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thinkphp3.2框架中大寫字母函式總結

thinkphp3.2框架中大寫字母函式總結

A方法

A方法用於在內部例項化控制器

呼叫格式:A(‘[專案://][分組/]模組’,’控制器層名稱’) 
最簡單的用法:

$User = A('User');

表示例項化當前專案的UserAction控制器(這個控制器對應的檔案位於Lib/Action/UserAction.class.php),如果採用了分組模式,並且要例項化另外一個Admin分組的控制器可以用:

$User = A('Admin/User');

也支援跨專案例項化(專案的目錄要保持同級)

$User = A('Admin://User');

表示例項化Admin專案下面的UserAction控制器

3.1版本增加了分層控制器的支援,所以還可以用A方法例項化其他的控制器,例如:

$User = A('User','Event);

例項化UserEvent控制器(對應的檔案位於Lib/Event/UserEvent.class.php)。 
例項化控制器後,就可以呼叫該控制器中的方法,不過需要注意的情況是,在跨專案呼叫的情況下,如果你的操作方法 有針對當前控制器的特殊變數操作,會有一些未知的問題,所以,一般來說,官方建議需要公共呼叫的控制器層單獨開發,不要有太多的依賴關係。


B方法

這是隨著行為應運而生的新生函式,可以執行某個行為,例如

B('app_begin');

就是在專案開始之前,執行這個行為定義的所有函式。支援2個引數,第二個引數支援需要接受一個數組,例如

B('app_begin',array("name"=& gt;"tdweb","time"=>time()));

C方法

C方法是ThinkPHP用於設定、獲取,以及儲存配置引數的方法,使用頻率較高。

瞭解C方法需要首先了解下ThinkPHP的配置,因為C方法的所有操作都是圍繞配置相關的。ThinkPHP的配置檔案採用PHP陣列格式定義。 
由於採用了函式過載設計,所以用法較多,我們來一一說明下。

設定引數

C('DB_NAME','thinkphp');

表示設定DB_NAME配置引數的值為thinkphp,由於配置引數不區分大小寫,所以下面的寫法也是一樣:

C('db_name','thinkphp');

但是建議保持統一大寫的配置定義規範。 
專案的所有引數在未生效之前都可以通過該方法動態改變配置,最後設定的值會覆蓋前面設定或者慣例配置裡面的定義,也可以使用引數配置方法新增新的配置。 
支援二級配置引數的設定,例如:

C('USER.USER_ID',8);

配置引數不建議超過二級。 
如果要設定多個引數,可以使用批量設定,例如:

$config['user_id'] = 1;
$config['user_type'] = 1;
C($config);

如果C方法的第一個引數傳入陣列,就表示批量賦值,上面的賦值相當於:

C('USER_ID',1);
C('USER_TYPE',1);

獲取引數

要獲取設定的引數,可以用:

$userId = C('USER_ID');
$userType = C('USER_TYPE');

如果USER_ID引數尚未定義過,則返回NULL。 
也可以支援獲取二級配置引數,例如:

$userId = C('USER.USER_ID');

如果傳入的配置引數為空,表示獲取全部的引數:

$config = C();

儲存設定

3.1版本增加了一個永久儲存設定引數的功能,僅針對批量賦值的情況,例如:

$config['user_id'] = 1;
$config['user_type'] = 1;
C($config,'name');

在批量設定了config引數後,會連同當前所有的配置引數儲存到快取檔案(或者其他配置的快取方式)。 
儲存之後,如果要取回儲存的引數,可以用

$config = C('','name');

其中name就是前面儲存引數時用的快取的標識,必須一致才能正確取回儲存的引數。取回的引數會和當前的配置引數合併,無需手動合併。


D方法

D方法用於例項化自定義模型類

是ThinkPHP框架對Model類例項化的一種封裝,並實現了單例模式,支援跨專案和分組呼叫,呼叫格式如下: 
D(‘[專案://][分組/]模型’,’模型層名稱’) 
方法的返回值是例項化的模型物件。

