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職業規劃:45歲之後,外企精英們去哪裡?

職業規劃:45歲之後,外企精英們去哪裡?

45歲之後,外企精英們去哪裡?

包不同:這是天涯上的一篇老文章,現在回頭再看依然值得深思。選擇做一件事情謀生和選擇一種開心的工作及生活方式遠大於物質和經驗積累本身,指導我們前行的應該是我們內心深處萌萌而動的無窮探索和好奇之心!

導語:標題中問及的問題,已經縈繞在我心裡好久,總想就這個話題寫點什麼,一則是為自己十年的外企生涯做個階段性的總結,二是想跟天涯上的同仁們交流一下外企的話題,以及服務於外企的大陸中國人的前途。

一、我為什麼要加入外企

算起來,我服務於"外"字頭的各種企業已經有十個年頭了,現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動機,還要回到十年前。

1999年,我還在某省會城市的一個設計院工作,由於專案的關係,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員工有過很多打交道的經歷。

每次設計聯絡,他們都西服革履地從北京飛來,住在我們這個城市最高檔次的酒店,拿著膝上型電腦,以及寫滿外文的資料,跟我們侃侃而談。當初我是一個畢業將近十年的工程師,對這些人除了羨慕還是羨慕,羨慕他們出差的待遇,羨慕他們流利的外語,羨慕他們開闊的眼界,給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後一定要加入外企!

加入外企的過程其實很偶然,也很簡單,現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進外企其實就是一層紙,更多的是靠運氣。過程我就不細說了,總之我如願以償地加入了曾經仰視的外企,然後就是不斷地跳槽,現在供職於一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徹底地圓了自己十年前的夢,成了每天北京地鐵十號線國貿站螞蟻搬擁擠的人流中的一員。

二、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麼?

這個問題,也是我最近考慮許久的問題,彈指一揮間,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麼?我學到了什麼?我還能得到什麼?我還能接著學到什麼?

經過不斷的思考,我給出了十年後的答案。

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

一份看起來不錯的薪水但是絕對中等偏下的生活質量;

我學到的主要包括:

供職公司產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將它們銷售出去;

看起來還可以的英語口語和寫作能力;

外國人是如何想事情的。

還能得到什麼?

答案:面對更年輕人競爭朝不保夕的飯碗!

我還能學到什麼:

答案:除了吃當年設計院的老本,真的沒有什麼能學到的了。

三、我對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職人的出路

其實,國內的寫字樓外企,跟現在的製造業,沒有本質的不同。製造業那些血汗工廠,是利用國內廉價的勞動力跟自然資源,生產出產品銷往海外;國內的寫字樓外企,也是利用廉價的大學畢業生以及從國企跳槽人員的人力成本,把國外的高價產品銷往國內(產品或者服務)。

所以,中國的外企,其實就是一個賣產品的公司,而不是開發產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僅僅是能夠幫助它賣東西的人而已,換句話來講,外企的人其實都是銷售人員,只不過崗位不同而已。

那麼,銷售團隊需要多高的知識能力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外企,絕大多數的所謂"技術"人員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產品的效能(無法全部瞭解,總有許多黑匣子是無法破譯的),然後千方百計地把他放在給客戶做的技術方案中,然後就是忽悠客戶接受你的方案。

如何忽悠客戶呢?很重要的是包裝。

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飛機,都住高檔賓館,這是公司形象;

外企的人都能講點哪怕中國式的外語,時不時帶幾個老外出去,證明自己的東西跟國內的不同;

外企的人,辦公室助理都是年輕的小姑娘,人稱OfficeLady,出去的男士大多西服革履,提著電腦包。

有時我真想撕下這些人的畫皮,那些年輕的助理們,乾的是什麼活呢?接電話,發傳真,給老闆泡茶,給出差的人訂機票。當青春離你們遠去,久了不說,就35歲,在這之後,如果升不上個行政主管什麼的,辦公室還能看見這些大姐(候補阿姨)們的影子嗎?臉蛋如青蘋果一般的小女孩兒們每年都從校門踏入這個社會,端茶倒水的活計是不需要資歷的,能幹的人總是社會上一招一大把。

還有,那些年輕的"工程師"們,乾的是什麼活呢?所有的技術方案都是為了賣出自己的產品,一次次地拜訪客戶,一次次地談價錢,天上飛地下跑。為出售產品而設計的技術方案不會有太高的技術含量的,但你年過四十,當你跑不動的時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夥子們又從校門出來了,他們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幹勁,要的是業績,不講究的是工資。這時你跑不動了,工資卻是人家的兩三倍,老闆要的是誰,還用問嗎?

在我每天上班的寫字樓裡,幾乎很難看見年齡在45以上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去向。天涯上的同學們呀,誰能告訴我,45歲以後,外企的人都去哪裡了呢?

回覆以及討論

看來大家的回帖,覺得自己有如下的路可選擇:

1)自己創業。但是我不是搞純裝置銷售的,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裝置可以代理。我是出技術方案的,所以很難找到客戶,這條路似乎走不通,除非回到家鄉開個小超市什麼的,但是老天保佑別哪天周圍開個家樂福沃爾瑪什麼的巨頭,那就死定了。

2)回到國企。暫且不論能否回去,這是個很尷尬的選擇,昔日的同事都是領導了,你回去跟人搶位置還是甘心受比你小不少的人領導?但是如果就是想找個飯碗,什麼都是可以忍受的。

3)移民。現在加拿大的技術移民的路已經基本堵死了,就是找顧問公司做包裝出去了,也要至少奮鬥十年才能站穩腳,十年後,頭髮都白了,這輩子就算貢獻給孩子了。

4)職業炒股,估計我沒有那麼高的財商,手裡真的沒有什麼餘錢。

除了上述的幾類,我真的想不出還有什麼了,大家幫我想想?

