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效能測試需求分析 業務PV量,響應時間、QPS、TPS

效能測試需求分析 業務PV量,響應時間、QPS、TPS

一、 效能測試需求分析


 


1.1      效能測試需求內容


效能測試需求應包括以下內容:


a)    測試場景及用例,用例訪問URL;


b)   目標介面方法的入參、出參;


c)    外部依賴的服務細節;


d)  關鍵資料: 資料量、高峰業務PV量


e)  預期效能指標:響應時間、QPS、TPS等


 


   效能測試需求模板表格參考如下:


效能測試(1) ---效能測試需求收集




1.2 預期效能指標1.2.1資料量
測試環境的資料量,應該跟線上環境保持一致,至少要在一個數量級。


  舉例有,中文站線上的每秒登入使用者資料量平時為20個,特殊情況下,每秒為10萬,那麼測試環境要保證正常情況下在20個左右,至少是十的數量級,效能測試特殊情況下,要準備十萬級的資料量,模擬最高併發使用者資料量。


1.2.2高峰業務PV量
     1) 二八法


若80%的訪問量集中在20%的時間裡,可用此分析方法,其圖形就是一個正態分佈圖,如下。








具體計算公式為:


     tps = (24小時的PV值*80%)/(24*3600*20%)


舉例有,假如中文站每日的訪問量為500萬,其中19:00-23:40,訪問量為400萬,其餘時間段的訪問量很平坦,而且其餘時間段的總訪問量為100萬,那麼就可以用二八法,其計算公式為 tps = (500萬*0.8)/(24*3600*0.2)。


     2)簡單峰值法


若在每天的某一時段裡有很大的訪問量,其他時間相對較少,可以用簡單峰值法,其實二八法只是簡單峰值法的一個特例。








      具體計算公式為:


        tps =(24小時的PV值)/(峰值時間段中的小時數*3600)


       舉例有,假如中文站每日的訪問量為500萬,其中17:00-24:00這個時間段裡面訪問量為450萬,其他時間段的訪問量很平緩,那麼,我可以用簡單峰值法近似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tps = 500萬/((24-17)*3600)


 3)無峰值法


若24小時裡的訪問量都是平穩波動的,沒有峰值,那麼可以採用無峰值計算方法,圖形如下。








       具體計算公式為:


         tps= (24小時的PV值)/(24*3600)


        舉例有,假如中文站每日的訪問量為500萬,每小時的訪問量都為20萬左右,那麼,可以用無峰值法來近似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tps = 500萬/(24*3600)。   


1.2.3吞吐量
      指軟體系統在每單位時間內能處理多少事務/請求/單位資料等,


其與tps的近似計算公式為:(單位為秒)


       tps = 這段時間內的總樣本數/(最後一個請求完成的時刻-第一個請求發起的時刻)


可以這樣舉例,假如,在17:58的0 秒發起第一個請求,在18:02分0秒完成最後一個請求,在這4分鐘整的期間,共處理的總的樣本數為1000個,那麼,可以這樣近似計算:


                 tps = 1000/(4*60)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每個請求之間的空閒值也包含在內了,故tps是有誤差的,而且tps是個平均值。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9aa08501010kkr.html>


 


需求收集之後,我們已經從效能需求文件中提取出了業務效能測試指標,主要包括PV到TPS的轉換以及響應時間要求,接下來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需求分析過程。


1瞭解系統架構、明確壓力流向
    例如統一訂購平臺的系統架構圖:








 


理解架構圖中各個節點的功能與互動關係,通過系統架構圖我們能看到壓力的入口,即oop應用。請求從oop發起,從udb取到會員資料後,通過dubbo介面,呼叫訂購服務層提供的各種服務,訂購服務層所需資料全部從對應cache中取。因此,主幹壓力流向可得知:


Oop—>udb


Oop—>dubbo—>訂購服務層—>cache


然後結合需求文件,根據具體業務場景,確定各分支壓力流向,比如有的業務場景需要從pc2取得使用者的服務記錄,有的業務場景需要付款則需要去帳戶中心取得帳戶資訊,則新增的壓力流向如下:


Oop—>dubbo—>pc2—>cache


Oop—>dubbo—>帳戶中心


針對每一個測試場景,都要根據系統架構圖進行上述分析,明確了各場景的壓力流向,即明確了效能測試過程中的監控物件。


監控物件確定後,需要進一步分析明確測試重點,如上例,我們關注的重點是網站的oop應用,因為平臺的udb、pc2,crm的服務訂購中心,都有各自做過介面效能測試。或者有的所用應用功能是線上已有的,並沒有修改變動,如帳戶中心。明確測試重點,將有助於我們進行測試環境相關的測試策略的選擇。