D方法可以自動檢測模型類,如果存在自定義的模型類,則例項化自定義模型類,如果不存在,則會例項化Model基類,同時對於已例項化過的模型,不會重複去例項化。 
D方法最常用的用法就是例項化當前專案的某個自定義模型,例如:

// 例項化User模型
$User = D('User');

會匯入當前專案下面的Lib/Model/UserModel.class.php檔案,然後例項化UserModel類,所以,實際上的程式碼可能和下面的等效:

import('@.Model.UserModel');
$User = new UserModel();

但是如果使用D方法的話,如果這個UserModel類不存在,則會自動呼叫

new Model('User');

並且第二次呼叫的時候無需再次例項化,可以減少一定的物件例項化開銷。

D方法可以支援跨分組和專案例項化模型,例如:

//例項化Admin專案的User模型
D('Admin://User')
 //例項化Admin分組的User模型
D('Admin/User')

注意:要實現跨專案呼叫模型的話,必須確保兩個專案的目錄結構是並列的。 
3.1版本開始,由於增加了分層模型的支援,所以D方法也可以例項化其他的模型,例如:

// 例項化UserService類
$User = D('User','Service');
 // 例項化UserLogic類
$User = D('User','Logic');
D('User','Service');

會匯入Lib/Service/UserService.class.php,並例項化,等效於下面的程式碼:

import('@.Service.UserService');
$User = new UserSerivce();

F方法

F方法是S方法的一個子集功能,僅用於簡單資料快取

我們已經瞭解了ThinkPHP中的S方法的用法,F方法其實是S方法的一個子集功能,僅用於簡單資料快取,並且只能支援檔案形式,不支援快取有效期,因為採用的是PHP返回方式,所以其效率較S方法較高,因此我們也稱之為快速快取方法。

F方法的特點是:

  • 簡單資料快取;
  • 檔案形式儲存;
  • 採用PHP返回資料方式載入快取;
  • 支援子目錄快取以及自動建立;
  • 支援刪除快取和批量刪除;

寫入和讀取快取

F('data','test data');

預設的儲存起始路徑是DATA_PATH(該常量在預設配置位於RUNTIME_PATH.’Data/’下面),也就是說會生成檔名為DATA_PATH.’data.php’的快取檔案。 
注意:確保你的快取標識的唯一,避免資料覆蓋和衝突。 
下次讀取快取資料的時候,使用:

$Data = F('data');

我們可以採用子目錄方式儲存,例如:

F('user/data',$data); // 快取寫入
F('user/data'); // 讀取快取

就會生成DATA_PATH.’user/data.php’ 快取檔案,如果user子目錄不存在的話,則會自動建立,也可以支援多級子目錄,例如:

F('level1/level2/data',$data);

如果需要指定快取的起始目錄,可以用下面的方式:

F('data',$data,TEMP_PATH);

獲取的時候則需要使用:

F('data','',TEMP_PATH);

刪除快取

刪除快取也很簡單,使用:

F('data',NULL); 

第二個引數傳入NULL,則表示刪除標識為data的資料快取。 
支援批量刪除功能,尤其是針對子目錄快取的情況,假設我們要刪除user子目錄下面的所有快取資料,可以使用:

F('user/*',NULL);

又或者使用過濾條件刪除,例如:

F('user/[^a]*',NULL);

G方法

G方法的作用包括標記位置和區間統計兩個功能

Thinkphp長期以來需要通過debug_start、debug_end方法甚至Debug類才能完成的功能,3.1版本中被一個簡單的G方法取代了,不可不謂是一次華麗升級。

G方法的作用包括標記位置和區間統計兩個功能,下面來看下具體用法:

標記位置

G方法的第一個用法就是標記位置,例如:

G('begin');

表示把當前位置標記為begin標籤,並且記錄當前位置的執行時間,如果環境支援的話,還能記錄記憶體佔用情況。可以在任何位置呼叫G方法標記。

執行時間統計

標記位置後,我們就可以再次呼叫G方法進行區間統計了,例如:

G('begin');
// ...其他程式碼段
G('end');
// ...也許這裡還有其他程式碼
// 進行統計區間
echo G('begin','end').'s';

