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天津機器局,山東德州北洋機器局79北洋殼上的漢字計年從何開始?

天津機器局,山東德州北洋機器局79北洋殼上的漢字計年從何開始?

 

 

 

 

 

 

 

按彈殼型別和時代收藏的大致分類:

 

北洋機器局編年史(摘至中國近代兵工史)  

一、天津機器局

1866年10月(同治五年八月)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準建立,由駐天津的三口通商大矩崇

厚負責籌建。崇厚將建局丁作委託丹麥國領事英國人密妥士負責辦理。該局開建時名軍火機器總局。

1870年8月(同治l兒年七月),在天津城東賈家沽道的廠房建成,軍火機器總局改名天津機器局。賈家沽道的廠為天津機器局的一部分,稱天津機器局東局,口產洋火藥(黑色火藥)三四百磅36—181公斤。在籌建東局的同時,1866年12月(同治五年十月),崇厚奏請建廠製造直隸六軍需要的洋劈山炮、開花炮、開花彈,獲得批准,即請教練京營馬隊之總教官英國人薄郎負責籌建。薄郎請英國人狄勒在城南海光寺建廠,從禿港和上海的洋行採購機器,1868年(同治七年)建成投產,名為天津機器局西局,生產450磅子銅炸炮及炮彈。這時,東局有丁人100餘人,兩局有工人50餘人。1870年(同治兒年)崇厚調職,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天津機器局。在李鴻章的主持下,縮減西局,擴充東局。

1873年和1874年(同治十二年和十三年),增建3個碾藥廠,相應擴充淋硝、磨磺、燒炭等部門,黑色火藥的閂產敏增至900多公斤。又增建鑄鐵、熟鐵、鋸木等廠和機器房,擴大炮、炮彈、銅帽等生產。

1875年(光緒元年)建餅藥廠,製造後膛鋼炮所用的六角藕形餅藥。同年,建槍彈廠和槍廠,生產林明敦槍和彈,似這種槍只生產520支,即閃成本太高而於1878年(光緒四年)停造。

1876年5月(光緒二年四月)設電氣水雷局,先後生產1000磅、700磅、500磅等幾種水雷。

1883年(光緒九年),製成棉花火藥,投人生產。

1887年(光緒十三年),違栗色藥廠,生產栗色火藥。

1891年(光緒十七年)籌建鑄鋼廠,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開爐,鑄造長式炮彈殼,並裝成炮彈。

1896年1月(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改名北洋機器局,這時畚工人2000餘人。18%年(光緒二十二年),建無煙藥廠。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購買製造37毫米、57毫米口徑快炮的機器一蕓和制槍彈機器一套。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購買制炮彈機器一套。

1900年7月(光緒二十六年六月)被的八國聯軍徹底毀壞。

經費統計:

該局經費初在天津鹽課項下動撥,1868年(同治七年)增加津海、東海兩關叫成洋稅。招商局成立後,乂從其上繳的稅款中抽出四成作該局經費。1880-1887年(光緒六年至十三年》每年加撥邊防專餉銀1萬兩。1887年後,每年加撥洋藥厘金銀10萬兩。中法戰爭前後,每年增撥銀8萬兩。1867-1897年(冋治六年至光緒二十三年)共用銀1020.55萬兩,是經費比較充足的兵工廠之一。該局主要生裝藥機產火藥、槍彈、炮彈。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其生產能力為年產黑色火藥200噸、栗色餅藥90噸、棉花火藥10噸、無煙火藥3.6噸、毛瑟槍彈382萬發、鋼彈1200發、炮彈1,46萬發。1867—1899年(同治六年至光緒二十五年間,只有8年的產量,光緒九年以後按其生產能力估算)共約生產前膛炮600門、炮彈60,83萬發、步槍(含擡槍)2020支、機槍彈244萬發、步槍彈7840萬發、水雷695枚、黑色火藥5572噸、栗色火藥1088噸、無煙火藥10噸、棉花火藥177噸。該局生產的兵器,除供應直隸的淮、練各軍外,還供應奉天、察哈爾、熱河及江南分防水陸淮軍,並出售給河南等省。