樓歪成這個樣子,很遺憾,衷心希望今後大家理性討論。

在我看來,外企做到40歲以上,職位大概可能是:

1)中級經理層,頭銜可能是銷售經理或者是技術經理。說實在話,外企的經理頭銜算是滿大街了,剛畢業的也能給個市場經理或者銷售經理的頭銜,就是為了出去唬人方便。真正做到中級經理層的,都是能帶領一個團隊的人物。這些人要是無法升到總監階層的話,45歲就到頂了。做銷售的人還能存點人脈,做技術的,只能給人打技術零工了。

2)高階工程師,一般都是技術崗位。不過外企的頭銜跟國內的職稱是兩回事,45歲下崗了,可能有機會去監理公司之類的地方做個技術苦力,掙點辛苦錢,但是需要撇家舍業了。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考個註冊證書什麼的,以後肯定有得用。

3)高階行政職位,比如行政經理或者人事經理什麼的。這個感覺最難辦,因為年紀大了,哪個公司都不缺非技術崗位的領導。出路如何,我真的不知道。

其實,感覺老了去私企也不是不行,只要有技術,但是一大把年紀被年輕人呼來喝去,真的不是滋味,不過為了生存,應該能忍得住。

以上不論是哪個出路,都貌似有點淒涼。

看來要扶樓了,先講講自己的職業經歷吧。

我的經歷(1)

我先前供職的設計院是早先冶金部的部屬大院,曾經也是中直單位,要說我現在的這點本事,更多地是吃設計院的老本。想當年剛出校門,不知道戀愛為何物,一心向往工作,在各大現場出差都是以半年為單位,處理現場問題,出設計變更,拜老同志為師,每天吃完晚飯後呆在設計隊辦公室看圖紙。說實話,我大學專業成績一般,但是在現場工作的幾年,算是徹底實現了從書本到實踐再回到書本的第一個迴圈。

不知道現在的畢業生經歷如何,我們90年代初畢業的那一批人,技術底子一般都是這麼打下來的。

我的經歷(2)

時光如梭,轉眼到了上個世紀末,我所在的設計室承接了一個國外政府貸款的專案。圈內的人應該知道,政府貸款需要指定採購貸款國的裝置,於是一些做工程總承包的外資公司蜂擁而來,作為主要設計負責人,我開始了跟外資公司的零距離接觸。

最開始是做可行性研究,我們出了技術方案後,跟北京來的一家歐洲公司代表處一遍遍地開設計聯絡會議,以保證設計跟裝置唱的是一臺戲。十年前跟現在是不一樣的,那時候國內還是缺錢,貸款方很牛,對貸款申請的專案審查很嚴,所以那些外資公司也毫無例外地很牛。

要說十年前的部屬設計院,也是夠含酸的,CAD處於剛起步的狀態不說,外語流利的設計人員是奇缺的。好在我們面對的是代表處的人,不過人家的檔案都是E文,而且跟我們開會,記筆記也是E文,真的讓我們佩服。每次開完會,我們都會招待他們吃頓飯,有一次喝多了,送他們回旅館,又受到很大的刺激,人家飛來住的是商貿(香格里拉旗下),我們出差,還是要住骯髒的招待所。

至於技術,記得有一次跟我們開聯絡會的先生在會議中拿出膝上型電腦,現場敲了幾個數,就把我手算一週的資料重算了一步。那時真的是羨慕呀,現在明白了,任何裝置廠家都是自己的計算模型,他其實不過是輸入幾個原始資料而已,現在我打電話都能指揮人幹這個活計。

外企呀外企,那時在我心裡真是個NB的地方,以至於隨後的一兩年,我對外企的感覺就像鄧麗君唱的"初戀的地方"一樣,我立下了決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我的經歷(3)

盼望著,盼望著,機會來了,外企的腳步近了。

我所在的省上馬了一個國外技術援助專案,出資方是某國際組織(名字不提了,圈子太小),由於中方專案經理是我的朋友,我於是借調到了那個專案,跟國外的諮詢公司一起工作,但是還不算他們的僱員。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說裝置製造業,外企就是一個銷售跟售後平臺的話,諮詢行業外企應該有更多的技術含量,畢竟是一個玩腦子跟經驗換錢的地方。在這裡,我係統地學到了很多設計院沒有的知識跟技能,但是也明白了一個殘酷的瓶頸,就是你的護照決定了你在國內諮詢業的地位,要想當國際諮詢專家,就要先換護照。

雖然明白這個瓶頸,但是當時就是作為國內人員,收入的空間上升也是很大的,所以我捨棄了原來的設計院,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這個行業。由於老婆當時在國外,我中間有兩三年去陪她,還順便讀了個文憑,畢業後正式加入了一家美資諮詢公司。

就這樣,從接觸,過渡到正式加入,我花了四年時間,從此開始了正式的外企生涯。

我的經歷(4)

外企的日子開始還是很陽光的,相信每一個在外企工作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作為諮詢行業,我們的客戶遍及全國各地,所以就會有無休止的出差,開始很是陶醉飛機跟星級酒店帶來的舒適跟便利。我跟公司裡面年輕的人不一樣的是,我有著超過十年的工作經驗,所以不用人帶,直接就投入各個專案,也很是有成就感。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三年,中間我換過兩家公司,都是通過獵頭挖過去的,薪水基本維持不變,但是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危機,那就是諮詢公司很難找到活兒了。

瞭解這個行業的都知道,外資諮詢公司的客戶大都是國外公司或者國際組織,國內對諮詢這個行業還是不接受、不信任的,這也是由於國內的體制所決定的。

在國外,諮詢公司最多的國家是英國,由於市場飽和,近些年倒閉與被併購的不計其數,為了開拓市場,這些歐美諮詢公司拼命想開啟中國大門,造成中國國內諮詢公司的競爭異常慘烈,往往一個招標有超過20家來投,八仙過海,各自拆臺。

諮詢公司的人員是靠簡歷吃飯的,一旦沒有了專案,就沒有了新的工作經驗,簡歷也就不值錢了。更要命的是,諮詢公司的人都要填Timesheet,這個東西像一條枷鎖牢牢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一旦一年你投入在專案上的時間少於50%,公司就有理由開掉你,因為你連自己都無法養活。

壓力呀,壓力,不在壓力中爆發,就要在壓力中逃亡!