G(‘begin’,’end’) 表示統計begin位置到end位置的執行時間(單位是秒),begin必須是一個已經標記過的位置,如果這個時候end位置還沒被標記過,則會自動把當前位置標記為end標籤,輸出的結果類似於:

0.0056s

預設的統計精度是小數點後4位,如果覺得這個統計精度不夠,還可以設定例如:

G('begin','end',6).'s';

可能的輸出會變成:

0.005587s

記憶體開銷統計

如果你的環境支援記憶體佔用統計的話,還可以使用G方法進行區間記憶體開銷統計(單位為kb),例如:

echo G('begin','end','m').'kb';

第三個引數使用m表示進行記憶體開銷統計,輸出的結果可能是:

625kb

同樣,如果end標籤沒有被標記的話,會自動把當前位置先標記位end標籤。

如果環境不支援記憶體統計,則該引數無效,仍然會進行區間執行時間統計。

忘掉debug_start、debug_end吧,大道至簡,你懂的~


I方法

主要用於更加方便和安全的獲取系統輸入變數

ThinkPHP的I方法是3.1.3版本新增的,如果你是之前的3.*版本的話,可以直接參考使用3.1快速入門教程系列的變數部分。

概述 
正如你所見到的一樣,I方法是ThinkPHP眾多單字母函式中的新成員,其命名來自於英文Input(輸入),主要用於更加方便和安全的獲取系統輸入變數,可以用於任何地方,用法格式如下: 
I(‘變數型別.變數名’,[‘預設值’],[‘過濾方法’]) 
變數型別是指請求方式或者輸入型別,包括:

變數型別 含義
get 獲取GET引數
post 獲取POST引數
param 自動判斷請求型別獲取GET、POST或者PUT引數
request 獲取REQUEST 引數
put 獲取PUT 引數
session 獲取 $_SESSION 引數
cookie 獲取 $_COOKIE 引數
server 獲取 $_SERVER 引數
globals 獲取 $GLOBALS引數

注意:變數型別不區分大小寫。 
變數名則嚴格區分大小寫。 
預設值和過濾方法均屬於可選引數。

用法

我們以GET變數型別為例,說明下I方法的使用:

echo I('get.id'); // 相當於 $_GET['id']
echo I('get.name'); // 相當於 $_GET['name']

支援預設值:

echo I('get.id',0); // 如果不存在$_GET['id'] 則返回0
echo I('get.name',''); // 如果不存在$_GET['name'] 則返回空字串

採用方法過濾:

echo I('get.name','','htmlspecialchars'); // 採用htmlspecialchars方法對$_GET['name'] 進行過濾,如果不存在則返回空字串

支援直接獲取整個變數型別,例如:

I('get.'); // 獲取整個$_GET 陣列

用同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獲取post或者其他輸入型別的變數,例如:

I('post.name','','htmlspecialchars'); // 採用htmlspecialchars方法對$_POST['name'] 進行過濾,如果不存在則返回空字串
I('session.user_id',0); // 獲取$_SESSION['user_id'] 如果不存在則預設為0
I('cookie.'); // 獲取整個 $_COOKIE 陣列
I('server.REQUEST_METHOD'); // 獲取 $_SERVER['REQUEST_METHOD'] 

param變數型別是框架特有的支援自動判斷當前請求型別的變數獲取方式,例如:

echo I('param.id'); 

如果當前請求型別是GET,那麼等效於 GET[′id′],如果當前請求型別是POST或者PUT,那麼相當於獲取

_POST[‘id’] 或者 PUT引數id。 
並且param型別變數還可以用數字索引的方式獲取URL引數(必須是PATHINFO模式引數有效,無論是GET還是POST方式都有效),例如: 
當前訪問URL地址是

http://serverName/index.php/New/2013/06/01 

那麼我們可以通過

echo I('param.1'); // 輸出2013
echo I('param.2'); // 輸出06
echo I('param.3'); // 輸出01

事實上,param變數型別的寫法可以簡化為:

