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Linux_C++記憶體分配方式詳解——堆、棧、自由儲存區、全域性/靜態儲存區和常量儲存區

Linux_C++記憶體分配方式詳解——堆、棧、自由儲存區、全域性/靜態儲存區和常量儲存區

,就是那些由編譯器在需要的時候分配,在不需要的時候自動清除的變數的儲存區。裡面的變數通常是區域性變數、函式引數等。在一個程序中,位於使用者虛擬地址空間頂部的是使用者棧,編譯器用它來實現函式的呼叫。和堆一樣,使用者棧在程式執行期間可以動態地擴充套件和收縮。

  ,就是那些由 new 分配的記憶體塊,他們的釋放編譯器不去管,由我們的應用程式去控制,一般一個 new 就要對應一個 delete。如果程式設計師沒有釋放掉,那麼在程式結束後,作業系統會自動回收。堆可以動態地擴充套件和收縮。

  自由儲存區,就是那些由 malloc 等分配的記憶體塊,他和堆是十分相似的,不過它是用 free 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的。

  全域性/靜態儲存區,全域性變數和靜態變數被分配到同一塊記憶體中,在以前的 語言中,全域性變數又分為初始化的和未初始化的(初始化的全域性變數和靜態變數在一塊區域,未初始化的全域性變數與靜態變數在相鄰的另一塊區域,同時未被初始化的物件儲存區可以通過 void* 來訪問和操縱,程式結束後由系統自行釋放),在 C++ 裡面沒有這個區分了,他們共同佔用同一塊記憶體區。

  常量儲存區,這是一塊比較特殊的儲存區,他們裡面存放的是常量,不允許修改(當然,你要通過非正當手段也可以修改,而且方法很多)

  明確區分堆與棧

  在 BBS 上,堆與棧的區分問題,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由此可見,初學者對此往往是混淆不清的,所以我決定拿他第一個開刀。

  首先,我們舉一個例子

void f() { int* p=newint[5]; }

  這條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堆與棧,看到 new,我們首先就應該想到,我們分配了一塊堆記憶體,那麼指標 呢?他分配的是一塊棧記憶體,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棧記憶體中存放了一個指向一塊堆記憶體的指標 p。在程式會先確定在堆中分配記憶體的大小,然後呼叫 operator new 分配記憶體,然後返回這塊記憶體的首地址,放入棧中,他在 VC6 下的彙編程式碼如下:

複製程式碼 00401028push 14h   0040102Acall operator new (00401060)   0040102F
add esp,400401032mov dword ptr [ebp-8],eax   00401035mov eax,dword ptr [ebp-8]   00401038mov dword ptr [ebp-4],eax 複製程式碼

  這裡,我們為了簡單並沒有釋放記憶體,那麼該怎麼去釋放呢?是 delete p 麼?噢,錯了,應該是 delete []p,這是為了告訴編譯器:我刪除的是一個數組,VC6 就會根據相應的 Cookie 資訊去進行釋放記憶體的工作。

  好了,我們回到我們的主題:堆和棧究竟有什麼區別?

  主要的區別由以下幾點

  1、管理方式不同;

  2、空間大小不同;

  3、能否產生碎片不同;

  4、生長方向不同;

  5、分配方式不同;

  6、分配效率不同;

  管理方式:對於棧來講,是由編譯器自動管理,無需我們手工控制;對於堆來說,釋放工作由程式設計師控制,容易產生memory leak

  空間大小:一般來講在 32 位系統下,堆記憶體可以達到4G的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堆記憶體幾乎是沒有什麼限制的。但是對於棧來講,一般都是有一定的空間大小的,例如,在VC6下面,預設的棧空間大小是1M(好像是,記不清楚了)。當然,我們可以修改:開啟工程,依次操作選單如下:Project->Setting->Link,在 Category 中選中 Output,然後在 Reserve 中設定堆疊的最大值和 commit。注意:reserve 最小值為 4Bytecommit 是保留在虛擬記憶體的頁檔案裡面,它設定的較大會使棧開闢較大的值,可能增加記憶體的開銷和啟動時間。

  碎片問題:對於堆來講,頻繁的 new/delete 勢必會造成記憶體空間的不連續,從而造成大量的碎片,使程式效率降低。對於棧來講,則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棧是先進後出的佇列,他們是如此的一一對應,以至於永遠都不可能有一個記憶體塊從棧中間彈出,在他彈出之前,在他上面的後進的棧內容已經被彈出,詳細的可以參考資料結構,這裡我們就不再一一討論了。

