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Hinton Neural Networks課程筆記1b:神經網路模擬的大腦機理

Hinton Neural Networks課程筆記1b:神經網路模擬的大腦機理

課程主要講的是神經網路,而其初始的時候是模擬的人類大腦內部的機理。所以這部分介紹一些大腦內部的機理,主要是其被神經網路模擬的部分,以及其具有的優點。

1. 為什麼研究神經科學

  1. 研究大腦機理。大腦龐大複雜而且脆弱,所以需要計算機模擬。
  2. 理解基於神經和其適應性連線的平行計算。這種平行計算和傳統的連續計算不同,應該具有和大腦相似的特性(比如適合完成認知類似的任務,但不擅長算術等)。
  3. 模擬其結構來設計演算法,解決實際問題。(後續證明,即便演算法和大腦結構不完全一樣,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2. 大腦內部結構

2.1. 神經元

和高中生物課本講的一樣,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接受區(dendritic tree)、核心區(cell body)和發射區(axon,軸突)。axon發射刺激(spike)出去,與dendritic tree通過突觸(synapses)間接接觸,從而使得spike被下一個神經元通過dendritic tree接收。神經元接收到足夠多的spike之後,就會通過axon hillock產生spike,再通過axon傳播。
neuron

2.2. 突觸

spike通過axon傳到突觸之後就會釋放化學物質,而這種化學物質有很多種(正向的、負向的…)。這種化學物質在突觸中擴散,然後和下一個神經元細胞膜上的接收分子結合,從而改變其形狀,從而在細胞膜上開了個讓特殊離子進出的洞。
突觸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適應性。即突觸的效率會隨釋放的化學物質的數量以及接收分子的數量變化。
儘管突觸比記憶體慢,但其耗電低,而且小。突觸還可以根據區域性訊號做出適應性改變。

2.3. 大腦

每個神經元從其他神經元接收輸入(也有部分細胞可以自己連線自己),神經元之間通過spike互動。輸入的效果被突觸所控制,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負向的。
brain


突觸的權重是適應性的,隨學習改變,從而使得整個網路學習到有用的計算(如識別、學習語言、做計劃和控制身體)。
因為人類大概有1011個神經元,每個還有104個權重,所以如此多的權重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影響計算函式,其頻寬比一個工作站還要高。

2.4. 大腦的模組化

大腦是模組化的,即不同區域負責不同的事情。區域性損壞只會影響某些功能,而且在進行某項任務的時候,相應區域的血流增強。
但是神經元群大部分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其實神經元群是universal(可以學習大部分函式)的,這也被大腦的重定位實驗所證實。即把大腦的視覺部分損壞之後,連線視覺部分的輸入訊號到語音區,語音區會逐漸的學習到視覺的功能,並且擁有和視覺區類似的結構。
所以cortex是可以隨學習改變的,可以用於普適性的任務,並且會隨著經驗而改變形狀。這就使得該結構既可以快速的並行運算,又擁有足夠的靈活性。(Hinton還把其與FPGA比擬,FPGA也是為了普適性平行計算設計的結構,其具體功能隨任務變化)

3. 個人總結

神經網路和大腦內部的神經元群和相似,所以應該具有一些類似的特性。從而證明了神經網路理應具有一些特點:
1. 和大腦的功能相似,即適合做認知方面的任務,而不適合計算類任務。
2. 具有很好的並行性,高頻寬,普適性和適應性。
3. 網路本身功能普適,根據經驗(/資料集)學習,從而改變突觸權重,從而最後具備某種特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