I('id'); // 等同於 I('param.id')
I('name'); // 等同於 I('param.name')

變數過濾

使用I方法的時候 變數其實經過了兩道過濾,首先是全域性的過濾,全域性過濾是通過配置VAR_FILTERS引數,這裡一定要注意,3.1版本之後,VAR_FILTERS引數的過濾機制已經更改為採用array_walk_recursive方法遞迴過濾了,主要對過濾方法的要求是必須引用返回,所以這裡設定htmlspecialchars是無效的,你可以自定義一個方法,例如:

function filter_default(&$value){
    $value = htmlspecialchars($value);
 }

然後配置:

'VAR_FILTERS'=>'filter_default'

如果需要進行多次過濾,可以用:

'VAR_FILTERS'=>'filter_default,filter_exp'

filter_exp方法是框架內建的安全過濾方法,用於防止利用模型的EXP功能進行注入攻擊。

因為VAR_FILTERS引數設定的是全域性過濾機制,而且採用的是遞迴過濾,對效率有所影響,所以,我們更建議直接對獲取變數過濾的方式,除了在I方法的第三個引數設定過濾方法外,還可以採用配置DEFAULT_FILTER引數的方式設定過濾,事實上,該引數的預設設定是:

'DEFAULT_FILTER'        => 'htmlspecialchars'

也就說,I方法的所有獲取變數都會進行htmlspecialchars過濾,那麼:

I('get.name'); // 等同於 htmlspecialchars($_GET['name'])

同樣,該引數也可以支援多個過濾,例如:

'DEFAULT_FILTER'        => 'strip_tags,htmlspecialchars'
I('get.name'); // 等同於 htmlspecialchars(strip_tags($_GET['name']))

如果我們在使用I方法的時候 指定了過濾方法,那麼就會忽略DEFAULT_FILTER的設定,例如:

echo I('get.name','','strip_tags'); // 等同於 strip_tags($_GET['name'])

I方法的第三個引數如果傳入函式名,則表示呼叫該函式對變數進行過濾並返回(在變數是陣列的情況下自動使用array_map進行過濾處理),否則會呼叫PHP內建的filter_var方法進行過濾處理,例如:

I('post.email','',FILTER_VALIDATE_EMAIL);

表示 會對$_POST[‘email’] 進行 格式驗證,如果不符合要求的話,返回空字串。 
(關於更多的驗證格式,可以參考 官方手冊的filter_var用法。) 
或者可以用下面的字元標識方式:

I('post.email','','email');

可以支援的過濾名稱必須是filter_list方法中的有效值(不同的伺服器環境可能有所不同),可能支援的包括:

int
 boolean
 float
validate_regexp
validate_url
validate_email
validate_ip
 string
stripped
encoded
special_chars
unsafe_raw
email
url
number_int
number_float
magic_quotes
callback

在有些特殊的情況下,我們不希望進行任何過濾,即使DEFAULT_FILTER已經有所設定,可以使用:

I('get.name','',NULL);

一旦過濾引數設定為NULL,即表示不再進行任何的過濾。


L方法

L方法用於啟用多語言的情況下,設定和獲取當前的語言定義

呼叫格式:L(‘語言變數’[,’語言值’])

設定語言變數

除了使用語言包定義語言變數之外,我們可以用L方法動態設定語言變數,例如:

L('LANG_VAR','語言定義');

語言定義不區分大小寫,所以下面也是等效的:

L('lang_var','語言定義');

不過規範起見,我們建議統一採用大寫定義語言變數。

L方法支援批量設定語言變數,例如:

$lang['lang_var1'] = '語言定義1';
$lang['lang_var2'] = '語言定義2';
$lang['lang_var3'] = '語言定義3';
L($lang);

表示同時設定3個語言變數lang_var1 lang_var2和lang_var3。

獲取語言變數

$langVar = L('LANG_VAR');

或者:

$langVar = L('lang_var');

如果引數為空,表示獲取當前定義的全部語言變數(包括語言定義檔案中的):

$lang = L();