我的經歷(5)

應該說我加入外企的年代,趕上了國內所謂黃金十年的尾巴,這其間也是國際經濟泡沫氾濫到破滅的時候。不過隨著競爭的加劇,國內外資諮詢行業開始了新的一輪洗牌,很多外資諮詢公司開始逃離中國市場,而且都是那種突然死亡法,實現沒有任何徵兆的,行業裡的兩家外資公司,都遭遇到了被突然關閉的命運。

也就是在某個工作日的早晨,突然從總部來了群由人事財務跟律師組成的團隊,帶著列印好的補償合同,召集大家開會,宣佈馬上關閉XX辦公室,解除所有人的勞動合同,然後在N+1(或者更多點)的補償合同上簽字,然後任命留守團隊,把現有專案的尾巴處理完後關門。

每一個這樣的訊息傳來,我都感覺像冬天的風吹在臉上,刀割似的。難以想象某天我們遭遇到這樣的命運,等待我們的將會是什麼?

我的經歷(6)

感謝老天的眷顧,我終於在幾年前成功逃離了諮詢業的泰坦尼克號,登上了另一艘行業內的巨輪,角色也從高階工程師變成了技術部門的管理人員,雖然手下也沒有幾個人。公司的情況就不介紹了,因為圈子很小。

這是一個對於我來說比較新的行當,簡單說就是為市場開發準備技術方案。時間久了,就像我在開篇中說的那樣,技術方案實際上就是為了推銷自己的成套技術產品。

我們的產品在技術上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作為技術人員,我幾乎看遍了所有的資料,也能跟客戶侃侃而談我們的東西有這個那個的優點,但是深入瞭解這個產品的機會少之又少。漸漸地,我惶恐了,這麼做下去,一個剛出道的工程師,如果改行做市場的話,不出三年,就能把我的工作全部接下來,這就是行業裡面的技術嗎?時間在消逝,我還在吃著當年的老本,如果不吃技術飯的話,我還能幹什麼?

我的經歷(7)

我曾經費了很大力氣,從巨集觀經濟層面上檢討自己的職業前途。

我覺得,外資在中國的黃金時代漸漸遠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昂的人力跟土地成本正在一步步地將製造業外企逼出這個地區,剩下的將只有服務業外企,加上製造業外企的總部。每個人的職業前途都跟自己的行業和國家的經濟狀況相關,我離開諮詢行業,是因為這個行業沒有太大的前途。

中國的經濟,靠外資外貿拉動已經貌似到了極限,需要調整。國家正藉助國企的那隻手,來體現對巨集觀經濟的影響力。我們有很多國企的客戶,日子過得其實比我們外企的人員好多了,至少不要上那麼高的稅,絕大多數外企,呵呵,中秋節連盒月餅都討不到的,都打到工資裡面了。國進民退,國有化在收回民營行業的生計的同時,也正逐漸將外資擠出中國。未來的十年,是國有企業大發展的十年。

外資外資,能否大行其道首先要看國家是否缺資金。目前的中國,其實是不缺錢的,國家藉助外資,其實也完成了國家層面上的原始積累,現在到了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那麼,在我這個不尷不尬的年紀,是進還是退呢?

我的經歷(8)

我曾經想到過離開外企,迴歸國企。畢竟我當年在設計院幹了很多年,還是有不錯的口碑和人脈的,但是回去就那麼簡單嗎?

物是人非,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首先是要不要你的問題。現在的部屬大型設計院,有人託關係花十萬八萬都進不來,能讓你回來首先是天大的面子了。

其次是回去幹什麼?四十多歲的人畫圖拼體力能拼得過剛畢業的年輕人嗎?國企也許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主任什麼的職位。

另外就是家怎麼辦?老婆已經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回去了一片茫然,都需要重新開始。對於她來講,不亞於下崗再就業。她在事業單位,為了我丟掉了目前的工作,對她公平嗎?

所以,退,說說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下決心的。

我的經歷(9)

如果不回到體制內的話,就只有暫時在現在的公司做下去了,問題是,如何做?

在外企,國籍決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層樓的建築的話,每層樓的人依次是:

五樓:(跨國公司註冊國家的)本國人

四樓:其它國家的外國人

三樓:東南亞華人

二樓:有總部工作經驗的海龜或者有政府關係及客戶背景的中國人,所謂外企的中國高管

一樓:一般中國本地僱員

我現在就老老實實地蹲在一樓,相信未來也不會有機會上到二樓。看到這個帖子的外企人士,估計大部分都跟我一樣,呆在沒有花園的底樓。

外企其實是很講血統論的,你的膚色決定了你哪怕再笨,到了中國也會舒舒服服地呆在3、4樓,只要不在市場開發,怎麼混日子都可以。

但是呆在一樓的本地僱員就不一樣了,沒有別的膚色,手裡要是沒有多的資源的話,估計出局的年齡在40-45歲左右,女的大概是35-40左右,君不見一樓的大門外面,還有無數的畢業生擠著要進來嗎?就跟春節火車站買火車的長隊似的。

這也就是我痛苦之所在。

升值到高管的空間理論上確實有,如果真的是幸運兒,可以將你的職業空間延長到50歲,50以後鐵定出局。如何升為高管,需要你在恰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介入外企外國人高管之間的政治鬥爭,不要以為外企不需要站隊,站錯隊跟國企一樣慘。