2 明確測試環境2.1 伺服器數量確定
根據系統架構圖,我們得到了專案中所涉及的環境。眾所周知,測試環境越接近生產環境,則測試結果越精確。但通常我們會碰到伺服器資源緊張,或者所用應用為外部門的外圍環境,搭建方法複雜。此時我們面臨兩種選擇,要麼使用功能環境,要麼mock掉該環境。建議不要選擇前者,可以多個壓力流向小的應用公用一臺效能伺服器。


2.2 伺服器配置確定
還是一條不變的原則:測試環境軟硬體配置儘量與生產環境保持一致。


機器的效能需求:32位or64位;4核or8核;是否要求同一網段


    測試環境軟體架構確定(jdk、apache、jboss版本、jvm引數):與線上環境一致,重點關注jvm引數配置,確保與線上一致。


效能測試關注的主要硬體配置及OS引數如下表:


主機/ip


硬體配置


作業系統及引數調整


10.20.133.165


統一訂購層應用伺服器


機型


PowerEdge 1950


Linux  2.6.18-92.el5


64位作業系統


CPU


Intel(R) Xeon(R) CPU E5410  @ 2.33GHz * 8


記憶體


10G


網路


1000M


應用伺服器配置檢查中常用的linux指令:


檢視機型: dmidecode --type 1|grep "Product Name"


 


檢視CPU: cat /proc/cpuinfo


 


檢視記憶體:free -mt


 


紅框內即為本機記憶體總量


檢視網絡卡:


1)ifconfig 檢查伺服器連線的哪塊網絡卡(ethx)


 


上圖紅框內即為當前活動的網絡卡


2)ethtool ethx 檢查網絡卡詳細資訊(ethx為ifconfig檢查出來的網絡卡編號,如上圖就為eth0)


 


上圖紅框內即為當前網絡卡頻寬(雙工模式)


檢視作業系統:


uanme -a 檢視所有資訊


uname -o, --operating-system    GNU/Linux


      -r, --kernel-release      2.6.18-128.el5(作業系統核心版本)


      -i, --hardware-platform   x86_64(硬體版本)


      -o, --operating-system    x86_64(作業系統版本)


3      關鍵業務資料量分析3.1 資料量需求確認
1) 資料量是指的效能測試需要考慮的資料總量和資料型別。


例如在offer資料量為30w的DB中查詢和在offer資料量為1000w的DB中查詢,效能表現一定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考慮,現階段的資料量等級和未來發展趨勢下的資料量等級。有的時候資料量也是程式分支邏輯,所以這點就必須詳細考慮了。


2)    儲存分佈指的資料來源的分佈情況,是分散式分佈還是單臺分佈;是search分佈還是DB分佈,等等。例如offer拆分專案的效能測試就需要綜合考慮Oracle單表、Oracle16張表、mysql128張表的使用場景


3)    基本要求:測試資料庫資料量要與線上資料量保持一個數量級。


3.2 造資料方法確定
根據數量級的需要,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 找DBA幫忙導線上/測試庫資料;


2) 用datafactory/sql直接插資料庫;(檢視datafactory文件)


介面如圖,具體使用方法問google


 


3) 用jmeter/LR/ruby等指令碼走正常業務流造資料。(檢視各指令碼錄製方法)


3.3劃分測試場景、明確測試用例
測試用例的產生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1)    測試頁面和業務邏輯,也就是業務對應的功能點


注意,效能測試的測試用例也需要專一性,也就是對應單個測試功能點。


因為我們監控的是每個事物的響應時間,功能點需要單一。


2)    壓力持續時間


壓力持續時間指的是給伺服器施加多長時間的壓力。


這個時間,我們會結合測試場景,對壓力時間做一定的控制。


ü  如果測試的是高峰場景,時間一般最少為1個小時;


ü  如果測試的是穩定性場景,時間一般最少要求8小時;


3)    併發數


不要混淆併發和TPS的關係。


併發數指的是同時有多少使用者(執行緒)在對伺服器施加壓力,是量化的給伺服器的壓力;而TPS指的是伺服器每秒鐘能夠處理的事物數,是伺服器處理能力的體現。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9aa08501010k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