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是如何完成一年連續2次晉升的|360產品經理2018年終總結

我是如何完成一年連續2次晉升的|360產品經理2018年終總結

我的2018:

我是如何完成一年連續2次晉升的|360產品經理2018年終總結

這一年的產品工作和成長,我總結起來,有4個key word:Team、Ownership、執行力、產品力。

 

Team

某個飯局上,我的一位產品朋友告訴我,他跟開發撕逼了,突然覺得好累,爭吵的原因是他的產品方案沒有得到開發同學的認可。說實話,我挺佩服他,敢跟開發同學叫板。但網際網路行業是一個極其講求團隊作戰的地方,每個人各有所長、各司其職。

我之所以把Team放在最前面,正是因為如果沒有團隊,其他一切都是空談。一個人單槍匹馬能做成的事情,非常有限,包括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個人的思維是侷限的。合作才能實現和創造更多的價值。融入到團隊中,也才能讓我們自己學習、成長得更快。

那麼產品經理,在一個團隊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呢?我想:

  • 首先,應該是一名服務員,服務好團隊的所有人,做別人不願意做的雜活;
  • 其次,是一名掌舵的舵手,把控方向和進度,把專案成員凝聚在一起;
  • 同時,還是一名救火隊長,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解決;
  • 最後,是一名專業的背鍋俠,遇到鍋要當仁不讓地背起來,意味著產品經理是最終的負責人。

團隊的核心是什麼?

我理解,是成員之間默契的配合、是相互包容帶來的凝聚力,從而發揮出來的團隊爆發力。那產品經理首先要做的,便是與成員“和睦相處”,避免每日菜刀相見。

如何與設計師相處?

首先,要讓設計師在設計之前,就十分清楚我們想要什麼、我們不想要什麼。因此,當面充分溝通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給設計師足夠的個人空間,要避免我們過多的主觀意見。雖然產品經理對設計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打心底裡,要相信設計師比我們更加專業,而往往設計師也會給我們驚喜。網上有個段子,產品經理在設計師的螢幕上指指點點,設計師默默把菜刀摸了出來。

最後,切忌反覆修改需求,尤其是作品完成後,再讓設計師大改。

例如,我們在設計資訊流不感興趣功能時,使用者點選“不感興趣”按鈕後,會在原位置,重新推薦一篇文章。我們希望通過設計,讓使用者感知到推薦的過程。我把這個功能的設計初衷,和希望給使用者傳達的訊號,與設計師做了充分的討論。

最後,設計師製作了一張gif圖,一個桃心從空到滿的變化過程,旁邊配上文字“猜猜你喜歡”,在新推薦的文章展示前,會載入這種gif圖,整體的體驗非常友好,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我錄製了一張動態圖放在文末,稍後可以看下最終呈現的效果。

如何與開發工程師相處?

第一,親身教訓,不要去隨意打擾開發的寫碼時間。開發一天的黃金寫碼時間,只有兩個小時。有時候,追一個bug會讓開發同學抓狂。有一天下午,由於對某個“個性化策略”有疑問,我三番五次地找開發同學討論,最終導致開發同學禁不住發飆了,因為我不間斷地溝通,打亂了他寫程式碼的節奏,導致他難以專心寫程式碼。最後,經過調和,我們約定普通的需求討論,儘量在上午時間溝通,下午讓他專心寫程式碼。

第二,和開發同學的溝通,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

  • 一方面,切莫把開發同學僅僅當成是一個寫程式碼的,他們對產品也有自己的理解,及時讓開發同學瞭解使用者的情況、產品的資料等,對他們的開發工作也有裨益。
  •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善於傾聽開發同學的建議,在某些層面上,開發是最懂產品的人,因為這是他親手一句程式碼一句程式碼壘出來的。最後,仍然是:切忌反覆修改需求。

如何與運營同學相處?

