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從用 AngularJS 開發 PC 客戶端說起

從用 AngularJS 開發 PC 客戶端說起

最近一個多月一直在用 AngularJS 做公司的一個專案(還沒有做完),我之前主要是用 PHP 開發服務端的,AngularJS 也是現學現賣,整個過程還是比較有意義的,覺得很有必要寫篇文章記錄一下。

緣起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團隊的產品是一款 PC 客戶端,客戶端的介面主要是用 C++ 開發的,還有部分介面其實就是用 IE 瀏覽器內嵌了服務端的 web 頁面。在這個時期,專案經理帶著一個 C++ 同事寫介面(對的,我們專案經理是寫程式碼的老手),然後很苦……而對於 IE 瀏覽器,策略是使用者 PC 上是哪個版本的 IE 瀏覽器就用那個版本的,這也苦了前端同事和我們倆 PHP(主要是前端同事特別苦)。而且產品經理對於實現效果也不是很滿意。

後來,經過團隊的一致同意,決定採用谷歌瀏覽器核心,放棄了 IE 瀏覽器。於是客戶端使用了 CEF,用 Chromium&Webkit 來呈現 web 頁面。這個時期,客戶端的開發任務逐漸改為由一個C++ 同事(暱稱:小白)承擔,專案經理輔助。其間小白同學還掉 CEF 的坑裡面了……恩,還是很苦的。之後很多新功能點的開發任務就向服務端傾斜,客戶端裡面採用 web 頁面的功能也越來越多。但是,這樣的使用者體驗不是很好。連其他團隊的同事都說我們組不是在做客戶端,而是客戶端裡面嵌瀏覽器,瀏覽器裡面跑網頁。

再後來,領導說,web 版也得有。使用者說,你們為什麼不開發 Mac 版(我們組連 Mac 都沒有,鬼來給你們開發 Mac 版啊)。於是,專案經理就把我們倆 PHP 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你們看,小白做客戶端也挺累的。我們現在當然也不可能開發 Mac 版,但是,Mac 版可能還是得有的,在不遠的將來。你們說能不能就用 web 的開發模式來實現客戶端啊?這樣 web 版、Window PC 版、Mac 版就都有了。你們看,有道雲筆記、StarUML、釘釘這些就挺吊的。” 恩,我明白,其實我們需要做的東西是單頁應用。

調研和選型

有道、heX、AngularJS

於是,我們就開始了調研和選型的任務。既然說到了有道雲筆記、StarUML、釘釘這幾款軟體,那麼我們就從它們開始著手。
有道雲筆記可能就是最貼近我們想法的產品,有客戶端,有 web 版。
有道自己有個專案叫heX。這是其官網的介紹:

heX 專案於 2012 年啟動,基於開源專案 CEF,它內部整合了開源專案 Chromium 及 Node.JS,將兩者的 V8 引擎和訊息迴圈合併,從而達到了在 Chromium 所展現的 Web 頁面內可以直接使用 Node.JS 原生和及第三方擴充套件的 API 以及 Node.JS 最大的特色——非同步回撥與事件迴圈。
heX 最初的目標是,採用純前端 (HTML,CSS,JavaScript) 的方式開發客戶端軟體,解決傳統桌面開發中大量繁瑣的 UI 工作。以實現跨平臺 (Windows,OS X,Linux),高效的桌面

程式開發。隨著持續的開發,heX 被賦予了更多的角色,它可以作為 web 容器嵌入到客戶端工程中,還可以作為瀏覽器 (HeXium) 對 Node.js 進行除錯。

這篇部落格《heX:用HTML5和Node.JS開發桌面應用》講述了 heX 的前世今生,貌似有道詞典是用 heX 開發的,但是有道雲筆記是否使用了 Hex,文章和官網沒有提及。我粗略地對比了一下有道雲筆記和有道詞典安裝後的目錄及檔案,估計有道雲筆記還是使用的 CEF。

而有道雲筆記介面是使用的是: AngularJS。

StarUML2、nw、Kendo UI

StarUML2 是基於 NW.js(原名node-webkit),NW 是基於Chromium 和 node.js,利用 web 方式開發跨平臺桌面應用的平臺技術。
StarUML 上有很多很複雜的 UI 控制元件,這些控制元件是由 Kendo UI 提供。Kendo UI 是一款傑出的 Web UI 框架,貌似是收費的。Kendo UI 還提供了 AngularJS 的版本。

