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書筆記:《明朝那些事第二部:萬國來朝》

讀書筆記:《明朝那些事第二部:萬國來朝》

1.為什麼要讀書?一般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建設祖國,為國爭光之類,當然,真正的目的大多是升官、發財、滿足慾望,等等。但事實告訴我們,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許可以獲得動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業,需要的是另一種決心和回答——為了讀書而讀書。

2.罷官的日子是苦悶的,人類最大的痛苦並不在於一無所有,而是擁有一切再失去。

3.解縉終於滿足了,他似乎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沒有成功,知識因為當年政治上的幼稚,為什麼一定要說這麼多違背皇帝意願的話呢?那不是為難自己嗎?

而這次政治投機的成功也讓他認定,今後不再關心那些與己無關的事情,只有積極投身政治,看準政治方向,並放下自己的政治籌碼,才能保證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於是,當年那個一心為民請命、為國效力的單純的讀書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躍躍欲試、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也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只不過是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罷了,但問題在於,解縉在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忘記了一個重要而簡單的原則,而正是這個簡單的原則斷送了他的一生。

這條原則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

這句話倒不一定是打擊,在很多情況下,它是真誠的勸誡。

4.解縉太天真了,他不知道朱棣從根本上講是一個政治家,政治家說話是不能信的,你對他有用時或他有求於你時,他會對你百依百順,恨不得叫你爺爺。但事情辦完後,你就會立刻恢復孫子的身份。很明顯,解縉搞錯了輩分。

5.在歷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十分有水平的人物,他們能夠在形勢尚不明朗之前預見到事物將來的發展,如諸葛亮在破草房裡就能琢磨出天下將來會三分等,但諸葛亮的這種琢磨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使他琢磨得不對,也沒有人去找他麻煩。

容易出麻煩的是抉擇,也就是說,必須犧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換取將來更長遠的利益。這種抉擇往往是極為痛苦的,因為眼前的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長遠的利益卻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你讓大家丟下手中已有的鈔票,跟著你去挖金礦,金礦固然誘人,但是否真有卻著實要畫個大問號,你說有就有?憑什麼?

一百多年後偉大的改革家張居正就是栽倒在這種抉擇上的,因為那些大臣們寧可抱著手上的那點家當等死,也不肯跟他去走那條未知的道路。

朱隸就是這樣一個很有水平的領導,也是一個敢於抉擇的領導,他知道遷都是一項大工程,耗時耗力,但它準確的判斷出,影響明帝國長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將來平平安安過日子,就必須捨棄眼前的利益,遷都北京。否則明朝將難逃南宋的厄運。

與張居正相比,朱隸有一個優勢–他是皇帝,而且還是一個鐵腕皇帝,一個敢背罵名我行我素的皇帝,所以它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所以他終於完成了遷都這項艱難的工作。

棣遷都的行為招致了當時眾人的反對,很多人也斷言此舉必不可行,但十九年後站在北京城頭遙望遠方的于謙應該不會這樣想。

歷史才是事物發展最終的判斷者,在不久之後,它將毫無疑問地告訴每一個人:朱棣的抉擇是正確的。

6.可是某些人註定是不會平凡地度過一生的,偉大的使命和事業似乎必定要由這些被上天選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時是以十分殘忍的方式。

7.無數的夢想似乎都已經離他而去了,但歷史已經無數次地告訴我們,悲劇的開端,往往也是榮耀的起點。

悲劇,還是榮耀,只取決於你,取決於你是否堅強。

8.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剋制自己的憤怒,以大局為重,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鄭和的行為不是懦弱,而是明智。

9.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10.是的,窮人也是有尊嚴和信義的,正是因為有這樣明理的母親,後來的楊士奇才能成為一代名臣。

楊士奇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在困難中不斷努力,在貧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事業。 人窮,志不可短!

11.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練了楊世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他為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說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裡,從不輕易發言洩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其城府可見一斑。

而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

12.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結束,而你卻無能為力,你會幹些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種狀況下是準備寫遺書或是大吃一頓,把以前沒玩兒的都補上,更多的人則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應,可楊溥奇就奇在他的反應不正常。

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砍頭,他卻仍在讀書,而且是不停地讀,讀了很多書(讀經史諸子書不輟),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在那種險惡的環境下,性命隨時不保,讀書還有什麼用呢?