或者我們也可以在模板中使用

{$Think.lang.lang_var}

來輸出語言定義。


M方法

M方法用於例項化一個基礎模型類

M方法用於例項化一個基礎模型類,和D方法的區別在於: 
1、不需要自定義模型類,減少IO載入,效能較好; 
2、例項化後只能呼叫基礎模型類(預設是Model類)中的方法; 
3、可以在例項化的時候指定表字首、資料庫和資料庫的連線資訊; 
D方法的強大則體現在你封裝的自定義模型類有多強,不過隨著新版ThinkPHP框架的基礎模型類的功能越來越強大,M方法也比D方法越來越實用了。 
M方法的呼叫格式: 
M(‘[基礎模型名:]模型名’,’資料表字首’,’資料庫連線資訊’) 
我們來看下M方法具體有哪些用法:

1、例項化基礎模型(Model) 類

在沒有定義任何模型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例項化一個模型類來進行操作:

//例項化User模型
$User = M('User');
 //執行其他的資料操作
$User->select();

這種方法最簡單高效,因為不需要定義任何的模型類,所以支援跨專案呼叫。缺點也是因為沒有自定義的模型類,因此無法寫入相關的業務邏輯,只能完成基本的CURD操作。

$User = M('User');

其實等效於:

$User = new Model('User');

表示操作think_user表。M方法和D方法一樣也有單例功能,多次呼叫並不會重複例項化。M方法的模型名引數在轉換成資料表的時候會自動轉換成小寫,也就是說ThinkPHP的資料表命名規範是全小寫的格式。

2、例項化其他公共模型類

第一種方式例項化因為沒有模型類的定義,因此很難封裝一些額外的邏輯方法,不過大多數情況下,也許只是需要擴充套件一些通用的邏輯,那麼就可以嘗試下面一種方法。

$User = M('CommonModel:User');

改用法其實等效於:

$User = new CommonModel('User');

因為系統的模型類都能夠自動載入,因此我們不需要在例項化之前手動進行類庫匯入操作。模型類CommonModel必須繼承Model。我們可以在CommonModel類裡面定義一些通用的邏輯方法,就可以省去為每個資料表定義具體的模型類,如果你的專案已經有超過100個數據表了,而大多數情況都是一些基本的CURD操作的話,只是個別模型有一些複雜的業務邏輯需要封裝,那麼第一種方式和第二種方式的結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傳入表字首、資料庫和其他資訊

M方法有三個引數,第一個引數是模型名稱(可以包括基礎模型類和資料庫),第二個引數用於設定資料表的字首(留空則取當前專案配置的表字首),第三個引數用於設定當前使用的資料庫連線資訊(留空則取當前專案配置的資料庫連線資訊),例如:

$User = M('db2.User','think_');

表示例項化Model模型類,並操作db2資料庫中的think_user表。 
如果第二個引數留空或者不傳,表示使用當前專案配置中的資料表字首,如果操作的資料表沒有表字首,那麼可以使用:

$User = M('db1.User',null);

表示例項化Model模型類,並操作db1資料庫中的user表。 
如果你操作的資料庫需要不同的使用者賬號,可以傳入資料庫的連線資訊,例如:

$User = M('User','think_','mysql://user_a:[email protected]:3306/thinkphp')

表示基礎模型類用Model,然後對think_user表進行操作,用user_a賬號進行資料庫連線,操作資料庫是thinkphp。 
第三個連線資訊引數可以使用DSN配置或者陣列配置,甚至可以支援配置引數。 
例如,在專案配置檔案中配置了:

'DB_CONFIG'=>'mysql://user_a:[email protected]:3306/thinkphp';

則可以使用:

$User = M('User','think_','DB_CONFIG');

基礎模型類和資料庫可以一起使用,例如:

$User = M('CommonModel:db2.User','think_');

如果要例項化分層模型的話,利用公共模型類的方式,我們可以使用:

M('UserLogic:User');

來例項化UserLogic,雖然這樣做的意義不大,因為可以用

D('User','Logic');