  生長方向:對於堆來講,生長方向是向上的,也就是向著記憶體地址增加的方向;對於棧來講,它的生長方向是向下的,是向著記憶體地址減小的方向增長。

  分配方式:堆都是動態分配的,沒有靜態分配的堆。棧有2種分配方式:靜態分配和動態分配。靜態分配是編譯器完成的,比如區域性變數的分配。動態分配由 malloc 函式進行分配,但是棧的動態分配和堆是不同的,他的動態分配是由編譯器進行釋放,無需我們手工實現。

  分配效率:棧是機器系統提供的資料結構,計算機會在底層對棧提供支援:分配專門的暫存器存放棧的地址,壓棧出棧都有專門的指令執行,這就決定了棧的效率比較高。堆則是 C/C++ 函式庫提供的,它的機制是很複雜的,例如為了分配一塊記憶體,庫函式會按照一定的演算法(具體的演算法可以參考資料結構/作業系統)在堆記憶體中搜索可用的足夠大小的空間,如果沒有足夠大小的空間(可能是由於記憶體碎片太多),就有可能呼叫系統功能去增加程式資料段的記憶體空間,這樣就有機會分到足夠大小的記憶體,然後進行返回。顯然,堆的效率比棧要低得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堆和棧相比,由於大量 new/delete 的使用,容易造成大量的記憶體碎片;由於沒有專門的系統支援,效率很低;由於可能引發使用者態和核心態的切換,記憶體的申請,代價變得更加昂貴。所以棧在程式中是應用最廣泛的,就算是函式的呼叫也利用棧去完成,函式呼叫過程中的引數,返回地址,EBP 和區域性變數都採用棧的方式存放。所以,我們推薦大家儘量用棧,而不是用堆。

  雖然棧有如此眾多的好處,但是由於和堆相比不是那麼靈活,有時候分配大量的記憶體空間,還是用堆好一些。

  無論是堆還是棧,都要防止越界現象的發生(除非你是故意使其越界),因為越界的結果要麼是程式崩潰,要麼是摧毀程式的堆、棧結構,產生以想不到的結果,就算是在你的程式執行過程中,沒有發生上面的問題,你還是要小心,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崩掉,那時候 debug 可是相當困難的 :)

  對了,還有一件事,如果有人把堆疊合起來說,那它的意思是棧,可不是堆,呵呵,清楚了?

  static 用來控制變數的儲存方式和可見性

  函式內部定義的變數,在程式執行到它的定義處時,編譯器為它在棧上分配空間,函式在棧上分配的空間在此函式執行結束時會釋放掉,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想將函式中此變數的值儲存至下一次呼叫時,如何實現?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定義一個全域性的變數,但定義為一個全域性變數有許多缺點,最明顯的缺點是破壞了此變數的訪問範圍(使得在此函式中定義的變數,不僅僅受此函式控制)。需要一個數據物件為整個類而非某個物件服務同時又力求不破壞類的封裝性即要求此成員隱藏在類的內部,對外不可見。

  static 的內部機制

  靜態資料成員要在程式一開始執行時就必須存在。因為函式在程式執行中被呼叫,所以靜態資料成員不能在任何函式內分配空間和初始化。這樣,它的空間分配有三個可能的地方,一是作為類的外部介面的標頭檔案,那裡有類宣告;二是類定義的內部實現,那裡有類的成員函式定義;三是應用程式的 main()函式前的全域性資料宣告和定義處。

  靜態資料成員要實際地分配空間,故不能在類的宣告中定義(只能宣告資料成員)。類宣告只宣告一個類的尺寸和規格,並不進行實際的記憶體分配,所以在類宣告中寫成定義是錯誤的。它也不能在標頭檔案中類宣告的外部定義,因為那會造成在多個使用該類的原始檔中,對其重複定義。

  static 被引入以告知編譯器,將變數儲存在程式的靜態儲存區而非棧上空間,靜態資料成員按定義出現的先後順序依次初始化,注意靜態成員巢狀時,要保證所巢狀的成員已經初始化了。消除時的順序是初始化的反順序。

  static 的優勢

  可以節省記憶體,因為它是所有物件所公有的,因此,對多個物件來說,靜態資料成員只儲存一處,供所有物件共用。靜態資料成員的值對每個物件都是一樣,但它的值是可以更新的。只要對靜態資料成員的值更新一次,保證所有物件存取更新後的相同的值,這樣可以提高時間效率。引用靜態資料成員時,採用如下格式:

