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分散式系統架構dubbo的工作原理

分散式系統架構dubbo的工作原理

一、dubbo的總體架構如下:

二、dubbo各層次設計說明:

1、服務介面層(Service):該層是與實際業務邏輯相關的,根據服務提供方和服務消費方的業務設計對應的介面和實現。
2、配置層(Config):對外配置介面,以ServiceConfig和ReferenceConfig為中心,可以直接new配置類,也可以通過spring解析配置生成配置類。
3、服務代理層(Proxy):服務介面透明代理,生成服務的客戶端Stub和伺服器端Skeleton,以ServiceProxy為中心,擴充套件介面為ProxyFactory。
4、服務註冊層(Registry):封裝服務地址的註冊與發現,以服務URL為中心,擴充套件介面為RegistryFactory、Registry和RegistryService。可能沒有服務註冊中心,此時服務提供方直接暴露服務。
5、叢集層(Cluster):封裝多個提供者的路由及負載均衡,並橋接註冊中心,以Invoker為中心,擴充套件介面為Cluster、Directory、Router和LoadBalance。將多個服務提供方組合為一個服務提供方,實現對服務消費方來透明,只需要與一個服務提供方進行互動。
6、監控層(Monitor):RPC呼叫次數和呼叫時間監控,以Statistics為中心,擴充套件介面為MonitorFactory、Monitor和MonitorService。
7、遠端呼叫層(Protocol):封將RPC呼叫,以Invocation和Result為中心,擴充套件介面為Protocol、Invoker和Exporter。Protocol是服務域,它是Invoker暴露和引用的主功能入口,它負責Invoker的生命週期管理。Invoker是實體域,它是Dubbo的核心模型,其它模型都向它靠擾,或轉換成它,它代表一個可執行體,可向它發起invoke呼叫,它有可能是一個本地的實現,也可能是一個遠端的實現,也可能一個叢集實現。
8、資訊交換層(Exchange):封裝請求響應模式,同步轉非同步,以Request和Response為中心,擴充套件介面為Exchanger、ExchangeChannel、ExchangeClient和ExchangeServer。
9、網路傳輸層(Transport):抽象mina和netty為統一介面,以Message為中心,擴充套件介面為Channel、Transporter、Client、Server和Codec。
10、資料序列化層(Serialize):可複用的一些工具,擴充套件介面為Serialization、 ObjectInput、ObjectOutput和ThreadPool。

三、dubbo的工作流程:

1、client發起一個執行緒呼叫遠端介面,生成一個唯一的ID(比如一段隨機字串,UUID等),Dubbo是使用AtomicLong從0開始累計數字的
2、將打包的方法呼叫資訊(如呼叫的介面名稱,方法名稱,引數值列表等),和處理結果的回撥物件callback,全部封裝在一起,組成一個物件object
3、向專門存放呼叫資訊的全域性ConcurrentHashMap裡面put(ID, object)
4、將ID和打包的方法呼叫資訊封裝成一物件connRequest,使用IoSession.write(connRequest)非同步傳送出去
5、當前執行緒再使用callback的get()方法試圖獲取遠端返回的結果,在get()內部,則使用synchronized獲取回撥物件callback的鎖, 再先檢測是否已經獲取到結果,如果沒有,然後呼叫callback的wait()方法,釋放callback上的鎖,讓當前執行緒處於等待狀態。
6、服務端接收到請求並處理後,將結果(此結果中包含了前面的ID,即回傳)傳送給客戶端,客戶端socket連線上專門監聽訊息的執行緒收到訊息,分析結果,取到ID,再從前面的ConcurrentHashMap裡面get(ID),從而找到callback,將方法呼叫結果設定到callback物件裡。
7、監聽執行緒接著使用synchronized獲取回撥物件callback的鎖(因為前面呼叫過wait(),那個執行緒已釋放callback的鎖了),再notifyAll(),喚醒前面處於等待狀態的執行緒繼續執行(callback的get()方法繼續執行就能拿到呼叫結果了),至此,整個過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