實現同樣的功能。


N方法

N方法屬於計數器方法

被用於核心的查詢、快取統計的計數和統計。但是其實可以用於應用的其他計數用途,用法比較簡單,呼叫格式: 
N(‘計數位置’[,’步進值’]) 
例如,我們要統計頁面中的查詢次數,可以用

N('read',1);

表示每次執行到該位置都會引起計數器加1,到頁面結束之前,我們就可以用

$count = N('read');

來統計當前頁面執行的查詢數目。 
如果你希望計數器每次增加5,那麼可以改變步進值,例如:

N('score',5);

需要注意的是,N方法頁面執行完畢後的統計結果不會帶入下次統計。


R方法

R方法用於呼叫某個控制器的操作方法,是A方法的進一步增強和補充

R方法的呼叫格式: 
R(‘[專案://][分組/]模組/操作’,’引數’,’控制器層名稱’) 
例如,我們定義了一個操作方法為:

class UserAction extends Action {
    public function detail($id){
        return M('User')->find($id);
    }
 }

那麼就可以通過R方法在其他控制器裡面呼叫這個操作方法(一般R方法用於跨模組呼叫)

$data = R('User/detail',array('5'));

表示呼叫User控制器的detail方法(detail方法必須是public型別),返回值就是查詢id為5的一個使用者資料。如果你要呼叫的操作方法是沒有任何引數的話,第二個引數則可以留空,直接使用:

$data = R('User/detail');

也可以支援跨分組和專案呼叫,例如:

R('Admin/User/detail',array('5'));

表示呼叫Admin分組下面的User控制器的detail方法。

R('Admin://User/detail',array('5'));

表示呼叫Admin專案下面的User控制器的detail方法。

官方的建議是不要在同一層多太多呼叫,會引起邏輯的混亂,被公共呼叫的部分應該封裝成單獨的介面,可以藉助3.1的新特性多層控制器,單獨新增一個控制器層用於介面呼叫,例如,我們增加一個Api控制器層,

class UserApi extends Action {
    public function detail($id){
        return M('User')->find($id);
    }
 }

然後,使用R方法呼叫

$data = R('User/detail',array('5'),'Api');

也就是說,R方法的第三個引數支援指定呼叫的控制器層。 
同時,R方法呼叫操作方法的時候可以支援操作字尾設定C(‘ACTION_SUFFIX’),如果你設定了操作方法字尾,仍然不需要更改R方法的呼叫方式。


S方法

S方法還支援對當前的快取方式傳入快取引數

例如:

S('data',$Data,3600,'File',array('length'=>10,'temp'=>RUNTIME_PATH.'temp/'));

經測試,這樣使用 只有前三個引數有效,後面的均無效

{ 'File',array('length'=>10,'temp'=>RUNTIME_PATH.'temp/')}

最終這麼用:

S('data1',$list,array('prefix'=>aaa','expire'=>'3600','temp'=>RUNTIME_PATH.'temp/1236'));

獲取的時候:

$sdata = S('data1','',array('prefix'=>'aaa','temp'=>RUNTIME_PATH.'temp/1236'));

T方法

T函式用於生成模板檔名

為了更方便的輸出模板檔案,新版封裝了一個T函式用於生成模板檔名。

用法: 
T([資源://][模組@][主題/][控制器/]操作,[檢視分層]) 
T函式的返回值是一個完整的模板檔名,可以直接用於display和fetch方法進行渲染輸出。

例如:

T('Public/menu');

// 返回 當前模組/View/Public/menu.html

T('blue/Public/menu');

// 返回 當前模組/View/blue/Public/menu.html

T('Public/menu','Tpl');

// 返回 當前模組/Tpl/Public/menu.html

T('Public/menu');

// 如果TMPL_FILE_DEPR 為 _ 返回 當前模組/Tpl/Public_menu.html

T('Public/menu');

// 如果TMPL_TEMPLATE_SUFFIX 為.tpl 返回 當前模組/Tpl/Public/menu.tpl

T('[email protected]/menu');

// 返回 Admin/View/Public/menu.html

T('Extend://[email protected]/menu');

// 返回 Extend/Admin/View/Public/menu.html (Extend目錄取決於AUTOLOAD_NAMESPACE中的配置)