可這個人卻渾似坐牢的不是自己,每天在散發惡臭、骯髒潮溼的牢房裡,卻如同身在自己書房裡一樣,不停地用功讀書,他的自學行為讓其他犯人很驚訝,到後來,連看守他的獄卒都懷疑他精神不正常。

他的這種舉動也引起了朱棣的主意,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便問楊溥現在在幹什麼(幸好不是問楊溥尚在否),大臣告訴他楊溥在監獄裡每天都不停地讀書。

朱棣聽到這個答案後,沉思良久,向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下達了命令,要他務必好好看守楊溥,不能出任何問題。

朱棣是一個很有水平的領導,這種水平就體現在對人的認識上,他很清楚楊溥的境況和心理狀態,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溥卻能視死如歸,毫不畏懼,也絕非偽裝(裝不了那麼長時間),這是很不容易的。

很明顯,這個叫揚溥的人心中根本就沒有害怕這兩個字。

自古以來,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脅下等死。

不知何時發生,只知隨時可能發生,這種等死的感受才是最為痛苦的。

楊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這樣的人,天下還有何可怕! 真是個人才啊!

13.永樂十年(1412)的風波之後,朱棣對太子也產生了懷疑,便向楊士奇詢問太子監國時表現如何。

這看上去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暗藏殺機。

城府極深的楊士奇聽到這句問話後,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點,他立刻意識到,決定太子命運的關鍵時刻來到了。

他緊張地思索著問題的答案。

趁著楊士奇先生還在思考的時間,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又十分關鍵。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積極,勤懇做事,和群眾(大臣)們打成一片,能獨立處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話,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你爹還在呢,現在就拉攏大臣,獨立處事,想搶班奪權,讓老爹不得好死啊。

既然這個答案不行,那麼我們換一個答案:太子平時積極參加娛樂活動,不理政事,疏遠大臣,有事情就交給下面去辦,沒有什麼威信。

這樣回答的話,太子的結局估計也是一完蛋。

這又是一個非常類似二十二條軍規的矛盾邏輯。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無數太子就是這樣被自己的父親玩兒殘的,自古以來,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係始終是處理不好的,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逃脫不了這個規則的制約。

你積極肯幹,說你有野心;你消極怠工,說你沒前途。

幹多了也不行,幹少了也不行,其實只是要告訴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讓你幹,你就不得休息;不讓你幹,你就不得好死。

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權力。 誰分我的權,我就要誰的命!(兒子也不例外)

朱棣很明白,他最終是要將權力交給太子的,而在此之前,太子必須有一定的辦事能力,為了帝國的未來,無能的廢物是不能成為繼承人的,所以必須給太子權力和鍛鍊的機會,但他更明白,要想得一個善終,混個自然死亡,不至於七八十歲還被拉出去砍頭,就必須緊緊握住自己手中的權力,直到他死的那一天!

兒子是不能相信的,老婆是不能相信的,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這就是皇帝的悲哀。

好了,現在楊士奇先生已經完成了他的思索,讓我們來看看他的答案:

“太子監國期間努力處理政事,能夠聽取大臣的合理意見,但對於不對的意見,也絕不會隨便同意,對於近臣不恰當的要求,他會當面駁斥和批評。”

這就是水平啊,在朱棣舉辦的現場提問回答活動中,楊士奇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想出這種兩全其美的外交辭令,實在不簡單。

既勤懇幹活禮賢下士,又能夠群而不黨,與大臣保持距離,在楊士奇的描述下,朱高熾那肥頭大耳的形象一下子變得光輝照人。

朱棣聽了這個答案也十分滿意,臉上立刻陰轉晴,變得十分安詳,當然最後他還不忘誇獎楊士奇,說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人。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朱棣和楊士奇各出絕招,朱棣施展的是武當長拳,外柔內剛,楊士奇則是太極高手,左推右擋,來往自如。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似乎可以算是武當派的同門師兄弟。

於是,永樂十年(1412)的這場紛爭就此結束,太子黨受到了沉重打擊,太子被警告,地位也有所動搖,但由於楊士奇等人的努力,終於穩定住了局勢。

14.當時的政治局勢極為複雜,由於朱棣公開斥責太子,且把太子的很多親信都關進了監獄,於是很多大臣們都認為太子已經幹不了多久了,倒戈的倒戈,退隱的退隱,太子朱高熾也陷入了孤立之中,現實讓他又一次見識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原先巴結逢迎的大臣們此時都不見了蹤影,唯恐自己和太子扯上什麼關係,連累自己的前途,在這種情況下,楊士奇開始了他和朱棣的問答較量。

