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OpenStack】OpenStack原理(一)——OpenStack發展及架構

【OpenStack】OpenStack原理(一)——OpenStack發展及架構

  1. OpenStack發展過程
  • 2010年7月,RackSpace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合作合作,分別貢獻出RackSpace雲檔案平臺程式碼和NASA Nebula平臺程式碼,OpenStack由此誕生(Austin版)。
  • 2011年2月,OpenStack社群釋出了Bexar版,新增了Glance提供映象服務。
  • 2011年4月,OpenStack社群釋出了Cactus版,並沒增加任何專案。
  • 2011年9月,OpenStack釋出了第四個版本Diablo。
  • 2012年4月,OpenStack釋出了第五個版本Essex,吸收了兩個新核心專案——用於使用者介面操作的Horizon和認證的Keystone。
  • 2012年9月,OpenStack將Nova專案中的網路模組和塊儲存模組剝離出,成立了Quantum和Cinder,併發行了第六個版本Folsom。
  • 2013年4月,OpenStack釋出了第七個版本Grizzly。
  • 2013年10月,OpenStack釋出了第八個版本Havana,首次提出整合專案的概念,並集成了兩個新專案——用於監控和計費的Ceilometer和用於編配的Heat。
  • 2014年4月,OpenStack釋出了第九個版本Icehouse,並加入了Trove來提供資料服務。
  • 2014年10月,第十個版本Juno釋出。
  • 2015年4月,第十一個版本Kilo釋出。
  • 2015年10月,第十二個版本Liberty釋出。
  • 2015年4月,第十三個版本Mikata釋出。
  1. OpenStack體系結構
     雲端計算有三種落地方式:
  •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通過網際網路提供”基礎的計算資源“,包括處理能力、儲存空間、網路等。
  • PaaS(平臺即服務),把計算環境、開發環境等平臺作為一種服務通過網際網路提供給使用者。
  • SaaS(軟體即服務),通過網際網路,為使用者提供軟體及應用程式的一種服務方式。
     PaaS和SaaS並不一定需要底層有虛擬化技術的支援,但IaaS一般都是建立在虛擬化技術的基礎之上。OpanStack及它一直跟隨的榜樣AWS都屬於IaaS的範疇。      AWS架構由五層組成,自下而上分別是AWS全球基礎架構、基礎服務、應用平臺服務、管理以及使用者應用程式。
     就服務型別本身而言,AWS主要提供六類服務:計算和網路、儲存和內容分發、資料庫、分析、部署管理以及應用服務。      OpenStack作為AWS的跟隨者,它的體系結構裡不可避免的體現著AWS的各個元件的痕跡。OpenStack模組設計見下圖:

引自2015年《OpenStack:A Bussiness Perspective》      OpenStack目前的七個核心元件,分別是計算(Compute)、物件儲存(Object Storage)、認證(Identity)、使用者介面(Dashboard)、塊儲存(Block Storage)、網路(Network)和映象服務(Image Service):
  • Compute的專案代號是Nova,它根據需求提供虛擬機器服務,比如建立虛擬機器或對虛擬機器做熱遷移。
  • Object Stroage的專案代號是Swift,它允許儲存或檢索物件,也可以認為它允許儲存或檢索檔案。
  • Identity的專案代號是Keystone,為所有OpenStack服務提供身份驗證和授權,跟蹤使用者及他們的許可權。
  • Dashbord的專案代號是Horizon,它為所有OpenStack的服務提供一個模組化的基於Django的介面。
  • Block Storage的專案代號是Cinder,提供塊儲存服務。
  • Network的專案代號是Neutron,用於提供網路連線服務,允許使用者建立自己的虛擬網路並連線各種網路裝置介面。
  • Image Service的專案代號是Glance,它是OpenStack的映象服務元件。
參考文獻:
  1. OpenStack設計與實現    英特爾開源技術中心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