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Kemin | 本部落格只發技術內容,更多在sugeladi.net/kemin

Kemin | 本部落格只發技術內容,更多在sugeladi.net/kemin

嵌入式開發實作(Linux核心編譯及安裝)

KEY:Linux 核心編譯 核心配置 嵌入式

核心配置(Kernel configuration)

Makefile版本修改

為了區別基於同一原始碼構建(bulid)的不核心映象,可使用變數EXTRAVERSION(定義位於makefile的頂部):

執行“uname --r”會返回: 2.6.7--acme1

核心配置

先定義核心需要什麼特性,並進行配置。核心構建系統(The kernel build system)遠不是簡單用來構建整個核心和模組,想了解更多的高階核心構建選項,你可以檢視 Documentation/kbuild 目錄內的核心文件。

可用的配置命令和方式:

  • make xconfig
  • make menuconfig
  • make oldconfig
  • 或者 手動編寫

核心配置檔案.config與核心編譯makefile?

核心是利用make編譯並安裝的一個C程式。而這個C程式很現代很複雜,僅憑單一個makefile難以完成編譯任務。假設核心編譯只需要一個makefile,這個makefile具體也會因編譯不同功能特性的核心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在編譯核心先“編譯”編譯的所需要的makefile,這個makefile是動態生成的。那麼這個動態的makefile從何而來呢?答案是config命令通過讀取[核心配置檔案 ](kernel configuration file)來生成編譯核心所需要所有檔案(包括makefile);那[核心配置檔案

]又是哪來的呢?還是make生成的,各種make的config(xconfig/menuconfig)會生成所需要的[核心配置檔案 ]。

核心配置檔案(kernel configuration file)儲存為核心原始碼的頂層目錄的.config檔案。發行版的核心配置檔案通常在/boot/內。

命令:make xconfig

  • qconf: 全新的基於QT的配置介面,2.6版本核心
  • 更易使用(切記閱讀 help -> introduction: useful options!)
  • 具有檔案瀏覽功能,更易的載入配置檔案

命令:make menuconfig

  • 老式字元介面,依然很管用。你夠自信,完全可以手寫配置檔案!

命令:make oldconfig

  • 用於升級早期釋出核心的配置檔案
  • 對一些絕對符號(obsolete symbols)發出警告
  • 詢問新符號的配置值

何為makefile?

makefile包含用以構建應用程式的一組規則集(set of rules)。並且第一條[規則 ]是特殊的[規則 ],叫[預設規則 ](default rule)。一條[規則]由三部分組成:目標(target)、前提條件(prerequisites)和命令動作(command):

[目標 ]是被構建(made)的[檔案 ]或其它東西。[前提條件 ]或者叫依賴(dependents)是構建目標的“材料”。而[命令動作 ]是利用[前提條件 ]構建[目標 ]的shell命令。

以下是編譯C原始碼的規則例子:


注意格式,冒號前是[目標 ],後是[前提條件 ];[命令 ]在第二行,並且開始於一個tab字元。

編譯核心

編譯和安裝核心

編譯步驟:

 

安裝步驟 (logged as root!)

以下的步驟在2.6版本不再使用:

提升編譯速度

多花一些時間在核心配置上,並且只編譯那些你硬體需要的模組。這樣可以把編譯時間縮短為原來的1/30,並且節省數百MB的空間。另外,你還可以並行編譯多個檔案:

$ make -j <number>

make 可以並行執行多個目標(target)(KEMIN:前提是目標規則間沒有交叉依賴項,這個怎麼做到的?)

$ make -j 4

  • 即便是在單處理器的工作站上也會很快,讀寫檔案的時間被節省下來了。多執行緒讓CPU保持忙碌。
  • number大於4不見得有效了,因為上下文切換過多反而降低的工作的速度。
  • make -j <4*number_of_processors>

核心編譯tips

  • 檢視完整的 (gcc, ld)命令列: $ make V=1
  • 清理所有的生成檔案 (to create patches...): $ make mrproper
  • 部分編譯:$ make M=drivers/usb/serial
  • 單獨模組編譯:$ make drivers/usb/serial/visor.ko
  • 別處編譯(假設原始碼在CDROM):
    • $ cd /mnt/cdrom/linux-2.6.17.11
    • $ make O=~/linux/linux-2.6.17.11

最終生成的檔案

  1. vmlinux 原始核心映象,非壓縮的
  2. arch/<arch>/boot/zImage zlib壓縮的核心映象(Default image on arm)
  3. arch/<arch>/boot/bzImage bzip2壓縮的核心映象。通常很小,足夠放入一張軟盤(Default image on i386)

