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3分鐘瞭解區塊鏈的六層模型

3分鐘瞭解區塊鏈的六層模型

區塊鏈技術的模型是由自下而上的資料層、網路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

首先是“資料層”,封裝了底層資料區塊的鏈式結構,以及相關的非對稱公私鑰資料加密技術和時間戳等技術,這是整個區塊鏈技術中最底層的資料結構。這些技術是構建全球金融系統的基礎,數十年的使用證明了它非常安全的可靠性。而區塊鏈,正式巧妙地把這些技術結合在了一起。

其次是“網路層”,包括P2P組網機制、資料傳播機制和資料驗證機制等。P2P組網技術早期應用在BT這類P2P下載軟體中,這就意味著區塊鏈具有自動組網功能。

第三層“共識層”,封裝了網路節點的各類共識機制演算法。共識機制演算法是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因為這決定了到底是誰來進行記賬,而記賬決定方式將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已經出現了十餘種共識機制演算法,其中比較最為知名的有工作量證明機制(PoW,Proof of Work)、權益證明機制(PoS,Proof ofStake)、股份授權證明機制(DPoS,Delegated ProofofStake)等。資料層、網路層、共識層是構建區塊鏈技術的必要元素,缺少任何一層都將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技術。

第四層“激勵層”,將經濟因素整合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主要出現在公有鏈當中。在公有鏈中必須激勵遵守規則參與記賬的節點,並且懲罰不遵守規則的節點,才能讓整個系統朝著良性迴圈的方向發展。而在私有鏈當中,則不一定需要進行激勵,因為參與記賬的節點往往是在鏈外完成了博弈,通過強制力或自願來要求參與記賬。

第五層“合約層”,封裝各類指令碼、演算法和智慧合約,是區塊鏈可程式設計特性的基礎。比特幣本身就具有簡單指令碼的編寫功能,而以太坊極大的強化了程式語言協議,理論上可以編寫實現任何功能的應用。如果把比特幣看成是全球賬本的話,以太坊可以看作是一臺“全球計算機”,任何人都可以上傳和執行任意的應用程式,並且程式的有效執行能得到保證。

第六層“應用層”,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比如搭建在以太坊上的各類區塊鏈應用即部署在應用層,而未來的可程式設計金融和可程式設計社會也將會是搭建在應用層。

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不是每個區塊鏈應用的必要因素,一些區塊鏈應用並不完整的包含後三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