運營是與使用者走得最近的人,經常與運營溝通,能獲得更加全面的使用者資訊。我們需要做的,是給運營同學足夠多的支援,當運營需要幫助時,第一時間協調資源解決。

例如:運營內容的同學,提出“10分鐘級內容實時點選資料”的需求,通過線上實時資料,及時更換效果不佳物料。評估下來,這個需求是合理的,並且對收益幫助較大,因此我們投入人力開發。運營同學有了好幫手,提高了效率,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其次,產品經理和團隊成員,要經常“對一下”和“問一下”。

“對一下”:我們在工作中,說得最多的就是“咱們對一下”。這是我在進入職場環境中,體會最深刻的一個詞:對一下需求,對一下方案,對一下進度等等。千萬不要不耐煩,這個簡單的工作,能夠保持團隊成員思想、理解、行動、步調的一致性,避免因理解偏差,導致出錯。

“問一下”和“對一下”類似,比如:我看到資訊流中推薦了一篇舊聞“2017全運會-男子百米謝震業10秒04奪冠 蘇炳添摘銀”,我馬上通知運營同學下線稿件,似乎問題解決了,其實這條badcase反饋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被掩蓋了。

出現舊聞,是稽核標記錯誤,還是演算法推薦時丟失了時間引數,或者是前端快取未更新導致舊聞展現,還有沒有其他case,能不能復現?

起初,我覺得這些是技術問題,產品經理不需要了解底層原理,但當leader向我瞭解情況時,我發現自己一問三不知,事情並不在我的掌控之內,假如真的發生事故了,我可能都還全然不知。

因此,不過於限制自己的邊界,遇到問題,抱著請教的態度,向周圍同學及時問、大膽問、主動問、勤快地問、厚臉皮地問,深入地問、追根究底地問、辯證地問,切莫擔心會失去面子、也別怕招人煩。問到的知識都是自己的。

而如果我們不問,往往會給自己埋下一個坑,等產品上線後出現bug,投訴的使用者湧進來,這時候才著急忙慌地去排查。有一次做AB test,我對“放量的人群維度是否一致”有些疑問,但沒有及時詢問開發同學,結果導致資料出來,我在做分析對比時,才發現數據差異過大,不是我設想的方案,只能重做,有苦說不出。

最後,關於團隊,千萬別把平臺的產出、團隊的成績,誤以為是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隨時保持謙遜的姿態,會讓自己收穫更多。

 

Ownership

這事我負責——領導者

這事我搞定——頂樑柱

這事我來做——左右手

這事我要學——基層員工

這事找誰啊——團隊多餘之人

這事不怪我——團隊垃圾

這事沒人教——團隊落後分子

這事為什麼我來做——團隊寄生蟲

雖然這是一則雞湯段子,但我的實際感受卻很深刻。我特別喜歡360每層樓梯牆上的座右銘,每天爬樓梯是我鍛鍊身體的方式,我摘錄幾句給大家感受下:

我是如何完成一年連續2次晉升的|360產品經理2018年終總結

其中第2層樓梯上,講的便是Ownership:“同樣一件事,只有心懷Ownership才會做得更好”,用老話說便是:把工作當作是自己的事情,有主人翁意識。

有人說,這個簡單,我有Ownership,那麼請問一下自己,你是否會在吃午飯的間隙,思考怎麼解決一個使用者的反饋,你是否會在清晨上班的地鐵上,思考如何去優化某個互動的體驗,當專案出現問題,無人說話時,是不是自己第一個拉著大家討論解決方案。Ownership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這些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小事情。

有人說,Ownership是負責人才需要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在專案中,並沒有擔任重要的工作,是不是就沒必要心懷Ownership了?我記得,去年我們部門在突擊某答題專案時,起初我並沒有領到任務,主要工作是熟悉需求文件和設計稿。

剩餘的時間,我便拿起手機,不斷使用和體驗APP,邀請好友安裝體驗,發現其中的bug,進而報給開發同學。反覆多次,其他同事遇到bug,也會彙總給我。就這樣,很自然地,我成了組內最熟悉我們APP bug的人。

在後續的一次集體擴大內測中,在幾個工作群中,我自然地承擔了答疑的角色。對於每位同事提出的問題,我都立即做出判斷,並給出解釋和反饋,最終,通過這件事兒,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口碑。

當然,也有人會說,我就是一個打工的,何必這麼拼命。每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其實也意味著,你放棄了成長的機會,放棄了對自己的挑戰,放棄了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當我在沒有Ownership的時候,做專案只是機械地執行,遇到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反饋給leader尋求幫助,面對困境,不敢踏出去一步。當我心中充滿Ownership的時候,我心中的想法是:我來主導,我來總負責,遇到困難,第一時間想辦法,面對困境,努力找相關介面人協調資源,尋求解決辦法。