那麼,無法升職的,為了有限地利用45歲之前的那段時光,需要做什麼呢?我的想法是:

儘量讓自己顯得年輕一些。別笑,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年過四十,臉上飽經風霜,像五十歲人似的,保準你老闆會找個藉口讓你早走,而且你呆在一群年輕人中間,自己心裡也不是滋味。

以上是針對男人而言,對女人不用提醒,在任何年齡段(70之前)都是她們首先關注的問題之一。

我最近壓力大,老得比較快,心裡很愁。說不好聽的,有點以貌事人的口吻了,但是別笑話我。外企的助理們,其實吃的更是青春臉蛋飯,所以在她們年輕的時候,千萬要睜大眼睛,嫁個有潛力的男人,否則到35歲了真的很難。

另外就是學會打理自己的財富。我到四十歲了從來沒有買過股票,但是我覺得Ray99說的其實沒錯,應該開始打理自己財富了,但是作為一個技術出身的普通人,達到他所說的財商估計是不可能了。

還有就是考證書吧,註冊證什麼的,老了也許掛個證一個月能混碗麵條錢。

不管怎麼樣,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態是正常走到45歲的前提條件。

45歲以後呢?我真的不知道,這也是我發帖尋求答案的原因。

作者:soho的貓

耐著性子看貼,挺不容易的。因為自己也是到了這種不尷不尬的境地。希望獲得啟發和交流。

我是北京的,生於斯長於斯,明年35。女人

1994 年高中畢業成績不好,只能上了個成人大專學語言。第二年冬天同班同學介紹進入top500強-DEC做了部門祕書。月薪1200。年輕對所有新鮮的東西都好奇,自學了oa應用等外企生存必備的技能。97年進入Sun,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用了,脫產,家姐出資歐洲學習。唸了半年預科之後學得MBA,學的時候還算含金量比較高呢,回來的時候發現已經是滿大街都MBA了。

過去的老闆介紹,重新進500強做售後服務,月薪6k。省吃儉用半年後首付3萬買了京郊的房子。那時候就是踏踏實實的坐辦公室OL。對生活沒有大追求。後來是經過了經濟風暴,陸續在GE等公司做過二線工作,職位最高做到過總監。

目前是經理。薪水始終就是那麼大幾千,生活波瀾不驚。直到前兩年通過熟人介紹進入it500強,薪水沒有變,但外快不少。第一年下來算帳,賬面160w左右。現在房子換成5環邊百平米小屋,去年買了個車。賬面能有個幾十萬現金。沒有婚也沒有仔,有個同居6年的男友。很開心他能接受我不婚不育的生活原則。

我這人算術始終都不好,買菜都會弄錯帳,心理素質也不行,看不得股票帳漲跌跌玩過山車。所以所有投機的東西都不碰。只是近期全權委託給男友去做。

同樓主相同的是:

我們應該是同時代進入外企的。都經歷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獲得與失去的時期。都對外企的日子有了透徹的理解,都處在年齡、精力以及閱歷上不尷不尬的位置。何去何從,很迷茫。

同樓主不同的是:

我沒有技術背景,一直做的都是市場與支援。而幾乎大部分的外企都是銷售公司,在市場上是傀儡,沒有一點自主權。可以說在中國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管理。很遺憾的。我沒有孩子,也不希望自己陷入到那種圍著老公孩子轉的女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份小收入,以滿足自己日常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但在外企時間長了,人也懶惰了。如果要起早貪黑的創業,真的也是有點害怕。

明年我就35了,心很累了,95年到現在都沒有跑出500強的圈子,外企怎麼回事早看穿了。現在就是糾結是辭職開個小店還是繼續這麼混下去,非常的矛盾。

希望同各位同經歷的外企女性們多交流

翻看了前幾頁,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幾個人吧

1.T先生-外籍人士

做到了某公司的上海總經理,才華橫溢,精力能力無不是一流,典型的中國通,曾經拿到過中國zf極高的表彰,大名鼎鼎無人不知。都說他是統領大中華區數百億人民幣業務的總裁不二人選,升職指日可待。

然而到了50多歲,風雲突變。問題出在公司總部,這家百年的老店敗了,原公司被另外的公司買去。合併後自然免不了一番爭鬥,很快的他被邊緣化,給了一個小職,偏居一隅。T先生一怒之下辭職而去,幸好還幾十年積累的人脈,被客戶公司收編,繼續做上海總經理。

只是公司規模和業務範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完全就是集團軍和加強營的區別。沒辦法,也只好幹啊,總不能提早退休閒著吧。聽過他醉後的不滿,可是又沒什麼辦法。慢慢的這麼混著,再過幾年,也就等退休了,沒什麼更大的指望了。

2. 某公司亞太區經理

已經是管著從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達,甚至東京悉尼的人了。也是看到前途無望,一箇中國人,總不至於升到全球的總裁吧。再說公司內部內鬥厲害,工作又太辛苦,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不久前辭職去跟老同學做風投了

3. 老工程師

50多了,被以整編的名義往外趕。沒大資本做大投資,買了一輛小車,一個計程車的拍照,僱人當了司機,算是個個體經營者吧。同時自己給人家做些技術活。賺的不多,但是還過的去。

他說自己是快活的,看得出來是真的。人有時候在於滿足,如果想不開,整日鬱郁,覺得自己從大公司出來怎麼成了計程車的小老闆,心裡有壓力就活的不好。

還有好多例子,認識的很多人基本上都出來創業了。開頭雖然艱辛,生意做到後面也有大有小,不一定人人能發達。但是沒有說過不下去的。只要調整好心態,安天知命,天定無絕人之路