在display方法中直接使用T函式:

// 使用T函式輸出模板
$this->display(T('[email protected]/menu'));

T函式可以輸出不同的檢視分層模板。


U方法

U方法用於完成對URL地址的組裝

U方法用於完成對URL地址的組裝,特點在於可以自動根據當前的URL模式和設定生成對應的URL地址,格式為: 
U(‘地址’,’引數’,’偽靜態’,’是否跳轉’,’顯示域名’); 
在模板中使用U方法而不是固定寫死URL地址的好處在於,一旦你的環境變化或者引數設定改變,你不需要更改模板中的任何程式碼。 
在模板中的呼叫格式需要採用{:U(‘地址’, ‘引數’…)} 的方式

基本用法

U方法的用法示例:

U('User/add') // 生成User模組的add操作地址

也可以支援分組呼叫:

U('Home/User/add') // 生成Home分組的User模組的add操作地址

當然,也可以只是寫操作名,表示呼叫當前模組的

U('add') // 生成當前訪問模組的add操作地址

除了分組、模組和操作名之外,我們也可以傳入一些引數:

U('Blog/read?id=1') // 生成Blog模組的read操作 並且id為1的URL地址

U方法的第二個引數支援傳入引數,支援陣列和字串兩種定義方式,如果只是字串方式的引數可以在第一個引數中定義,下面幾種方式都是等效的:

U('Blog/cate',array('cate_id'=>1,'status'=>1))
U('Blog/cate','cate_id=1&status=1')
U('Blog/cate?cate_id=1&status=1')

但是不允許使用下面的定義方式來傳引數:

U('Blog/cate/cate_id/1/status/1')

根據專案的不同URL設定,同樣的U方法呼叫可以智慧地對應產生不同的URL地址效果,例如針對:

U('Blog/read?id=1')

這個定義為例。 
如果當前URL設定為普通模式的話,最後生成的URL地址是:

http://serverName/index.php?m=Blog&a=read&id=1

如果當前URL設定為PATHINFO模式的話,同樣的方法最後生成的URL地址是:

http://serverName/index.php/Blog/read/id/1

如果當前URL設定為REWRITE模式的話,同樣的方法最後生成的URL地址是:

http://serverName/Blog/read/id/1

如果你同時還設定了PATHINFO分隔符的話:

'URL_PATHINFO_DEPR'=>'_'

就會生成

http://serverName/Blog_read_id_1

如果當前URL設定為REWRITE模式,並且設定了偽靜態字尾為html的話,同樣的方法最後生成的URL地址是:

http://serverName/Blog/read/id/1.html

如果設定了多個偽靜態支援,那麼會自動取第一個偽靜態字尾新增到URL地址後面,當然你也可以手動在U方法裡面指定要生成的偽靜態字尾,例如:

U('Blog/read','id=1','xml')

就會生成

http://serverName/Blog/read/id/1.xml

路由支援

U方法還可以支援路由,如果我們定義了一個路由規則為:

'news/:id\d'=>'News/read'

那麼可以使用

U('/news/1')

最終生成的URL地址是:

http://serverName/index.php/news/1

域名支援

如果你的應用涉及到多個子域名的操作地址,那麼也可以在U方法裡面指定需要生成地址的域名,例如:

U('Blog/[email protected]','id=1');

@後面傳入需要指定的域名即可。

此外,U方法的第5個引數如果設定為true,表示自動識別當前的域名,並且會自動根據子域名部署設定APP_SUB_DOMAIN_DEPLOY和APP_SUB_DOMAIN_RULES自動匹配生成當前地址的子域名。 
如果開啟了URL_CASE_INSENSITIVE,則會統一生成小寫的URL地址。

錨點支援

3.1.2版本開始,U方法還可以支援生成URL地址中的錨點,例如:

U('Blog/read#comment','id=1','html')

就會生成

http://serverName/Blog/read/id/1.html#comment

如果域名和錨點同時使用的話,注意順序為先錨點後域名,例如:

U('Blog/read#[email protected]','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