有幾位產品朋友,向我吐槽部門經常有一些雜活兒,很苦惱,例如處理使用者反饋和投訴、給團隊買夜宵、搞團建、佈置場地。我想當你有了Ownership之後,你不會再為這些問題困擾。

 

執行力

執行力分為很多層面:

  • 第一層面,是個人執行力,自身的幹活速度、做事效率;
  • 第一層面,是外部執行力,包括專案內部的研發上線、協調外部資源、推動外部門力量。推動並不是說,每小時去催一次進度,這樣只會讓對方不甚其煩。有效地推動,是合理的規劃和安排,並在過程中及時check問題。
  • 第三層面,最難也最重要的,就是儘可能做正確的事兒。錯誤的決定,不僅會把方向帶偏,甚至推倒重來。這時候不僅錯過黃金時間,隊伍的心氣都會沒了,產品經理個人信用也大打折扣。那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這方面我也在學習的路上,我在後文寫了幾點自己的經驗教訓。

我先舉一個“如何開一場有結論的跨部門溝通會議”的案例,來討論對執行力的理解。由於我們的產品經常涉及多個部門間合作,因此跨部門溝通成為了我產品工作的常態。那麼,如何保證跨部門溝通順暢、有結論。

舉例:我們這次跨部門會議的主題是:在產品中接入商業化廣告。

第一次開會,倉促進行,在會上我們討論了可以接入的位置,進行了頭腦風暴。由於每個位置是否確認可以接入廣告,內部沒有確認過,只能列入待定。每個位置有多少曝光,點選量預估多少,這些資料都沒有提前準備,因此也無法準確預估出收入,更難以做出決策。

會議開的時間很長,開了兩個小時,但最後的結論是:這些方案,我們回去再評估一下。兩週之後,廣告還沒有接進來。

第二次開會,反思上次的問題,做了如下改進:

(1)會前,準備工作做足

充分了解各方的訴求,求同存異,互利共贏,這是合作的基礎。我們作為媒體方,有多少流量,預估收益價值等,列出我們的優勢,對方才會高優先順序推進這項工作,因為從他們的視角,我們只是眾多接入廣告的媒體方之一。

預約相關人員時間,尤其是,要儘可能邀請能做決策的人員參與。

會前準備好相關方案:在什麼位置接,接入什麼型別的廣告:CPT、CPC還是CPS,什麼樣式的廣告:文字鏈、圖文、櫥窗,可能存在什麼問題:文字鏈的長度是否符合要求、圖片的尺寸比例是否適配。部門內部先溝通達成一致意見,個別問題,內部來不及開會的時候,可以在工位上,當面簡要溝通。切忌在跨部門溝通時,自己的同事一臉懵逼,這時候自己也會被束縛了手腳,不知道哪個工作,能夠落地,不敢發言表態。

(2)會中,提高效率

按時參加:會前10分鐘,與各方再次確認時間。如果是視訊或電話會議,提前15分鐘除錯裝置,不要因人員遲到、裝置故障,干擾會議節奏。

會議一開始,務必介紹一遍需求背景,否則很多同事是不瞭解情況的。我常犯這個錯誤,自己很理解這個專案,但參會的人,他們可能對這個專案,不是十分清楚前因後果。一開始就懵,後面會上講的內容,更是聽不懂。

同步現階段進展、陳述問題,儘可能用圖、表的方式,更加直觀地展示,配合簡要文字突出重點。

討論解決方案:對於這種大會,切忌在現場,召集大家頭腦風暴、現場討論怎麼解決。效率低不說,還常常討論出很低質的方案。方案是提前溝通準備好的,會上主要是評審方案可行性和check每一項具體工作如何落地。

會議得出結論後,在下一步工作中,每件事情約定好負責人和時間節點。

(3)會後,同步會議結論

通過傳送會議紀要郵件,同步結論,忌長篇大論。把結論、負責某一項工作的人,完成時間點列上。同時,可以建立一個工作群,方便後續溝通。

這樣開下來的會議,一般能夠得出可行、落地的解決方案,跨部門專案得以有效推進。

 

產品力

剛進入360時,我的一位指導人告訴我:“你要思考,當你某一天離開360的時候,我們的產品,有哪個功能、哪個頁面,是你做的,它還在線上服務著我們的使用者”。快兩年過去了,我始終記得這句話。

目前,我負責360日活數億級的產品,設計和推動了幾處重要的產品功能迭代,尤其是今年完成了資訊流產品新的里程碑,內容匯出量增長兩倍半,收入漲一倍半。

下面分享幾點我對產品力的理解:

(1)與使用者溝通

請問您多久與使用者交流一次?

