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用H5開發微信還是開發APP?

用H5開發微信還是開發APP?

  用H5開發微信還是開發APP?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HTML第五版技術標準的更新,在移動端,由於其相對較低的開發成本及強大的跨平臺執行能力,越來越多的資訊型產品也開始選擇這樣輕量級的H5頁面進行快速迭代,同時借用微信等平臺快速觸達使用者。

  如今App的紅利時期早己消失殆盡,大家下載應用的熱情已經不再像剛開始那麼火熱,再加上那麼多燒錢BAT產品大佬培養的使用者習慣,沒點補貼很難吸引使用者。直接在應用市場推App的成本也很高,這時web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它很輕,迭代還快,而且現在有微信這麼好的入口。坐擁8億使用者,公眾平臺的功能還那麼強大,不用白不用啊。所以在產品佈局時我們如何去選擇就尤為重要。

用H5開發微信還是開發APP?

  優勢

  1.H5可跨平臺使用,開發成本相對更低。

  一個產品經理+前端+設計+後臺就能搞定;App則需適配蘋果、安卓等不同平臺進行設計和開發,至少需要蘋果工程師+安卓工程師+前端+設計+後臺,開發成本高出1/3甚至更多。

  2.H5可隨時上線就更新版本,適合快速迭代,且試錯成本低。

  一個功能做好了立馬就能上線,一天更新幾十次都毫無壓力;App則需要使用者主動下載更新,主流的就是iOS,Android兩大應用平臺,不同平臺運營推廣的玩法還不一樣,分發和運維成本很高。

  而且一個版本的功能出來,雖然很快就能做出其中一部分讓內部人員體驗。但等我們全部做完了,可能已經過去一週了。然後提交給平臺做稽核,又要等一 陣,再找個好日子釋出,三週就過去了。同時,我們如果又做出了更多新的功能,優化了細節,再修復幾個漏洞等等,使用者卻也只能再等幾十天才能體驗到。

  3.H5可以輕量的觸達使用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相比在桌面上下一大堆App,在微信的入口或者瀏覽器上,使用者只需點開連結就可以獲取我們所提供的服務。有更高的使用時長及導流能力,基於公眾號的運營和推廣可以快速的觸達使用者。

  劣勢

  1.H5—>App的轉化強依賴於瀏覽器。

  想把使用者真正留存在自己的產品中需要進一步的轉化;而APP可以內嵌H5,直接在應用內即可開啟並與H5進行轉化。

  2.H5目前基本無法將資料儲存在本地,依賴實時性資料,網路狀態不好的時候卡到哭。

  每當使用者需要上傳資料,比如輸入,選擇,傳照片等,頁面的延遲會影響使用的流暢性;而APP可以本地儲存,執行速度更快,更省流量,可離線操作或者訪問本地資源。

  3.H5效能相對較低。

  對於複雜的互動,比如3D特效,頻繁的輸入輸出等等,即使實現了,在使用者體驗上也要減分。比如在Native App上,一個類似頁面滑動切換的效果,基本不會感受到延遲,你手指只要開始滑動,頁面就無縫的跟著滑動,但在Web上,大家應該都經常看微信裡的各種 H5的花哨分享頁面吧,那滑動流暢嗎?

  需求:

  任何產品存在的意義都是為了解決使用者的某個需求。不管這個需求是已經存在的還是我們挖掘出來的,我們的產品都要圍繞著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開始。現在的移動端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幫助使用者實現某些功能的工具,比如美圖秀秀等各種修圖App,各種打車產品等;一種是滿足使用者在資訊上,比如餓了麼上的訂餐資訊,知乎上的各種問答資訊等等。

  即功能型產品和資訊型產品,當然很多時候一款產品也會同時具備這兩種屬性。所以不管是做Native App還是Web App,我們至少需要從下面三個角度來考慮

  1.產品的核心功能

  首先在定位上必須明確產品解決的核心需求是什麼。

  是以做工具為切入點,解決某個痛點,給使用者優質的體驗,還是靠實用性或者趣味性的資訊,讓使用者在產品中獲得自己想要的,進而產生對品牌的認知。

  2.輔助功能

  如使用者社群、服務等非核心需求,這些功能由於暫時不是使用者最迫切要解決的任務,同時在功能的調整和內容運營上很靈活,就很適合採用web網頁的方式來實現。配合公眾號,就可以很好的引導使用者進入自己的網站裡,同時在自定義選單欄中定義如售後、維權、使用者社群、活動入口等使用者所需的服務,可以更好的增加使用者黏性。

  3.配合運營需求

  朋友圈各種華麗的H5分享大家應該很熟悉了,這種階段性的營銷型H5對產品的拉新和活動運營相當奏效。像“雙11”還有京東的“618”,不僅是App上針對活動的版本更新以及H5站點上的頁面創意,專屬朋友圈轉發分享的H5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渠道。結合團隊的實際情況,偏運營主導的產品就很有必要在這方面跟上。

  場景:

  你的使用者在哪裡?遇到什麼問題的情況下才會使用產品?

  在家,在辦公室,在戶外等等,不同的應用場景對使用者體驗的影響都相當大。

  在真實的場景中,任何事都有可能打斷使用者流程。

  比如平常上下班,在公交地鐵上大家會看手機,不過到站或者人流擁擠時就會被打斷;買東西排隊的使用者也可能用,但同理也會隨時被打斷。來電話,收到簡訊,其它應用的推送……這些全都是干擾使用者的因素。

  而好的使用者體驗應該不受這些干擾影響,讓使用者堅挺的走下去~

  基於場景和產品為使用者所提供的服務:

  —為使用者提供實用資訊

  —佔用使用者的碎片化時間

  —某一垂直領域的細分服務

  有了場景才會有體驗,針對體驗才能有的放矢。再結合H5的優劣,做選擇其實就不難了。其實有不少的團隊這兩種模式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