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青蓮晚報 | 物聯網安全多知道(第十二期)

青蓮晚報 | 物聯網安全多知道(第十二期)

當今社會物聯網裝置已經逐步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們及時瞭解自己周圍環境以及輔助日常工作帶來便利。但隨著互聯緊密度的增高,物聯網裝置的安全性問題也逐漸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物聯網裝置安全不容小覷。

以下為近日的物聯網安全新聞內容。


Fredi的無線嬰兒監控存在漏洞可被用作間諜攝像機


安全研究人員發現,Fredi Wi-Fi嬰兒監視器中的漏洞可能被未經身份驗證的遠端攻擊者利用來控制它並監視家庭。許多商業監控產品利用預設啟用的“P2P雲”功能。每個裝置都連線到雲伺服器基礎架構並保持此連線。移動裝置和桌面應用程式可以通過雲連線到相機。這種架構使使用者能夠更輕鬆地與攝像機進行互動,路由器上不需要防火牆規則,埠轉發規則或DDNS設定。但研究人員強調這種方法存在許多安全缺陷,不安全的Fredi Wi-Fi嬰兒監視器也可能被黑客用作家庭網路的入口。
詳文閱讀:
https://securityaffairs.co/wordpress/73848/hacking/fredi-wi-fi-baby-monitor.html



VDOO 披露 Axis 攝像頭多個漏洞


VDOO發現來自 Axis 的攝像頭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裝置之一。我們團隊在 Axis 安全攝像頭中發現了一個關鍵漏洞鏈。攻擊者在獲得 ip 地址後利用這些漏洞能夠遠端控制這些攝像頭(通過LAN 或者 網際網路)。總的來說,VDOO 向 Axis 安全團隊公開了 7 個漏洞。
這些漏洞的 CVE編號分別是: CVE-2018-10658, CVE-2018-10659, CVE-2018-10660, CVE-2018-10661, CVE-2018-10662, CVE-2018-10663 以及 CVE-2018-10664。
將報告中 3 個漏洞結合,未授權使用者只要能夠訪問到登入頁面,就能夠完全控制這些受影響的攝像頭。攻擊者可以執行的操作有:
訪問攝像頭視訊流
凍結攝像頭視訊流
控制攝像頭 – 將鏡頭移動到需要的位置,開啟/關閉 運動檢測
將此攝像頭納入僵屍網路中
替換攝像頭的軟體
使用攝像頭作為網路的滲透點(進行橫向移動)
渲染無用的攝像頭
使用攝像頭執行其他惡意的任務(如 DDOS 攻擊,挖礦等)
詳文閱讀:

http://www.360zhijia.com/anquan/396599.html


500米外入侵你的手機 這臺3000萬的車瞭解一下,如果是入侵沒有防禦能力的IOT裝置,後果著實可怕


一家以色列初創公司WiSpear聲稱已經建造了一輛滿載下一代監聽裝置的汽車,它可以在距離500米遠的地方感染蘋果和安卓手機,SpearHead 360使用24根天線與目標裝置建立連線,汽車有四種不同的方式來強制手機連線到基於WiFi的攔截器,從而可以在汽車上進行監聽。
詳文閱讀:
http://hackernews.cc/archives/23412

智慧鎖設計存漏洞:3 秒破解智慧鎖的小黑盒流入市場


正常地開啟智慧鎖,需要三個環節:
一、輸入,比如是密碼、指紋、人臉識別等;
二、認證,晶片對輸入訊號進行識別認證;
三、執行,認證無誤,系統發出指令訊號,轉動電機,開啟門鎖。
小黑盒破解智慧鎖,不存在資訊輸入、識別認證這兩道關,問題出在第三步執行上。而智慧鎖的最後開啟,是由電機轉動帶動鎖芯完成的,因此試驗的重點應該在電機的輸入訊號上。
“很可能是小黑盒的脈衝干擾產生電流,經過智慧鎖內部的元器件,產生一種訊號,讓系統誤以為是正常指令,觸發了電機啟動。同時對於帶人臉識別的攝像頭也能被列印的黑白照片所開啟,如此亂象的市場,希望廣大廠商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對門鎖的基礎防護做到負責”。
詳文閱讀:
http://hackernews.cc/archives/23415



Swann家庭攝像爆出嚴重安全漏洞:竟能檢視陌生家庭視訊畫面


據英國BBC的訊息,這位女士名為Louisa Lewis,她本想用手機檢視自家攝像頭的實時畫面,但當她用手機檢視攝像頭畫面時,攝像機出現的卻是陌生家庭的生活畫面,通過手機,Lewis看到了一個陌生男人和一個陌生女人在一間陌生的廚房裡工作,甚至還有陌生小孩的聲音傳來。針對此事,Swann向英國BBC表示,Lewis女士的Swann攝像頭事故的出現的原始是因為兩臺不同的Swann攝像頭設定了相同的安全金鑰,屬於人為錯誤。具體來說,後購買Swann攝像頭的家庭在設定他們的相機時,無視了“相機已與已有賬號已形成配對”的警告,並繼續使用攝像頭。因為這個原因,Swann攝像頭無法識別和聯絡正確使用者,但報道稱事實似乎並非如此,BBC發現這兩個使用者的登入密碼並沒有匹配。
詳文閱讀:
http://www.21ic.com/news/computer/201807/800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