  <類名>::<靜態成員名>

  如果靜態資料成員的訪問許可權允許的話(即 public 的成員),可在程式中,按上述格式來引用靜態資料成員。

Ps

  (1) 類的靜態成員函式是屬於整個類而非類的物件,所以它沒有this指標,這就導致了它僅能訪問類的靜態資料和靜態成員函式。

  (2) 不能將靜態成員函式定義為虛擬函式。

  (3) 由於靜態成員聲明於類中,操作於其外,所以對其取地址操作,就多少有些特殊,變數地址是指向其資料型別的指標,函式地址型別是一個“nonmember 函式指標

  (4) 由於靜態成員函式沒有 this 指標,所以就差不多等同於 nonmember 函式,結果就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成為一個 callback 函式,使得我們得以將 c++ 和 c-based x window 系統結合,同時也成功的應用於執行緒函式身上。

  (5) static 並沒有增加程式的時空開銷,相反她還縮短了子類對父類靜態成員的訪問時間,節省了子類的記憶體空間。

  (6) 靜態資料成員在<定義或說明>時前面加關鍵字 static

  (7) 靜態資料成員是靜態儲存的,所以必須對它進行初始化。

  (8) 靜態成員初始化與一般資料成員初始化不同:

  初始化在類體外進行,而前面不加 static,以免與一般靜態變數或物件相混淆;

  初始化時不加該成員的訪問許可權控制符 private、public

  初始化時使用作用域運算子來標明它所屬類;

  所以我們得出靜態資料成員初始化的格式:

  <資料型別><類名>::<靜態資料成員名>=<>

  (9) 為了防止父類的影響,可以在子類定義一個與父類相同的靜態變數,以遮蔽父類的影響。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們說靜態成員為父類和子類共享,但我們有重複定義了靜態成員,這會不會引起錯誤呢?不會,我們的編譯器採用了一種絕妙的手法:name-mangling 用以生成唯一的標誌。

相關推薦

Linux_C++記憶體分配方式——自由儲存區全域性/靜態儲存區常量儲存區

棧,就是那些由編譯器在需要的時候分配,在不需要的時候自動清除的變數的儲存區。裡面的變數通常是區域性變數、函式引數等。在一個程序中,位於使用者虛擬地址空間頂部的是使用者棧,編譯器用它來實現函式的呼叫。和堆一樣,使用者棧在程式執行期間可以動態地擴充套件和收縮。   堆,就是那些

記憶體分配方式(自由儲存區全域性/靜態儲存區常量儲存區)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u013007900/article/details/79338653 參考文章:http://www.cnblogs.com/hanyonglu/archive/2011/04/12/2014212.html 一、資料結構中的棧和堆 雖

malloc記憶體分配過程

由上文知道,要增加一個程序實際的可用堆大小,就需要將break指標向高地址移動。Linux通過brk和sbrk系統呼叫操作break指標。兩個系統呼叫的原型如下: int brk(void *addr); void *sbrk(intptr_t increment); brk將break指標直接設定為某個

Java記憶體分配機制

文章轉載自:http://www.cnblogs.com/zhguang/p/3257367.html 本文僅載抄了部分內容,若想知道JVM記憶體全量資訊,請檢視原文 Java記憶體分配機制 這裡所說的記憶體分配,主要指的是在堆上的分配,一般的,物件的記憶體分配都是在堆

Java記憶體分配(記憶體記憶體常量池)

  Java程式是執行在JVM(Java虛擬機器)上的,因此Java的記憶體分配是在JVM中進行的,JVM是記憶體分配的基礎和前提。Java程式的執行會涉及以下的記憶體區域: 1. 暫存器:JVM內部虛擬暫存器,存取速度非常快,程式不可控制。 2. 棧:存放

JVM記憶體管理與自定義分配引數

堆記憶體模型:   在Java中,堆被劃分成兩個不同的區域:新生代(Young),老年代(Old)。而Permanent屬於永久代(方法區),不屬於堆記憶體。新生代又被分為了三個區域:Eden,from  survivor,to survivor。這樣劃分的目的

C++記憶體分配方式-靜態儲存區常量儲存區

C++中,記憶體分為5個區:堆、棧、自由儲存區、全域性/靜態儲存區和常量儲存區。棧:是由編譯器在需要時自動分配,不需要時自動清除的變數儲存區。通常存放區域性變數、函式引數等。堆:是由new分配的記憶體塊,由程式設計師釋放(編譯器不管),一般一個new與一個delete對應,一個new[]與一個del

【轉】python文件打開方式——aa+r+w+區別

不能 mos open col strong cnblogs span ast last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ztf312/article/details/47259805 第一步 排除文件打開方式錯誤: r只讀,r+讀寫,不創建 w新建只寫

python文件打開方式——aa+r+w+區別

詳解 pytho r+ 可讀的 報錯 覆蓋 只讀 文件 方式 r只讀,r+讀寫,不創建 w新建只寫,w+新建讀寫,二者都會將文件內容清零 (以w方式打開,不能讀出。w+可讀寫) w+與r+區別: r+:可讀可寫,若文件不存在,報錯;w+: 可讀可寫,若文件不存在,創建 r+