 

二、德州北洋機器製造局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設在天津的北洋機器局被八國聯軍毀壞。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秋,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將殘存的機器搬到天津租界內修理,同吋派員赴山東德州,在丙南城外花園地方購地建廠。以銀45.2萬兩從英、德等國購進機器裝置,加上修理好的機器,建立新的機器局。

1904年10月(光緒三十年九月),新廠建成投產,仍名北洋機器製造局。本書為使其與原北洋機器製造局相區別,名之為德州北洋機器製造局。該局下設快槍子廠、新槍子廠、機器廠、無煙藥廠、棉藥廠、鍛水廠、淋硝廠、木樣廠、鑄鐵廠、熟鐵廠、鍋爐廠、卷銅廠等12個廠。後乂建造紙廠,以製造裝槍彈的紙盒,並釀酒以供製無煙火藥的需要。有員工3000人左右,機器裝置760餘部。主要生產7,9毫米槍彈,年產600萬發。

1907年和1908年(光緒三十三年和三十四年),進行一次大的擴建,9個生產單位擴建了廠房,新購制6.5毫米槍彈的機器一套和一些制無煙火藥的裝置,增加生產6.5毫米槍彈。該局還生產白藥、炮彈底火、碰火等。

經費統計:

該局經費由津海、東海、江海三海關的關稅收入支給。1903-1910年(光緒二十九年至宣統二年),共用銀452萬兩。1906-1909年(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元年),共生產槍彈3885萬發(含經費由該廠報銷的保定軍械局修械司生產的79槍彈110萬發)、無煙火藥103.04噸,以及白藥、炮彈底火、碰火等。

 

三、德縣兵工廠

1912年11月,北洋政府向清代建立的德州北洋機器局委派了督理,並將其改名為德州兵工廠。

1913年,德州改名德縣。

1914年8月,該廠改名為德縣兵工廠,直屬陸軍部領導。

1915年,改隸督辦兵工廠事務處。

1916年1月,生產機構調整為機器廠、槍子廠、捲筒廠、無煙藥廠、極水廠5個廠。1917年,仍歸陸軍部領導。

1924年,曾函請使用該廠槍彈的湖北、陝西、甘肅、江蘇、山東5省各借給5萬元,以擴建無煙藥廠,但有的省贊成,有的省沉默,終於未成。由於經費困難,該廠人員多次裁減,到1924年只有工匠1700多人。該廠主要生產79、65兩種槍彈和無煙火藥。年產槍彈1500萬-2000萬發,無煙火藥20-40噸。1924年,發生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部隊將該廠的一部分機器搬走,用以建立隨軍修械所。

1925年,山東督軍張宗昌(1881-1932年)又將該廠的一些重要機器和員工並人他所管轄的山東兵工廠,該廠因而停產。

1934年7月根據《全國軍事整理草案》,,撤銷該廠建制。其殘存機具交濟南兵工廠(即山東兵工廠),房地產交山東省政府。

 


湖北槍炮廠與漢陽兵工廠編年(摘至中國近代兵工史)

一、湖北槍炮廠

中法戰爭後,兩廣總督張之洞一面整頓廣東舊有的兵工廠,一面籌備建立新的兵工廠。1888年(光緒十四年),他動員廣東的紳商,以1889-1891年(光緒十五年至十一七年)三年捐銀30萬兩為目標,籌措經費,以建立新的槍炮廠。經他與使德大臣往復電商,向德訂購日產毛瑟連珠十響槍50支兼造75毫米、120毫米山炮的機器一套,選定廣州附近的石門作為建廠地址。建廠工作尚未開始,1889年8月(光緒十五年七月),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繼任的兩廣總督李瀚章不願辦兵工廠,準備交給其弟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去辦。張之洞知道後,以湘鄂煤鐵較多、位置又南北適中為理由,請求移建到湖北。