我最密集的時候,每天至少和2名使用者QQ交流。我們日常可以通過檢視使用者反饋,瞭解使用者的意見和投訴,也可以直接和使用者對話。在使用者面前,我就是一個專業的客服,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我的經驗是:

  • 一方面,儘可能把使用者當作小白,使用者需要的往往很簡單,沒有我們設想得那麼高階。
  • 另一方面,要聽使用者的,但不要照做。網上說張小龍,在負責QQ郵箱產品時,制定“1000/100/10”規定,即每月檢視論壇1000個使用者的反饋並回復、關注100名使用者、做10名使用者調研。

(2)自己的產品,自己要多用

我發現很多產品經理有一個共性:自己的產品,自己很少使用。用的最多的時候,是在產品上線前的功能測試。反省了下原因,可能是因為產品經理自身並不是產品的真實使用者,也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時間都忙於思考需求去了。

我曾經設計了一個紅包活動資源位,我原以為效果不錯,但上線後,資料讓我大跌眼鏡。我反覆使用,沒發現什麼問題。後來,我找了幾名同學體驗了下,反饋1:第一眼並沒有注意到這個資源位,反饋2:看完並不知道是可以點選的。

原來由於我陷入了自己設計的產品裡,開啟產品的第一眼,我就默認了它的存在,並且知道它是可點選的。

我們不僅要多用自己的產品,更要在儘可能真實的使用者場景下去使用,把自己當作一名小白。

(3)保持對資料的敏感度

我每天早上剛到公司,第一件事情,便是開啟資料中心,檢視資料報表。資料是使用者歷史使用情況的反饋,往往可以從資料中發現不少問題。

但很多時候,通用性的報表,無法再細緻地跟蹤問題,不能不滿足自定義的需求。當沒有現成報表的時候,怎麼辦?向開發提需求、排期,等個一兩週嗎?

NO,我想每個產品人都應該學會的技能:SQL資料查詢,例如下面這條語句:

SELECT PV, UV FROM 表名稱

資料庫就擺在眼前,學會了SQL查詢,想查什麼資料,信手拈來。

再比如:AB test也是一個絕佳的資料分析工具,能夠給出明確的結論、精確指導產品工作。下表是一個典型的AB test,可以明顯看出,試驗組的效果優於對照組34%:

我是如何完成一年連續2次晉升的|360產品經理2018年終總結

注:表格中的資料為虛擬值。

AB test的要點是,放量人群要控制相同,包括:時間、人群屬性、人群數量。同時,按照控制變數法,每次試驗只能有一個變數。比如兩張海報中,只有標題的文案不同,其他設計、圖片都保持一致,再投放出去,就能得出文案對轉化率的影響情況。

(4)微創新

請問你對創新的理解是怎樣的?我以前認為,創新是用一種技術完成了革命性、顛覆式的改變,才能稱得上創新。但在360,我逐漸感受到,其實微創新,也是非常難能可貴。創新不是為了與眾不同,它背後的原因,一定是為了更高的效率、更友好的使用者體驗。舉一個我做的例子:資訊流文章的不感興趣關閉功能。

做這個功能的初衷,是因為有大量的使用者,反饋文章質量低。一方面,我們去提高優質文章的分發比例,另一方面,我們提供使用者主動關閉的選擇權。

市面上的資訊流產品,使用者點選關閉後,這篇文章直接隱藏了。但這種方式,並不適合我們資訊流兩列文章的產品架構,關閉隱藏後,會導致剩餘的文章左右移動。如果直接借鑑,開發成本高,使用者體驗還不友好。

經過幾個方案的PK,最終採用了“關閉後,在原位置再推薦一篇不同興趣類別的文章,其他文章位置不動”的方案。功能上線後,使用者吐槽的反饋,減少了一半,使用者資料也非常好,這個功能還產生了新增匯出。

(5)商業化

還有一個問題,會困擾產品經理,那便是使用者與商業化的衝突。商業化是產品的終極目標,不商業化那隻能做公益了。

但加廣告怎麼加、什麼時候廣告加到了極限。比如說,當增加了數個廣告,導致自然匯出下降超過10%的時候,是不是說明已經有大量使用者,因為廣告的加入,開始拋棄產品了。

什麼樣的廣告效果好?