這次朱棣沒有遮遮掩掩,他直截了當地問楊士奇,太子是否有二心,不然為何違反禮儀,遲緩接駕?(這在朱棣看來是藐視自己)

在此之前,也有人也勸過楊士奇要識時務,太子已經不行了,應該早作打算。

楊士奇用自己的答案回覆了朱棣,也回覆了這些人的“建議”。

楊士奇答道:“太子對您一直尊敬孝順,這次的事情是我們臣下沒有作好準備工作,罪責在我們臣下,與太子無關(太子孝敬,凡所稽遲,皆臣等罪。)。”

說完,他擡起頭,無畏地迎接朱棣銳利的目光。

朱棣終於釋然了,既然不是太子的本意,既然太子並不是有意怠慢,自己也就放心了。

就這樣,懸崖邊上的朱高熾又被楊士奇拉了回來。

楊士奇這樣做是需要勇氣的,在太子勢孤的情況下,主動替太子承擔責任,需要冒很大的風險,要知道,朱棣不整太子,對他們這些東宮官員們卻不會手軟。與他一同輔佐太子的人都已經進了監獄,只剩下了他暫時倖免,但他卻主動將責任歸於自己,寧願去坐牢,也不願意牽連太子。

楊士奇用行動告訴了那些左右搖擺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收買,不是所有的人都趨炎附勢。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朱高熾的太子地位被摘掉是遲早的事情,繼續跟隨他並不明智,還很容易成為朱高煦打擊的物件,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風雨飄搖中依然堅持支援太子的楊士奇,不是一個投機者。

就如同三十年前,他身處窮困,卻仍然無私援助那位朋友一樣;三十年後,他又做出了足以讓自己母親欣慰的事情。

三十年過去了,雖然他已身處高位,錦衣玉食,他的所作所為卻並沒有違揹他的人生信條。

人窮志不短,患難見真情。

15.朱棣問:“我最近聽到很多漢王(朱高煦封號)行為不法的傳聞,你們知道這些事情嗎?”

這話是對楊士奇和蹇義兩個人問的,但兩人的反應卻大不相同。

蹇義雖然忠於太子,卻也被整怕了,他深恐這又是一個陷阱,要是實話實說,只怕又要遭殃,便推說自己不知道。

朱棣失望地轉向了另一個人——楊士奇,他注視著楊士奇,等著他的答覆。

楊士奇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經歷了那麼多的波折和陰謀,自己身邊的同伴不是被殺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為了自己的信念,他忍耐了很久,他曾經有很多機會向朱棣揭發朱高煦的不軌行為,但作為一個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權力鬥爭就如同劍客比武,一擊必殺才是制勝的王道,因為一旦寶劍出鞘,就沒有收回的餘地。

朱棣已經喪失了對朱高煦的信任,他已經漸漸看清自己這個兒子的真面目,這是最好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拔劍出鞘!

楊士奇從容答道:“我和蹇義一直在東宮服侍太子,人家就把我們看成太子的人(還裝,難道你不是嗎),有什麼話也不會跟我們講,所以我們不知道。”

奇怪了,這句回答不是和蹇義一樣,啥也沒說嗎?

要知道,自古以來最狠的整人方法就是先誇你,再罵你,楊士奇熟練地運用了這一技巧。所以別急,下面還有個但是呢:

“但是,漢王兩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現在陛下要遷都了,在這個時候,他要求留在南京,希望陛下仔細考慮一下他的用意。”(唯陛下熟察其意。)

細細品來,楊士奇此言實在厲害,看似平淡無奇,卻處處透著殺機,要把朱高煦往死裡整,楊士奇之權謀老到實在讓人膽寒。

楊士奇終於亮出了他的寶劍,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對正確的人,使出了那一劍。

一劍封喉。

16.因為一無所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後再失去。

17.在這個世界上的無數國家民族中,要排聰明程度,中國人絕對可以排在前幾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於變通。這樣做不行,那就換個做法,反正達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謂此路不通,我就繞路走,正是這一智慧的集中體現。

18.在歷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閃光表現得到皇帝的歡心和信任,從而為禍國家的事情並不少見(比如和珅),但事實證明,這一次,朱瞻基並沒看錯,這位聲音洪亮的御史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二十年後,他將挺身而出,奮力挽救國家的危亡,併成就偉大的事業,千古流芳。