今天打卡晚了點。

這兩天灌水的多, 有料的少,那就順便說點東西。

昨天一個獵頭找我, 也是一家同行的石油公司挖人, 職位差不多, 薪水高20%。我一聽拒絕了。

跳槽還是不跳, 是職場永恆的話題, 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 象鮮蝦一樣不停的跳, 有時候剛跳到一個槽裡還沒混熱火就又跳了, 以至於我現在看我自己的簡歷的時候自己也覺得很過分, 不得不把幾家試用期未滿的公司給刪除了。即便如此也是長長的一列, 我每次面試都要花上很多口舌來和對方解釋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的跳槽。

現在回想當年很多次跳槽其實沒有太多的意義, 職務差不多, 就是多15-20%的薪水, 如果在一家公司好好發展也可以有機會的, 但那個對誰都懷著一顆怦怦亂跳的芳心的年代裡, 很多人迷失了, 以為下一個槽一定好, 結果過檔了才發現問題。

跳槽一定要謹慎, 尤其是僅僅為了一點點薪水增加, 而不是為追求職業發展的突破而跳。

再一次謝謝99每天打卡站崗,我理解你問什麼這麼做,而且我相信你在職場上絕對差不了。

就這跳槽的話題多說幾句,外企跳槽很常見,但是單純為了增加工資跳槽需要謹慎。其實每一個的圈子裡面的資源是固定的,能夠加入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在職業生涯的前半段,就把能跳的公司都走了個遍,對著你最後的東家,估計很難有牌可打了。

其實跳槽不單純是加工資,在跳槽前,最好多想想以下幾個方面:

1)錢少了沒有?如果你從北京跳到上海,你的住房公積金要減少50%甚至還要多,因為地區的政策是不一樣的。有時候賬面上錢多了點,但是隱形的錢少了許多,就是一個窮忙活。

2)職業前途有提升沒有?如果跟我一樣,帶著一個高階工程師的帽子從一家跳到另一家,但是沒有通過跳槽接觸到實質的更有挑戰性的專案,其實是浪費資源。因為你在原來的公司也許可以很快升職到專案經理,但是到新的公司,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3)你的家人是否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你為了月薪升了1W從一個城市跳到另一個城市,但是你的妻子或者丈夫要因此換掉自己的工作重新開始的話,就有可能得不償失了。跳槽的定律是:通過跳槽,你跟你配偶的總體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放是合理的並值得跳的跳槽,否則不是。

出差在外,先草草說幾句,跳槽有風險,動作需謹慎。

  他們是中國對外開放後誕生的一個新群體,一個體面的特殊階層。

  他們是精英一代,大多畢業於名牌大學,工作在傳說中的跨國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管著這些經濟帝國的在華命運。

  他們的生活是許多人的夢想:衣裝筆挺,說話中英文夾雜,出入於高檔寫字樓,出行坐飛機,住五星級酒店,拿美元補助,度假就是出國遊玩。

  他們就是中國最早一批的外企白領。

  然而,人到中年的他們,發現自己正站在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

  2012年下半年以來,外企裁員潮波及中國。

  2012年7月,諾基亞表示要關閉中國兩個區域銷售中心;接著,惠普宣佈將於兩年內全球裁員2.7萬人;8月,摩托羅拉宣佈裁減4000名員工。進入2013年,匯豐宣佈今年將全球裁員3萬人。3月8日,摩托羅拉員工收到總部的郵件顯示,公司將再次裁員1200人。3月20日,匯豐人壽在上海宣佈關閉其個險業務,數十名員工及上百名營銷員遭遇"閃電裁員"。

  受到這次職業危機影響的不僅是外企的普通白領,高管們所受的衝擊比以往歷次裁員都要劇烈,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最先進入外企工作的中國員工,姑且稱之為"外企白領一代",他們不得不開始面對職場中的"40、50"現象。

  他們還好嗎?!

  忽然發現自己成了公司最尷尬的人

  Stella的前半生經歷,可以說是著名職場小說《杜拉拉昇職記》的現實版。

  1996年,大學生Stella在北京某部委設計院當實習生,由於英語專業的關係,負責一些文字翻譯,有機會和外企公司的員工接觸。當時的北京,CBD還處於城鄉接合部的"八王墳時代",摩天高樓屈指可數,國貿和中國大飯店等寥寥幾座。

  一個暑假下來,外企員工的工作狀態讓Stella歎為觀止。"我當時都傻了,真羨慕呀!我們辛辛苦苦算一週的資料,人家那邊計算機輕鬆搞定;我們要一次次坐1號線地鐵回單位集體開會彙報領導,人家現場全球電話會議,我羨慕他們出差的待遇,羨慕他們流利的外語,羨慕他們開闊的眼界,所以我給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後一定要加入外企!" Stella感慨萬千。

  彼時的外企在規模上遠不如現在的跨國公司,僅僅就是"某某公司中國辦事處",在人才招聘上還沒有那麼高門檻和過五關斬六將的考試。外語好、懂技術無疑是一個敲門磚,畢業時,Stella輕而易舉找到了一份跨國公司辦事處月薪6000元的工作。

  Stella接下來5年的人生正如杜拉拉的縮影:勤奮、吃苦外加善於溝通,即所謂的高情商,讓她一步步從文員變為Team leader(團隊主管),再升到主管,最後在29歲那一年成為新更名為"某某跨國公司"的"公共關係部高階經理"。同時,她也在生活質量上實現了大逆轉:從合租房子到在北京四環外擁有自己的公寓。

  隨著新世紀跨國公司在華數量的增加,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各個跨國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再加上海歸瘋狂回國創業潮的到來,Stella發現無論她如何努力,只能在原地打轉。

  "在這個地方,國籍決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層樓的建築的話,每層樓的人依次是:五樓(跨國公司註冊國家的)本國人; 四樓:其他國家的外國人 ;三樓:東南亞華人;二樓:有總部工作經驗的海歸或者有政府關係及客戶背景的中國人,所謂外企的中國高管 ;一樓:一般中國本地僱員。" Stella形象地比喻。