安裝的檔案

  • /boot/vmlinuz-<version> 核心映象;
  • /boot/System.map-<version> 儲存有核心的符號地址(symbol addresses);
  • /boot/initrd-<version>.img Initial RAM disk:儲存有你需要在引導時掛接最終根檔案系統的模組。安裝命令“make install”為替你執行“mkinitrd ”生成initrd;
  • /etc/grub.conf or /etc/lilo.conf
  • bootloader的配置檔案:“make install”會為你的新核心更新相應的bootloader的配置檔案。如果你使用的是LILO,它會在生成配置檔案後,執行/sbin/lilo,讓LILO的配置生效。
  • /lib/modules/<version>/ Kernel modules + extras
    • build/
      為本<version>的核心新增模組所需的所有東西: .config file (build/.config), module symbol information (build/module.symVers), kernel headers (build/include/)
    • kernel/
      核心模組檔案 .ko (Kernel Object),目錄結構與原始碼目標一一對應。
    • modules.alias
      模組別名記錄(用於insmod和modprobe),例如:
      alias sound--service--?-0 snd_mixer_oss
    • modules.dep
      模組依賴記錄(用於insmod和modprobe)
    • modules.symbols
      標識某符號是屬於哪個模組的。

這個目錄的所有檔案都是文字檔案,可以直接檢視。

小結編譯及安裝步驟:

  1. 編輯Makefile版本資訊
  2. 定義核心特性,生成配置檔案.config,用於編譯:make xconfig
  3. 編譯核心:make
  4. 安裝核心:make install
  5. 安裝模組:make modules_install

交叉編譯核心

Makefile修改

通常通過修改已有的makefile獲得

你必須修改目標平臺,假設目標平臺是ARM,修改以下:

或執行帶引數的make:

 

核心配置檔案

配置過程和本地配置一樣; 可以把生成的配置檔案(.config)分享給其他人,比如像:

 

這樣其他同樣開發ACME系統的開發人員可以通過以下命令編譯出同樣的核心:

 

建立交叉編譯環境(Cross--compiling setup)

假設你有ARM的交叉編譯工具(cross--compiling toolchain)在 in /usr/local/arm/3.3.2/, 你得把它輸出到PATH:

 

注意檢視核心文件(在Documentation/Changes)有關最低工具版本要求。

編譯並安裝核心

1. $ make //如果你修改了Makefile

或者

1'. $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2. 拷貝 arch/<platform>/boot/zImage 到目標系統

$ make modules_install

3. 拷貝 /lib/modules/<version> 到目標系統

你可以通過 arch/<arch>/boot/install.sh 自定義安裝,讓”make install“自動代勞。

何為交叉編譯工具鏈(cross--compiling toolchain)?

有如任何其它開發活動一般,嵌入式開發的第一步是建立(setting up)用於構建嵌入式Linux核心(當然包括驅動程式)及應用程式的工具鏈(toolchains )。不過,嵌入式開發需要是跨平臺工具鏈。跨平臺是什麼意思呢?一般開發活動是在本地編譯,使用是本地的工具鏈;而由於嵌入式的軟硬資源(記憶體不足、沒有本地編譯器或作業系統都沒有)限制等沒法進行本地開發。需要在Linux-x86 主機(HOST)開發,使用主機的編譯器生成目標(TARGET)平臺程式碼,這個過程叫交叉編譯。

我們常常說的編譯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編譯器只完軟體編譯(或者叫軟體構建)的第一步;廣義的編譯器包括了軟體編譯(或者叫軟體構建)所需要程式碼庫(比如libc)和其它構建工具(比如彙編器和聯結器)。無論是什麼編譯器都需要支援的程式碼庫和各種構建工具,交叉編譯也不例外。一整套廣義的編譯器稱為交叉編譯工具鏈。

何為工具鏈?

In software, a toolchain is the set of computer programs (tools) that are used to create a product (typically another computer program or system of programs). The tools may be used in a chain, so that the output of each tool becomes the input for the next, but the term is used widely to refer to any set of linked development tools.

A simple software development toolchain consists of a text editor for editing source code, a compiler and linker to transform the source code into an executable program, libraries to provide interfaces to the operating system, and a debugger.

The GNU toolchain is a blanket term for a collection of programming tools produced by the GNU Project. These tools form a toolchain (suite of tools used in a serial manner) used for developing applications and operating systems.

Projects included in the GNU toolchain are:

  • * GNU make: Automation tool for compilation and build;
  • * GNU Compiler Collection (GCC): Suite of compilers for several programming languages;
  • * GNU Binutils: Suite of tools including linker, assembler and other tools;
  • * GNU Bison: Parser generator
  • * GNU m4: m4 macro processor
  • * GNU Debugger (GDB): Code debugging tool;
  • * GNU build system (autotools):
    • o Autoconf
    • o Autoheader
    • o Automake
    • o Libtool

參考

  • http://www.developingprogrammers.com/index.php/2006/01/05/autotools-tu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