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vSphere client 下重灌系統或安裝系統

vSphere client 下重灌系統或安裝系統

1,使用vShere client連線到物理機上面,先選擇物理機,選擇“配置”--“儲存器”—“資料儲存”,右鍵點選選擇“瀏覽資料儲存”,就可以上傳檔案,如下圖所示:

也可以在物理機上右鍵,新建虛似機,然後上傳映象。

2,將需要安裝的centos.iso檔案上傳上去。

3,右鍵開始建立虛擬機器,然後選擇安裝型別

4,輸入虛擬機器名稱

5,選擇虛擬機器檔案的目標儲存,選擇虛擬機器的作業系統(Linux系統)

6,選擇虛擬機器的作業系統型別

7,選擇虛擬機器所使用的磁碟空間大小

8,在完成前,選擇“完成前編輯虛擬機器設定”

9,選擇虛擬機器的核心數

10,選擇為在虛擬機器裡面安裝的iso檔案,這裡選擇從光碟進行安裝。

11,需要在裝置狀態下,把“已連線”和“開啟電源時連線”選上,這樣重啟虛擬機器就可以進行安裝了,如下所示:

12,開始從光碟安裝開始虛擬機器的Linux系統,開啟電源,然後檢視控制檯,如下所示:

13,安裝模式選擇

Install or upgrade an existing system 安裝或升級現有的系統

install system with basic video driver 安裝過程中採用 基本的顯示卡驅動

Rescue installed system 進入系統修復模式

Boot from local drive 退出安裝從硬碟啟動

Memory test 記憶體檢測

由於是匯入已有的iso系統,所以這裡選擇第一項,安裝或升級現有的系統,回車。

14,出現是否對CD媒體進行測試的提問,這裡選擇“Skip”跳過測試。

15,繼續下一個,選擇“Next”

16,安裝流程的語言選擇,預設English(這些基本英語術語大家都OK吧,好歹小學中學大學學了那麼久的英語,^_^)。

17,鍵盤模式選項為“U.S English”,美式鍵盤

18,安裝裝置選擇,基本儲存裝置模式即可,選擇“Basic Storage Devices”。

19,忽略這些原來的資料,選擇“Yes,discard any data”

20,別點選“Configure Network”,以後手動配置即可,然後點選“Next”

21,時區上,時區選擇:亞洲/上海,往下拉選擇“Asia/Shanghai”,然後點選“Next”,

22,對root使用者設定密碼,然後輸入密碼,點選“Next”

23,磁碟分割槽選擇,自定義佈局,所以選擇“Create Custom Layout”,然後點選“Next”

24,開始建立磁碟,點選“Create”按鈕,選擇“Standard Partition”選項,點選“Create”

可以看到硬碟的容量,我這裡顯示的是60G,現在自定義分割槽。

注意:分割槽之前,自己先要規劃好,怎麼分割槽,我這裡的分割槽如下:

硬碟總共60G,記憶體8G;

/boot目錄分配200M即可;Swap2G(記憶體小於2G時,設定為記憶體的2倍;記憶體大於或等於2G時,設定為2G,我這裡記憶體是8G,所以這個我設定2G);根目錄/則分配餘下的所有磁碟空間

特別說明:用於正式生產的伺服器,切記必須把資料盤單獨分割槽,防止系統出問題時,保證資料的完整性。比如可以再劃分一個/data專門用來存放資料。

(1),建立/boot目錄,200M

(2),建立swap分割槽,2G

(3),建立主磁碟分割槽,所有磁碟空間

25,磁碟分配完畢,點選“Next”

26,在彈出的視窗中,選擇“Format”開始進行格式化操作。

27,再在彈出的視窗中選擇“Write changes to disk”進行格式化寫入操作

28,然後完成格式化後,選擇“Next”操作

29,選擇“Customize now”按鈕,接下來選擇自己安裝的元件:

預設是:Minimal(最小);如果是初次學習,建議選擇:Desktop (桌面),如果是用作正式伺服器,建議選擇:Minimal(最小),這裡選擇:Minimal,然後選擇自定義,選擇“Customize now”按鈕,點選“Next”按鈕繼續下一步。

30,這裡選擇一些基本的網路服務元件和Perl元件、語言包元件以及Server元件即可,

(Perl是必選的,否則無法安裝VMware Tools,system managerment tools,network tools必選的,否則無法上網,其他的看著選吧) 其它的可以等安裝好linux系統自己更加需要在yum安裝下,選擇好,點選“Next”進行下一步。

31,開始安裝包元件

32,等待安裝完元件之後,需要重啟,點選“Reboot”按鈕進行重啟。

33,重啟之後,使用root使用者登入,進去配置虛擬機器的網路。

配置網路IP地址:

ifconfig eth0 10.2xx.1.xx  netmask 255.255.255.0

配置路由器地址:

route add add  -net 0.0.0.0 gw 10.2xx.1.1

重啟下網路服務: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34,check下網路,cmd下ping下伺服器

C:\Users\Administrator>ping 10.2xx.1.xx

正在 Ping 10.2xx.1.xx 具有 32 位元組的資料:

來自 10.2xx.1.xx 的回覆: 位元組=32 時間=69ms TTL=63

來自 10.2xx.1.xx 的回覆: 位元組=32 時間=84ms TTL=63

來自 10.2xx.1.xx 的回覆: 位元組=32 時間=66ms TTL=63

來自 10.2xx.1.xx 的回覆: 位元組=32 時間=63ms TTL=63

10.254.1.50 的 Ping 統計資訊:

資料包: 已傳送 = 4,已接收 = 4,丟失 = 0 (0% 丟失),

往返行程的估計時間(以毫秒為單位):

最短 = 63ms,最長 = 84ms,平均 = 70ms

C:\Users\Administrator>

-----------------------

注:上面的配置方法重啟就還原了

要配置三個相關地方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DEVICE=eth0
HWADDR=00:50:56:9E:79:79
TYPE=Ethernet
UUID=d89f5a92-3fbc-4fdb-9fc9-b36d0e58d0e9
ONBOOT=yes
NM_CONTROLLED=yes
BOOTPROTO=static
IPADDR=192.168.34.98
PREFIX=24
GATEWAY=192.168.34.1
NETMASK=255.255.255.0
DEFROUTE=yes
IPV4_FAILURE_FATAL=yes
IPV6INIT=no

DNSl=192.168.1.1

/etc/init.d/network restart  --重啟

vim /etc/resolv.conf  --配置nds

#Generate by NetworkManager
search ucc.com
nameserver 202.96.134.133
nameserver 8.8.8.8

nameserver 8.8.4.4

不用重啟