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為何有些牛逼的計算機系教授不去公司賺大錢而是選擇教書和做研究

為何有些牛逼的計算機系教授不去公司賺大錢而是選擇教書和做研究

【伯樂線上導讀】:有網友在 Quora 上提問:

像趙燕斌這樣厲害的教授本可以去私企賺更多的錢,為什麼他們喜歡去教學和做研究呢?

我只是想知道這些教授和研究員們是怎麼想的,並不是懷疑他們的選擇。

原題主提到的趙燕斌是何許人也?伯樂線上在 2014 年的一篇文章找到了這樣的介紹: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的電腦科學學院一直以來都以人才輩出而著稱,該學院的年輕華裔副教授趙燕斌,在被MIT《科技評論》提名TR35後,趙燕斌便成為電腦科學界的名人。近年來他是主要活躍在計算機網路信、資訊保安及分散式系統領域的知名年輕學者,研究興趣是構建安全可靠的大規模網路系統方法研究,包括計算機網路演算法、協議及應用、移動和無線網路、網路與系統安全問題研究。

College Factual 的研究資料顯示:UCSB 電腦科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平均年薪起薪為 68,000美元,在職業生涯中期的薪資大約年薪為 119,000 美元。

下面是趙燕斌本人於 2016 年 7 月在 Quora 上回答了這個問題(1400+ 頂)

首先,我不敢相信有這麼多人回答這樣一個隨機的具體問題。感謝每一個在參與答案的朋友。

做這個決定並不簡單。讓我試著解釋清楚這件事,並權衡它的利弊。

1.大多數相當成功的學者確實能夠選擇回到業界,賺的也比在學校更多(有時是非常多)。為什麼有人選擇了學術生活而不是迴歸到業界,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優先順序的問題。

2. 我的許多同事、朋友和導師都選擇了回到業界。這些人包括我的同事,比如 Amin Vahdat,來自 UCSD,現在在谷歌的資料網路中心帶領團隊;Eric Brewer 來自 Berkeley,現在是谷歌基礎設施副總裁;我的同學 Matt Welsh 來自哈佛,現在是谷歌手機部門的老大。其他朋友、導師,包括 Steve Gribble 和 David Wetherall,都是從華盛頓大學去到谷歌的,還有 Vivek Pai 是從普林斯頓去到谷歌的。還有好多人,就不一一列舉了。

3. 我已經被谷歌和矽谷以及其他公司的朋友問過許多次了,包括對衝基金甚至律所的朋友都認為我應該進入他們的行業,成為常駐技術專家。而所有這些工作的收入都會比我現在的教職工作高得多,有些則高得多得多。

4. 與工業界的朋友相比,我每週在工作上的投入時間肯定比業內工程師的平均工作時間還要長,經常週末或晚上還要加班。在工作時長上唯一能與我相比的是律師行業,特別是那些為爭取大企業合作伙伴關係而奮鬥的律師。我的伯克利法學院(伯特霍爾法學院)朋友工作時長與我相當,但她的收入是我的3倍(去年是5倍多)。總的來說,我在 Google、FB 等公司的朋友,他們的工作生活平衡比一般學者(比如我)要好。 他們可能也會像我一樣為發表文章的截止日期而發瘋,但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通常會有更清晰的界限。

那麼為什麼我(和其他像我一樣的學者)不投身工業界呢?我把它歸結為生活的優先順序和最終讓我們振奮的東西。我曾經在別的地方寫過為什麼我選擇學院的生活。簡短來說,就是我不能忍受上頭有個老闆,即使他像 Amin 和 Eric 一樣酷而且有趣。在作為老師的 12 年中,我能夠去做我想做的研究,我不能想象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生活方式。我曾在最頂尖的大學研究過各種領域的問題,發表過論文,包括網路、無線網路、分散式系統、資料庫、安全、人機互動,甚至發明了一兩種理論。在其他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在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和想共事的人上達到這種程度的自由。

然後是學生。在 N 年後,看到一個學生在世界上出了名是非常高興的,而且是你影響了他的生活和職業生涯。一個博導教授的影響是巨大而直接的。當我的學生走向職場時,我能立刻知道我的工作成果的一手資訊。我很幸運地看到不少之前的學生在學術界,研究實驗室和工業界找到了理想中的工作。這以及能自由地選擇我的專案是我每天早晨起床的動力。而這些是不能在研究實驗室和工業界獲得的。

它可能也是生活中的一個優先順序功能。在我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錢的因素可能也會擁有更高的優先順序。這會驅使我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儘管我懷疑我只是會成立一個創業公司而不是完全離開學術界投身工業界。這樣我有可能產生的直接影響力能與我工業界的同事相當,但是在過程和選擇與誰共事上我擁有更多的控制權。

總結

① 沒有上司給你指派任務,很自由;② 教書育人,正面影響學生的人生,很有成就感;③ 當前人生階段的優先順序,不是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