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謙。

19.好的皇帝就如同現代足球場上的好裁判,四處都有他的身影,不知疲倦地奔跑,卻從不輕易打斷比賽的節奏,即使出現違規行為,也能夠及時制止,並及時退出,不使自己成為場上的主角。

這樣的裁判才是好裁判。

不干擾百姓們的生活,增加他們的負擔,為其當為之事,治民若水,因勢利導,才是皇帝治國的最高境界。

這樣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朱瞻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好皇帝,而且從治國安民的角度來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強得多。

20.要知道,當一個壞人並不難,但要做一個壞到極點的極品壞人是很難的。

21.一個人如果飢餓就會去找東西吃,因為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經吃飽了呢?那麼他就會四處閒逛,找點事情幹,反正閒著也閒著。

如果一個吃飽的人又找不到什麼好事幹,他可能就會去幹壞事,實現自我價值。

22.“單挑”實際上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因為打人的是你,捱打的也是你,是輸是贏全要靠你自己。當然,如果你比對方高大,比對方強壯,湊巧還練過武術(最好是搏擊,套路不怎麼管用),那麼勝利多半是屬於你的。

現在我們把範圍擴大,如果你有兩個人,而對方還是一個人,那你的贏面就很大了,兩個打一個,只要你的臉皮厚一點,不怕人家說你勝之不武,我相信,勝利會是你的。

下面我們再加一個人,你有三個人,對手還是一個人。此時,你就不用動手了,你只要讓其餘兩個人上,自己拿杯開水,一邊喝一邊看,臨場指揮就行。

就不用一個個地再增加了,如果你現在有一千個人,對手一個人,結果會怎樣呢?

我相信,在這種情況下,你是不會贏的,因為對手早就逃了。

到現在為止,你可能還很樂觀,因為一直以來,都是你佔優勢。

然而真正的考驗就要來了,如果你有一千個人,對手也有一千個人,你能贏嗎?

你可以把一千個人分成幾隊去攻擊對方,但對手卻可能集中所有人來對你逐個擊破,你能保證自己獲得勝利嗎?

覺得棘手了吧,其實我們才剛開始。

下面,我們把這個數字乘以一百,你有十萬人,對手也有十萬人,你怎麼打這一仗?

這個時候,你就麻煩了,且不說你怎麼佈置這十萬人進攻,單單隻說這十萬人本身,他們真的會聽你的嗎?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這十萬人都是人,有著自己的思維,有的性格開朗,有的陰鬱,有的溫和,有的暴躁,他們方言不同,習慣不同,你的命令他們不一定願意聽從,即使願意,他們也不一定聽得懂。如果裡面還有外國友人(比如朝鮮),那你還得找幾個翻譯。

這就是指揮的難度,要想減低這一難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廣漢語和普通話了。

要是再考慮他們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會十分頭疼。這十萬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對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讓他前進,他可能理解為後退,一來二去,你自己都會暈倒。

很難辦是吧,別急,還有更難辦的。

我們接著把這十萬人放入戰場,現在你不知道你的敵人在哪裡。他們可能隱藏起來,也可能分兵幾路,準備伏擊。而你自己要考慮怎麼使用自己這十萬人去找到敵人並擊敗他們。

此外,你還要考慮這十萬人的吃飯問題,住宿問題,糧食從哪裡來,還能堅持多少天。

腦子有點亂吧,下面的情況會讓你更亂。

你還要考慮軍隊行進時的速度、地形、下雨還是不下雨,河水會不會漲,山路會不會塞,士兵們經過長時間行軍,士氣會不會下降,會不會造反,你的上級(如果有的話)會不會制約你的權力,你的下級會不會譁變。

你的士兵有沒有裝備,裝備好不好,士兵訓練水平如何,敵人指揮官的素質如何,敵人的裝備如何,敵人的戰術是什麼,你的心裡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敗仗怎麼撤退,打了勝仗能否追擊,等等。

事實上,戰場上的情況還要複雜得多。相信看到這裡,你已經明白,別說帶十萬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帶十萬人出去轉一圈,旅個遊,能平安無事地回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你可能以為事情就此結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不要忘記,我們的目標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揮的人數乘上十倍,一百萬人,你就會發現,你面對的已經不是一百萬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萬個麻煩,是真正的災難。

從十萬到一百萬,你的人數增加了十倍,但你的問題卻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一百萬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不說,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誰也不是傻瓜,你怎麼控制一百萬個人,讓他們去聽從你的指揮呢?

