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顛覆認知!A股“金色兩點半”效應與你想的不一樣

顛覆認知!A股“金色兩點半”效應與你想的不一樣

引言

A股中一直流傳著所謂的“兩點半”效應,其中一種說法是,兩點半之後,股市經過了一天的搏殺,走勢逐漸明顯,個股尾盤半小時的走勢大概率會延續到第二天。因此有投資者總結出,選擇在收盤前買入尾盤拉昇的股票,在第二天擇機賣出,可以持續獲得穩定收益。

聽起來,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還需用確切的統計方法加以檢驗。

股票的成交價格與成交量是市場最本源的基本資訊,反映了投資者相互博弈的交易結果。從微觀層面而言,高頻維度的價格與成交量資料所蘊含的資訊強度遠高於低頻維度的市場,因而具有更為顯著的預測性。

尾盤漲跌幅因子

通常而言,開盤30分鐘及尾盤30分鐘的股價波動率及成交量往往高於日內平均水平,這一時間段是大量機構投資者、知情交易者的交易時間,尤其是在尾盤30分鐘,是市場資訊充分反映、股票籌碼充分換手的重要階段。因而,該時間段內的股票價格走勢包含了更重要的資訊。

為描述兩點半效應,我們構建了個股尾盤半小時的收益率因子,即最後半小時的漲跌幅,(此處參考對市值因子和行業因子進行迴歸並取殘差處理,作為新的尾盤漲跌幅因子),並檢驗其與次日收益率的相關性。

檢驗方法:尾盤半小時漲跌幅與次日收益率相關係數

股票池:HS300

檢驗時期:2010.1-2018.11

檢驗頻率:每個交易日

上圖為尾盤半小時漲跌幅與次日收益率相關係數的時序圖(由於相關係數IC波動較大,圖中按20日均線繪製)。

結果讓人震驚,尾盤半小時的漲跌與次日漲跌整體呈現的是負相關性,相關係數IC絕大多數時期均小於0。也就是說尾盤表現突出的股票,第二天反而表現很差,說明個股的尾盤漲跌是個典型的反轉效應而非動量效應。只有在2015年7到8月和2017年3到4月期間呈現出正相關性,前一段是股災時期,後一段是市值因子失效的小盤股股災時期。相關係數的短暫轉正可能與此期間的機構資金的介入相關(如2015年股災期間的國家隊救市行為)。

接下來,我們根據尾盤半小時的漲跌幅因子對每日的HS300成分股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序分組,並跟蹤各分組的累計淨值走勢,如下圖所示(基準bench為滬深300等權)。

各組走勢分層顯著,說明這是一個資訊比率非常高的反轉因子。

通過做多第一組,做空第五組得到的多空組合(多空組合收益率是由第一組的淨值除以第五組的淨值近似核算的),如下圖所示。可見多空表現非常穩定,只有在在2015年7到8月和2017年3到4月這兩段市場風格劇變的時期出現回撤,在忽略手續費和交易摩擦的情況下,多空組合年化收益達到70%。

看到此時,聰明的讀者可能想到這是一個優異的短週期alpha因子。遺憾的是,筆者在進一步的測試中發現在考慮了每日換倉手續費及交易滑點後,因子收益就已經被抹平了。不過,對於有底倉的情況,這個因子則具有一定的意義:如果你計劃未來幾天將要更換持倉,當某隻股票尾盤走強的時候,最好當天收盤就賣出,如果當天走弱,不妨等到明天再說。

前面提到,開盤半小時和尾盤半小時通常是股市交易中交易量最大,內涵資訊最豐富的兩個時間段。借鑑尾盤半小時漲跌幅因子分析方法,我們對開盤半小時漲跌幅對次日收益率的影響也進行了分析,分組淨值圖(同樣按照漲跌幅因子從小到大)如下所示。

統計結果與尾盤恰恰相反,開盤表現好的股票往往次日收益率更高,分層效果也很顯著,說明這是一個不錯的動量因子。可能是由於資訊衰減,開盤半小時漲跌幅的因子的多空收益(此處為做多第五組,做空第一組)並沒有尾盤高,如下圖所示。在忽略手續費和交易摩擦的情況下,多空組合年化收益達到42%。

開盤和尾盤半小時漲跌幅的統計檢驗在實證分析股市傳言的同時,也證明了短期波動的可預測性。儘管上述分析是基於每日調倉,但基於日內因子的衍生因子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仍可能有一定的資訊增益體現。

為了檢驗上面的想法,我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因子邏輯,統計一週內各股的尾盤漲跌幅均值,並根據漲跌幅從小到大的順序構建五組持倉組合,每週末進行調倉。分層淨值結果如下。

可見雖然中間三層的分層效果不再突出,但是第一組和第五組的層級仍較為明顯,說明尾盤效應在周度上仍有一定的影響。

以同樣的邏輯測試尾盤漲跌幅在月度調倉下的表現,可以發現尾盤因子基本已經失效。

大盤指數的尾盤走勢

前面分析了個股尾盤半小時的走勢是否會延續到第二天,我們在經過實證統計後給出了否定的結論。那麼我們再次回到大盤上來,大盤在兩點半前的走勢是否會延續到尾盤,下面我們將通過統計方法回答這個問題。

檢驗方法:開盤到兩點半的漲跌幅與尾盤半小時漲跌幅的相關係數

檢驗指數:上證綜指

檢驗時期:2006.1-2018.11

檢驗頻率:每個交易日

根據連續250個交易日的上證指數開盤到兩點半的漲跌幅與尾盤半小時漲跌幅,滾動求解相關係數,結果如下圖所示(圖中繪製的是相關係數的20日均線)。

可見在2013年之前,大盤在兩點半之前的走勢與尾盤走勢相關程度較高,有經驗的投資者可以根據兩點半之前的大盤走勢決定在尾盤是否要進行交易操作。

2013年-2016年,大盤在兩點半之前的走勢與尾盤走勢的相關性降低了一半,不過總的來看仍呈現了一定的相關性。

2017年至今,大盤在兩點半之前的走勢與尾盤走勢的相關性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呈現出微弱的負相關性。想要根據當天走勢,在尾盤作出投資決策變得更加艱難。

結語

A股“兩點半”現象流傳久遠,即個股的尾盤表現很可能會延續到第二天。本文對此現象做了統計分析,發現“兩點半”現象確實存在,不過與大家的認知卻截然不同。

統計結果表現,尾盤漲得最好的股票,第二天大概率表現最差,尾盤跌得最凶的股票,第二天卻大概率漲得最好,反而是開盤半小時的表現與第二天的漲跌是正相關的。進一步的統計分析表明,在周度頻次上,“兩點半”效應仍有一定的影響。

點選進入聚寬社群,即可查看回測分析及全部策略程式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