釘釘

看安裝後的目錄和檔案,目測應該是基於 NW.js + AngularJS

Atom、Visual Studio Code、Electron

除了 CEF、heX、nw 之外,還有一個比較新的利用web技術構建跨平臺桌面軟體的平臺:Electron。同樣,Electron 的底層也是基於Chromium 和 node.js。這個專案由 GitHub 發起和維護。最近特別火的兩款編輯器 Atom 和 Visual Studio Code 都是基於 Electron 開發的。

最後,小白同學決定還是使用 CEF。原因很簡單:他在 CEF 的坑裡面摸爬滾打過,熟悉。

平臺已經確定使用 CEF 了,但是單頁應用用什麼技術好哩?上面一路看下來,其實我內心已經很偏向 AngularJS 了。

Angular、React、Vue、Avalon、Backbone

前端框架遍地開花,選得我眼花繚亂的。我最後綜合了:框架成熟度、社群活躍度、第三方元件數量、背後乾爹、GitHub Star 數目、成熟案例、搜尋引擎關鍵字熱度、百度指數、文件和資料數目……等等一系列因素,艱難地決定使用 Angular(其實是我一拍腦袋決定的)。

當然,為了說服專案經理,我還是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邊看 Angular 文件邊看產品經理的原型,寫了一個比原型還醜一百倍的 demo,只是產品的一個架子雛形。demo 醜得驚為天人,同事們可能也就在心中吐槽了一把,並沒有什麼其他反應。當我把 JS 檔案開啟給同事們看時,裡面只有幾十行程式碼。如果是用 jQuery,實現同樣的功能程式碼量肯定是多出很多的。於是,大家就一致同意使用 Angular 了。其實,在寫的過程中,我就對於 Angular 雙向資料繫結、幾乎無需操作 DOM 的特性給折服了。這大概是從 jQuery 風格突然跳出來時特有的激動吧。

前端框架也定了,後端就是提供 API 介面了。我本來是想用 Laravel +dingo/api 的,但是考慮到我們人少和工期都十分有限。另一名 PHP 同事建議直接將原有系統的程式碼 copy 一份,將返回 html 檢視的頁面直接改為返回 json 資料。新增的介面繼續在原有系統上新增。這樣開發速度最快,大家欣然接受。

於是,我們巴拉巴拉地開始這個專案了。
產品經理產出原型->
設計師根據原型產出設計圖->
前端同事切圖,編寫HTML和CSS->
我負責寫大部分的 Angular 程式碼和極少數的 PHP API 介面->
另外一名 PHP 同事寫少部分的 Angular 程式碼和絕大數的 PHP API 介面->
C++ 同事附近寫客戶端相關的一些功能

沒圖我會亂說?
這是在客戶端中的效果:

這是在瀏覽器中的效果:

最後,總結下吧。

優點:

跨平臺:
本質上還是網頁,所以跨平臺不必多說。移動端也有 inoic 這個方案。

前後端徹底分離:
一般服務端的 MVC 架構,都會有檢視這個概論,返回給瀏覽器端的是 HTML。這就意味著,服務端程式設計師還是需要寫檢視,需要將前端給的頁面改成模板。但是,採用 Angular 這些前端框架,伺服器就只需要提供介面,返回 json 資料。這樣,前端和後端就徹底分離開了。每次老闆說要大改版時,服務端介面不用變,前端就是最苦的了。

純API介面:
上面說過,服務端以往對於瀏覽器請求返回 HTML,對於移動端請求,一般是返回 json 資料。但是,如果使用前端框架都走 API 的形式,那麼就真是大統一了。不管是 web 站點、Android 客戶端、iPhone 客戶端、window phone 客戶端,統統都只返回介面資料。

可測試性:
API 介面降低了服務端單元測試的難度,而 Angular 本身也提供了測試套件,讓前端應用更加易於測試。(我並沒有實踐過,原因懂的)

缺點:

SEO:
Angular 基本都是利用 ajax 非同步獲取資料,這樣對於搜尋引擎是不太友好的。但是,如果是工具類應用(例如:web 即時聊天室、網站管理後臺),重點並不是在內容上,就不用太顧忌這個缺點。

瀏覽器相容性:
做 web 的,瀏覽器相容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Angular 在 1.3 後就減少了對 IE8 的支援了。

專案難度:
如果用 Angular 做一般 web 專案,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真的是要達到客戶端互動的體驗,這個肯定是有難度的。不過,這一點不是針對 Angular,而是說想用 web 技術實現客戶端互動體驗這件事本身是有難度的。

前端人才:
Angular 本身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概念還是從服務端引入的,專注於前端開發的工程師可能難以適應。而要找到懂設計懂UI,邏輯抽象、編碼能力還很強的前端工程師確實是件比較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