1890年4月(光緒十六年閏二月),獲得清廷批准。5月(三月),成立湖北鐵政局統管湖北鐵廠和七叮洲湖北槍炮廠的建造事宜,勘定漢陽大別山圓口機北麓為湖北槍炮廠地址。在建廠過程中,張之洞瞭解到原擬造的十響毛瑟步槍已經落後,1891年(光緒十一七年),電請使德大臣改訂造新式小口徑快槍機器。次年,增訂日產槍彈2.5萬發、炮彈100發,年產120毫米大炮(含炮架和炮車)100門的機器各一套。

1894年6月(光緒二十年五月),槍廠建成,試機合格,但次月發生火災,部分廠房、裝置受損。經過修復,次年9月方才投產。

1894年10月至1895年6月(光緒二十年九月至二十一年五月),炮廠、炮彈廠、槍彈廠、炮架廠相繼投產。

1895年5月(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湖北槍炮廠同湖北鐵政局分立。

1904年(光緒三十年)初,達到日產步槍50支、槍彈1.2萬發,年產炮90多門、炮彈6萬餘發。

1904年9月(光緒三十年八月),改名湖北兵工廠。同年,增購造槍機器。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湖北鋼藥廠並人,改名湖北兵工鋼藥廠。此時有機器裝置1220部,員工2000餘人。該廠從製造後膛槍炮起步。1895-1899年(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生產格魯森37毫米快炮。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改生產57毫米過山炮,年產60-90門。還試製或生產過少量的47毫米、53毫米、60毫米、70毫米、87毫米口徑的後膛炮,也生產過少量的前膛炮。形成年產57毫米或75毫米架退炮100門、炮彈8.4萬發的生產能力。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由於經費困難,停止炮和炮彈的生產。槍,主要生產1888年式7.9毫米毛瑟步槍。該槍的產量大、質量好,稱漢陽式步槍。形成年產槍1.5萬支、槍彈1500餘萬發的生產能力。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後,也由於經費困難,槍減產40%。該廠的經費和湖北鋼藥廠統一籌措。兩廠從開辦到1909年(宣統元年),由江漢關和宜昌關的關稅收人提供的佔12.88%,厘金收入提供的佔58.62%,出售槍炮、火藥、紅磚及為其他單位代制機件的收入佔14.48%,紳商捐款佔13.96%,地租收入佔0.06%。到1910年(宣統二年),該廠共用銀1215.19萬兩。1895-1909年(光緒二十一年至宣統元年),共生產前膛和後膛炮1086門,炮彈98.93萬發,步(馬)槍13.07萬支,槍彈6277.7萬發。所產槍炮除供本省需用外,還出售給其他許多省份,其價格比照外洋同式槍炮低20%。

 

二、漢陽兵工廠

1912年7月,湖北兵工鋼藥廠按合併前的劃分,分為湖北兵工廠和湖北鋼藥廠兩個獨立的廠。北洋政府委派劉慶恩為湖北兵工廠總辦,並撥銀200萬兩擴建該廠。漢陽兵工廠武昌起義後,清政府派袁世凱率兵鎮壓,在戰爭中湖北兵工鋼藥廠的廠房和裝置遭到一些破壞。孫中山同袁世凱達成妥協後,戰爭停止,生產恢復。

1914年,該廠由北洋政府陸軍部直接管理,改名陸軍部漢陽兵工廠。19巧年6月,改屬督辦兵工廠事務處領導。督辦兵工廠事務處認為,漢陽兵工廠位置適中,裝置和技術基礎較好,決定將其擴建為全國製造軍械中心,並決定將上海兵工廠的機器廠、槍彈廠和無煙藥廠並人漢陽兵工廠。袁世凱擔心漢陽兵工廠會落人南方革命黨人手中,不同意擴充該廠,並在河南鞏縣建立兵工分廠,將漢陽兵工廠的部分制炮裝置和技術骨幹遷到鞏縣。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他提出以1200萬元,將漢陽兵工廠擴充到足以供應全國軍械彈藥的地步。