  當她止步"二樓"3年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已經30多歲了。"我忽然發現自己成為最尷尬的一群人,我的上面永遠是一個講著帶有嚴重口音英語的島國人士,非常難相處不說,還經常要步步驚心四平八穩處理各種office關係。我的下面是一群臉蛋如青蘋果一般的小女孩兒。"Stella說。

  當送走了自己第三任島國人士上司之後,知道即使自己再努力那個位置永遠是留給空降的人,再往上走的機會微乎其微,而且在經歷金融風暴開始大裁員的時候,Stella知道她必須做個選擇。

  於是,她利用自己積攢的人脈,開了一家小型公關公司,雖說生計不愁,但是相比以前的風光,還是讓她不得不去適應:之前是率領20個人團隊,充當甲方牢牢掌握話語權,現在則是帶著幾個大學畢業生,開始賠著笑臉將乙方進行到底;之前是人群中的焦點負責全球最大Boss的新聞釋出,現在則是幕後統籌充當服務角色;之前每年幾次出國培訓和公幹,愛爾蘭、英國、美國、澳洲和紐西蘭是家常便飯,五星級酒店是標配,現在則要自己出錢精打細算……

  智聯招聘高階職業顧問郝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個人邁入"40、50"階段後,這是決定人生跳槽的關鍵階段,可選擇的範圍相對狹窄。對於外企白領一代來說,跨行業和職業已經非常困難,他們只能在企業之間進行轉換。目前很多人選擇創業或者進入民營企業,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會比其他人面臨更多來自企業文化上的不適應和個人心理上的落差,需要好好調適。

  一顆心事重重的高階"螺絲釘"

  相比Stella始終對外企有一份情結,David則屬於已經把這個地方看得透透的那種人。

  就像美國影星喬治·克魯尼在影片《在雲端》中塑造的那位拿著白金卡整天飛來飛去的裁員專家一樣,David從大學畢業開始進入外企,他已經在這個圈子20年了,20年外企生涯,他跳槽不計其數,用他自己的話是"英美法德澳,八國聯軍都快全了!"

  從能力上說,能做到外企整個亞太區MD(市場總監)這個位置的人鳳毛麟角,管著從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達,甚至東京、悉尼的人了。從人際上來說,他在這個圈子拿到過極高的表彰,大名鼎鼎無人不知,都說他是下一任統領大中華區數百億人民幣業務的總裁的不二人選,升職指日可待。

  2013年1月,北京一直遭受霧霾天的影響,PM2.5指數不時爆表,David的心情也十分陰鬱。

  週五早上9點,他例行到公司衝上一杯咖啡後,開啟電腦等著看公司最新一季的財報。之前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後,全球大Boss說的那句"目前形勢低迷,希望大家有所準備"的話,讓他預感到一絲不妙。

  果然,在重新整理了幾次公司郵箱後,David收到一份公司官方釋出的第四季度財報。長達30頁的PDF檔案詳細羅列了該季度公司營收、利潤等內容,但David只被財報最後幾句話吸引住:"公司必須節省人力,開始進行無薪休假計劃和人力調整。"

  10點鐘,David接到公司CEO的郵件,通知他負責的華北大區要給出裁員名單並進行一系列的改組措施,並且從華東空降了兩個新部門主管,這一切都要在三天內完成。

  整個樓層開始人心惶惶。同事們開始沉默等待和猜測,幾乎所有人都默默坐在自己辦公位上重新整理著內部即時通訊工具和郵箱,看看有沒有認識的人已經被裁員,當然最擔心的還是自己!原本視訊會議的幾間會議室已經被人事部徵用,用於分批通知被裁員工。

  David開始了自己那套例行說辭來安慰被裁掉的下屬:"外企其實就是一個賣產品的公司,在哪裡都一樣。出行乘飛機,住高檔賓館,就是維護公司形象;西服革履,提著電腦包,講點哪怕中國式的外語,時不時帶幾個老外出去,就證明自己的東西跟國內的不同;說白了,這些就是畫皮。沒有必要在這裡耗,拿著幾萬元賠償,換一個更好的offer才是最明智的。"

  接下來的幾天,David一直在思考,他覺得外企已經不是昔日的豪門,目前中國經濟處於高速發展、央企和民企異軍突起的時代,許多外企在中國的公司規模和業務範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加上最近幾年公司的財報數字一年比一年難看,與其等著百年老店被收購自己再尋找下家,不如及早離去。

  但是外企家大業大,自己早就習慣了出差總是出入五星級酒店甚至常常商務艙來回,加上目前妻子是全職太太,兩個孩子正在上著國際學校,一家人習慣了高標準的中產生活,"當年和我一起打拼的哥們兒有的自己創業去了,有的去了民營企業,以我目前的薪資標準其實去哪裡都一樣。創業已經年歲不饒人,而且外企職責分明,很多工作分得很細,令很多外企人的能力只專屬於本職工作,不能發展其他職位的工作能力,久而久之便變成了一顆'螺絲釘'。去民營企業呢又是重頭再來,不免又是一番爭鬥。"David心事重重,決心近期給自己放個假,想想今後何去何從。

  還可以向上走的"大P"

  選對了行業,可能會走得更遠。

  Richard,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即普華永道、德勤、畢馬威、安永,下稱"四大")中某一家的合夥人,他笑稱自己已經"四張"了。回想過往的"四大"生涯,Richard覺得充滿了成就感,但也常常有種無力感襲向心頭。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少跨國公司的財務漏洞被暴露出來,"四大"的各類官司不斷,審計和諮詢業務之間的"曖昧"關係更是受到指責。Richard希望能夠做到無愧於心。

  晚上9點,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的辦公室裡,Richard和他的團隊仍然在挑燈夜戰。Richard起身到茶水間給自己泡了一杯青咖,不加糖也不加奶,這樣更能夠驅散睡意。他知道為了手上這家客戶的上市專案,手下十幾號人的團隊又將度過不眠之夜。

