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解決大陣列定義時棧溢位的兩種方法

解決大陣列定義時棧溢位的兩種方法

1. 資料結構上:

:在Windows下,棧是向低地址擴充套件的資料結構,是一塊連續的記憶體的區域。這句話的意思是棧頂的地址和棧的最大容量是系統預先規定好的,在 WINDOWS下,棧的大小是1M(也有的說是2M,總之是一個編譯時就確定的常數),如果申請的空間超過棧的剩餘空間時,將提示overflow。因此,能從棧獲得的空間較小。

:堆是向高地址擴充套件的資料結構,是不連續的記憶體區域。這是由於系統是用連結串列來儲存的空閒記憶體地址的,自然是不連續的,而連結串列的遍歷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於計算機系統中有效的虛擬記憶體,一般32位程式擁有4G虛擬記憶體空間。由此可見,堆獲得的空間比較靈活,也比較大。

2. 儲存內容上:

的儲存內容: 在主函式中呼叫次級函式時,首先進棧的是主函式的下一條指令的地址(緊跟次級函式呼叫語句的下一條可執行語句),如果在次級函式中定義的陣列過大,導致堆疊分配失敗時,編譯器會直接跳過次級函式的執行,將出錯箭頭指向該次級函式呼叫語句的下一條語句,就是這個原因;然後是函式的各個引數,在大多數的C編譯器中,引數是由右往左入棧的,然後是函式中的區域性變數。注意靜態變數是不入棧的。

當本次函式呼叫結束後,區域性變數先出棧,然後是引數,最後棧頂指標指向最開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式中的下一條指令,程式由該點繼續執行。

的儲存內容:由申請堆空間的程式設計師指定。

3. 對比總結:

 以上知識可知,是作業系統提供的功能,特點是快速高效,缺點是有限制,資料不靈活;而C/C++函式庫提供的功能,特點是靈活方便,資料適應面廣泛,但是效率有一定降低。

是系統資料結構,對於程序/執行緒是唯一的;是函式庫內部資料結構,不一定唯一。不同堆分配的記憶體邏輯上無法互相操作。

空間分靜態分配和動態 分配兩種。靜態分配是編譯器完成的,比如自動變數(auto)的分配。動態分配由alloca函式完成。棧的動態分配無需釋放(是自動的),也就沒有釋放 函式。為可移植的程式起見,棧的動態分配操作是不被鼓勵的!空間的分配總是動態的,雖然程式結束時所有的資料空間都會被釋放回系統,但是精確的申請

/釋放記憶體是良好程式的基本要素。

函式中出現棧溢位的解決方案:

主要有兩個辦法:

一、 改為堆變數:

int* pa = malloc(sizeof(int)*1000*1000);

然後可以將pa當陣列用。(陣列和指標在C裡基本等同)

當然,不用了記得free

 修改系統限制

這個棧變數= 1000*1000*44M

如果這個函式不頻繁呼叫,也不遞迴,一般還是可以接受。

可以適當增加編譯器的棧(堆疊)空間,來解決棧溢位問題。

當然方法二非常不值得推薦

VS2013中解決步驟:

· 右鍵開啟專案的“屬性頁”對話方塊。

· 單擊“連結器(Linker)”資料夾。

· 單擊“系統 System)”屬性頁。

· 修改下列任意一個(都改也可以)屬性:

 · 堆疊提交大小Stack Reserve Size 100000000;

 · 堆疊保留大小Stack Commit Size  100000000.

總結:除非特別要求,開一個容量過大的陣列,是很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