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機器學習隨筆五—十大經典演算法—KNN (K最近鄰)

機器學習隨筆五—十大經典演算法—KNN (K最近鄰)

1. K-近鄰演算法原理

K最近鄰(kNN,k-NearestNeighbor)分類演算法,見名思意:找到最近的k個鄰居(樣本),在前k個樣本中選擇頻率最高的類別作為預測類別,什麼?怎麼那麼拗口,沒圖說個JB,下面舉個例子,圖解一下大家就會顯而易見了,如下圖:
這裡寫圖片描述
我們的目的是要預測某個學生在數學課上的成績。。。
先來說明幾個基本概念:圖中每個點代表一個樣本(在這裡是指一個學生),橫縱座標代表了特徵(到課率,作業質量),不同的形狀代表了類別(即:紅色代表A(優秀),綠色代表D(不及格))。我們現在看(10,20)這個點,它就代表著:在數學課上,某個學生到課率是10%,交作業質量是20分,最終導致了他期末考試得了D等級(不佳)。同理,這6個點也就代表了6個往屆學生的平時狀態和最終成績,稱之為訓練樣本。。。。

現在要來實現我們的預測目的了,想象一下現在一學期快過完了,張三同學馬上要考試了,他想知道自己能考的怎麼樣,他在數學老師那裡查到了自己的到課率85%,作業質量是90,那麼怎麼實現預測呢?張三可以看做是(85,90)這個點–也被稱之為測試樣本,首先,我們計算張三到其他6位同學(訓練樣本)的距離,點到點的距離相信我們初中就學了吧(一般用的歐氏距離)。再選取前K個最近的距離,例如我們選擇k=3,那麼我們就找出距離最近的三個樣本分別屬於哪個類別,此例中,自然三個都是A等,所以可預測出張三的數學期末成績可能是A等(優秀)。倘若李四現在也想進行預測,據他較近的3箇中兩個D,一個A,那麼李四的數學期末成績被預測為D。這也就是最開始所說的:在前k個樣本中選擇頻率最高的類別作為預測類別。。。

總結其計算步驟如下:

1)算距離:給定測試物件,計算它與訓練集中的每個物件的距離
2)找鄰居:圈定距離最近的k個訓練物件,作為測試物件的近鄰
3)做分類:根據這k個近鄰歸屬的主要類別,來對測試物件分類

好了,經過上訴過程,你是否對KNN演算法基本思想有了一定了解。也許你會問我,我大學不去上課,不交作業,照樣考A,這預測根本不準確嘛,O(∩_∩)O哈哈~,首先說明一下這個例子舉的確實不太恰當,因為我們的特徵(到課率和作業質量)選取的不當,在很多分類預測演算法中,決定其分類預測上限的往往是好的特徵的選取,好的特徵也就是對其最終結果的影響比較大的。。。原理就說到這吧。。。

2. K-近鄰的優缺點

KNN演算法的優點:

1)簡單、有效。
2)重新訓練的代價較低(類別體系的變化和訓練集的變化,在Web環境和電子商務應用中是很常見的)。
3)計算時間和空間線性於訓練集的規模(在一些場合不算太大)。
4)由於KNN方法主要靠周圍有限的鄰近的樣本,而不是靠判別類域的方法來確定所屬類別的,因此對於類域的交叉或重疊較多的待分樣本集來說,KNN方法較其他方法更為適合。
5)該演算法比較適用於樣本容量比較大的類域的自動分類,而那些樣本容量較小的類域採用這種演算法比較容易產生誤分。

KNN演算法缺點:

1)KNN演算法是懶散學習方法(lazy learning,基本上不學習),一些積極學習的演算法要快很多。
2)類別評分不是規格化的(不像概率評分)。
3)輸出的可解釋性不強,例如決策樹的可解釋性較強。
4)該演算法在分類時有個主要的不足是,當樣本不平衡時,如一個類的樣本容量很大,而其他類樣本容量很小時,有可能導致當輸入一個新樣本時,該樣本的K個鄰居中大容量類的樣本佔多數。該演算法只計算“最近的”鄰居樣本,某一類的樣本數量很大,那麼或者這類樣本並不接近目標樣本,或者這類樣本很靠近目標樣本。無論怎樣,數量並不能影響執行結果。可以採用權值的方法(和該樣本距離小的鄰居權值大)來改進。
5)計算量較大。目前常用的解決方法是事先對已知樣本點進行剪輯,事先去除對分類作用不大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