1917年2月,督辦兵工廠事務處撤銷,該廠仍歸陸軍部領導。4月,漢陽鋼藥廠併入該廠,改名漢陽兵工分廠。7月,黎元洪下臺,該廠的擴充計劃落空。南方政府雖未控制過漢陽兵工廠,但對該廠也很重視。

1921年7月8日,非常大總統孫中山給廖仲凱(1877-1925年)的信中,提出他準備編著的《十年國防計劃》一書的綱目,其中即包括有“擴張漢陽兵工廠如德國克魯伯炮廠之計劃”。該廠幾次巨集大的擴建計劃雖未實現,但一也得到一些擴充。1913年,訂購了價值59萬餘元的機器裝置,擴建了炮彈、槍彈、鑄鋼、翻砂4個廠。19巧年,從上海兵工廠調入機器,擴充了槍廠和無煙藥廠。1917年,又從上海兵工廠調入制槍機器,擴充了槍廠。1920年7月,增建機槍廠,重建炮彈廠。1925年2月,建電機分廠。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三鎮,漢陽兵工廠改隸國民政府。為了支援北伐,該廠加班生產,步槍由口產100支增到200支,日產槍彈7萬餘發。

1928年11月,該廠隸屬軍政部兵工署。這時該廠有員工3700人(不含分廠),機器裝置1300餘部。分設制炮、制槍、制彈、制機、檢驗、電機、理化、建築等課和技術研究會、兵工專門學校等。課下設股和廠。

1932年9月,漢陽兵工分廠獨立,改名漢陽火藥廠。

1936年11月,該廠所屬制炮課(下轄炮廠、炮架廠、炮彈廠)劃歸兵工署炮兵技術研究處。該廠是割據時期兩屆中央政府直屬的主要兵.工廠,經費較有保證,生產技術得以不斷髮展。1913年,改進克式29倍75毫米野炮和7.9毫米步槍,並仿製成6.8毫米步槍。1914年,試成可拆卸搬運的75毫米山炮。1915,用丹麥式機關槍改制成高射機關槍,又仿製成馬克沁重機槍和半自動步槍。1918年,仿製成克式14倍120毫米榴彈炮。1921年,仿製成自來得手槍、三十節重機槍和日本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1923年,仿製成75毫米迫擊炮。1925年,仿製成柏格門衝鋒槍、克式75毫米山炮和83毫米迫擊炮。1926-1928年,仿製成20磅、40磅、120磅飛機炸彈。1927年,製成手榴彈。1928年,開始仿製37毫米平射炮,次年試成。在仿製中,一些槍炮有所改進。已仿製成的槍炮,有的並未投入批生產。該廠生產的7.9毫米步槍,是清代引進的1888年式毛瑟步槍,以後參照1898年式和1903年式毛瑟步槍進行過多次改進,其效能較優越,質量較可靠,生產量較大,稱為漢陽式79步槍,是全國主要步槍之一。該廠生產的三十節重機槍,是將美國1917年白朗寧水冷式機關槍的口徑由7.62毫米改為7.9毫米而成,於民國10年10月10日製成,故名三一十節重機槍,是全國主要重機槍之一。該廠仿製成的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於民國10年製成,故名十年式山炮,是全國主要山炮。該廠仿製成的半自動步槍,是中國最早仿製成的半自動步槍,雖然沒有投入批量生產,但標誌著中國的步槍由非自動向半自動轉化的嘗試。該廠仿製成迫擊炮與奉天迫擊炮廠仿製成迫擊炮同年,是中國最早製成迫擊炮的工廠之1912-1936年,該廠共生產山炮183門、迫擊炮1192門、重機槍1273挺、步槍67.11萬支、手槍1.51萬支、迫擊炮彈12.47萬發、步機槍彈45384.47萬發、手槍彈837.86萬發、手榴彈17.76萬枚、飛機炸彈864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