軍事指揮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揮的人數和指揮官的指揮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揮的人數越多,對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從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頂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種境界,它代表著指揮官的能力已經突破了人數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頂,無論是十萬、還是五十萬、一百萬,對於指揮官而言,都已經沒有意義。

因為這種指揮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遠只有一個人,命令前進絕不後退,命令向東絕不向西。

同進同退,同生同死。

這才是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帶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軍事天才。

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軍神。

23.一個人犯一次錯誤不難,難的是從頭到尾都犯錯誤.

24.一個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於被罵,而在於罵無可罵。

25.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英雄。

英雄不是人人都能當的。一般看來,英雄有如下特點:

  • 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
  •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但實際上,要成為英雄,必須先學會畏懼。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著天生的英雄,只要過日子,就會有困難,有困難,就會有障礙。你會開始畏懼,畏懼所有阻擋在你眼前的障礙。

當你感到畏懼和痛苦,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你應該同時意識到,決定你命運的時候到了。

因為畏懼並不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也是成為英雄的起點。

不懂得畏懼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困難,也無法戰勝困難。

只有懂得畏懼的人,才能喚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懼的人,才有勇氣去戰勝畏懼。

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征服它的人,就是英雄。

這就是我所認為真正的英雄——畏懼並戰勝畏懼的人。

關鍵只在於那畏懼的一刻,你是選擇戰勝它,還是躲避它。

人生的分界線就在這裡,跨過了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這一步就是懦夫!

26.所謂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別人想不出的方法。

27.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會原形畢露。

28.在殘酷的戰場上,弱者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為堅強的、剛毅的強者才能活下來,並獲取最後的勝利。

29.他在城頭看得一清二楚,也明白孫鏜也並非貪生怕死,實在是支援不下去了,可是他軍令在身,而且他也是一個比較死板的人,通俗說來就是認死理。所以他沒有開門,而是站在城頭,對孫鏜喊了很長的一番話。

這番話的大意是,雖然我知道你很辛苦,敵人很多,很想進城,我也可以理解,但是因為上級有命令不能放你入城,所以我不能違背命令放你進來,其實只要你打退敵人,就可以進城了,所以希望你多多努力,我會在城頭為你吶喊助陣的。

這番話說得孫鏜目瞪口呆,要能打退敵人,老子還找你幹嗎?不讓進就不讓進,說這麼多廢話幹啥?

找一個言官來做武將的監軍,實在是很有意思的組合,在很多時候會造成極強的喜劇效果。

孫鏜明白,雖然這位城頭的言官說了一些廢話,但是主題意思是清楚的: 能夠進城的只有兩種人,勝利者,或是屍體!

它拔轉馬頭,轉向了激戰正酣的戰場。

反正也進不去了,就戰死在這裡吧!也先,老子跟你拼了。

人有時候必須有捨棄生命的覺悟,才能找到生路。

30.無論在多麼絕望的情況下,也不要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創造奇蹟。 于謙用他的行為為我們證明了這一真理。

31.在權力面前,從來就沒有兄弟的位置。

32.其實王直的這段話還是經過仔細思考才寫出來的,他已經察覺,朱祁鈺不想朱祁鎮回來,就是因為皇位,所以他特別宣告,就算朱祁鎮回來了,也不會搶你的皇位,你就安心吧!

這樣看來,這段話似乎沒有問題,那怎麼會讓朱祁鈺生氣呢?

因為王直千算萬算,卻算漏了一點:這件事情雖然眾人皆知,卻是朱祁鈺埋藏最深的心事,帝王心術鬼神不言,你王直竟然捅破,真是自作聰明!

33.事實上于謙也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他早就看清了形勢,也明白朱祁鈺的心理變化以及他震怒的原因,經過仔細思考後,他站出來,只用了一句話就化解了僵局。

“天位已定,寧復有它!”

這句話真是比及時雨還及時,朱祁鈺的臉色馬上就陰轉晴了,于謙見狀趁機表示,要派遣使者,不過是為了邊界安全而已,還是派人去的好。

于謙的這一番話說得朱祁鈺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只要皇位還是自己的,那就啥都好說。

朱祁鈺一掃先前臉上的陰雲,笑逐顏開,對於謙連聲說道:“依你,依你(從汝)。”

我每看到此處,都不由得自心底佩服於謙,不但勇於任事,還如此精通帝王心術,實在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