年後,他讀到了《人機共生》。這篇論文給他在NASA、五角大樓、施樂以及後來的數字裝置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的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參考。1968 年,他與利克萊德聯合撰寫了一篇論文《作為通訊裝置的計算機》(The 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s Device)。該論文描繪了計算機網路將如何改變社會的輪廓。

上世紀60 年代在五角大樓工作時,泰勒被要求協助美軍在越南的戰事。他得知,林登·約翰遜總統聽到他認為不準確的“陣亡人員統計”數字時感到十分惱火,他命令當時的國防部長羅伯特·S·麥克納馬拉(Robert S. McNamara)解決好這個問題。

麥克納馬拉給DARPA局長打了電話,於是泰勒數次被派往越南解決被用於報告戰爭進展的資訊系統所出現的問題。泰勒說,在第二次越南之行結束之前,他就已經確信美國軍隊根本沒有理由待在東南亞。

1969 年,他離開五角大樓,先在猶他大學教了幾年書,然後進入了新成立的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在那裡,他加入一個小型研究團隊,參與改進恩格爾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開發的多項技術。該團隊也開發了一些新技術,比如基於圖形的個人計算機。

泰勒的研究團隊建造了一個名為Alto的個人計算機原型;由艾倫·凱(Alan Kay)領導的另一個團隊又為其添加了一個軟體系統。該系統後來成為所謂“桌面比擬”(desktop metaphor)的前身。在這個系統裡,檔案以圖形圖示的形式顯示在計算機桌面上。

這項技術先後成為蘋果公司的麗莎(Lisa)和麥金塔(Macintosh)計算機以及微軟Windows 系統的靈感來源。

鐳射印表機也是在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發明的。除了為施樂帶來經濟利潤之外,鐳射印表機也是當時由泰勒團隊探索的“未來辦公室”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最後從中獲利最多的卻是史蒂夫·喬布斯。在獲得施樂管理層的允許之後,喬布斯在施樂帕克研究中心拜訪了泰勒的團隊。之後,喬布斯借鑑他所聽到的理念,第一個成功地將新一代的計算推向市場。

類似的還有查爾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當時他是一個年輕的軟體設計師,為 Alto計算機開發出了一種早期的文書處理軟體程式。後來他加入微軟,並帶去很多帕克研究中心的理念。

上世紀90 年代,在其職業生涯的後期,泰勒在帕洛阿爾託創立並運營了數字裝置系統研究實驗室(Digital Equipment Systems Research Laboratory)。該實驗室曾協助建立Alta Vista網際網路搜尋引擎。

據泰勒的兒子庫爾特透露,泰勒死於帕金森併發症。

除了庫爾特,泰勒身後留下兩個兒子,艾瑞克和德里克,以及三個孫子女。他與喬安妮·霍諾爾德(Joanne Honnold)的婚姻以離婚告終。

在施樂帕克研究中心,泰勒所做的最為人所知的事情是發起了電腦科學家每週一次的例會。這些科學家在會中討論的話題非常廣泛,從計算機技術到以色列魔術師尤里·蓋勒(Uri Geller)的魔術,無所不談。在每一次會議,先由一位與會者提出一個話題,然後大家參加討論。

這些會議被稱為“發牌人”,因為主持人會像21點紙牌遊戲的發牌人一樣坐在中間,其他科學家向後靠在豆袋椅上,圍成壯觀的一圈。隨後他們開始進行天馬行空般的討論和辯論,但從中受益最多的總是泰勒。

“鮑勃總是製造發牌人會議的緊張氛圍,好讓大家都有良好表現。”曾經作為一名年輕帕克軟體設計師參加發牌人會議的特德·卡勒(Ted Kaehler)回憶道:“他通過此來判斷哪些東西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