  加班和出差,是這個行業眾所周知的特性。Richard說,在很多人眼裡,"四大"和投行都差不多,前20年是用命來換錢,後20年是用錢來換命。當40歲逼近的時候,他時常會問自己:自己的人生還有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進入公司的第三個年頭,Richard接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獵頭的電話,某家總部位於廣東的企業亟須找一位財務經理,獵頭暗示他,再做個兩三年晉升總監並非難事。Richard拒絕了。2007年,這家企業順利上市,財務總監同樣有著"四大"的經歷。Richard說,他有些後悔當初的選擇,但已經來不及了。

  在過去十幾年裡,Richard有不少朋友同事跳槽,從乙方跳到甲方是最常見的。財務人員在甲方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四大"經歷毫無疑問是敲門金磚。10多年來,很多原本並不知名的公司一躍而起,爆發式的增長讓它們獲得了PE資金最終被推向上市之路。Richard錯過了那些機會,得到的是在"四大"內部的逐級晉升,從助理審計、審計員、高階審計員、審計經理、高階審計經理、合夥人。Richard頗為詼諧地說,像我們這樣的大P(合夥人),其實還有兩步可以走:主管合夥人、首席合夥人。

  和其他在外企工作的"40、50"們不同,Richard並不擔心自己會失業。在他看來,無論在國企、外企還是民企,你越佔據了核心職位,你被裁掉的機會就會越小。"況且中國還有那麼多公司等著上市,等著併購,等著審計呢,在可見的將來,業務還會膨脹。"

  實際上,"國籍天花板論"在會計師行業正被打破。2012年,財政部出臺了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本土化轉制方案,要求"四大"採用特殊普通合夥組織形式後,內部履行最高管理決策職權的合夥人——首席合夥人,必須具有中國國籍且具備中國註冊會計師執業資格。

  Richard說,在"四大"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大P們幾乎都是外國籍,後來越來越多的ABC(出生在美國的華人)和外籍海歸,接下來就是中國臺灣籍或香港籍的合夥人,現在中國本土的合夥人已經佔據了六成以上的席位。"中國籍合作人坐上首席合夥人也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未來並不排除中國籍合夥人可能會向那些新興國家輸出。"

  當然,像Richard這樣打破"國籍天花板"的人在外企並不常見。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這和行業有關係,因為審計和會計行業本身是個"越老越吃香的職業",不僅在外企,國企也是如此。而且,在目前外企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四大"也開始流行通過低薪休假甚至無薪休假的方式,變相裁員渡過難關。智聯招聘高階職業顧問郝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在經歷了2009年裁員後,企業一般不會輕易裁員,而採取給員工放假、減薪的方式,等待經濟反彈時的訂單增加。

  45歲開始的退休生活

  和還在苦苦打拼、"人到中年萬事休"的同事朋友們不同,今年47歲的Simon正在澳洲的黃金海岸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以前公司的同事都說我是一個江湖傳說,35歲當了總監,45歲開始退休享清福,呵呵,這根本就是玩笑話,只是因為我自己很清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Simon說。

  Simon是典型的潮汕人,勤勞隱忍能幹,上大學時就開始打工,由於外語好,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廣交會給外國人當翻譯。大學畢業後進入外企,直接給老闆當助理。工作之餘,學習投資理財。"廣東人哪有不炒更(指從事第二職業)的,要想靠工資賺錢,那不可能。"

  結婚兩年後,Simon和妻子開始了一系列的投資理財:先是投資共同基金,然後是股票,結婚初期的生活方式為後來20年的生活奠定了基調。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Simon又開始投資房地產、技術移民。即使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風暴使他們的投資縮水一半,但是後來又在樓市上賺了回來。等到他計劃退休的時候,已經有了澳洲身份,還在悉尼有了兩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此外還和妻子有40萬澳元的養老儲蓄金。

  現在,Simon的孩子在悉尼上大學,Simon的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上午和妻子一起到咖啡店,一邊看書一邊喝咖啡吃早茶,是他最愜意的時光。

  鍍金飯碗被敲破,未必是壞事

相關推薦

職業規劃45之後外企精英哪裡

45歲之後,外企精英們去哪裡? 包不同:這是天涯上的一篇老文章,現在回頭再看依然值得深思。選擇做一件事情謀生和選擇一種開心的工作及生活方式遠大於物質和經驗積累本身,指導我們前行的應該是我們內心深處萌萌而動的無窮探索和好奇之心! 導語:標題中問及的問題,已經縈繞在我心裡好久

前端程序員職業規劃前面是火海後面是刀山

auto 不同的 web前端 接受 是否 學習資料 互聯網公司 入門 image 前端興起的過去十年,也是用戶體驗飛速增長的十年。得益於前輩們努力打下的江山,前端在技術團隊中越來越受重視,早已脫離了「頁面仔」、「鄙視鏈底端」、「邊緣化」的尷尬。技術上,各種新框架、語言和工具

程序員職業規劃30後如何實現質的突破!

臺詞 國際 進行 敬業 除了 極致 三個月 左右 創業 30 歲出頭的年紀,正是娶妻生子的時候,一方面家庭壓力增大,一方面職場上的地位卻越發尷尬。稍不留神,就會在這兩個戰場節節敗退。 那麽,在這個時代,想給自己一份保障,讓自己能夠從容地活著,到底應該怎麽辦? 哪怕你還沒到

【陌上軒客】技術領域涉獵Java、Go、Python、Groovy 等語言高效能、高併發、高可用、非同步與訊息中介軟體、快取與資料庫、分散式與微服務、容器和自動化等領域; 興趣愛好籃球騎行讀書發呆; 職業規劃:勵志成為一名出色的伺服器端系統架構師。

陌上軒客 技術領域:涉獵Java、Go、Python、Groovy 等語言,高效能、高併發、高可用、非同步與訊息中介軟體、快取與資料庫、分散式與微服務、容器和自動化等領域; 興趣愛好:籃球,騎行,讀書,發呆; 職業...