經過我們一年的實踐,不管是PC端還是移動端,原生廣告的變現效率最高。核心在於原生廣告具備高有效曝光。使用者最反感的是彈窗廣告,搶眼的彈窗,適合需要快速曝光的品牌廣告。但同時,大部分的曝光,是沒有形成即時轉化的,因為雖然使用者注意到了,但是在使用者心裡,這個位置預設是廣告,選擇性忽略或點選了關閉按鈕。

如果一個位置,被使用者預設成廣告位,後續想再提升匯出,就比較困難了。即使花了大量功夫,做了很多優化調整,甚至此時你把所有廣告去掉,換成優質內容,也無濟於事,使用者已經形成慣性,預設這裡是廣告位,他的第一個動作,仍然是關閉。

說到廣告,還踩過另一個坑。資訊流文章和原生廣告,“僅圖片、標題可點選”,改為“整塊區域(包括空白處)均可以點選”,改完後結果始料未及,自然流量和收入均較大幅度下降。

我想起Google的經典案例:2007年4月以前,Google搜尋廣告,只要hover在廣告附近就可以點選。4月之後,Google採用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策略:把整塊廣告區域可點選,修改為限制在標題處才響應點選,結果導致廣告點選CTR大跌,以至於當年的廣告收入腰斬。但Google並沒有回退這項策略,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廣告收入竟開始瘋漲,一直佔到總收入的80%,更加令人費解。

奧祕就在於:使用者誤點選和廣告轉化率。減少使用者誤點選,提高廣告主的實際轉化率,幫廣告主省錢,提高了廣告投放效果。這個指標才是廣告主是否加大投放預算的關鍵所在,眾人恍然大悟。

(6)個人產品修煉

在個人產品修煉方面,如何保持對行業的敏感度。除了關注行業新聞和報告,我建議簡單一些,直接上手實際去體驗產品。為了研究一款產品,有的同學會去網路上搜尋大量的產品分析報告和文章,但我逐漸發現,不少文章,不僅有效資訊少,還容易誤解產品,造成誤導。最經濟的方式(時間成本),是直接去體驗網站、下載安裝APP。

此外,另一個有效途徑是是找當事人聊,或者內部員工也可以,再不濟可以找創始人的談話、分享的文章。

如何保持產品思維的敏捷性,老周(周鴻禕)教導我們要經常做頭腦體操。如果我們刷了3小時的抖音,只是開開心、放放鬆,那在我們腦子裡,什麼也沒有留下。頭腦體操,就是要不斷去思考,這個短視訊為什麼要這麼拍,為什麼點贊量這麼高。

再比如:我們平常晚上回到小區,看到電梯裡的分眾廣告,可以思考,它是怎麼設計文案和配圖的,廣告投放策略和小區人群是怎麼樣的。因此,我們可以多關注生活,儘可能地去體驗生活和產品。

我們還可以通過多閱讀,多與名家對話,保持思維的敏捷性,我今年看了12本書籍,如:《爆品戰略》、《小群效應》、《流量池》、《上癮》、《烏合之眾》。也觀看了30多部電影,如:《三塊廣告牌》、《我不是藥神》、《楚門的世界》、《摔跤吧!爸爸》、《靈魂衝浪者》、《頭號玩家》。

產品力,本質上是對產品的決策能力。而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尤其是在產品的關鍵階段,就非常考驗產品經理,對資訊的掌控和處理能力。拍腦門想出的主意,往往會讓自己聲譽受損、失去團隊成員的信任。當自己資訊不足,難以做出決策怎麼辦?準備好備選方案,邀請leader、開發、設計、運營同學一起開會,共同決策。

360有六條價值觀:使用者至上、誠信正直、當則奮鬥、開放協作、不斷反思、持續創新,我得問問自己,我今年做到了幾條?

我是如何完成一年連續2次晉升的|360產品經理2018年終總結

反思自己2018年做的工作,事情多而雜、主線重點不突出、未形成聚焦合力。這可能也是很多產品人的現狀。未來一年,我會把更多時間精力鋪在產品的打磨上。我要收斂精力,集中力量做幾件重要的事情。雖然“網際網路寒冬”來臨,但我們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2019,繼續守住初心、堅持產品信仰、延遲滿足感。

祝大家在2019新的一年裡,突破自我,取得長足進步。

最後,用Steve Jobs的一句話,勉勵自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