記憶體分配方式以及的區別

轉載:https://blog.csdn.net/shanchangyi/article/details/51854795 對於一個程式要執行,涉及到的記憶體分配是一個首要問題,這裡簡單說一下一個簡單的程式執行所涉及到的記憶體分配方式。另外,在資料結構中存在堆和棧的概念,棧是一種先進後出的資料結

C/C++結構體對齊方式,從記憶體地址進行解析

注意:童鞋們如果仔仔細細看完這篇部落格,肯定能明白結構體的對齊方式。 最近在做一個專案的時候,客戶給的鐳射點雲檔案是二進位制形式,因此需要根據客戶定義的結構體,將點雲檔案儲存為文字檔案方便在第三方軟體如cloudCompare中檢視。但是發現客戶的結構體所佔記憶體空間跟我的

記憶體分配方式區,區,new/delete/malloc/free

1.記憶體分配方式 記憶體分配方式有三種: [1]從靜態儲存區域分配。記憶體在程式編譯的時候就已經分配好,這塊記憶體在程式的整個執行期間都存在。例如全域性變數,static變數。 [2]在棧上建立。在執行函式時,函式內區域性變數的儲存單元都可以在棧上建立,函式執行結束時這些儲存單元自動被釋放。棧記憶體分配運

多表連線的三種方式 hash joinmerge join nested loop

在多表聯合查詢的時候,如果我們檢視它的執行計劃,就會發現裡面有多表之間的連線方式。多表之間的連線有三種方式:Nested Loops,Hash Join 和 Sort Merge Join.具體適用哪種型別的連線取決於 當前的優化器模式 (ALL_ROWS 和 RULE) 取決於表大小 取決於連線列

django開發之許可權管理(一)——許可權管理(許可權管理原理以及方案)不使用許可權框架的原始授權方式

知識清單 1.瞭解基於資源的許可權管理方式 2. 掌握許可權資料模型 3. 掌握基於url的許可權管理(不使用許可權框架的情況下實現許可權管理) 許可權管理原理知識 什麼是許可權管理 只要有使用者參與的系統一般都要有許可權管理,許可權管理實現對使用者訪問系統的控制。按照安全規則或安全策略

c++記憶體分配方式區別

1)棧區(stack):由編譯器自動分配釋放 ,存放函式的引數值,區域性變數的值等。其操作方式類似於資料結構中的棧。 2)堆區(heap):一般由程式設計師分配釋放,若程式設計師不釋放,程式結束時可能由OS回收。注意它與資料結構中的堆是兩回事,分配方式倒是類似於連結串列。 3)全域性/靜態區

Python selenium —— 父子兄弟相鄰節點定位方式

今天跟大家分享下selenium中根據父子、兄弟、相鄰節點定位的方法,很多人在實際應用中會遇到想定位的節點無法直接定位,需要通過附近節點來相對定位的問題,但從父節點定位子節點容易,從子節點定位父節點、定位一個節點的哥哥節點就一籌莫展了,別急,且看博主一步步講解。

Java NIO學習筆記三(記憶體之 DirectByteBuffer

堆外記憶體 堆外記憶體是相對於堆內記憶體的一個概念。堆內記憶體是由JVM所管控的Java程序記憶體,我們平時在Java中建立的物件都處於堆內記憶體中,並且它們遵循JVM的記憶體管理機制,JVM會採用垃圾回收機制統一管理它們的記憶體。那麼堆外記憶體就是存

淺談記憶體分配方式以及的區別(很清楚)

對於一個程式要執行,涉及到的記憶體分配是一個首要問題,這裡簡單說一下一個簡單的程式執行所涉及到的記憶體分配方式。另外,在資料結構中存在堆和棧的概念,棧是一種先進後出的資料結構,堆則是一種排序方式,而在記憶體分配中也存在堆(heap)和棧(stack)的概念,與資料結構中的概

python檔案開啟方式——aa+r+w+區別

轉載於 http://blog.csdn.net/ztf312/ 第一步 排除檔案開啟方式錯誤:r只讀,r+讀寫,不建立w新建只寫,w+新建讀寫,二者都會將檔案內容清零(以w方式開啟,不能讀出。w+可讀寫)w+與r+區別:r+:可讀可寫,若檔案不存在,報錯;w+: 可讀可寫,

JAVAWEB開發之Spring之——Spring的入門以及IOC容器裝配Bean(xml註解的方式)Spring整合web開發整合Junit4測試

public class BeanFactory{    public UserService getUserService(){         // 反射+配置檔案        return Class.forName(類名).newInStance();     } } xml、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