分針網——每日分享登錄之後在其他頁面怎麽判斷是否已經登錄

介紹 判斷 locals bsp ins asr chrom 傳輸 擴展 本文轉載:http://www.f-z.cn/id/261 一、背景介紹 登錄功能,是前端經常要完成的需求之一。 一個 網站有很多的操作是必須要用戶登陸才能進行操作的

史上最好程序員的職業規劃五年從程序員到架構師之路!

最好 淘寶 好的項目 com 職業 消息 關於 技術學 收獲 第一部分:對於參加工作一年以內的同學。恭喜你,這個時候,你已經擁有了一份Java的工作。這個階段是你成長極快的階段,而且你可能會經常加班。但是加班不代表你就可以松懈了,永遠記得我說的那句話,從你入行那一刻起,你就

吸金勝手黃金暴跌之後今日看修復

進入 本周 來看 排除 均線 新聞發布會 空頭 如果 沒有 本周重點關註財經消息面:   2.5 22:00美國美聯儲新任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正式宣誓就職。   2.6 11:30澳大利亞布裏斯班澳洲聯儲公布利率決議及政策聲明。   2.7 01:00美

職業規劃專屬程序員的巡禮之年

職場 程序員 百度百科:巡禮之年是由三組鋼琴獨奏組曲組成的一套專輯,由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作曲。一般被認為是李斯特最傑出的作品,為李斯特音樂風格的集大成之作。第三組曲特別被認為代表了李斯特的晚期風格。文章起名為「巡禮」,多少有點回顧的意思。當然,你說我受了村上《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

職業規劃如何快速成長為技術大牛? 阿里資深技術專家的總結亮了

要想成為技術大牛, 首先還是 要明白“主要靠自己”這個道理,不要期望有個像武功師傅一樣的大牛手把手一步一步地教你。適當的時候可以通過請教大牛或者和大牛探討來提升自己,但大部分時間 還是自己系統性、有針對性的提升 業務程式碼一樣很牛逼 有人認為寫業務程式碼一樣可以很牛逼

本人已婚35之後哥想當boss

vue用起來,總體上過得去,比較喜歡用他做分頁,直接{{}}展示比較方便。 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把相關程式碼放在一起,但就實際情況,自己做的多是小專案,不是很有必要。 vue的元件,還沒怎麼研究。 還是比較喜歡適合 後端程式設計師思維的 前端框架。 另外,最坑的地方

40 之後程式設計師真的就窮途末路了嗎?

1506關注「實驗樓」,每天分享一個專案教程   年齡歧視在這一行中尤其明顯。正文共:1506

職業規劃雷軍給程式設計師的五點建議

每個IT企業,尤其是初創的IT企業,都非常苦惱:找不到好的程式設計師。現在大學軟體學院及各種培訓機構,每年培養幾十萬的程式設計師,畢業後的每個人都有同樣苦惱:找不到好的工作。問題出在哪裡呢?其實,企業需要的不是剛會寫程式的人,而是需要來了就能幹活的人,尤其是能把活幹好的人。 企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

職業進階職業規劃與計劃(3年5年10年計劃等)個人(中年)危機

-- 制定目標必須要遵循SMART原則:  1.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  5.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

Solr錯誤full-import之後查詢不到任何資料

本人遇到情況如下,請作為參考:  1、fectch 6,Process 0,說明沒有建立索引成功;  2、fectch 6,process 6,也不一定說明建立索引成功; 檢視 collection1下 Max Doc:6,才代表成功。 可能情況如下: 1、webapp

一個農場有頭母牛現在母牛才一要到四才能生小牛之後每年生一頭小牛,n年後有多少頭小牛

1 題目描述 一個農場有頭母牛,現在母牛才一歲,要到四歲才能生小牛,四歲之後,每年生一頭小牛。 假設每次生的都是母牛,並且也遵守4年才生育並生母牛的原則。且所生的牛都不會死問20年之後共有多少頭牛

程式設計師40 之後真的就窮途末路了嗎?

年齡歧視是軟體開發行業中會面臨的職業問題嗎?軟體開發是否是一個'死衚衕'的工作呢?我們是否該將自

史上最好程式設計師的職業規劃五年從程式設計師到架構師!

第一部分: 對於參加工作一年以內的同學。恭喜你,這個時候,你已經擁有了一份Java的工作。這個階段是你成長極快的階段,而且你可能會經常加班。但是加班不代表你就可以鬆懈了,永遠記得我說的那句話,從你入行那一刻起,你就要不停的學習。在這一年裡,你至少需要看完《Ja

45 以後的程式設計師都到哪裡了?

熱文導讀 | 點選標題閱讀作者 | 阮一峰原文地址 | http://t.cn/RoYJ2pb0

師兄你都是哪裡找招聘資訊啊?

一、企業都喜歡去哪裡釋出招聘資訊呢? 要想盡可能最全面、最精準地去找到企業釋出的招聘資訊,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企業都喜歡去哪裡釋出招聘資訊,也就是企業招聘資訊的釋出渠道問題。企業在選擇招聘渠道時,除了受限於招聘預算之外,總是希望釋出的招聘資訊能夠被更多的求職者看到,被更多意向的目標人群看到,

程序員 30 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

讀者 說話 戰略 轉行 會有 也會 不同 很快 微信 有讀者問我職業規劃這個話題,姑且今天好好談談,因為我一直認為這個話題對職場工作人士非常重要,今天我就來聊聊程序員的職業規劃。 1.為什麽職業規劃很重要?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得先給大家解釋下為什麽職業規劃很重要,我就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